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多年父子成兄弟》有感
导语:《多年父子成兄弟》作者记述了父亲与自己,自己与儿子之间那种亲近、温馨、平等的关系,文章提出了许多颇具教益的观点,对于招待人们如何“做父亲”,如何处理好家庭父子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短篇高手”汪曾祺先生一贯的幽默风趣风格。 读《多年父子成兄弟》有感 两个人勾肩搭背地走来,高一点的,是父亲;矮一点的,是儿子。 这也就是汪曾祺所说的“父子成兄弟”了,父子之间如兄弟般相处,没有一点儿隔阂,“没大没小”。 而要想形成这样的父子关系,有一项前提,就是父子二人要喜欢做同一件事。一般来说,这件事,也就是玩了。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父亲首先就要会玩。不管是放风筝、打雪仗、捏泥巴、过家家,还是现代化的电脑、游戏机,都可以成为父亲与儿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尤其是现在实行独生子女之后,孩子没有了兄弟姐妹,父亲这个玩伴也变得愈发重要,对于儿子来说,拥有一个同样爱玩儿的父亲,也意味着当遇到大反派——母亲的阻挠时,也能有一个同伴抵挡一阵(虽然不太可靠),不至于孤军作战,腹背受敌。 在儿子的学习方面,父亲既然成为兄弟,就应该尽量放宽要求,给儿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但又不能完全不管。要关心,而不强求。 在日常生活中,父亲要充分尊重儿子,以理解为主。儿子有了错误,要给儿子好的建议,并帮助儿子改正,而不是上来第一反应就是打骂。 父子成了兄弟,最高兴的是儿子,因为他们不必受严父的管教,反而多了一个玩伴;而父亲也能在与儿子的玩耍中找到快乐,这样让人高兴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父子兼兄弟,令人向往。 读《多年父子成兄弟》有感 我们知道,汪曾祺是师从沈从文、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中国现当代非常优秀的作家,在小说、散文、戏剧、书画和民俗方面均有颇深的研究和独特的理解。他特别注重语言的内在美,善于在疏放中透出凝重、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而极富地域特色。他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而《受戒》等作品早被译成多国文字广泛流传,在国内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汪曾祺之所以能取得诸多方面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天赋与勤奋,还有一个原因恐怕也是不能忽略的,就是他有一个非常开明的优秀的与众不同的父亲。这位父亲对他的影响实在太大,他们的父子关系也实在独特之极,实在不可多见。《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写的就是老小两对父子一种独特的大解人颐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便是相互之间的平等、尊重、理解、包容和友善,而老小两对父子的关系又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通过前三节的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鲜明独特的父亲形象。这一位父亲形象可亲可近可爱,身上有着吸引孩子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孩子。而父亲对孩子的平等、尊重、理解、包容和友善的态度,消弭了成人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距离。这种感情使得父亲的形象格外亲切,它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这无疑是做为父亲的最大成功。 作者的父亲是个画家,会制作图章,会摆弄各种乐器,会做冥衣,会制作各种各样的孩子玩品——风筝、玩灯、镂空玻璃的能养小小昆虫的精致的.小桥小亭八角水晶球、草扎的纺织娘重瓣荷花灯小西瓜做的烛灯…… 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这位父亲爱好极为广泛,趣味极为高雅,情调极为浪漫,生活极富诗意,心手极为灵巧,极富艺术的禀赋和才情。他喜欢养花,也喜欢养小昆虫,也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这样的一个人一定是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他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都抱有敬畏之心,热切地善待它们,尊重与爱惜所有的生命,无论这生命是强壮威猛还是柔弱卑微。 他永远开朗乐观地面对生活,心态平和,富有童心,拿出很多的时间来陪孩子,带着他们一起找寻生命的种种乐趣。 他为病逝的妻子制作冥衣,做得十分精巧,可以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品种繁多,四季皆有。