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蔬菜滞销 客户来不了供应链断裂 热
寒冬这场疫情,除了波及全国各大菜馆、饭店和商超,还有蜷缩在他们身后角落里,焦虑的菜农们。他们无助地站在田间,看着冻得硬邦邦的大白菜,好些已经烂在了地里。光是河南纸坊镇就有20000吨蔬菜滞销,即使贱卖也找不到销路,无奈只能剜进地里沤肥了。城里人吃着高价菜,菜农们的菜却滞销烂掉,这中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钱又被谁赚走了?殊不知在城市边缘的另一头,菜农们也在发愁自己的2万亩蔬菜滞销,变形的包菜、烂掉的蒜头、蔫了的奶白菜。河北邯郸,一对农民夫妇骑着三轮车,拉了1300斤菠菜去菜市上,结果被菜贩用15块钱就收购了。据统计,纸坊镇目前已经卖出蔬菜1.7万吨,还有2.5万吨囤积。 万吨蔬菜滞销 客户来不了供应链断裂 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土特产变身“金疙瘩”擦亮农产品地标名片 来源:经济日报 提起东三省,人们总会联想起肥沃的黑土地,层林尽染的大小兴安岭,高高的谷堆……作为北大仓,农业在东北的区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打造、维护好东北地标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对东北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餐五常米,浑忘酒肉香”。以东北最负盛名的地标农产品五常大米为例,每年五常大米总产量在百万吨左右,但市场冠以五常大米名称的产品销量却达千万吨。这就意味着,消费者买到的五常大米有90%几率是假货。不光是五常大米,因品质优良,受到消费者青睐,很多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名片”屡遭“李鬼”冒充。印制包装中“搭便车”的状况时常出现,网店的链接标题也“傍名牌”混淆视听。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品质价格参差不齐,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劣币驱逐良币,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对正宗产品本身的口碑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和企业品牌不同,以产地为品牌的农产品品牌价值的建立与维护更加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单靠“向消费者科普如何挑选正品”,更需要从源头上为地标农产品筑起一道道保护屏障。 首先,要推动建立完整的正品溯源防伪体系,实现从地块、种植、田间管理、生产加工到餐桌全程管控、信息反馈和质量追溯,有效保护地域品牌。其次,要完善涵盖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并严格执行,让整个流程有章可循,把控好地标农产品的质量关,增强产品差异化,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市场附加值。再次,要提升管理能力,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供给和消费者权益维护的管理体系,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地理标志商标侵权行为,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同时,打造具有公信力的农产品供给平台,或者联合电商平台开设认证官方店,拓宽优质农产品专属销售渠道,让消费者买得便捷、买得放心。最后,通过成立企业、与龙头企业合作等市场化手段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总之,建设维护地标农产品品牌,需要多方力量参与,通过严格的标准制定和执行、规范的溯源和品质管理、精准的数字化营销、更高水平的服务等手段,让地标农产品的含金量、附加值持续提升。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好地标农产品“金字招牌”,发挥出带强产业、带富农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晖系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河南2万吨蔬菜滞销烂在地里,城里人却吃着高价菜,钱被谁赚走了 寒冬这场疫情,除了波及全国各大菜馆、饭店和商超,还有蜷缩在他们身后角落里,焦虑的菜农们。 他们无助地站在田间,看着冻得硬邦邦的大白菜,好些已经烂在了地里。光是河南纸坊镇就有20000吨蔬菜滞销,即使贱卖也找不到销路,无奈只能剜进地里沤肥了。 每到年末寒冬,总能刷到这样矛盾的场景。城里人吃着高价菜,菜农们的菜却滞销烂掉,这中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钱又被谁赚走了? 为啥菜农的菜总是贱卖? 