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雁荡山
1. 《雁荡山》文言文 《雁荡山》文言文原文: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 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雁荡山》文言文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 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 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 (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 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梦溪笔谈》,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 此本据南宋乾道本重刊(见本节插图),尚可窥宋本旧貌,其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沈括的《梦溪笔谈》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见。据流传本考订,可知《梦溪笔谈》最初刻本为三十卷,内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 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东宫书府”、“文渊阁”两方朱文方印,卷内还钤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等印。 2. 雁荡山文言文 上下望之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 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 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 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 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 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 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 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 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 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 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 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 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 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 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 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 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 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3. 雁荡山古文介绍长一点 雁荡山古文介绍: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4. 文言文《游雁荡山记》的翻译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 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 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试译如下: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有些句子如”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实在难译,仅得其大概.另有一些细微之处恐也有硬伤. 另3、4二段大意网上某达人理解表述甚好,这里的翻译很大程度参考其文〈感觉雁荡山〉。辞意皆美,贴网址于下 5. 袁枚大龙湫阅读答案 原文后十日,至雁荡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翻译十余天后,(我)到了雁荡山的大龙湫还没有到大龙湫,在三里以外的地方,好像有一幅白绢从天上飘落下来,却没有什么响声.直至到了它的面前仔细观看,就发现20丈以上是瀑布,20丈以下就不是瀑布了,全都变成了烟,变成了雾,变成了轻软的生丝,变成了白玉的尘埃,变成了珍珠的粉末,变成了琉璃丝,变成了杨树的白色花絮.已经坠落下来了,又好像在向上回升;已经稀疏松散了,又好像密密地交织在一起.风吹过来摇动它,就随风飘扬散落,好像没有着落;太阳光照着它,各种颜色都映射出来,光艳美丽.有的人远远地站着观看,他的头发却全部沾湿了;有的人近近地观赏,可他的衣裳一点儿也没有沾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瀑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地中间凹陷进去,完全没有什么依靠,瀑布也不得不随着吹来的风兴起各种奇异的变化;又由于它落下来很少有什么接触撞击的地方,不能为它助长威势、激扬声响:这些和石梁瀑布比较,一点儿也不相像.大概石梁瀑布威武,大龙湫瀑布文雅;石梁瀑布喧闹,大龙湫瀑布幽静;石梁瀑布湍急,大龙湫瀑布徐缓;石梁瀑布冲撞激荡,一往无前,大龙湫瀑布好像去了却又回来,盘旋悠荡;这就是它们不同的原因.起初观赏石梁瀑布的时候,认为瀑布的样子、情况只不过是这样罢了,大龙湫可以不去;等到我来到了这里以后,才知道耳朵、眼睛没有听到、看到的景物,是不可以凭主观想象来推测的.。 6. 文言文 雁荡奇秀的翻译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 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 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 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 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7. 雁荡山 古文翻译 游雁荡山日记 自初九日离别天台山,初十日抵达黄岩。 太阳已偏西,从南门走出三十里,歇宿于八岙的旅舍。十一日 走过二十里路,登上盘山岭。 遥望雁宕山的那些山峰,就像木芙蓉直插蓝天,片片花瓣般的景色扑进人的眼里。又前行二十里路,在大荆驿用饭。 向南渡过一条溪水,见西边的山峰上点缀着一块圆石,奴仆们认定是两头陀岩,我则怀疑即是老僧岩,但又不很像。走了五里路,经过章家楼,才看清楚老僧岩的真实面目:穿着袈裟,头上秃顶,形象逼真地直立着,高约百尺。 其侧边又有岩石像一小孩童弯腰曲背地跟随在后面,不过平时被老僧所遮掩罢了。从章家楼走出二里路,在山半腰处找到石梁洞。 洞门东向,洞门口有一石桥,从洞顶斜插于地上,有如飞虹下垂。由石桥侧面的缝隙中一层一层地拾级而上,上面高而宽敞、空阔。 坐下休息了好一会儿,才下山而去。