我所思考的人生 - 作者:并非

时间:2023-10-04 17:26:28编辑:思创君

摘自并非的长文:《并非人生》著者:并非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并非生性贪玩,省事很晚。上初一没有同学跟并非玩“打弹珠”“拍洋画”等孩童游戏了,并非还回到小学去找小学生玩。

并非大概十四岁才开始“思考人生”,思索“人生的意义”,然后到十七岁左右,人生观基本就定型了。

人生观一旦形成,它就是比肉体生命更高级、也更重要的一种存在。

本节总结并非对人生观方面思考后的结论。

经常有人说,人最难的就是“了解你自己”,其实不然,人最容易了解的,就是你自己。只要你愿意,你自己的一丝一毫的内心思想活动,都是完全可以被自己纤毫毕现地了解的。

只是人都不愿意完全地、彻底地了解自己,因为完全彻底地了解自己之后,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什么好人”。

彻底的自我剖析,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不仅对自己单个人的内心认知是令人感到残酷的,同时你会发现周围的人也都是差不多的、进而导致对世界的认知也是令人感到残酷的。

年少的并非,认为自己首先就应该先“了解自己”。

于是并非很快发现:自己的每个行为都是有思想动机的,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明确的思想活动的,自己几乎没有无目的性的行为。从而并非把“对自己的内心活动进行纤毫毕现的追踪了解”,作为“了解自己”的首要工作来做。

此项工作大概只坚持了半年不到,并非就对自己了如指掌了:他凡事只以自己为核心;他只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自私自利、虚荣、虚伪、贪婪、懒惰……

起初,并非很是沮丧,对自己的“内心邪恶”颇感失望,但是很快,并非就发现,搞半天大家全是一样的“趋乐避苦、自私自利、虚荣贪婪、好逸恶劳……”,不管男女老幼、工人老师,大家在关键本质上全是一样的,几乎看不到任何人有例外。

不多久,并非不仅对自己各种行为的背后思想活动了如指掌,而且他对周围人的各种行为的背后思想活动也了如指掌了。

大家所有行为的动机,简言之,全是“趋乐避苦”,就是“只做自己更愿意做的事情”。

只是,不同的人,他们的“苦乐观”可以不一样,即便同一个人,他们在自己的不同时期,“苦乐观”也可以不一样。两人苦乐观不一样,才会产生“张三对李四‘以苦为乐、甘之如饴’啧啧称奇”的现象,其实张三不知道,他俩此时依然是各自“只做自己更愿意做的事情”,这一点一直都是一样的。

至此,并非已经完全了解自己了,并且也貌似“了解周围其他人跟自己也没有多大区别”了。那么随后,并非作为这么个人,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呢?人的一生,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人生就这几十年,是就这么随性地玩乐过去,还是有别的什么意义需要你去努力追求呢?

并非很快就发现,想了解生,莫过于先体会死。

为此,并非曾在某日的黄昏至天黑的一段时间里、专门躺在姨妈家村子的坟场中的草地上:并非静静地躺着,看着听着各个坟头上长短不一的白纸条在晚风中丝丝呼呼地飘飞着,想象着坟地中的男女老幼形形色色的一生、想象着他们在默默无闻或者声名显赫一时地生老病死、想象着他们现在都是一堆枯骨在地下躺着……

这个坟场并非只躺过这一回,但是随后并非在自己家里经常“闭眼重现这个场景”来继续思考“人生的意义”。

估计凡是年少时初次思考“人生的意义”,都难免得出这样的答案:“人生的意义就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以此来延续自己身体死亡后的声名生命,而不愿意自己“好像从来没有在这个世间存在过”一样、“生不为人知、死不为人晓”。

