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都有谁跟随孙坚讨伐董卓
本期的三国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生于讨伐董卓期间,主要涉及的人物有:孙坚、袁术、黄盖、程普、韩当、祖茂,小说原文如下: 却说孙坚引四将直至关前。哪四将?第一个,右北平土垠人,姓程,名普,字德谋,使一条铁脊蛇矛。第二个,姓黄,名盖,字公覆,零陵人也,使铁鞭。第三个,姓韩,名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也,使一口大刀。第四个,姓祖,名茂,字大荣,吴郡富春人也,使双刀。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加工再创作。
为何要讨伐董卓?
董卓生性粗野,不懂礼数,更是毫无仁义之心
也正是因为董卓手下的军士,基本上来自于凉州蛮荒之地,为此生性十分粗野,更加不懂得什么礼数的,包括他自己在内。改立皇帝之事都是未经大臣们的同意,以及有无顾虑到天下的百姓们,他就一意孤行。这样看来,董卓就是胡乱的做事,没有经过前后的思虑,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样势必会引起天下人的不满。
再者,加上董卓刻意放纵,士兵们更是无法无天了,为所欲为,百姓们就苦不堪言了。要知道,百姓才是国家的主体,百姓一旦被逼到走投无路之时,必定会造反的,关东军们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对待百姓们,本应该安抚的,董卓却逆向而行,这样势必会引起各路诸侯的讨伐的。
董卓没有仁义之心,更是残暴无情,他率军外出游猎,碰巧的赶上了百姓们赶集。董卓他就认为这么多的行人,阻碍了自己策马奔腾,于是让手下的士兵把妇女和钱财,全部掳掠到马车上。把男人全部杀光,并砍下头颅系在车辕上,还声称自己是杀敌凯旋得胜归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了,董卓真的是残忍无比,一点也没有爱民之心,简直就是恶魔了。
同时,加上他自身的生性残暴,经常还对朝中的大臣们施加严刑峻法。还好色成性,在后宫淫乱,搞得朝廷上下混乱不堪,人心浮动。为此,就引起了许多朝臣们看不惯董卓的行为,许多大臣们便暗中联合,共同寻找对付董卓的办法。所以,综合以上,就可以看出了董卓他的所作所为,极度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后来的关东军去讨伐董卓,就是因为董卓的种种粗暴的行为造成的。
《三国志·孙策传》译文与赏析
孙策传 孙策传 【题解】 孙策(175—200),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孙坚之嫡长子,孙权之长兄,东吴政权的奠定者,《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西楚霸王项羽,故有“小霸王”的美誉。孙坚死后,为继承父业,孙策初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逐渐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26岁。孙权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原文】 策,字伯符。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坚薨,还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徐州牧陶谦深忌策。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 兴平元年,从袁术。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太傅马日磾杖节安集[1]关东,在寿春以礼辟策,表拜怀义校尉,术大将乔蕤、张勋皆倾心敬焉。术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策骑士有罪,逃入术营,隐于内厩。策指使人就斩之,讫,诣术谢。术曰:“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由是军中益畏惮之。 术初许策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杨陈纪。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尝衔恨。术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 【注释】 [1]安集:安抚。 【译文】 孙策,字伯符。孙坚当初兴义兵,孙策领着母亲迁往舒县居住,与周瑜结为好友,招纳会聚了很多上流社会人物,江淮一带的人都投奔他。孙坚死后,孙策将他归葬曲阿,自己渡江居住在江都。徐州牧陶谦忌恨孙策。孙策的舅父吴景,当时任丹杨太守,孙策于是带着母亲迁居曲阿,与吕范、孙河一起投靠吴景,并依赖吴景招募得数百人。 兴平元年(194),孙策前往跟随袁术。袁术认识到孙策非是一般之人,便将孙坚的部队交还孙策。太傅马日磾执符节安抚关东,在寿春以礼征召孙策,上表奏请任孙策为怀义校尉,袁术的大将乔蕤、张勋都倾心敬重孙策。袁术常常叹息说:“如果我袁术有孙郎这样的儿子,死也瞑目无憾啊!”孙策有个骑兵犯了罪,逃进了袁术的军营,藏躲在马厩中,孙策派人前往杀掉他。过后,他又前往袁术处赔礼请罪。袁术说:“兵士叛变,理当共同惩处,有什么可请罪的呢?”从此军中更加敬畏孙策。 袁术当初答允让孙策任九江太守,过后改用丹杨(在今安徽宣城)人陈纪。后来袁术准备攻打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求派军粮三万斛。陆康不给,袁术大怒。孙策以前曾求见过陆康,陆康不见,只让自己的主簿接待他。孙策因此对陆康怀有恨心。袁术派孙策攻打陆康,对孙策说:“先前我错用陈纪,常恨我的本意未能兑现。如今你如果能抓获陆康,庐江就真正属于你所有了。”孙策攻打陆康,打败了他,袁术再次任用他过去的下属刘勋为庐江太守,孙策更为失望。 