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真实伤亡
长津湖战役我军的伤亡在两万三千人以上;美军和英军的损失在1万9千人以上。长津湖战役发生在当时三八线附近的东线战场,当时朝鲜军队首都平壤早已被攻占,而朝鲜的临时政府江界也被美军步步紧逼。可以说整个朝鲜当时已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了。面对这种情况,志愿军第九兵团被紧急调往美朝交战的东线战场。 在第九兵团进入朝鲜后,我军采取进攻美军侧翼,将其打散打乱,然后分割包抄的战术。为了达到战术要求,我军经常长时间一动不动地伏在雪地上。而那时候我军是紧急入朝的,衣物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再加上朝鲜北部地区气温极度寒冷,达到零下二、三十度简直是家常便饭。因此在这场战役中,大量志愿军的将士被冻伤冻死。 志愿军的这种窘境在长津湖战役时更是达到了巅峰。在1950年11月27日,美军和我军的精锐在长津湖地区碰面,双方立刻展开了激战。当时参与长津湖战役的是美军陆战1师以及两个步兵师,如果加上本就驻守在这里的南朝鲜第一兵团,这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人数达到了10万人。在我军方面,参与战场战役的是志愿军第九兵团中第20、26和27三个军,人数达到了15万人。 在长津湖战役开始后,我军依旧以用了一个月的进攻侧翼,分割包抄的战术为主。大量的志愿军将士伏在雪地中,等美军行军到一半的时候对其发动突然袭击。因为缺少御寒的衣物,冻伤的志愿军将士达到了全军的五分之一。这15万人至少有上万人因为严寒而失去战斗力或冻死。而载入军史的“冰雕连”就诞生于长津湖战役中。 在志愿军的袭击下,美军的重武器施展不开,全军被分割为几个部分,被志愿军围追堵截。面对志愿军的疯狂攻势,美军决定南撤。因此打了一个月的对抗战到了长津湖战役时,变成了包围歼灭战。 之后我军对美军进行了层层封堵,但因为阵线问题,美军南撤的阻力越来越小。最后美军依靠7艘航母的掩护,乘船全体逃离了朝鲜东北部地区。在战后的统计中,美军阵亡2万余人,南朝鲜阵亡一万余人,而我军阵亡一万九千人。除了阵亡的战士之外,还有四千人被严寒夺去了生命。因此我军的伤亡在两万三千人以上。而根据美国人的数字,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战斗伤亡6800余人,非战斗伤亡1.3万人,其中作为主力的陆战1师战斗伤亡4433人,非战斗伤亡7313人,步7师战斗伤亡2200人,非战斗伤亡4000余人,英军伤亡500人左右。据了解,志愿军入朝后主要遇到三个困难:一个是武器装备的劣势和弹药不足;还有就是吃的问题,特别是热食供应困难;此外就是冬服紧张,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第9兵团的战士大多来自南方,对于北方的天气并不是很了解。”张校瑛介绍说,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间,林木茂密,道路狭小,人烟稀少,夜间温度很低。而志愿军士兵穿着的都是华东温带的冬季服装。第9兵团原准备在辽阳、沈阳等地稍事休息并换装,但由于朝鲜战况紧急,当列车开进山海关时,原总参谋部派高级参谋拦住列车,宣读了中央军委“紧急入朝”的命令。十几列火车只在沈阳稍停片刻,就继续火速开进。第9兵团大部分将士穿着大檐帽、胶鞋和单薄的棉衣进入到长津湖地区,以至于在冰天雪地中出现了大面积的冻伤减员情况。她继续说,谁也没想到,1950年的冬天,是朝鲜50年不遇的极寒天气。夜晚的时候,能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甚至有时候达到零下40摄氏度。
长津湖战役真实的情况
在这场战争中,美军的实力是非常强悍的。且不说战斗力对比,就单从后勤补给以及运输能力上来说,美军要远超出当时的志愿军。战场补给对一场战争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这个相信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战场上光靠勇气是不行的,也需要实力,刀再锋利也快不过子弹。在长津湖之战中,美军将后勤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志愿军只能用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生死的精神去弥补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当时我军奋力抵抗,面对美军猛烈的攻势,即使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我军也没有丝毫的退却。到了长津湖战役后期,当地的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天气异常恶劣,冷得出奇。当地气温到达了零下四十多度。很多战士冻得连手都拿不出来,一些枪也被冻得连扳机都没法扣。到了最后,双方都不想打了,美军也忙着撤退保命,就连途中遇到志愿军阻击他们都懒得还手,实在是不想打了,天气太冷了。从很多历史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美军在撤退的时候,靴子和脚都粘在一起了,连路都没法走,手和脚全都冻坏了。有些士兵因为受伤失去知觉,等被抬回基地的时候已经冻得僵硬了。很多士兵的皮肤都被冻得开裂。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被冻成冰雕的壮烈事迹。相比美军而言,志愿军的惊人忍耐力还是值得称赞的。长津湖战役简介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长津湖战役中有哪些英雄?
