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长城站何时落成
1985年2月15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在南极洲乔治岛建成。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该站自建站以来经过四次扩建,有各种建筑25座,其中包括主体建筑7座(办公栋、宿舍栋、医务文体栋、气象栋、通讯栋、科研栋)以及其他一些若干科学用房和后勤用房。夏季可容纳60人,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选址原因在对南极自然地理有了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南极委认为,东南极洲尽管离中国较近(相对于西南极洲而言),但在当时没有破冰船或抗冰船的情况下,要登上东南极大陆显然要冒极大的风险,因此,暂把视线转向了西南极洲的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于是,南极委选定南设得兰群岛作为中国第一个南极站的站址。站址的具体位置还要通过实地勘察,看是否具备较大的露岩地域、船只易接近、卸货方便、有充足的淡水资源和站区可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等条件再定,之后,预选出11个站址。其中以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地区最为理想,这是一块台阶式鹅卵石地带,地域开阔,有3个宜饮用的淡水湖;海岸线长、滩涂平坦,便于小艇抢滩登陆;距智利马尔什基地机场仅2.3公里,交通方便;夏季露岩多,地衣、苔药等植物发育也比其他地点好,企鹅和其他鸟类在此栖息繁殖,适宜开展多学科考察。最后,中国南极长城站就座落在这里。
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长城站是什么时候落成的
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长城站”落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于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而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南极问题上没有表决权的国家。1984年11月20日,由591人组成的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启程,搭乘并不具备破冰能力的“向阳红10号”远洋考察船,开始了历史性的远航。历经40天的海上漂泊,1984年12月30日,考察队登上了南极洲,中国人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在南极大陆上。随后,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科考队队员顶风冒雪,日夜奋战,仅用27天的时间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创造了南极考察史上的一个奇迹。1985年10月,长城站落成不到8个月,在第13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从此在国际南极事务中获得了表决权。长城站的周边环境: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位于南极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地带,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成为研究地壳构造、岩浆活动、地震成因、大气环流的变化和气候演进规律的良好场所。长城站附近地衣、苔藓、藻类植物生长茂盛,并且生长着南极洲仅有的4种显花植物,沿海地带是企鹅、海鸟和海豹的栖息场所和繁殖地,被称为南极洲的绿洲,是研究南极洲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理想之地。
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长城站”什么时候落成?
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长城站1985年2月20日落成。1985年2月15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南极长城站建成,站址设在乔治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东岸,为常年越冬站,中国成为第十八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长城站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站址附近有长约2000米,宽约300米的滩涂,为企鹅、鸟类、鲸、植物和化石的自然保护区。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全岛85%的面积为冰雪覆盖,所处位置为南极洲的低纬地区,四周环海,具有南极洲海洋性气候特点,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年平均气温-2.8℃,最暖月1月平均气温约1.5℃,绝对最高气温可达13℃;最冷月8月平均气温-7.8℃,绝对最低气温-28.5℃。地形特点:根据计划,在长城站及周边地区,测绘队将进行200平方公里的航空摄影测量,并对已有的7个控制点铺设标志。据国家测绘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测区平均海拔70米,气候终年寒冷、干燥。有中国长城站站址及附属科学设备,以及智利费雷站、俄罗斯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阿蒂加斯站和韩国世宗王站等站址及附属设备。地面为山地碎石质,行走困难,只有一条贯通各国考察站的简易道路。测绘队员将采用人工布设地面像控点标志,以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直九”直升飞机为载体进行航空摄影,并对影像进行室内外综合判读。此外,测绘队还将开展一年一度的GPS国际会战观测,这是由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SCAR)组织的全南极GPS会战观测,长城站已连续参加12年。
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长城站”什么时候落成?
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长城站”于1985年2月20日正式落成,现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面积总计约4200平方米,夏季可容纳60人,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南极建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长城湾,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在长城站全年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项目的常规观测。在每年的南极夏季期间,除常规观测外,还进行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人体医学和海洋科学的现场科学考察工作。
我国在南极建立了四个科学考察站有哪些?
