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本质是

时间:2024-06-27 21:00:57编辑:思创君

抑郁症不只是心理疾病

抑郁症不只是心理疾病   接连有许多艺人因为抑郁症而选择自杀离世,其实我想跟大家说抑郁症不只是心理疾病,请不要轻视。   近几年,一些演艺明星接连因为抑郁症离世,唤起人们对这种疾病的重视。同时,也让一些之前对抑郁症不了解的人,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抑郁症是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心境障碍。如果突然对周围的事物丧失兴趣,无愉快感,并且反复出现睡眠问题,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患了抑郁症。”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病房主任张玲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仅将抑郁症当作一种心理疾病还不够,它还有生理基础。虽然至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其中,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心理学上则与病前性格特征有关,如抑郁气质。不过,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抑郁基因被发现   2007年末,一位在朋友眼中大大咧咧、走在事业巅峰的深圳作家李兰妮,出了一本书,叫《旷野无人——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她开篇提到,有一天,医生告诉她,得了抑郁症,她没心没肺地笑了:我得抑郁症?我有什么可抑郁的,我这种人要是有抑郁症,全省人民大概都该有吧。她将它作为笑话说给朋友听,大家也同样付之一笑。这是2003年的事情。   然而,在饱受抑郁症折磨五年后,她久病成医,将自己抗击抑郁症与癌症的过程写出一本书。在书中,她也提到,“抑郁症至少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心理的,一是生理的,譬如我的情况就是生理性抑郁,这种病例与性格坚强乐观与否无关。心理类型的患者可以通过心理干预、精神抚慰等缓解和控制;生理类型的患者则必须吃药,必须要有精神科医生介入,否则病情会一步步加重,终至无可救药”。   科学家们也一直努力寻找抑郁症与基因的关系。2014年2月,牛津大学的一位遗传学家乔纳森·弗林特吃惊地发现人类某些基因序列与抑郁症有关。   2015年7月,英国《自然》杂志16日公开的遗传学论文上,乔纳森·弗林特与中国和英国的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确定了两个和重度抑郁症高度相关的遗传变异。在论文中,研究团队报道了两个重度抑郁症的基因标志。这一发现将给寻找治疗抑郁症药物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也能开发更准确的诊断抑郁症的重要工具。   生理、心理的相互影响   人体的生理状态会引起抑郁症,抑郁症也同样会作用于身体。2012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来自杜克大学关于抑郁症研究的文章。文章称,科学家发现,从细胞层面上看,长期有心理压力、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容易较早患上往往出现在年纪较大的人身上的严重生理疾病,比如中风、痴呆、心脏病和糖尿病。而且,有严重心理压力和抑郁症的人身上还会发生人体衰老时才会发生的染色体变化。   在20年前最初探究加速衰老现象时,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年纪较大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的脑扫描显示,与没有患抑郁症的人相比,其脑容量与年龄有关的下降要快得多。这种加速衰老的根源来自染色体末端上的端粒,它在衰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越老,端粒越短,端粒缩短还与患病和死亡风险加大有关。   而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弗朗西斯科分校开展的几项研究都发现,端粒长度变短与抑郁症、童年创伤等情况有关。沃尔科维茨说,研究人员调查了43名长期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平均年龄约为30岁的成年人和47名作为对照的健康人士,发现前者的端粒长度较短,相当于加速衰老了大约4.5岁。   这一被称为“加速衰老”的现象使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压力和抑郁不仅是一种心理疾病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情绪或许只是最明显的症状。   治疗手段身心双管齐下   目前,医学界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多样,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针灸治疗等。对于轻度抑郁,推荐使用心理治疗;中重度抑郁应以药物治疗为基础,配合其他治疗方式。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可达60%~80%,并且有助于预防复发。   但相关数据显示,仅有10%的抑郁症患者会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还有患者轻信错误观念,认为药物有依赖性或很强的毒副作用而不敢使用,或者不按医生的要求正规、系统地使用,造成病情延误或疗效不佳,甚至反复发作。”张玲提到,使用药物治疗抑郁症,早期、足剂量、足疗程用药十分重要。   甚至,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寻找靶向药物。来自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就发现在脑细胞中增加一种信号分子的水平可以改变大脑对外界应激的应答情况,这一发现为治疗抑郁症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在靶向目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脑细胞中cAMP水平上升对于应激诱导的小鼠行为具有一个很好的改善作用。之前有研究发现患有重度抑郁症的人其cAMP信号途径常发生损伤,而一些慢性的抗抑郁治疗方法也常常通过开启这套信号系统达到治疗目的。   “面对问题,我们不要恐惧与逃避,正确地解决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抑郁自然会远离你。”张玲说。 ;


抑郁症是我国重点防治心理疾病,应该怎么预防?

