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后,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实行了什么保证了军事争斗的胜利
一、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无产阶级夺取了国家政权,布尔什维克党以执政党身份着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二、应对战争的极端手段--战时共产主义
在1918年至1921年的俄国内战时期,列宁为最大限度的保障苏俄政权得到充分的物资供应,同时也尝试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于是在1918年6月,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通过了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该政策主要包括: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即余粮收集制),国有化所有大中企业,国家垄断所有外贸活动,禁止商品交易并实行计划配给制,对工人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等。
二、新经济政策
1920年至1921年间连续发生的国内叛乱使列宁承认:“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于是自1921年3月21日开始,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余粮收集制,实施实物税;停止配给制,允许商品买卖;放松外贸管制,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企经济等。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遂逐渐走向恢复,至1928年,俄国的工农业产品产量成功地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为什么要实行余粮收集制
1917年11月到1922年,刚刚诞生的社会主义苏联为抵抗外国武装干涉和消灭国内反动军队进行国内革命战争。粮食日益短缺,1919。1,苏维埃政权,颁布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国家所需要的粮食数额就是必须征集的"余粮"数。农民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额交售全部余粮按规定价格给国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按政策,农民必须按规定价格向国家交售粮食,并可按固定价格购得工业品,随着国内战争展开,国家无法供应工业品,卢布迅速贬值,农民实际无偿交粮食给国家。推行严惩损害农民的利益,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城市饥荒,保证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历史时事政治
#这个时事政治半月谈电子资料有没有用2010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1001)--2010年1月1日更新时事政治和测试更新09年12月;《半月评论》更新09年第24期;《了望时评》更新09年第52期;半月谈时事和小测验更新09年第24期
收集整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资料,本电子书内容分为“时事政治备考学习方法汇总”附录,以及“时政阅览部分”、“半月谈重大时事及小测试”、“时政测试部分”、“半月评论”、“了望时评”、“申论写作模板及范文”、“时政热点精选”、“历年党代会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大事记”九部分,计70000多字、1000多道测试题。可以上网搜索一下“2010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的下载地址
20世纪20年代苏联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三大措施?
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战时共产主义,亦称“军事共产主义”,是苏联在1918—1921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对小企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产品实物供应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取消货币和核算制,实行总管理局制,国家直接给每个企业制定产、供、销计划;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完全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得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道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过程。从1926年开始,到30年代末基本完成。1926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或接近于战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苏联还是一个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很不发达,在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国防和维护国家的独立,为了以新的技术改造(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要求在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使苏联变成一个强大工业国。
苏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实行了什么政策?
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战时共产主义,亦称“军事共产主义”,是苏联在1918—1921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对小企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产品实物供应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取消货币和核算制,实行总管理局制,国家直接给每个企业制定产、供、销计划;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完全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得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道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过程。从1926年开始,到30年代末基本完成。1926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或接近于战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苏联还是一个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很不发达,在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国防和维护国家的独立,为了以新的技术改造(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要求在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使苏联变成一个强大工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