不难看出,制作冥衣时他有多虔诚有多用心。因为这表达的是,他对妻子那种经历了时间洗涤沉淀下来的最为质朴也最为动人的情感。他完全按着妻子生前的喜好来制作冥衣,不难看出他对妻子的宠爱、娇掼,那里面凝聚着他对妻子的深沉的爱恋、无尽的思念、细心的呵护和至真的疼惜。他希望妻子在另一个世界里,也仍然温暖、幸福和如意。 对于孩子们,他亲近、友善、理解、包容,让自己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儿子作文好,他总是将孩子的作文到处拿给人看,引为自豪。儿子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及格就行,并不苛求。儿子十几岁学会了抽烟喝酒,他也不以为是沾染了恶习。自己喝酒时,还总是给儿子倒上一杯,抽烟时,又总是先递给儿子一根,还先为儿子点火。儿子十七岁开始了早恋,在家写情书,他做父亲的没有大惊小怪,相反,却在旁边为他瞎出主意。这样的父子,哪还会有隔膜,哪还会有代沟?他总是用自己智慧灵巧的双手和热切呵护的爱心,为孩子们营造出神异快乐的童话世界,他给孩子们带来的永远是水晶一样灵动明净的琉璃世界。 文章的前两节,写的只是作者父亲的事情,并未涉及父与子两方面。这并非与文题相悖,也并非与其它内容没有关联。正因为父亲敬畏所有的生命,才不会苛求自己的孩子,才会平等的对待孩子,才会理解尊重包容孩子,才会顺应孩子的天性,给他们健康自由的发展以无限的空间,给他们铺开一条阳光之路,让他们从容走向健康,走向成熟。只有这样的父亲才会跟孩子建立亲密无间的感情,才能被孩子认同和接受,才会为孩子们所喜欢。 这就不难看出,文章开头两节文字,看上去好像和文题没有关系,实质上却很好的刻画了父亲的形象,揭示了父子如兄弟的感情基础,为后文写父子情如兄弟的内容做好铺垫。 这一种父子关系,显然对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创作成就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成就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颇为人们喜欢的汪曾祺。不难看出,中外读者掀起了解读和研究汪曾祺的热潮,绝不是偶然的。 当今时代,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的不在少数,为什么会这样,恐怕更多的还是少了平等与尊重,少了理解和包容,也少了友善与珍爱。从汪氏父子的这种平等尊重理解包容友善的关系里,我们应该好好的深思自己反省自己,从此出发,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和父母子女的关系,也重新认识和处理好自己与亲友同事伙伴的关系。 读《多年父子成兄弟》有感 最近这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多年父子成兄弟》,里面讲的是一个父亲具有童心,而他有一句名言就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我对着篇文章有很大的感触。 这篇文章让我有了很多话想表达出来,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而我的父亲和这篇文章里的父亲截然不同。我的父亲不是特别具有和孩子玩的童心,而文章里的父亲很随和,也很爱画画,而他也从不指点孩子,他也不强求他孩子的成绩 ,作者初恋的时候,给情人写情书,父亲也在旁边出主意。作者十几岁就会喝酒抽烟,他父亲喝他也喝,他父亲抽烟他也抽,别人看到这种现象一定觉得怪,这是因为一句话:多年父子成兄弟。而这种现象我很羡慕,我是多么希望我也能和自己的父亲谈谈自己的心事,我也和父亲讨论他以前的经验,把他所有的本领交给我,我和父亲的感情像他们一样,我就很满足了。 文章里的父亲很随和,很少发脾气,但是我的父亲动不动就会发脾气,有时还很凶呢,我是多么想自己的父亲像作者的父亲一样,春天,他带着我到田里放风筝,放的是我们自己的蝴蝶风筝,而且还会给我做南瓜灯,我可以提着它照路,别人一定会羡慕我有一个这样好的父亲,你说谁不会羡慕呢?要是我的话我一定羡慕。我更羡慕的是作者的父亲对作者成绩很关心,但他也不勉强作者,作者数学不好,他父亲也不责怪,只要及格就行了,我也想要有一个这样好的父亲。 文章里的父亲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还会摆弄各种乐器:琵琶、胡琴无一不通。他觉得乐器里的胡琴最难,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他养过蟋蟀、金铃子、花。并且能做皮衣。我读到这儿的时候,竟没想到他这样细心,而且他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我希望能和自己的父亲多沟通感情,能和父亲分担一些事情,他做的事情可以让我帮助他解决,可以把我当成作者一样,我有了什么难题,他就帮我出主意。我们就像这样互帮互助。 我觉得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也应该多和儿女沟通,对于儿女也应该多多了解。对于我们的现在,和我们的将来,都应该由我们自己来设计,我们要用自己理想的模式来塑造自己,我觉得“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说得没错,这句话不仅突出了他们对于对方的事情了如指掌,互相帮助。这种感情是谁也破坏不了的。我希望所有的父母和自己的子女都要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就要像“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一样,相处得很好。