并非也不例外,思考不多久,就把“断然要干一番大事业、必做人中龙凤、必做人上人”等思想,作为了“人生的意义”。

随后并非遇到一位温柔善良的女孩,她让并非体会到了爱和善的真实存在,令并非改变了思想,从此把“人生的意义”定为“增进人类幸福”。“人类幸福”的概念,其实是很广阔的:自己的幸福、配偶的幸福、父母子女的幸福、亲戚朋友的幸福、同学同事的幸福、同乡同胞的幸福、乃至全球人类的幸福,都属于“人类幸福”。所以如果你一生只是好好地让自己一个人获得幸福了,也是为“增进人类幸福”出了一份力。

再然后,由于并非素来“好大喜功”、“好高骛远”,所以他又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加了个“整体”二字、提高为“增进人类整体幸福”,并认为这也是整个人类的终极目标。

每个正常情况下的正常人,毫无例外的都是以“追求幸福”为个人终极目标的,于是很明显的,“人类整体幸福”就是“人人皆幸福”。

怎么达到“人人皆幸福”这个状态呢?

幸福是一种精神感受,无论人类物质上怎样的进步,都不可能进入“人人皆幸福”的“大同社会”。

大家都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可是一件“大家都想”的事情怎么不能顺理成章的就实现了呢?原因就是,大家都是想,“进入共产,我喜欢、我日子就过好了”,所以实现不了;如果大家都是想,“进入共产,别人喜欢、别人日子就过好了”,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显然,要达成这个“人人皆幸福”的“大同社会”,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行都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高度,。

并非把这个高度起个名字,叫“大善”。大善的人,视人如己、视己也如人。

可是,每个人都是“趋乐避苦”、“只做自己更愿意做的事情”,这如何实现“视人如己”呢?这里就要靠你已“上升到高于生命本身的人生观”来起作用了。

形成了人生观之后,你会按照你认可的人生观来行事,而不会靠动物本能来行事。不过还请注意,起初只是行事,而不是神经的好恶。

并非刚开始履行“视人如己”的思想的时候,脑神经是“不高兴”、“不喜欢”的,但是他还是按照自己思想的指导去行为,并能得到一部分心理的道德满足感作为补偿,同时并非也意识到,“在人从一个动物初转变为人的时候,要为了别人的幸福而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定是违背自己的神经好恶的”,同时,也“只有这种假装的善行(伪善),才是真正的善行”,因为“每个人天生都是希望自己开心、而不是希望别人开心”的。

这就是本节所说的,“大善从伪善开始”,甚至“伪善即是大善”。

至此,并非对自己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已经大致清楚了。

并非要求自己:以“视人如己”为基本指导思想,“爱别人如同爱自己”,争取“和大家相互友爱地一起活好每一天”,并在当前还没有大同的世界里,“为人类整体幸福尽一份自己的薄力”。

也许带着这样的行为规范去行事,隔了很久,你依然感觉“人还是人,我还是我”、看起来“直到我死、我的脑神经都没法做到视人如己”了,但是其实,这才是人,这才是真正区别于普通动物的人你能按照自己认同的规范去行事,而不是仅靠脑神经的好恶去活着

同时,并非觉得,也不必对自己特别的苛求、特别认死理,因为虽是应该“视人如己”,但是自己也是个人,所以也需要“视己如人”。

在做人的大道理、大方向上你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了即可,不必特别为难自己,因为你自己的幸福,也跟别人的幸福一样,同样地需要被你尊重。

一个人的人生观确立以后,他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看法,也就自然而然的确立了。

从大意义上讲,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在未来有能力服务人类,而“服务人类”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从小意义上讲,学习是为了给自己提供一个谋生的手段。所以于公于私,都应该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成绩。

但是每个人的智商又不一样,你们付出相同的努力并不会得到相同的回报,所以你不必执着于学习成绩本身,只要你在学生时期“确实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这件事上了”就行了。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有偿工作,首先是一个人的谋生手段、也就是一个人的糊口工具。