由右边的山麓越过谢公岭,渡过一条溪涧,顺着溪涧岸向西走,就是去灵峰的道路。 刚一转过山腋,就见两边的岩壁陡峭笔立,直亘云天,险峰重重叠叠,形态万千,有的像刀削般直立,有的像群峰簇拥,有的像并列的竹笋,有的像挺拔的灵芝,有的像笔一般直立,有的像头巾一样倾斜。山洞洞口有的像卷起的帷帐,水潭有的碧绿得像澄清的蓝靛一般。 双鸾峰如羽翼相接的双飞鸾,五老峰酷似五位联肩并行的老翁。走过景致如此幽奇的一里多路,到达灵峰寺。 顺灵蜂寺侧的山道登上灵峰洞。灵蜂中部是空的,很特异地耸立于灵峰寺后,其侧面有缝隙可以进入。 从缝隙处走过数十级石磴,直达窝顶上,深远处的平台方圆而宽敞,其中有十八罗汉等塑像。坐在平台上玩赏景色,直到暮色降临才返回灵峰寺。 十二日 饭后,从灵峰右侧山脚去寻觅碧霄洞。返回原路走,到达谢公岭下。 从南边经过响岩,走五里路,到净名寺路口;再走进去寻觅水帘谷,所谓水帘谷,就是两崖相夹,流水从崖顶上飘落而下。走出水帘谷五里路,就到了灵岩寺。 这里四面围合着绝壁,摩天劈地,通过曲折的小道进去,仿佛是另外开辟出来的一个广阔世界。灵岩寺位居其中间,南向,背后则是屏霞嶂。 屏霞嶂顶部平而整齐,岩石呈紫色,高有数百丈,宽与高相称。屏霞嶂的最南处,左面是展旗峰,右面是天柱峰。 介于屏霞嶂右胁与天柱峰当中的地方,最先看见的是龙鼻水。龙鼻水的出水洞穴,从岩石缝隙一直向上,像灵峰洞,但小一些。 洞穴内岩石的颜色都呈黄紫色,唯独缝隙口有石纹一缕是青红色而又湿润,很像龙鳞龙爪的形状。从洞顶部连贯到洞底,落下的一端很像人的鼻子,鼻尖端的石孔可以容纳手指,水就从石孔内滴下来,注入石盆中。 这就是屏霞嶂右边的第一奇景了。屏霞蟑西南面是独秀峰,比天柱峰小,但高度和岩石的尖锐却不相上下。 独秀峰之下是卓笔峰,高度有独秀峰的一半,岩石的锋锐却与两峰一般。南面的山坳间,轰然向下飞泻的,就是小龙湫瀑布了。 隔小龙湫瀑布与独秀峰相对的,是玉女峰。玉女峰顶开满鲜艳的春花,很像是插在玉女发髻上的装饰。 从此经过双鸾峰,即以天柱峰为尽头。双鸾峰只有两座山峰并列耸起。 峰际有“僧拜石”,身穿袈裟、伛偻着躯体的样子,很像老僧人。由屏霞嶂的左胁、介于展旗峰的中间地方,最前是安禅谷,安禅谷即屏霞嶂的下岩。 东南面是石屏风,形状相似屏霞嶂,高度、宽处各为屏霞嶂的一半,正好插在屏霞嶂的尽头处。石屏风峰顶有“蟾蜍石”,与屏霞嶂侧面的“玉龟石”相对。 从石屏风向南去,展旗峰侧面的褶皱中,有小径一直通向峰顶,石磴级的尽头处,有石门槛阻隔着。俯身石门槛而窥看,下临似乎看不到地,头顶上嵌镶着高高的天空。 展旗峰外有两个圆孔,侧面有一个长孔,亮光从孔中射进来,别有一种境界,这就是天聪洞,是屏霞嶂左方的第一奇景。尖峰与高山重重叠叠,左右回环相对,奇异精巧的景致层出不穷,真不愧为天下奇观!而小龙湫瀑布的水向下流,流经天柱峰、展旗峰,有石桥横跨溪流之上,灵岩寺的山门则面对石桥。 石桥外面,可看见含珠岩在天柱峰麓,顶珠峰则在展旗峰之上。这又是灵岩寺的外观了。 十三日 从灵岩寺山门出来,顺山麓向右走,一路上只见山崖、岩壁参差不齐,流霞与山间的色彩相辉映。高峻而顶部平展的,是板嶂岩。 板嶂岩下耸立而又尖又窄狭的,是小剪刀峰。再往前,重重叠叠的山岩之上,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峰直插云天,那就是观音岩。 观音岩侧面则是马鞍岭横亘在前方。险要的山道盘旋、曲折,越过山坳向右转,有溪流浩浩汤汤,山涧底部的石头平坦得像细磨刀石。 沿着山涧深处前进,大约离开灵岩寺十余里,经过常云峰,就见大剪刀峰介立于涧旁。大剪刀峰北面,重岩陡然耸起,它的名称叫连云峰。 从这里,山环水绕,峰回壁合,岩崖穷尽了。大龙湫瀑布的流水,轰然下泻,直捣潭中。 山岩的态势开展而陡峭,而流水没有河床 承受,于是腾空飘荡而下,顿时令人目眩而心有恐惧。水潭上方建有庙堂,相传是诺讵那罗汉观赏流泉的地方。 从庙堂后面沿石级直上,有座建在岩壁上的亭榭犹如鸟儿展翅一般。面对瀑布踞坐着观赏了很久,才走下山岩回到庵中吃饭。 蒙蒙细雨下个不止,然而我的心神早已飞到雁湖山。 8. 雁荡奇秀文言文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 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 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 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 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 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 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白话文取代。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雁荡山文言文
1. 《雁荡山》文言文 《雁荡山》文言文原文: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 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雁荡山》文言文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 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 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 (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 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梦溪笔谈》,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 此本据南宋乾道本重刊(见本节插图),尚可窥宋本旧貌,其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沈括的《梦溪笔谈》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见。据流传本考订,可知《梦溪笔谈》最初刻本为三十卷,内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 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东宫书府”、“文渊阁”两方朱文方印,卷内还钤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等印。 2. 雁荡山古文介绍长一点 雁荡山古文介绍: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3. 雁荡山古文介绍长一点 雁荡山古文介绍: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4. 雁荡山文言文 上下望之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 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 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 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 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 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 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 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 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 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 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 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 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 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 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 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 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 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5. 