何为父母——读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有感
爱上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源于很久以前女儿的推荐,以及我们对读书的探讨。先生的文字于我来说是对待生活、调整心态和思考人生的一剂良方。
比如,读这本《人生如逆旅》,读这篇《多年父子成兄弟》,带给我的触动是非常深刻的。
我喜欢性格随和的人,那份平易近人的态度总会给人带来莫名的亲近和踏实,让人不自觉地舒缓、安心。一个家庭中,父亲的性格往往在很多事情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没有哪一个孩子不渴望父亲的温和大度,也没有哪一个孩子在严苛的暴力下不瑟瑟发抖。我总以为,孩子都是天使,关键是,从他们出生之日起,为人父母者又有几人能做到耐心、理性和客观的教育。
有这么一句话:“父母最错误的沟通方式之一,是不懂共情,忽略感受。”
八十年代之前的孩子大都是放养式成长,吃饱穿暖最重要,教育的重要性因父母的认知而异。即便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也不见得都会如现在的家长这般唯成绩至上。以自己为例,便是这样,但我还是非常感谢他们总是能在关键的时候,起到引领作用。
有了孩子后,我常常会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母亲,不断地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包括心理上、思想上和学习上的。找出缺失的,而且又是最渴望的,认真去感受孩子最需要怎样的教育和陪伴,然后调整自己,以期与孩子建立更加紧密的亲子关系。看似是我在教育孩子,在很多时候,孩子带给我的反思往往让我更为感动。养育孩子是一个极其漫长又艰辛的过程,对我而言,反而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成长。
我以为,比起学业,孩子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老话说的好:成材先成人。
应试教育之下,比拼的是分数,留下的却是很多后患,比如,孩子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学习的目的、成长的价值等等。在越来越多令人心痛的事件发生后,我们真的迫切需要重新来审视当下的教育观了。
父子成兄弟,母女成姐妹,这确实可以成为一条教育沟通的良好途径。让孩子可以信任父母,让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动向,让父母的循循善诱化为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培养孩子建立起自己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对世界的认知,也许,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之爱是最无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爱的方式有千万种,能被接受且有良好效应的才为最佳。
每个孩子,首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即便是教育家也不可能用标准理论化的方法对待他们,教育总是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的。对孩子的期望值应该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之上,更不能一厢情愿将自己过高的要求强加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一步一个脚印、逐级攀登每一个台阶,才能循序渐进。为人父母,自身得有更高的格局才能影响到孩子,才能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慢慢打开自己的人生格局,格局越大,视野越大,人生道路难道还怕不会越走越宽吗?
汪老先生说:“我并不是提倡复古,但旧时文人的那些境界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已颇为奢侈了。”
现实生活中,更多强调的是母亲对孩子和家庭影响的重要性,好像做为一个母亲就应该怎样怎样,有什么问题都归责于母亲这个角色,这难免有失偏颇,在我看来,父亲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分仲伯。可以用性别差异、性格差异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互惠,达到家庭与教育和谐美满的境界。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造成某种程度的遗憾。
教育实乃一个太大的话题,心得体会,各自思考。不妨,我们也问一问自己:何为父母?
你为孩子做过一盏比真花还美的荷花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