长津湖战役中有哪些英雄?1922年11月6日的冬天,杨根思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佃农,和当时的很多佃农一样,杨根思一家之前也是在地主的剥削下过着勉强温饱的生活。但是杨根思这时来的却并不是时候,他的祖父不久前才被土匪杀害,土匪不仅草菅人命,还将家中的财物洗劫一空,所以杨根思出生的时候,并没有欢声笑语迎接着他,有的只是父亲的满面愁容。他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本就贫穷的家庭带来添丁的喜悦,而是凭空加上了再养一口人的负担,这対本就苦难一辈子的父母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是父亲也没有因此抛弃小小的杨根思,而是为了能够养活杨根思,更加努力地干活种地,即使这样,杨根思从小也没过过富裕温饱的日子,还是时常吃不上饭,有上顿没下顿的。杨根思还没长大的时候,尚且正值壮年的父亲终于因为过度劳累病倒了,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地主这时来逼迫交租了,看到杨根思家里拿不出钱,地主丝毫不管他们一家人的死活,把家中的存粮一扫而空。杨根思的父亲在愤怒与怨恨中没了生气。后来,母亲也因为父亲的死郁郁而终。六岁的杨根思和哥哥一起突然成为了孤儿。两人的生活过得越发艰难,但还好乡亲们可怜他们,总是拿点吃的给他们,二人还是勉强生活了下来。但好景不长,11岁的他和哥哥一起被迫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佃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在地主家也并未待上太久。后来抗战全面爆发了,15岁的杨根思和哥哥一起来到了上海的一家工厂上班,原以为生活可能会好过一点,其实不然,工厂的老板甚至比地主还要毫无人性,他为了更好地剥削他们,还强迫二人签了学徒生死由天契约,他们拼了命干活,也不能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杨根思甚至有次工作时因为体力不支,直挺挺地倒了下来,导致额头上多了一条疤痕。杨根思和哥哥就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度日,杨根思以为这样的生活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变好,然而后来哥哥却被老板折磨致死。就在杨根思还没想好怎么向老板复仇时,日军攻陷了上海,工厂倒闭,杨根思失业了,也无从知道老板的去向。就在他不知何去何从时,他碰巧成为了新四军的一名战士。在这之后,杨根思跟着部队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役,而他因为不怕死和格外的勇猛,以非常快的速度成为了连长。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杨根思也加入了此次战役。1950年的11月底,杨根思带着30多名战士,驻守在长津湖旁边的阵地上,11月时的长津湖十分寒冷,我们的装备当时也远远比不上美军的装备。而我们的30多名战士,却没有一个退缩,他们把命豁出去地在战斗,最后甚至击退了敌人八次,但是等到第八次的时候,战场上只剩下杨根思和另外一名已经受伤了的战士了。
“长津湖血战”,是什么让战斗英雄遗憾终ǔ
长津湖战役血战的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觉这一幕令人窒息,只持续了4分钟,却给人一种强烈的窒息感。志愿者一动不动地躺在干涸的河床上,面对着天上的飞机。这种紧张和危险有一种对比感,充分说明了志愿军在美军的空中优势下的无助和弱小,也更加明显。志愿军没有空中优势,也没有重武器。他们只能白天包围敌人,晚上进攻,只能依靠手榴弹、步枪、迫击炮等重武器。与此同时,志愿军后续部队也没能跟上,因为冬季行军异常艰难,很多志愿军没有棉衣,非战斗减员严重,后勤补给跟不上!其实我们虽然包围了敌人,但是已经筋疲力尽了!美军撤退时,志愿军已在水门大桥附近伏击了20军60师180团2连。当美军撤退到水门桥附近时,其他部队应该攻击撤退的美军。因此,军队没有发布任何命令。过了两天,志愿军派人去查看,却发现二连的战士都在战壕里,一副战斗的姿势,手冻在枪上,但枪还是指向美军的方向。甚至没有人撤退,全部死在地上,成为最惨烈的冰雕公司。长津湖战役中,27志愿军80师242团5连除一名散兵和一名通讯员外,设伏袭击7师31团。战斗打响后,连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清理战场时发现,连队干部战士全部冻死在战斗队形中,身上没有任何伤痕和血迹。电影《长津湖之战》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著名的长津湖之战。重点放在了解放军第九兵团第七联队,在紧张的抗战前线也有欢笑和泪水。影片的细节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和友爱,同时更多的是关于战争的残酷如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等。其中,有几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战士吴,在雪地里吃土豆和冰雕公司仍处于战斗状态。就人而言,无论是千里之外、万里之外还是雷公、梅生、于从军、平和...他们每个人的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对人对事的态度也不同。如何在短时间内展现一个人物的整个生活维度?作为一个从业30年的演员,胡军认为,只有用最感人的细节,才能塑造出人物的筋骨。
长津湖战役简介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今年96岁的老军医于芝林曾亲历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距离他在朝鲜战场上,被炮弹炸伤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1950年10月,24岁的他跟随部队进入朝鲜。紧急入朝的10万多名志愿军,昼伏夜行,严密伪装,在冰天雪地中行军,以惊人的毅力悄然抵达战场。为了尽快形成对敌人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于芝林和战友们穿着单薄的衣服,行进在崇山峻岭中。他回忆:“当时温度接近-40℃,战士们衣着单薄只能裹被单行军,趴在雪地中隐藏,强忍严寒饥饿也一动不动。战士们大多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冻掉手指、被截肢再痛也不哭”。原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77师231团1营2连的战士周全弟也亲身经历了,在71年前的长津湖战役中,极度的严寒让他失去了双手和双腿。1950年随着部队秘密入朝时,他只有15岁。在长津湖战役中,他和战友要在黄草岭潜伏三天三夜,负责堵截从此处逃跑的美军陆战一师,为了不暴露目标,趴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纹丝不动。他回忆:“那一年,朝鲜遭遇百年不遇的极寒天气,志愿军们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靠着雪水拌炒面充饥。身上带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实在饿得遭不住,炊事员拿出身上仅剩的一包海椒面,战士们拿雪拌着吃,一人半缸,勉强充饥。”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长津湖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