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与重耳

时间:2024-06-28 01:25:03编辑:思创君

春秋时期的介子推都为晋文公做了哪些贡献?

晋文公重耳即位前做公子时为躲避诸子争夺王位而酿成的祸乱带着包括介子推在内的几个大臣出逃他国。在流亡中,他历尽艰险,备受磨难,一次饿得奄奄一息又毫无办法时,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让其充饥。公子对介子推的凛然大义甚为感动,即位后立刻对介子推等忠臣封官加爵,谁知介子推携母亲隐居深山。公子在亲往寻找无果的情况下,不得已放火烧山,欲逼介子推母子出来。但介子推始终不出,以死明志,在三天的熊熊大火中,与母亲一起被化为灰烬。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之举,极大地触动了公子,于是他下令,每年的这一天起,三天内全国禁止生火,以纪念介子推。这便是“寒食”的来历。寒食,寒食,生冷食品也!如今,离晋文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600多年,寒食节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为“清明”所代替;纪念介子推也变成了祭祖扫墓。但不管现在寒食节过与否,晋文公、介子推二人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和品格,作为后人,我们不能忘。志向高远、锲而不舍是晋文公身上所体现的可贵精神。东周(春秋)时期,周的一百多个诸侯国当中,晋是比较强大的一个。献公死,诸子因争夺王位酿成内乱,公子为避难于公元前655年和介子推、赵衰等大臣出逃他乡。至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军队帮助打回了本国,在外流亡19年、62岁的公子方才登位为王。流亡生活饥寒交迫,常常饿得奄奄一息,以至介子推不得不割下腿上的肉让公子充饥。投奔其他国家,君主们不是羞辱他,就是将他拒之门外,使他历尽艰辛,吃尽苦头。只有齐桓公真心待他,并将女儿齐姜嫁他为妻。这等艰难困苦的生活,公子若没有高远的志向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虽有介子推等一伙良臣的陪伴,恐怕也难撑苦局19年的。晋文公还有知恩图报的品格。介子推衷心无二,矢志不移的追随,甚至不惜剜肉救主,这种大恩大德公子牢记不忘,即位后立刻封赏。淡泊名利的介子推携母隐居深山,他亲往寻觅,然却千呼万唤始不出。为逼介子推出山受封,他才听从臣下放火烧山之计。介子推宁死不仕,文公事与愿违。好心铸大错正好说明文公报恩心切,亦说明他知人善任。君王厚待忠臣良将,对其加官晋爵,理应如此;但反之,亦无人敢说一二。一朝得天下,登上大位,以种种借口对忠臣大开杀戒的帝王并不鲜见。施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施恩图报非君子,知恩不报是小人。换句话说,你对人有恩,不要总想着别人报答,别人有恩于你,你应知恩图报,不能忘恩,更不能负义。施受双方都持这种态度,事物才能顺利地有条不紊地发展。忠心 耿耿事君主,淡泊名利做庶民。这是介子推身上体现的可贵精神和品格。介子推在陪公子流亡中,吃尽了苦头,受尽了艰辛,以至割股救主,功成后理应享受高官厚禄的他,却期望过平民生活,携母亲悄然隐居深山,任大火焚烧,宁死不仕。起初,我对介子推的做法不以为然,以为他是愚忠:你焉何这等憨直,既然有功于国家,为何不辅佐君王?你遁入深山倒也罢了,为何还要牵上老母?你不入仕倒也罢了,为何偏要隐居?你自己以死明志倒也罢了,为何偏要赔上高堂?思来想去,我的想法错了。介子推是对的,他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淡泊名利的高尚之人。我是以小人之心度了君子之腹!今天,从晋文公、介子推君臣身上受点启发,学点东西,对事业、对人民、对国家是有利的


