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佩尼克

时间:2024-06-11 09:30:52编辑:思创君

谁能提供些论文资料,关于德国电影业的?

  德国电影:哲学般的影像思考
  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在今天的电影市场,已成为引领世界商业电影的滚滚潮流,所向无敌。那些用巨额预算烧出来的大制作、借助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脑特技表现的大场面,总是让人热血沸腾。其实,透过那些无限放大的商业和娱乐元素,许多国家的电影在喧嚣的商业狂潮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和色彩。德国电影,便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原文链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951641.html

  带你游德国电影博物馆
  柏林Sony Center的屋顶象极了日本富士山的现代城市版。这个地区是柏林年轻人最爱去的地方,购物城、餐厅、咖啡吧、歌剧院、电影院、及柏林电影学院等等都汇聚在此。而大名鼎鼎的德国电影博物馆 (Filmmuseum Berlin)就在电影学院楼下:通体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电影工业前卫与时尚感,这种感觉使得来此参观的大部分人们一旦进入这个空间后,无论什么情绪都会被立刻消弭而沉浸其中。走进大厅举目四望,幽暗的空间好像看不见尽头,又似深不见底!原来,地板和墙壁是由无数面矩形的镜子构成,再往上仔细看,天花板层层叠叠的倒影“垒”出了深渊的感觉。在这里,德国人对光学科学及视觉错觉的巧妙利用,使空间被无限延伸了,使你深信光学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头顶的几个大屏幕里播放着一些经典影片中的重要章节与场面,喜、怒、哀、乐、恐惧、震撼(无声放映)。观众由此被带人电影世界,来专心感受银幕时空的倒序与顺序。
  原文链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909182.html

  德国电影——一个新的银河系正在扩张
  现在,全球越来越关注“新新德国电影”了。
  这是法国的权威影刊《电影手册》给当今德国电影下的一个评语。自上世纪90年代起,德国电影又掀起了第二波新浪潮——“新新德国电影”。《罗拉快跑》引领潮流,震惊世界;《再见,列宁》夺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非洲何处为家》获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勇往直前》捧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别人的生活》又获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再以2007年为例,票房收入达7.67亿欧元(合9.68亿美元),观众人次达1.25亿,均占世界第5位;影院放映厅总数4832个,全德约三分之一的电影观众看本国影片。仅《别人的生活》在美国的票房就达1100万美元,在“影院之国”法国该片为当年最成功的欧洲片,甚至在日本其放映期长达38周,全球共有130多个国家发行该片。
  原文链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840160.html

  走出沉重的德国电影
  [摘要]德国电影以往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记的主要还是新德国电影四杰所做出的,电影带有浓厚的作者型气息,沉静、内省,更多文学性。作者以为与早期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这一特定历史原固有一定联系。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的统一,德国人在世界上赢得了新的尊重。出现在影像上,内容更趋多样,主要是敢于直面过去,大胆表现二战,书写柏林墙,以及更为国际化的商业电影的涌现。
  [关键词]德国四杰 二战 柏林墙
  “一个国家的电影总比其他艺术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这是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其著名的电影史论著《从卡里加里博士到希特勒》中说的一句话。现在反观近几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德国电影,感觉这句话说得颇有意味。
  原文链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72523.html


找一部二战电影,讲的是一个德国军官住在一户法国平民的家里,那户法国人就一个老头子和她的孙女

欧,我知道,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叫《沉静如海》
一个法国老人和他的侄女住在石筑的古老楼房里。老人和他的侄女共同生活。法国沦陷了,他们的一部分房屋被一个德国军官征用。平静的生活被破坏了,然而,那个德国军官看来是彬彬有礼的。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面对老人和少女的抗拒性的沉默,他露出了严肃的微笑:“对于那些爱祖国的人,我是十分尊敬的。”

  这不是虚伪的话。他尽可能不妨碍房主人的生活。他只是在每个晚上找一点什么理由到起坐间来,开始说几句并不需要回答的客套话,然后开始了无尽无休的独白,涉及他心里存在的种种问题——他的祖国、法国、音乐……他谈得很亲切,很热情。他尊重老人和少女的沉默,从不企图从那里得到一种回答,一种赞同,甚至于看他一眼。

  从他的这些独白中,老人与侄女逐渐了解了他。他是生活在一个小城中的专门作曲的音乐家,脱离政治,也不喜欢国内的那些政治人物,然而却相信了元首和那些政治人物的宣传。他在不尽的独白中表明了对法国的爱,而促使他作出这样不尽的独白的是还由于另一种爱:对那个美丽的少女的爱。

