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首次出舱全过程?
第一步:出舱7月4日7时30分左右,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刘伯明、汤洪波身着舱外航天服出现在节点舱。轨道舱舱门、节点舱前舱门、节点舱与小柱段之间的双向承压舱门都已关闭,两人现已被节点舱“包裹”起来。此刻,聂海胜正“坐”在大柱段的计算机前,时刻关注着两人的状态,并不时发出操作指令。出舱准备工作继续,给节点舱泄压、航天员吸氧排氮、开展通信测试……这套流程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出舱时相似,却又有所不同。“此次应用了气体复用技术,通过舱间抽气泵将节点舱的空气抽到大舱,空气复用率较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汤溢介绍。8时11分,舱内气压接近真空状态,刘伯明打开节点舱上方的出舱口舱门,第一次亲眼见证舱外环境,不禁脱口而出:“外面是黑的。”在两人配合给舱门装上保护罩后,刘伯明一个跃身来到了浩瀚宇宙。节点舱高清摄像机、航天服摄像机以及舱外全景摄像机全程拍下了这一过程。“哇,这外面太漂亮啦!”刘伯明惊叹道。在此之前,空间机械臂已经来到了出舱口,进入整臂待机制动状态。就像我们熟知的云台车一样,它将是航天员在舱外的移动工具和临时工作站。第二步:在机械臂上“搭积木”刘伯明出舱门后,汤洪波并没有紧随其后。接下来一段时间,他们要以一上一下的姿态,打好第一场配合战——在空间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操作台。就像地面建筑施工队似的,汤洪波负责“搬砖”,刘伯明负责“搭建”。一场太空“搭积木”正式上演。刘伯明接过汤洪波从舱内递上来的脚限位器,将其安装在空间机械臂的一端。这是底座,也是用来固定航天员双脚的,航天员“站”在上面可以随机械臂“爬行”而移动。舱内,汤洪波正在对操作台组件进行初步安装,随后用带挂钩的绳传递给刘伯明,由刘伯明安装在脚限位器一侧。这就是舱外工作用的操作台。在刘伯明的腰间,还有一个微型工作台,这是他在舱内就已经戴好了的。“没有看到满天繁星吗?”9点30分左右,操作台安装完成,聂海胜忍不住问。10点20分左右,刘伯明上机械臂,机械臂移动到接设备点。最后传递上来的是此次舱外工作要用的把手、抬高支架和一些专用工具递上来,刘伯明把它们一一挂在操作台上。有了它们,航天员将展开第二项舱外工作内容。两人配合默契,一环扣着一环,第一项舱外工作顺利完成。第三步:给摄像机装个“自拍杆”“天和”内,聂海胜“坐”在计算机旁,细心操作、准确指挥;机械臂缓缓移动,刘伯明“站”在脚限位器上,他继续移动,准备开展第二项工作。汤洪波就没那么轻松了。11时左右,他跃身出舱,开始借助舱表扶手,用手“爬行”。每走一步,他都要把身上安全绳的另一端挂在扶手上,防止飘走。他速度很快,率先达到目的地——大、小柱段之间偏右的位置。他们的第二项工作是将安装在此处的一个全景摄像机进行抬高。“通俗地讲就是给全景摄像机安装一个‘自拍杆’,使其在原来的位置上抬高一段,具备更佳的视场。”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全景摄像机主任设计师徐起形象地描述。汤洪波到达目的地后,徒手拔掉全景摄像机的电缆插头。很快,刘伯明也到了,在汤洪波的配合下,他拿出通用电动松不脱螺钉拆装工具,给全景摄像机装上把手、卸掉安装脚,小心翼翼把它取下来。据悉,研制人员为全景摄像机设计了一款舱外专用把手,既可在拆装全景摄像机时保护4个镜头,又可以方便航天员携带全景摄像机。随后,刘伯明将一个圆柱形加长支架装在摄像机原来的位置,装摄像机、插电缆插头、拆把手。每一步操作,刘伯明都小心翼翼。这样的动作,他在水下预演了很多次,早已将要领熟记于心,但真在太空中操作,还是相当困难。“安装好,辛苦啦,你们!”聂海胜说。随着全景摄像机开始工作,透过它的镜头可以看到,在白云的衬托下,蓝色的地球像海洋一样,非常漂亮。紧张有序,第二项舱外工作也顺利完成。第四步:应急返回演练+组装舱外工具箱太空环境异常复杂,科研人员把航天员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设计了多种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各类相机或摄像机实时监视等。尽管如此,逃生技能也是一堂必修课。为此,第三项舱外工作就是应急返回演练,主角是汤洪波。在这项工作中,汤洪波要徒手爬到“天和”核心舱最远处。接到撤离指令后,他第一时间折回,以最快速度返回舱口,并直接进入节点舱。“舱外活动非常考验航天员的臂力,人在失重环境下很难控制自己,轻轻移动就出去了,可要想停下来就得花很大力气。”