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太子被迫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大家万分着急,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太子,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激地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赏了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去讨赏,可是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找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了,悲痛不已。之后,从树洞里发现一封 *** ,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这一天全国不准生火,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召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把 *** 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 清明节的来历 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晋灵公好狗的故事简介 晋灵公轶事 晋灵公是谁? 晋灵公(前624年D前607年),姬姓,名夷皋,晋文公之孙,晋襄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前620年D前607年在位。晋灵公幼年继位,年长后喜好声色,宠信屠岸贾,不行君道,荒淫无道,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致使民不聊生。最终遭赵盾、赵穿兄弟杀害。 晋灵公好狗 明代刘基《郁离子》记载:晋灵公好玩狗,在曲沃专门修筑狗圈,给它穿上绣花衣。深受晋灵公宠爱的屠岸贾因为看晋灵公喜欢狗,就用夸赞狗来博取晋灵公的欢心,晋灵公就更加崇尚狗。一天夜晚,狐狸进到绛宫,惊动襄夫人,襄夫人非常生气,晋灵公让狗同狐狸搏斗,狗没获胜。屠岸贾命令虞人(看守山林之人)把捕获的另外一只狐狸拿来献给晋灵公 说:“狗确实捕获到狐狸。”晋灵公非常高兴,把给大夫们吃的肉食拿来喂狗,下令对国人说:“如有谁触犯我的狗,就砍掉他的脚。”于是国人都害怕狗。狗进入市集夺取羊、猪而吃,吃饱就拖着回来,送到屠岸贾的家里,屠岸贾由此获大利。大夫中有要说某件事的,不顺着屠岸贾说,那么狗就群起咬他。赵盾将要进谏,狗阻止并把他拒之门外,不能进入。 过了几天,狗闯进御苑吃掉晋灵公的羊,屠岸贾欺骗晋灵公说:“这是赵盾的狗偷吃的。”晋灵公发怒派人杀赵盾,国人救了赵盾,赵盾于是逃往秦国。赵盾的兄弟赵穿趁大家怒恨、指责屠岸贾,便将他杀死,接着在桃园中杀死晋灵公。晋灵公的狗在国内四处逃散,国人把它们全部捕获并蒸煮。 晋文公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姓姬,名重耳,晋献公子,公元前636年一前628年在位。 晋献公有5个儿子,申生是太子,重耳、夷吾为狄人所生,奚齐、卓子分别是妃子骊姬和她陪嫁的妹妹所生。 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了让奚齐继承君位,害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夷吾被迫出逃。重耳到了狄国,谋臣狐犭]、赵衰等人跟著他。 晋献公死后,奚齐当了国君,不久,奚齐、卓子先后被杀,晋国没有了国君。夷吾首先回到国内,立为晋惠公。惠公害怕重耳抢他的君位,派人到狄国去行刺重耳,重耳被迫流亡,到了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受到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的友好接待。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重耳43岁出逃,62岁回国,流亡在外19年,历经靡难,终于当上了国君。他安定民心,封赏功臣,成功地迈出了治国的第一步。 晋文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为了实现他称霸天下的愿望,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与民同苦乐,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他减轻关市的征税,减轻刑罚,布施贫民,救济饥荒,使人民能安居乐业。他不断增强晋国的实力,坚守信用,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他即位的第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到郑国避难。晋文公知道这是一个立功的好机会,他发兵杀了王子带,护送周王子回到京城。周襄王大摆酒席慰劳他,还赐给晋国四城,晋文公的地位不断提高。当时,与晋有力量争霸的是长江流域的楚国。晋文公想成就霸业,必须向南扩展疆土,非与楚国交锋不可。公元前632年,晋、楚在城濮决战,晋国大获全胜。战后,晋文公在践土给周襄王修了行宫,还把陈、蔡和楚国的俘虏献给周天子。晋及齐、鲁、宋、卫等七国国君和周王室大臣王子虎订立盟约,正式称晋文公为盟主。不久又会诸侯于温,周襄王也被请赴会,任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命他安抚四方,监督和惩治危害周天子的人,从此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因病去世,终年70岁。


介子推割肉救重耳,为什么重耳要放火烧死他?

并不是重耳想要放火烧死介子推,整件事情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误会,当时介子推与重耳两人走投无路之时,没有粮食,眼看就要饿死了。于是介子推便用刀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将其烤熟给重耳吃,于是两个人才度过了这个危机。等到重耳重新回归之后,他非常感恩介子推,所以想报答介子推,想给他高官厚禄,为其加官封爵,但是介子推的追求并不在此,他只是想归隐起来,好好照顾自己的母亲。但是重耳并不想介子推归隐,觉得自己应该报答介子推,于是重耳打听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在一座山上,于是就想要请他们下山,但是多次请而不得,于是重耳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通过大火烧山的方式逼迫介子推带着自己的母亲下来,所以才会放火烧山。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放火之后介子推并没有带着自己的母亲下山,最后反而将两个人活活的烧死在了山上,自此之后重耳非常后悔,于是号令全国在烧死介子推的这一天不允许生火,以纪念介子推,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寒食节”。

推割肉给重耳吃的介子推,不被封赏反被烧死是真的吗?