中国南极科考站现在有五个,包括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和中国南极泰山站,以及在恩克斯堡岛在建的第五个科考站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1、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简称长城站,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西南,乔治王岛南部。站区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26公里,占地面积2.5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10米。该地距离北京17,501.949公里。1984年12月31日上午举行奠基典礼,1985年2月14日22时(北京时间2月15日上午10时)建设全部完成。1985年2月20日上午举行落成典礼,正式开站。该站自建站以来经过四次扩建,现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面积总计约4200平方米。其中包括主体建筑7座(办公栋、宿舍栋、医务文体栋、气象栋、通讯栋、科研栋)以及其他一些若干科学用房和后勤用房。夏季可容纳60人,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2、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中山站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于1989年2月26日建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该站地处南极大陆东部的拉斯曼丘陵上,所在位置距离北京约12553公里,平均海拔高度达11米。3、中国南极昆仑站。中国南极昆仑站,简称昆仑站,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南极建立的第三个科学考察站,名称公布于2008年10月18日,位于南极大陆内部冰穹A最高点西南方向约7.3公里处,海拔4087米,是中国第一座、世界第六座南极内陆科考站,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落成,当时建成的昆仑站主体建筑为钢结构,工程的建筑面积为236平方米,包括生活区和科研区,可供15至20人进行夏季科考。第25次南极考察队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介绍目前具体开展的是冰山学、大气科学、天文学和空间物理学的工作。因为“目前的建设是按照度夏科考站来设计的,没有计划越冬,也不具备条件进行越冬”4、中国南极泰山站。中国南极泰山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于2013年12月26日开始建造,2014年2月8日上午11时正式竣工并开站运行。泰山站为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站房主建筑面积410平方米,辅助建筑面积590平方米,可容纳20人进行冰川学、极区空间物理学等相关的科学考察及生活。2014年2月8日,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建成后的泰山站作为昆仑站的中继站,为其提供后勤保障支撑;同时也作为格罗夫山地区的科学考察基地使用。5、罗斯海新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在岛上举行了罗斯海新站选址奠基仪式。罗斯海新站面向太平洋扇区,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目前,已有美、新、意、俄等6个国家在此区域建设了7个考察站,国际上在罗斯海区域选划设立了南极最大的海洋保护区。扩展资料:南极,一个亘古荒凉的生命禁区,千万年来除了地衣和苔藓,没有任何植物能够突破冰川的封锁。1901年,在罗伯特·斯科特的南极远征队中,植物学家便试图在装有泥土的盒子里培育芹菜和芥末。从此以后,远渡重洋而来的科考队员们,从未放弃这冰天雪地里的渴望,是肉体凡躯对蔬菜的需求,更是荒野心灵对绿植的眷念。新鲜蔬菜的供应一直是困扰中国南极科考的难题。雪龙船每年只能补给一次,成本高昂,且无法长时间储存。进入极夜,科考队员只能依靠大白菜等几种有限的蔬菜越冬。蔬菜在南极的极端环境下很容易脱水或者腐烂,脱水后的蔬菜看起来像晒干的咸菜,很多队员吃不下,只能包成饺子。同时科考队员还需要大量补充维生素,但是这也无法完全替代蔬菜水果。苍翠欲滴的生菜、清香可口的黄瓜、珠圆玉润的西红柿,曾是南极科考队员心中的“奢侈品”。2005年11月,澳大利亚戴维斯站曾给中山站科考队员们送了一批礼物。一个西瓜、三颗圆白菜、三颗芹菜、三颗生菜、一箱西红柿、一箱洋葱、一箱橙子,还有一些柠檬和土豆,着实叫队员们兴奋了一把——这是他们半年来第一次看到新鲜的蔬菜。当天晚上,每位队员分得了一小块西瓜和一个西红柿。中铁建工队员尚辽湘不舍得吃,把西红柿放在宿舍桌子上,每天没事的时候,就盯着西红柿看。“总觉得看着的感觉可能比吃了更好”。三天后,当尚辽湘拿起西红柿,决定把它放进嘴里的时候,发现西红柿已经烂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从第31次南极科考开始,启动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南极极端环境温室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初期实验获得成功后,从2017年开始,由中铁建工集团南极项目部城建中山站蔬菜温室。蔬菜温室采用能抵御14级强风的现代化透光型建筑结构,造型如冰块般晶莹剔透,既保证了温室所需的光照通透性,又符合极地建筑的视觉特征。队员们还要给温室安装上空气能热泵系统、通风系统、加湿除湿系统、循环通风系统、人工补光系统、全黑帘幕系统、灌溉施肥系统、无土栽培系统、电气控制、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等,基本满足蔬菜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在第34次南极科考中,中铁建工集团除了派出主力军建设罗斯海新站临时设施外,还另外派出张建和周建良作为先行军完成了蔬菜温室主体钢结构安装任务。在第35次南极科考中,中铁建工集团南极项目部将完成钢结构次梁安装、涂料施工、温室保温地面施工、玻璃幕墙安装及室内设备安装任务,实现蔬菜温室全面竣工的目标。蔬菜温室建成后,每月可生产60千克的新鲜蔬菜瓜果,初步解决中山站队员吃菜难的问题。此外,中山站蔬菜温室还将有力推动研究低能耗加热、降温、补光、遮光、除湿、加湿、温室环境智能控制和远程监控、高效蔬菜无土栽培、超高产栽培等技术研究,让中国设施农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南极科考站
南极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叫什么站
1、南极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叫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以世界著名的中国长城命名,站址设在乔治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东岸,为常年越冬站,中国成为第十八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
2、长城站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端,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距离北京距离17501.949千米,与北京的方位每为170度38分27秒。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全岛面积为1160平方千米,就分布有9个国家的9个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