抑郁症,它是一种心理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也慢慢变成了我国重点防治的一种心理疾病,但对于这种疾病来说的话,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才更加有效呢。一、正确认识抑郁症其实抑郁症他很有可能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可能我们的朋友就是有抑郁症的患者,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的话,外界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她的情绪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的疏解,那他的病症可能就会逐渐加重,而且有的人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是有抑郁症的。因为在很多人的意识当中,可能觉得抑郁症不过是情绪不好,所以也不会考虑到自己是抑郁症。但如果说我们感觉到自己长时间以来都非常的失落,整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感觉都提不起兴趣的话,那我们就一定要及时的就医看一下自己是不是抑郁症,这样的才能够及时的去预防这种疾病。二、学会倾听别人情绪想要预防这种疾病,其实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情绪,因为抑郁症其实就是大家心里面的情绪难以得到抒发,不论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都堆积在自己的心里面,那么,当坏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会对我们自身造成一定的伤害。很多人在遇到坏情绪的时候,都会寻求别人的帮助,也就是说跟朋友倾诉,但是在跟朋友倾诉的过程当中,一旦发现朋友的不耐烦,我们也会立即停止。那对于这样的情况来说,想要预防抑郁症的话,我们一定要重视别人的失落情绪,要学会如何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当他们跟我们倾诉,她不开心的时候,我们不要去否定他们,而是应该要转换想法,去开导他们。

这是一种心理病吗?

这不是一种心理疾病,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的成长环境一直是这样,我们从小就会被比较:成绩不如别人怎么办,然后工作了就是哎呀,工资不如别人怎么办,然后成家了哎呦,家庭不幸福,没有别人有钱,怎么怎么办……

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在这种比较的过程当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你有这样的一些信念和想法,是太正常了,
那现在怎么办呢,现在我们知道哦我们这些想法都是由我们成长环境,教育体制决定的,那现在我可以去改变它们,我看到我有这种念头出来之后,我选择回到我自己的内心,深呼吸几次然后跟自己说:我过什么样的生活跟别人没有关系,我只要选择我喜欢的,我舒服的方式就可以了,不要跟别人比较,
把那些比较的力量全部击碎,然后拿回来去创造自己的生活,祝福你。


“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

本人最初怀疑自己患有“抑郁症”就去了解了一些有关“心理障碍”的书籍和资料。

大千世界只要是一个有思想,能独立思考的人都会有些许心理问题,这是正常的心理活动范畴无伤大雅。以下是从Live和资料整理出来。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我们慢慢的知道了解到“心理疾病”这个科目。根据心理学家分析每个人或多或多少都有那么一点“心理”问题,这是属于正常范畴内;然而“心理疾病”可是不容小觑的。比如说“抑郁症”“狂躁症”“被害妄想症”等等都属于“心理疾病”范畴。一开始每个人不以为然的觉着是正常现象,可是往往就是因为忽略了或者自我调节不到位才导致成“心理障碍”。变化过程是相当复杂而又不容易被自我发现。




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有什么区别呢?

有三个原则区别“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1 幻觉和妄想:没有发生的事情你看到、听到或者感觉到而且非常的肯定坚信,并且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发生过那件事。违背了客观存在的条件,仅凭主观意识断定事情的发生。

2 人格稳定性:屡次出现大的人格变化,行为特征与往常很不一样,或者与之前的行为有着巨大差异。

3 情绪行为:出现不协调症状比如该高兴时你哭,该伤心难过时你笑。完全呈现反常状态。

以上三个原则都是属于“心理疾病”范畴.

典型的症状有

抑郁 焦虑 强迫

抑郁症不光是心理病症它也是属于生理疾病。抑郁症患者大脑里的小海马会缩小,影响到我们正常生理。

当然一般人都只会是有“心理问题”,因为“心理疾病”产生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比如说童年阴影、经历过重大事件、重大挫折创伤等等,还需要一个演练过程。不能轻易对号入座!

以上此类心理疾病将严重影响我们的正常健康生活。心理疾病不能只靠心理辅导师来进行疏导,而是需要通过药物加上心理辅导共同治疗。它的恢复周期会比心理问题周期要长,要深。一般的心理问题可以自行恢复,或者找朋友聊天等等都是有助于消化,恢复期很短。







社会竞争压力大,每个人难免在这么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焦虑”和“抑郁”的心理问题。这是属于人类正常范畴之内。只要及时自我调节,释放一些能量出去便马上恢复到正常的“情绪”状态中。

抑郁、焦虑、开心、快乐等都是属于人类的正常情绪。抑郁时情绪会比较低落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来;焦虑是对事件的不确定性而产生。为什么提倡人们要乐观要有积极的心态呢,就是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悲观主义者比乐观主义者患有精神疾病的几率要高出很多。一件事情的发生若是悲观心态去面对就容易走进死胡同出不来,就会恶性循环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还会出现精神分裂等症状,生活不能自理成了一个神经病。

心理问题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不用太过在意。只要及时发现有自知能力,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好心态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成“心理疾病”。若是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又满足了“心理疾病”那三大原则并且完全没有自知能力,自己又是那种消极的悲观的心态这时后就要注意。很多“心理障碍”患者都是没有自知能力的,他们不认为自己有病,他们觉得自己十分正常,你说他有病他还骂你有病。患上“心理疾病”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社交。

所有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其实一点都不可怕,只要能正面对待这些情绪,给它们找到释放口它们就会马上消失。找到引发这些情绪的本因,再从本因上去解决去找突破口就好。


再次强调“心理疾病”的引发是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才会导致。一定要满足那三个原则,切勿对号入座朋友。

一旦发现满足了那三个原则,请找心理疾病专家看看,而不是去咨询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是没有资格开生理处方,只有精神疾病医师才有资格。

每个人在大压力下能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向上去生活去工作,就会维持健康心理的秩序不会被抑郁焦虑缠绕。即便它们有时会如远方亲戚般偶尔造访,也无需担心他们会常驻。因为我们的乐观心态是这些“心理”问题的特效药。


上一篇:孟母三迁发生在哪里

下一篇:湖南卫视 我是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