疫情来袭,多个城市封控原地静默,更是让许多民众直呼“吃不起菜,菜价越来越贵了!”要是碰上一两块促销的青菜,就赶紧放进购物车,像捡了个大便宜似的。 殊不知在城市边缘的另一头,菜农们也在发愁自己的2万亩蔬菜滞销,变形的包菜、烂掉的蒜头、蔫了的奶白菜。 河北邯郸,一对农民夫妇骑着三轮车,拉了1300斤菠菜去菜市上,结果被菜贩用15块钱就收购了。问及原因,菜贩不屑地说,他们的菜好些都蔫了,要是我不收,他们只能泄到垃圾坑里。 面对记者询问,邓州一农民两手一摊哀叹到,6毛也卖不动,全赔了,本钱都没回来。 不光是纸坊镇,周边的漯河临颍、南阳邓州、商丘民权县的千万吨蔬菜也找不到销路,内蒙古兴建村也积压了甘13万斤蓝、8万斤红葱。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蔬菜年年被贱卖? 最致命的,恐怕还是这波疫情冲击。往年这些村镇都有固定的大型蔬菜商,或小公司的菜贩来定期收购蔬菜,收购商提前出好订单,协商好价格,菜农只需要把蔬菜洗干净捆成捆,一车一车拉过去交易就完成了。 无奈下半年疫情几乎波及全国,村镇周围的饭店、菜馆,就连早餐店都会连续关门几个月,市民也接连“蹲在家”。没有消费就没有需求量,连菜贩都封控在家,整个现有的蔬菜链就断了。 就算想卖给社区和蹲在家的市民们,也是难上加难,因为疫情割断的是货物运输的通畅性。特别是货车上了高速,如果不小心经过中高风险地区,手机突然弹窗红码,就要立即原地观察或被劝返。 一来二去,蔬菜运输的成本就直线上升。就算菜农提价,也鲜少有司机愿意接单。毕竟一旦被封控,蔬菜按时交不到收购商手里,又是一大笔损失。 更要命的是,哪个村镇一旦被划定为高风险地区,该地的菜基本就夭折了。社区和蔬菜商宁愿高价购入低风险地区的蔬菜,也不愿批发这些所谓的“病毒菜”。 因为高速封控,河南邓州的白萝卜跌到8分一斤仍然滞销,菜农愁得整夜睡不着。 除了疫情,信息闭塞和销售渠道单一,也是阻碍蔬菜销路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纸坊镇目前已经卖出蔬菜1.7万吨,还有2.5万吨囤积。村民们为了尽快把蔬菜卖出去,硬生生被逼着学会了拍段视频,做带货主播。 这些已经年过50的大龄村民,举着白菜有些局促地站在镜头前,用拙劣的普通话推销着。黄色加粗的大字填满了屏幕,上面标注着蔬菜价格、地址和联系方式。 在此之前,这些农民们几乎都是直接拉到就近的菜市上去售卖。无论贵贱,都不会超过方圆5公里。加上信息网络的隔绝,无法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开辟出多样化的售菜渠道,也是让蔬菜年年滞销、菜价时时被贱卖的重要原因。 钱被谁赚走了? 反观被封控在家的市民们,一边是抢高价菜,一边是愁得卖不出去。这中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菜钱又主要被谁赚走了呢? 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所谓“二道贩子”赚差价。要知道,蔬菜从地里薅出来,到包装得光鲜亮丽摆在超市货架上,中间可能被转手转了几转,菜价也翻了几番,养肥了中间商,菜农们的口袋里却只存进了微薄的收益。 而菜农们大多没什么文化,不擅长使用信息网络,更不知道如何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几乎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走老路,便宜地收购给菜贩。 至于菜贩又出多少价钱卖给下一家,又有多少批发商、零售商、菜行参与其中,就不得而知。 除了销售渠道闭塞,种菜本身的利润空间也很低。就种一茬蔬菜来说,光是撒种、除草、浇水、施肥、收割就占据了一大部分成本和精力。如果长途货运,还要加上包装、运费,盈利空间本身就少。如果卖得不好砸手里了,相当于全赔进去了。 根据国家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8年,蔬菜价格上涨了一倍多,但蔬菜行业利润率已经跌了近45%。这一冷冰冰的数字似乎又在暗示我们,菜价为何被拱上去了,利润被截留在哪个环节,菜农们又真正挣了多少辛苦钱。 从蔬菜种植、售卖、收购、定价,菜农始终处于弱势的一方,既不能控制蔬菜价格,更不能协商减少蔬菜的转卖环节,菜农们的未来和希望又在哪里? 菜农的出路在哪里? 其实,用逆向思维来看,现在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未来农耕面积会更加宝贵。按照市场原理,越稀缺的资源就越有经济价值。那蔬菜的利润增长空间仍会继续。也许种菜本身并没有错,菜农们反而可以抓住这个契机,提升认知和能力,来拓展蔬菜的利润空间。 首先,能靠的资源咱们就靠,多依靠政府扶持帮助。近些年国家一直大力扶持三农发展,许多村镇利用优惠政策、技术扶持也在搞技术农业、农产品带货直播等,比如专门为农民开设的技术培训班,教他们怎么优化种植作物,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一些自媒体平台也很支持三农领域的带货直播、视频分享,还出了专门地从零起步教程,除了可以在视频中推销自家蔬菜,视频播放量上去了,也是一笔额外的收入。 如果觉得还是很难,完全可以喊自家小孩来帮忙操作,让孩子成为自己的老师,多利用自媒体网络,慢慢地说不定还能为自家蔬菜打出品牌和名声,建立起稳定的粉丝和客源。 其次,自己也要发挥主动性,打造创意农业。你想想,如果一直按照旧有套路卖新鲜蔬菜,价格的天花板肯定有限。能不能多搜索渠道,从自己这个环节开始,就包装蔬菜,更新产品。有句话糙理不糙的经济学原理,产品越包装越贵。 能不能链接合作厂商,把自己的蔬菜做成“冻干蔬菜”,快餐便当等半成品。这样一来,蔬菜的价格和利润空间肯定会翻几番,二来保鲜时间也会更长。 当然,其中每个步骤,肯定还有很多未知困难要去克服。不过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壁垒相较过去十年已经被打破。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主动性,既要积极寻求外援,自己也要主动提升,才能把菜越卖越好,过上更好的生活。 #头条创作挑战赛#