并非觉得呢,只要我自己认为还过得去,类似“工资是多些还是少些、工作是辛苦些还是轻松些”,区别就不大了,并非会把精力放到自己更在意的其它方面。

如果你不满意现状,那就要想办法摆脱,以跨过自己的生活底线,否则长期再生活底线下面生活,自己的整个身心都会不平静,此时是难以集中心思做别的事情的。

并非在这里顺便把跟学习和工作相关的一些重要话题,也列举表达一下个人观点。

一、努力与成功

努力,肯定是有收获的,但是最好是跟自己比。

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不一样,导致不同人付出相同的努力,收获是不一样的。对这一点你要有充分认知。

彩虹是都在风雨后,但是你风雨后不一定能收获彩虹,这个你也一定要清楚,然后再选择合理的学习和工作目标,并为之努力。

完全不努力,总是不会成功的,个中利弊,需要自己去权衡。

二、毅力、兴趣与意志力毅力是一种能力,让你“坚持不懈地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显然,这是不人道的一种能力,也几乎没有人有这种能力。所以父母老师让孩子拿出点毅力来坚持学下去等等,都是徒劳无益的。“兴趣”,是自己神经喜好的东西。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因为你自己本来就想干这个事情,让你停下来不干都不行,这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多好呢。但是,不管你对台球多有兴趣,如果每天都要求你教学式的、枯燥的练习十二小时以上,你也会“兴趣”不起来了。那么有很多人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此时就需要意志力了。“意志力”是一种能力,让你“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确定的一个目标去努力”。显然,这是个只有成年人才能具备的能力,他需要你先有自己的生活目标,然后才方便为这个目标努力的,那个从远方逐渐向你靠近的“理想的灯塔”,就是意志力的源动力。所以,大致是,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兴趣、在理想的驱使下、依靠强大的意志力、偶尔还要咬咬牙拿出毅力,最终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精力”,才能干出点成就。

一时间并非也想不出生活中的更多经验来跟大家分享,有需要的话,大家可以通过邮箱与我做进一步交流。

这个生活目标,不完全是前文说的“人生的意义”中的目标,而是你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向和目标。

通常,在校以“学习成绩进步”为目标,在职以“工资提升或岗位晋升”为目标。

无论是在校还是在职,也可以没有目标,而是“特别安于现状地享受当下的每一天”,这也是一个极好的目标,例如,在学习工作之余,年轻的时候打打游戏哼哼歌,年长的时候喝喝小酒钓钓鱼,都是很不错的人生选择。

总之,每个人都会“设法让自己过的更幸福”,这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在这个共同目标下,每个人根据各自“神经喜好” 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行为表现。

并非的神经喜好是自由。

狭义的自由是时间自由。并非所有的工作目标就是为了以后不工作。只要完成了个人或者家庭的生活底线任务,并非就会尽力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自己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并非就越开心,哪怕生活拮据一点也没所谓。

广义的自由是比“自由支配时间”更高的自由,那就是“你想干什么都能干”,也就是“实现自己所有的愿望”。不过这里有些“愿望”就是有费用的了。例如,并非想“成立一个教育基金会”、“想自费创办一所私立中小学,主要生源是孤儿”等等。

人,通常会“在满足了这个目标之后去追求下一个目标”,并非也不会例外,当并非得到狭义的自由后,就会去追求广义的自由。也就是,当并非的个人生活目标达成之后,他就会尽量朝“人生的意义”中的目标去靠拢,“为人类整体幸福尽绵薄之力”。

人有时候也会“看起来没有追求任何新的目标、日复一日地过着相同的日子”,这种“对现状乐此不疲”的日子,也是令人羡慕而神往的。并非希望自己在晚年能过上这样的“咸鱼”生活。

全球本来就是个大家庭,所有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比小家庭更疏远,也不比小家庭更亲近。并非的孩子,也是全球人的孩子,同时全球人的孩子,也是并非的孩子;并非的父母,也是全球人的父母,同时全球人的父母,也是并非的父母;并非自己,是自己孩子的父母,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同时,并非也是全球人的父母、也是全球人的孩子。

