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夹杂物的种类
--A类(硫化物类);具有高的延展性,有较宽范围形态比(长度/宽度)的单个灰色夹杂物,一般端部呈圆角;---B类(氧化铝类);大多数没有形变,带角的,形态比小(一般<3),黑色或带蓝色的颗粒,沿轧制方向排成一行(至少有三个颗粒);---C类(硅酸盐类); 具有高的延展性,有较宽范围形态比(一般≥3)的单个呈现黑色或深灰色夹杂物,一般端部呈锐角;---D类(球状氧化物类);不变形,带角或圆形的,形态比小(一般<3)黑色或带蓝色的,无规则分布的颗粒;---DS类(单颗粒球状类); 圆形或近似圆形,直径≥13μm的单颗粒夹杂物。传统类型夹杂物的评定也可通过将其形状与上述五类夹杂物进行比较,并注明其化学特征。例:硫化物可作为D类夹杂物评定,但在实验报告中应加注一个下标(如:Dsulf表示;Dcas表示球状硫;Dres表示球状稀土硫化物;Ddep表示球状复相夹杂物,如硫化钙包裹着氧化铝)淀相类如硼化物、碳化物、碳氮化合物或氮化物的评定,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形态与上述五类夹杂物比较,并按上述的方法表示它们的化学特征。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按来源分为内生夹杂物和外来夹杂物两类。
(1)内生夹杂物。钢液凝固过程中,氧、硫、氮与钢液之间的平衡随着温度降低而移动,导致氧、硫、氮的各种化合物的平衡常数相应增大,因此形成各种非金属化合物,若在钢液凝固前未浮出,将留在钢中。溶解在钢液中的氧、硫、氮等杂质元素在降温和凝固时,由于溶解度的降低,与其他元素结合以化合物形式从液相或固溶体中析出,最后留在钢锭中,它是金属在熔炼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的夹杂物。内生夹杂物分布比较均匀,颗粒也较小,正确的操作和合理的工艺措施可以减少其数量和改变其成分、大小和分布情况,但一般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2)外来夹杂物。钢在冶炼和浇铸过程中悬浮在钢液表面的炉渣,或由炼钢炉、出钢槽和钢包等内壁剥落的耐火材料或其他夹杂物在钢液凝固前未及时清除而留于钢中。它是金属在熔炼过程中与外界物质接触发生作用产生的夹杂物。如炉料表面的砂土和炉衬等与金属液作用,形成熔渣而滞留在金属中,其中也包括加入的熔剂。这类夹杂物一般的特征是外形不规则,尺寸比较大,分布也没有规律,又称为粗夹杂。这类夹杂物通过正确的操作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