现在的供销社有前景吗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浙农股份(002758)、湖南发展(000722)、新野纺织(002087)、辉隆股份(002556)等本文核心数据:中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销售总额,中国供销合作社商品交易额,中国供销合作社商品进出口总额等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根据中国供销社统计公报,2016-2021年,我国供销合作社销售总额总体呈增长态势。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坚持紧紧围绕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农产品营收占比最高从营收结构来看,2020年,中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中农产品营收占比达到41.9%,是供销合作社首要收入来源,其次是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34.4%和16.4%,再生资源销售收入占比仅为5.3%。2021年,农产品销售占全系统销售总额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达到44%,可见农产品销售流通始终是中国供销合作社主要业务。商品交易(批发)市场交易额突破1万亿根据中国供销社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末,全系统商品交易(批发)市场交易额10459.9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农副产品市场交易额9002.7亿元,增长15.9%,再生资源市场交易额768.5亿元,增长3.2%。根据前瞻初步核算数据,2021年,全系统商品交易(批发)市场交易额达到10860亿元。整体来看,中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商品交易(批发)市场交易额整体呈现波动上涨趋势,规模突破万亿元。商品进出口总额超过900亿元根据中国供销社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末,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893.4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进口额518.1亿元,增长48%,出口额375.4亿元,下降0.2%。根据前瞻初步核算数据,2021年,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920亿元,其中,进口额490亿元,出口额430亿元。整体来看,中国供销合作社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呈增长趋势,但进出口情况从2016年的贸易顺差转变为2021年的贸易逆差。利润总额近600亿元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数据,2015年以来,中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利润总额从354.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466.6亿元。2019年,基层社实现利润总额103.9亿元,占全系统利润总额的22.2%。2020年,中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实现利润总额517.9亿元,同比增长11%,农民经济运行呈现持续稳定恢复的良好态势。根据前瞻初步核算数据,2021年,中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利润总额达到585亿元,同比增长13%。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创新模式与重点企业研究报告》。
##河南回应7万吨蔬菜滞销