袁枚大龙湫阅读答案 原文后十日,至雁荡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翻译十余天后,(我)到了雁荡山的大龙湫还没有到大龙湫,在三里以外的地方,好像有一幅白绢从天上飘落下来,却没有什么响声.直至到了它的面前仔细观看,就发现20丈以上是瀑布,20丈以下就不是瀑布了,全都变成了烟,变成了雾,变成了轻软的生丝,变成了白玉的尘埃,变成了珍珠的粉末,变成了琉璃丝,变成了杨树的白色花絮.已经坠落下来了,又好像在向上回升;已经稀疏松散了,又好像密密地交织在一起.风吹过来摇动它,就随风飘扬散落,好像没有着落;太阳光照着它,各种颜色都映射出来,光艳美丽.有的人远远地站着观看,他的头发却全部沾湿了;有的人近近地观赏,可他的衣裳一点儿也没有沾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瀑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地中间凹陷进去,完全没有什么依靠,瀑布也不得不随着吹来的风兴起各种奇异的变化;又由于它落下来很少有什么接触撞击的地方,不能为它助长威势、激扬声响:这些和石梁瀑布比较,一点儿也不相像.大概石梁瀑布威武,大龙湫瀑布文雅;石梁瀑布喧闹,大龙湫瀑布幽静;石梁瀑布湍急,大龙湫瀑布徐缓;石梁瀑布冲撞激荡,一往无前,大龙湫瀑布好像去了却又回来,盘旋悠荡;这就是它们不同的原因.起初观赏石梁瀑布的时候,认为瀑布的样子、情况只不过是这样罢了,大龙湫可以不去;等到我来到了这里以后,才知道耳朵、眼睛没有听到、看到的景物,是不可以凭主观想象来推测的.。 6. 文言文《游雁荡山记》的翻译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 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 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试译如下: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有些句子如”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实在难译,仅得其大概.另有一些细微之处恐也有硬伤. 另3、4二段大意网上某达人理解表述甚好,这里的翻译很大程度参考其文〈感觉雁荡山〉。辞意皆美,贴网址于下
雁荡山课文原文
原文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册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⑾,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归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⑾。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文 雁荡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丽的高山,可是自古以来的地理图谱表籍上都没有提及过它。宋代祥符年间,因为修建玉清宫,在开山伐木时,才被人所见,这时它连个山名都没有。根据西域的书籍记载,说有一个名叫诺矩罗的罗汉,曾住在中国东南海边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一个叫贯休的和尚写的《诺矩罗赞》中,也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的南边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看可以俯视大海,然而当时的人依旧不知道雁荡、龙湫到底在什么地方。后来人们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上有一个大水池,它当作传说中的雁荡了;山下有两个水潭,以为就是大、小龙湫了。至于经行峡、宴坐峰,那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朝的宋代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他把永嘉一带所有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个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呢。 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里面。从外往里看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里面来,才能看到它们的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形成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的结果,沙土都被冲走了,唯独剩下了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至于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统统都是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都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峰顶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像神龛一般的岩石,也都属于这一类情况,成因是相同的。今天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山涧中,直立的土层往往可达百尺,高高耸立着,可算是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相似形,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没有看见,那么谢灵运没有到过,从事理上说就不奇怪了。 作者简介 沈括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卓越非凡的科学家、学者。一生著述甚丰,创见独具,广博精深,《梦溪笔谈》就是他留给世人的一部辉煌不朽的巨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生活在北宋时代,二十四岁始为沭阳县主簿,三十三岁登进士第。历任县令、司理参军、知州。翰林学士、司天监、光禄寺卿、计相(财政大臣)等官职。熙宁六年间(1073)六月,奉命相度两浙路农田。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访。次年四月,察访浙东温、台等州并游览雁荡山。“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这是他被雁荡的奇峰错立,瀑水横飞,幽壑腾烟,谜一般景色所感触而引发的对雁荡的赞美和概括。