  德国军官到巴黎去了一趟。他久已渴望此行,他是兴高采烈地去的。他返回后,一反常态,避免与老人和少女见面。好几天以后,在一个晚上,他终于来了。情绪沉重愁惨,他是来告别的。他将参加一个正在作战的师团,第二天就要动身到苏德战场去,原因是,到巴黎后,他从那些“政治家”和“战友”那里了解到,法西斯口头上所宣传的一切漂亮言词不过是谎言,他们是要毁灭法国,他的梦想被粉碎了。

  侄女看来在感情上是比老人更坚强的,但在听了那个德国军官许多晚上的独白,逐渐了解了他的性格和心情以后,也不能自己地对他滋长了一种微妙的感情。当告别的那个晚上,听到了德国军官发自内心的凄厉悲痛的告白以后,她的嘴唇终于动了一动,第一次向他开了口,虽然那声音低微得几乎听不见:“永别了!”

  那个军官微笑了。因为,他终于听到了他所爱的人的一句话;因为,从这一句简短的悲惨的话中,他感到的是对他过去的谅解和宽恕,是将他看作是人的同情和祝福——是的,在那个美女的眼中,他不再是兽,而是一个纯洁的人了。他微笑着,走上通向死亡的征途。

  精彩视点:

  本片以白描的笔调向观众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部电影是在法国的乡间拍摄的,导演皮埃尔·布特龙精益求精,为了加强电影的真实感,刻意地加强了演员的法国乡间口音。

  影片中扮演侄女的是著名女星朱丽·德拉姆,别看她很年轻,但早已在《欲望解析》、《银色交易》等多部影片中担任主角。在《沉静如海》这部影片中,朱丽·德拉姆天才般的演艺才华再次被显现出来,而她那与年纪不相称的成熟演技让人只能用震惊二字来形容。

  它是曾震惊世界文坛的巨著,它是独具匠心的电影佳作,当深遂凝重的文学巨著同精彩演绎的经典影片珠联璧合,当文学大师的苦心造诣同世界巨星的倾情打造相映成辉,带给我们的将是怎样一次无与伦比的心灵享受?

  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反法西斯电影

  电影的思想是立足于“人”的观念。它没有直接描写法西斯的暴行,但通过那个被蒙骗的善良的德国军官的觉醒和决心走向死亡,从“人”的意义上否定了法西斯。它没有直接描写法国人民地下抵抗的英勇斗争,但通过老人和少女的抗拒性的沉默,表现了人的不可侮辱,不可征服,体现了民族的尊严。老人和少女逐渐与那个德国军官在感情上接近,是作为人的感情的接近。

  电影所展现的生活是早已作为历史陈迹了,但它所表达的特定环境中应该怎样做一个人,怎样维护人的尊严的主题是并没有过时的。这主题的意义一直通向今天,而且将通向不会是太近的将来。

  还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看。

  这部电影无疑地是为了宣传:它是揭露法西斯德国占领法国初期所采取的那些伪善措施和漂亮言词的。然而,这是通过了和服从了艺术规律的宣传。电影中德国军官的形象,不是漫画似的脸谱。老人和少女的形象没有被拔高和膨胀。他们都是真实可信的有血有肉的人。导演满怀激情,他的激情深深隐藏在每一个镜头中间。沉默的海面下激荡着潜流,导演的感情凝练成表面的冷静状态。这样,就使电影更具有庄严、深隽的风格。

  电影没有曲折的情节。作为故事来说,它是太简单了。只有三个人物,没有任何热闹的场面。除了军官的独白以外,连对话也只有简单的几句。它着重的是刻画人物的内在感情,人物之间的感情的激荡和冲击。那扣人心弦远远超过了表面的戏剧性,超过了表面的矛盾冲突,但它是真正感人


一部讲一个纳粹小兵冒充军官的电影

冒牌上尉 Der Hauptmann (2017)

导演: 罗伯特·斯文克
编剧: 罗伯特·斯文克
主演: 麦克斯·胡巴赫 / 米兰·佩舍尔 / 弗雷德里克·劳 / 贝恩德·霍尔谢尔 / 瓦尔德马·科布斯 / 亚历山大·费林 / 萨缪尔·芬齐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波兰 / 葡萄牙 / 法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2017-09-07(多伦多电影节) / 2018-03-15(德国)
片长: 118分钟


上一篇:四色印刷

下一篇:摇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