在我国古代非常久远的时期,有一些故事很难找到最原始的记录,介子推的故事就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但是人们自古以来就崇拜那些忠臣义士,介子推就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出名的忠臣。早在《庄子》中,庄周详细地讲述了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之间的故事,文人墨客顿时对介子推非常尊敬,还诞生了''寒食节'',产生了''足下''这个尊称,然而追究最早的记载版本,却并没有那么复杂的故事情节,这是怎么回事呢?文学家眼中的介子推据《庄子》与《楚辞》中的记述,介子推是一位非常忠诚的勇士,在和重耳流落的时候,为求活命将自己大腿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重耳成为国君之后为了感谢介子推,想要给他封赏。但是介子推不愿意接受赏赐,带着老母亲躲进了深山中,重耳派人上山去请介子推下山享受荣华富贵,介子推明确拒绝。这时候有个大臣给重耳出了一个馊主意,说是放火烧山,介子推被烟熏得受不了了肯定就下山了。但是放火烧山的后果是可以想象的,一般人可能根本无法逃脱,而故事中介子推是知道重耳的一片苦心,为了表明自己对重耳的忠心,他宁可带着老母亲活活被烧死也不愿下山。等到大火熄灭,重耳派人上山找到介子推,他们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树,站得直挺挺的死去了。重耳非常悲伤,他后悔用了这么一个坏办法,说早知如此就不逼他下山了。后来重耳就把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让全国人都在这一天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吃冷食,不准生火起灶。重耳还叫人把介子推与老母亲死时抱着的那棵大树砍下来,做成了木屐天天穿着,这双木屐非常不舒适,重耳每当脚痛的时候,就能想起介子推,就会冲着木屐哭道:''足下!悲乎!''后来文人墨客就将比自己年纪大的、或是年纪相仿的好朋友称作''足下''。史实中的介子推关于介子推在史书中最早的记载,是在《左传》里,但是文中并没有提到介子推为重耳割肉的事情,只说介子推在推辞了官职和赏赐之后,带着老母亲归隐了。而且就一直隐居到去世,后来重耳再去派人寻找介子推的时候,无奈故人已去,就把绵上作为他的祭田,并且要求史官记录下来作为重耳的过失。史书中没有记载《庄子》中的故事,很有可能这件事并不是故事中那样曲折纠结的,而所谓的介子推抱着书站着被烧死的事情,其他古书中记载这是一个叫''鲍焦''的人的事情,和介子推并没有什么关系。另外,寒食节其实也是古人很早以前就有的节日,吃冷食也并不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像端午节一开始也和屈原没有什么关系,反而是个很热闹喜庆的节日一样。古人推崇介子推的故事、推崇《庄子》与《楚辞》中所描述的那个介子推,是对气节高尚的人的一种推崇,当时古人非常在乎名节问题,认为像介子推这样为君主立了大功的人,如果坦率地接受封赏,反而不如辞官隐居、深藏功与名的人更高尚。这样的想法实质上是鼓励文人贤士不要追逐利益,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的人格,以圣人的行为来约束自己,力求达到用人格魅力万古流芳的目标,这个初衷是很好的,只是过度美化故事、编撰虚构的情节,反而让现代研究历史的人容易迷惑罢了。

清明节的来历(介子推和重耳的故事)缩写成50字的

在中国的典故中,清明节来历众多。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介子推的传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扩展资料:港澳的清明习俗与广东大体相同。清明时节,香港民众一般会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烧香烛、冥镪,清除杂草及供奉水果、香酒、鲜花、烧猪或白切鸡等。尽管香港大部分坟地墓园都有公共交通连接,但清明节当天交通依然拥堵,民众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错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清明节的来历(介子推和重耳的故事)缩写成50字的

晋文公将介子推死去的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习俗:四川:川东重庆、万县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广西: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兴仁县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上一篇:王泷正求婚

下一篇:禁闭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