根据介绍,这段时间以来,河南多地的农民反馈,自家的蔬菜根本销不出去,现在当地只能消化蔬菜产量的10%,剩下绝大部分的蔬菜一般都需要发往省内其它地区和省外,可现在的难题,就是没办法销售出去,导致大量蔬菜被滞留在地里。要知道河南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蔬菜产量和供给,都是全国靠前的,仅2021年,的蔬菜供应就达到了7612.4万吨,位列全国地区供给第2位,占全国供给总量的10.16%。 河南回应7万吨蔬菜滞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数字化 智能化!多地发挥供销优势 构建农产品城乡流通体系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来关注农产品供销流通。河南是蔬菜大省,播种面积常年在2500万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7000万吨以上,位居全国第一。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河南部分地区出现蔬菜等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发挥自身优势,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 11月20日下午,在河南汝州市纸坊镇,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所属中国供销集团和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组织的近20辆运输车,正在田间地头采购萝卜、白菜、菠菜等蔬菜。当天,就采购了30万斤蔬菜。 看到地里的萝卜终于卖出去,纸坊镇的蔬菜种植大户钟举通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汝州市纸坊镇是蔬菜大乡,种植面积有2万多亩。了解到纸坊镇蔬菜外销不畅的情况后,当地供销合作社系统发挥渠道优势,协调当地政府开辟绿色通道,组织车辆进行大规模采购。 河南平顶山市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 党玉东:我们发挥全国供销一张网的优势,积极与外地供销社进行联络对接。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抢收抢销,保证在霜冻之前解决好农民蔬菜的滞销问题。 据了解,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一时间成立了工作专班,动员系统力量帮助销售河南滞销蔬菜。截至11月21日下午4时,中国供销集团及下属企业已完成第一批22万斤滞销农产品的采购工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级供销合作社也正在组织所属企业迅速行动,加紧采购。全国供销系统已累计采购河南滞销蔬菜126.2万斤。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有供销连锁配送网点73.5万个,这些网点并不只设在农村,如今,在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一些以“邻里中心”和“中央厨房”为经营业务的供销社经营网点,正在进一步打通城乡流通渠道。 “邻里中心”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满足日常商品和服务需求为目标,集多种业态和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便民商业中心。在中国供销集团供销商贸流通公司下属的新合作邻里生鲜富丰店内,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蔬菜水果、米面粮油、鱼肉蛋奶、生活用品等一应俱全。 在新合作邻里中心达官营店,通过“实体店+互联网”的形式建立了满足居民一站式购物需求的15分钟社区智慧型生活服务圈,并在疫情期间,通过组织新合作多地的公司紧急对接北京门店,调拨蔬菜水果等民生急需品,切实保障周边居民的“菜篮子”。 在河北曲周县一家食品企业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加工一批刚刚从农户地里收上来的荠菜。清洗、漂烫、速冻、包装,三天后这批荠菜将进入北京市场。作为县供销社的直属企业,这家企业与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协议,发展甜玉米、荠菜等特色农业种植,并进行精细深加工,制成真空冷冻有机农产品。 河北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李庆飞:构建了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发展订单种植五万多亩,带动一万多农户增收致富,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二十多个大中型城市,既保证了产品供应,又实现了多方共赢。 作为河北省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县,曲周县供销社持续投资10多亿元,先后建立起农业示范园、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12万亩。