【原文】 先是,刘繇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寿春,术已据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时吴景尚在丹杨,策从兄贲又为丹杨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贲退舍历阳。繇遣樊能、于麋东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术自用故吏琅邪(琊)惠衢为扬州刺史,更以景为督军中郎将,与贲共将兵击英等,连年不克。策乃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策母先自曲阿徙于历阳,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刘繇弃军遁逃,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乃至会稽。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擒)耳。”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译文】 起先,刘繇为扬州刺史,州府原来设在寿春。袁术已占领寿春,刘繇于是渡江以曲阿为州府治所。此时,吴景尚在丹杨,孙策的堂兄孙贲又是丹杨都尉,刘繇到后,把他们都撵走了。吴景、孙贲退居历阳。刘繇派樊能、于麋东往驻扎横江津,张英驻扎当利口,以抵御袁术。袁术任用自己过去的下属琅琊人惠衢为扬州刺史,又任用吴景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共同领兵进击张英等,一连几年都未能攻克。孙策于是劝说袁术,请他派自己前助吴景等人平定江东。袁术上表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代理殄寇将军,只给他配备一千多的士卒及相应的军需品,战马几十匹,宾客中愿意跟随者几百人。及至历阳,孙策的兵众发展到五、六千人。孙策的母亲已先从曲阿迁来历阳,孙策又将母亲迁往阜陵居住,然后渡江转战,所向势若破竹,无人敢与他交锋,而且军令很严整,百姓们都依附他。 孙策为人喜好修饰外表,善于谈笑,性格豁达开朗乐于接受意见,又善于用人,所以兵士和百姓对待他,没有不尽心尽力的,都愿意效死于他。刘繇弃军自己逃走,各州郡的太守们也都纷纷弃城逃跑。吴郡人严白虎等手下有一万多人,严守各自的地盘。吴景等想先击破严白虎等,然后再到会稽。孙策说:“严白虎等盗贼,心无大志,凭此就能将其擒获。”于是率兵渡过长江到达浙江,占据会稽,屠城东冶后,攻破严白虎等盗众。孙策将原有长吏全部更换,自己兼任会稽太守,又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另置庐陵郡,以孙贲弟弟孙辅为庐陵太守,丹杨人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人张昭,广陵人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士。 【原文】 时袁术僣[2](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后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策闻之,伪与勋好盟。勋新得术众,时豫章上缭宗民万余家在江东,策劝勋攻取之。勋既行,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勋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曹公。是时袁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猝)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诛死。 【注释】 ①诣:拜见。 [2]僣(jiàn):古同“僭”,超越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 【译文】 此时袁术擅自称帝,孙策去信谴责并与他绝交。曹操上表举荐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爵吴侯。袁术死后,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想率领部下投靠孙策,庐江太守刘勋半路截击,并将他们全部俘虏,收缴了他们所带的珍宝后返还。孙策听说后,假意与刘勋结盟为友。刘勋得到袁术的军队,此时豫章上缭的宗民有一万多户在江东,孙策劝刘勋前往攻取。刘勋出兵后,孙策率领部下轻装奔袭,一夜间即占有庐江,刘勋的军队全部投降,刘勋只带着几百个部下投归曹操。这时袁绍的势力正强大起来,而孙策又吞并了江东,曹操已无力东顾,就打算对孙策实行安抚。于是把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小弟孙匡,又为儿子曹章娶了孙贲的女儿,用礼征召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并令扬州刺史严象举荐孙权为秀才。 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垒相持,孙策暗中盘算袭击许昌,迎取汉献帝,便秘密整顿军队、部署将领。还未行动,他就被过去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所杀害。起先,孙策杀许贡,许贡的小儿子与门客逃亡隐居在长江边。这次孙策单身匹马外出,猝然与许贡的门客相遇,门客击伤了他。孙策伤势甚重,就请张昭等前来说:“中原正在大乱之中,凭我们吴越的兵众,三江的险固,足以观其虎斗成败。您各位要好好帮助我弟弟!”又招呼孙权,将印绶交予他,对他说:“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到夜间孙策便死去,时年26岁。 孙权登基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封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后改封为上虞侯。孙绍死后,他的儿子孙奉继承爵位。孙皓为帝时,谣传孙奉应为皇帝,于是孙皓将其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