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是怎么形成的
1、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干旱引起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的环境对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2、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
3、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4、同时,干旱引起爆发性迁徙,由干旱地方成群迁至低洼易涝地方。
蝗灾的形成原因
1、干旱。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干旱引起的蝗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的环境对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2、气候变暖。全球变暖,尤其冬季温度的上升,有利于蝗虫越冬卵的增加,为第二年蝗灾的爆发提供“虫卵”;此外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场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为蝗虫产卵提供合适的产地,而且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因此专家预测,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未来蝗灾发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对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3、虫密过大。J.Buhl等科学家在2006年一篇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证明蝗虫密度过大也是造成蝗灾的一个重要因素。当蝗群处于这个密度的时候,蝗虫会排列成行,开始朝同一个方向前进。蝗虫在其生活史早期是孤立的、没有翅的“若虫”,它们倾向于相互避开。但是如果资源变得缺乏,它们就被迫相互影响。然后,它们可以组成有秩序的本地蝗群。
这种蝗群有能力统一行动,进入近邻的栖息地,并让越来越多的蝗虫加入进来,最终成为了巨大的蝗群。因此,预测群体行动的开始,对于控制蝗灾爆发是至关重要的。这组科学家把数量逐渐增加的蝗群放在了一个圆形的场地里,记录下它们的行为,并用计算机软件追踪它们的运动。在中等密度的时候(每平方米25到62只蝗虫),蝗虫会排列成行,并开始朝着同一个方向运动,甚至统一地突然改变方向。
在实验中,当每平方米蝗虫数量超过74的时候,有序前进的蝗群停止改变方向,而是向同一方向不断前进了8小时。这些观察结果证实了被称作自推进颗粒模型的计算机模型所预计的结果。Buhl和他的同事认为,使用这样的模型可能有助于设计出控制蝗灾爆发的方法。
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蝗虫若虫群体的定义。在这个定义密度上,蝗群容易越过“引爆点”,从而触发蝗灾。
蝗虫最怕什么?该如何根治蝗虫?
引言:蝗虫已经成为一种灾难,在许多国家蔓延。消灭蝗虫保护粮食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那么,蝗虫最怕什么?该如何根治蝗虫?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一、蝗虫最怕什么基本上,所有的青蛙都是蝗虫的天敌。和蝗虫一样,低洼地区、池塘、沟渠等长有芦苇、狗尾巴草等杂草的地方,都是适合青蛙生存的地方,所以青蛙是抑制蝗虫繁殖的领头队伍。除了青蛙,还有鸟。白翅鸥、野鸟等鸟类会捕食蝗虫,尤其是燕子。如果捕食蝗虫的鸟类处于繁殖幼鸟的时期,会需要更多的食物,所以会捕食大量的蝗虫;蜥蜴,也被称为四足动物,在世界上随处可见。它们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蜥蜴生活在多样的生态环境中,除了树栖、半水生和在土壤中打洞外,主要是陆生的。它们大多以昆虫为食,但也有少数种类以植物为食。它们主要在春季和夏季捕食蝗虫。二、如何根治蝗虫蝗虫的生长繁殖必须有适宜的环境。对于如何杀死蝗虫,喷洒农药是最常见的方法,这样可以杀死成年蝗虫和虫卵,降低繁殖的可能性,达到杀虫的目的。对家禽和人类的恐惧,自然是食物链,而蝗虫之所以能泛滥,是因为蝗虫的天敌逐渐减少,使得蝗虫丛生,从而导致蝗灾。所以可以从蝗虫的天敌入手,也可以从家禽食用和蝗虫菜肴入手。虽然蝗灾无法解决,但可以适当减少蝗虫的生存。蝗虫可以吃小麦、水稻、玉米、芦苇、瓜类、杂草的叶子和花朵等。并把谷物、蔬菜和树叶一个个啃成洞。如果农作物只能被电线杆或完全吃掉,将对农业、畜牧业和林业造成极大的危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当然,要彻底解决铺天盖地的蝗虫,需要科学的防治方法。
蝗虫灾害防治方法 蝗虫灾害如何防治
1、从食物链上控制。一物吃一物,对于蝗虫防治,我们也可以从食物链上进行控制,如降低玉米、水稻、小麦的种植,改成种植果树、大豆等。
2、减少蝗虫生存空间。蝗虫喜欢居住在地势低洼、长满杂草的地方,那我们就可以对这些地方进行改造,改造成为池塘。
3、放养蝗虫天敌。一物克一物,蝗虫也是有天敌的,对于蝗虫的天敌,如果爆发蝗灾时,我们就可以进行放养,如牧鸡、牧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