汤溢说,这种应急返回场景,航天员在地面时就曾多次在水中演练,为的是必要时刻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03感谢所有科技工作者,祝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好。”汤洪波快速爬到出舱口时,没有再等自己的队友,说完这句话就迅速进入节点舱。刘伯明随着机械臂的移动,也很快来到舱口。他把工具一一取下来递给汤洪波,最后把操作台和脚限位器卸下来,并在汤洪波的配合下,完成舱外工具箱和脚限位器的安装。“感谢所有参研参试的科研人员,感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后续我们还会出舱,还会飞得更高,空间站还会越建越大。”刘伯明对着摄像机镜头挥手致意。15时左右,刘伯明进入节点舱后,关舱门、复压、脱舱外航天服,打开节点舱前往大小柱段、神舟十二号飞船的3道舱门。一系列收尾工作后,来自核心舱空调的风进来,神舟十二号飞船又能“呼吸”了。身处地面的神舟十二号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终于松了一口气。“这几个小时,我们一直紧张地关注着神舟飞船内的温度变化,舱门关闭后,没有了核心舱带来的空调环境,飞船存在结冻风险,很可能损害科学载荷。”高旭说。首次出舱活动很圆满。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意义重大: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此次出舱活动,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以上内容参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班师回宫!首次“走出”中国空间站的他们做了三件事
神舟十二号发射升空的瞬间是什么样的?
6月17日上午,航天员聂海胜的家属手持国旗、携带三束火红包装的鲜花在湖北枣阳观看神舟十二号升空直播。宣布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瞬间,大厅掌声雷动,聂海胜的母亲和众人一起挥舞国旗、兴奋鼓掌。 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都说水火不容,可看了火箭发射现场,你会发现火箭发射的时候发射塔上会喷出大量的水,比如长征七号火箭发射的时候,发射塔上居然喷射了400吨水,火箭发射之后产生的高温,瞬间将水汽化成了腾腾白雾,犹如仙境,煞是壮观,不过发射塔喷水当然不是为了好看严肃的航天工程面前,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深意的。这水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可能很多人最先会想到说降温,但是说对了一半,以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7号为例,火箭点火的时候,尾件直冲发射平台,让它的瞬间温度接近3000℃,而发射塔核心区下方也就是最靠近火焰中心的地方,有许多管道监测器等设备,对于他们的防护直接关系到火箭能否成功发射我国自主研制的发射平台防护板,采用耐高温的邻苯二甲。型材料和近百层的增强布能扛住火箭尾焰2500℃的高温看到了吗?还是需要降温保护,否则及多种设备于一身的多功能发射台,也会因为高温遭到损坏。噪音是怎么产生的?首先看噪音的危害是怎样产生的噪音是发生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分别是。重生10个表示音量增加10倍,120分贝的噪声就是人的耳朵疼痛,140分贝是欧盟界定的,导致听力完全损害的最高临界点,160分贝的声音,能够瞬间穿刺耳膜,火箭发射的噪音在150分贝,而像美国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发射的时候,噪音高达220分贝,剧烈的能量波杀伤力极大,如果有人在旁边会当场死亡。那么水是如何降噪的呢?于是科学家们经过多次实验后,想出了喷水降噪的方法,在美国肯尼迪发射中心nasa,在发射塔周围建了高高的水塔,火箭发射的时候,水塔一提,向发射塔喷水声波遇到水水分子会吸收声波的能量并升温,这样空气的振动就会被转化为水分子的热运动化,噪音与无形从而达到了降噪的物体,向肯尼迪航天中心41秒就能喷射1300吨水,可降低航天飞机的升压90%,所以火箭喷水的作用是降温降噪当然还能喷灭,火箭尾电可能造成的任何火灾,顺带也产生了云雾蒸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