没有特殊原因,每个人都有养育子女的义务,因为人人都不生养的话,人类就灭亡了,并非目前暂时认为“倾向于让人类灭亡”的行为是不正确的行为。并非个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结婚生子的。

小家庭里的父母,有责任把孩子抚养大。等孩子成年之后,孩子就去过孩子的一生,此时孩子跟他父母可以再没有更多的关系了,当然,此时也并不妨碍“他们之间有深厚的感情而长期继续往来”这种自愿的、朋友般的相处,只是强调说这里没有责任和义务。孩子也没有孝顺和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孩子需要做的是,等他成婚生子以后,他需要把自己的孩子抚养成人。

预想未来,应该是没有家庭这个单位的,孩子生育下来之后直接交给相关组织去养育,所有人既是孤儿又是全球长辈们的宠儿。

与父母、子女、配偶、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人相处,都是与人相处;与自己相处,也是与人相处。“与人相处”,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同一个屋檐下长期生活的那种相处。

不过,对于各种不同的相处形式,并非都用同样的答案,来回答“与人相处”的问题。

并非认为自己“与人相处”的时候应该做到的是“视人如己”。

视人如己,就是对待他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你就是他,他就是你。

稍微细想一下就知道,“视人如己”这个四个字的行为规范,虽然短小,但是已经囊括了世间所有与人相处的美德。你当别人就是你自己的时候,生活中你当然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令别人开心幸福”了、同时当然也就不会“恶言恶语、仇恨嫉妒、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了。

不过,即便对现在的并非而言,他也没有完全做到“视人如己”,但是这是他认同的理想的道德规范,他会尽量让自己的行为贴合这个规范。

这个理想的道德规范,也并不需要一个人的内心完全“视人如己”,而是只需要在实际行为表现上围绕“视人如己”这个核心即可。“人类行为只想取悦自己的神经”,这是人类天性,当前我们并不能很简单地让自己的“神经好恶”变成“取悦自己的同时、我们也同样程度地喜欢取悦别人的神经”,不过,人类经过思想产生的睿智,是能超越天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我们掌控好自己的行为即可,不能、也不必刻意追求改变自己的天性。

上面说的人类天性,其实一直都是可以改变并且正在改变的,因为人的“神经好恶”其实是一直在改变的。人从小孩到老年、从无知到饱学,自己的“神经好恶”是一直在转变的。不同人的好恶行为不一样、同一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的好恶行为也不一样,都是源自这个“神经好恶”不一样。

这个“视人如己”还有一层含义是,“视自己也如人”,因为自己也是个人,虽然自己并不比别人更尊贵,但是自己也并不比别人更卑贱,在善待别人的同时,当然也应该善待自己,因为自己也是人类成员之一。

并非认为自己“与物相处”的时候应该做到的是“视宇宙间万物都与自己是一体的”,就是指,小猫小狗苍蝇蚊子、小花小草石子尘埃,都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需要像爱护自己的手足一样爱护他们。

显然,此前的文字,只说了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应该相互友爱、互增幸福,可是这样就“人人都幸福”了吗?

那些诸如“生老病死”这些“人人都躲不掉的个人生理痛苦”和“亲人离世、喜欢的事情达不到”等精神痛苦,这些怎么消除呢?

并非认为,纯个人的酸甜苦辣以及平淡无奇的日日夜夜,全是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非会珍惜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钟,无论它是痛苦的还是幸福的,都是自己的人生财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组成了每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

爱别人如同爱自己,爱自己也如同爱别人。爱自己,同时也爱自己人生的每一部分,不管它是苦是甜。

并非认为,自己只要以“增进人类整体幸福”为生活目标,“视人如己”地“和大家相互友爱地一起活好每一天”,这一生就足够完美了

上一篇:鲁迅的呐喊:人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盲从,随波逐流

下一篇:关于订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