沈括在观察游览雁荡的.同时,了解了雁荡的开发历史。在《梦溪笔谈·雁荡山》一文中,收录了唐僧贯休的诺相罗之赞:“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雁山的“经行峡”、“宴坐峰”,都是由于贯休的诗而得名的。指出宋祥符中,因建造玉清宫入山采木,雁荡山才逐步地为人们发现、了解。 沈括对事物的观察,并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而是通过分析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他非常仔细地观察了雁荡山的特殊地貌,在《梦溪笔谈·雁荡山》文中,说“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漱、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并马上联想到“今成皋、陕西大洞中,立土动及百尺,迵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上彼石耳。”这一科学论断为我国地质、地形学理论研究之先驱。这个论断是比较科学的,在现代科学高发达的今天仍不失其光辉。在西欧的地质学界中,直至一七八八,所谓近代地质学之父的英国人郝登在他的《地球理论》一书中,才提出侵蚀作用的主张,和沈括相比晚了六百多年,足见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 沈括的一生,一面从事政治活动,为人们做了许多有益的实际工作;一面则进行科学研究,对天文、数学、历法、地理、生物、文学、史学、音乐。考古等各门学科,都有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历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稀有的一位通才,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标号为#2027的小行星命名为“沈括”。他所著述的《梦溪笔谈》一书为世界所推崇,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沈括考察雁荡山时,在龙鼻洞留下了题名。这是他继丽水南明山高阳洞。青田石门洞题名以后的又一摩崖石刻,是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名山雁荡亦因此而更焕光彩。
文言文《雁荡山》
1. 《雁荡山》文言文 《雁荡山》文言文原文: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 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雁荡山》文言文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 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 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 (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 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梦溪笔谈》,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 此本据南宋乾道本重刊(见本节插图),尚可窥宋本旧貌,其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沈括的《梦溪笔谈》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见。据流传本考订,可知《梦溪笔谈》最初刻本为三十卷,内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 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东宫书府”、“文渊阁”两方朱文方印,卷内还钤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等印。 2. 文言文《游雁荡山记》的翻译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 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 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试译如下: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有些句子如”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实在难译,仅得其大概.另有一些细微之处恐也有硬伤. 另3、4二段大意网上某达人理解表述甚好,这里的翻译很大程度参考其文〈感觉雁荡山〉。辞意皆美,贴网址于下 3. 雁荡山文言文 上下望之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 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 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 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 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 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 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 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 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 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 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 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 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 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 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 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 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 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4. 雁荡山古文介绍长一点 雁荡山古文介绍: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5. 文言文 雁荡奇秀的翻译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 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 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 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 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