同时,充分当好农民田间地头的“农保姆”,探索出土地托管新模式,将智能配肥、浅埋滴灌等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种植模式直接应用到服务过程中,有效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全国供销系统在发挥流通的主业优势的同时,也在抢抓新机遇,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眼下正是秋冬种的关键时节,江苏省滨海县陈涛镇的种粮大户张立基这几天正忙着在田间播种小麦,他通过手机APP联系下单购买了300公斤尿素,当地农资商店接单后按预定时间送货上门。 张立基使用的“滨农云”手机APP是滨海县供销社开发的县级平台,该平台集生产服务、农技服务、供销服务、信用服务等四项功能于一体,以服务网点为中心,辐射半径五公里,每个农户都可优先与最近的网点取得联系。 在江西南昌的100多个社区都已经新建了这样的冷链自提柜,10万多户社区居民通过网上APP就可以一键下单,然后24小时内新鲜的冷链农产品直接送到社区的自提柜。而能够做到及时销售新鲜农产品的秘诀就在于江西供销网络平台搭建了一个对接产地与社区订单的物流配送系统。 江西省供销江南物联网有限公司员工 李浩波:在用户下单的第一时间,相应的农产品基地的农民就接到了备货的需求,这样就可以做到农产品白天在地里、晚上在车里,第二天就可以直达城市居民的家里这样一个无缝对接。 为了拓展供销社的网络服务功能,江西省供销社又投入3000多万元对供销冷链物流网进行平台改造。 江西省供销江南物联网有限公司员工 许婕:像赣州、上饶、九江等地,通过我们构建的分布式网络平台,不同城市的用户通过线上买菜、线下取菜这种方式,实现把优质的农产品进城入户的“最后一公里”打通。 萝卜降价10倍无人要?河南万吨蔬菜滞销,年底菜价会特别便宜吗 最近一段时间,相信大家都有感触,那就是似乎活动空间,又受到了限制,而在这种背景之下,衍生出了很多的问题。 其中在11月25号一则关于“河南万吨蔬菜滞销,山东农民忍痛毁菜,谁来为其担责?”的热搜,引发全网讨论! 根据介绍,这段时间以来,河南多地的农民反馈,自家的蔬菜根本销不出去,现在当地只能消化蔬菜产量的10%,剩下绝大部分的蔬菜一般都需要发往省内其它地区和省外,可现在的难题,就是没办法销售出去,导致大量蔬菜被滞留在地里。 要知道河南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蔬菜产量和供给,都是全国靠前的,仅2021年,的蔬菜供应就达到了7612.4万吨,位列全国地区供给第2位,占全国供给总量的10.16%。 周边很多的省份,比如湖北、安徽、江苏等全都是河南蔬菜的主要客户,可是今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现在是蔬菜售卖最热闹的时间段,却无人问津。 而这种情况,还不仅仅是河南出现,现在每个省的情况都差不多,甘肃和山东,也都是农产品丰富的省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滞销。 甘肃的一位售卖沙窝萝卜的农户表示:“之前卖到天津2块钱一斤,现在降价十倍,只卖2毛钱都没人来拉。” 究其背后的原因,还是因为现在的管控措施,导致各个要道均关停交通基础设施,甚至个别区域还过度管控货车通行、封路堵路。 虽然各地也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比如就在11月19号,河南就出台了蔬菜促销10项举措,明确表示要严禁层层加码,对于各个蔬菜运输公司提出要求,对于农作物采用优先核发输车辆通行证的措施。 同时还有多地效仿的一个非常有用的举措,就是启用通行证地区可实行一车一证一线路,有效期内车辆可多次往返。 甚至还有一些外卖机构介入进来,想要合作打开这种局面,比如美团优选加大和农户的合作等等,但现在来看,收效还不算太大,主要是农作物成熟之后,保鲜是一个大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在网上网友们也讨论得比较激烈,很多人认为现在既然蔬菜已经如此滞销了,那么为了止损,农户会不会再度降低蔬菜的价格呢? 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到了年底囤货的时候,蔬菜价格跌入谷底,菜价更亲民。 然而理性来看,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首先本来现在农户承受的损失就非常大了,很多人甚至采取了极端办法,比如山东毁菜的情况;其次是就算是销售不出去,那么也只能供应就近的区域,那么在供给大于需求的地区,没啥效果。 第三就是到了年底蔬菜如果依旧没办法销售出去,那么带来的后果是,没有蔬菜的地区和城市,“一菜难求”的局面会凸显,到时候价格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不断升高。 最后我想说,现在各个地区已经在开始想办法了,而且这种封控也不会一直持续,总会好转的,国家也会介入进来保障民生的。 因此菜价不会出现太强烈的波动的,只不过,农民今年出现损失,可能是在所难免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 #冬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