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时间:2024-06-29 06:56:43编辑:思创君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沉迷于享乐,不思进取。它的典故源自于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刘备是蜀汉的创立者,他在位期间,国家疆土辽阔,百姓安居乐业。然而,他的继任者刘禅却沉迷于享乐,不思进取。他整日沉迷于饮食娱乐,对国家政务漠不关心。有一天,刘禅在宫中举办盛大的宴会,宴会上酒席丰盛,歌舞翩翩。刘禅喝得酩酊大醉,忘记了自己是国家的君主。他看到一只蜀山竹竿上的蜜蜂,觉得非常有趣,便命令手下的官员给他取下来。官员们见状,纷纷上前劝阻,告诉刘禅这只蜜蜂是蜀山的宝物,不能随意取走。然而,刘禅却不听劝告,坚持要取下来。官员们无奈之下,只好照办。不久后,蜀山的竹竿上长出了一种奇特的花朵,花朵绽放后,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这种花朵被称为“蜀山花”,被誉为天下第一美花。人们纷纷前来观赏,蜀山也因此声名大噪。然而,刘禅却对此毫不知情,他沉浸在酒色之中,对国家的发展毫无关心。他的臣子们看到这一幕,深感忧虑,纷纷劝告刘禅要勤政爱民,不要沉迷于享乐。然而,刘禅却置之不理,继续过着纵情享乐的生活。最终,蜀汉政权因为内外交困,被敌军攻破,刘禅被迫投降,蜀汉灭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君主的品德和作为密不可分。刘禅沉迷于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乐不思蜀成为了一个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于享乐,而忽视了国家和个人的发展。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如下:公元263年,蜀国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后,被魏元帝封了个无实权的“安乐公”,并命他迁居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国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便宴请他来府上做客。席间,司马昭故意安排了蜀国歌舞看是否会引起刘禅的思乡之情。没想到,刘禅看了表演竟然无动于衷,甚至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话。司马昭见此情景不禁感叹此人糊涂至极。司马昭试探之事被刘禅的随侍郤正知道后,便教他如何回答司马昭的问题。不久,司马昭又来问刘禅时,刘禅把郤正的话原封不动搬来回答。司马昭听出是郤正所教,反问刘禅怎么回事。刘禅并没反驳而是大方承认,惹得众人嘲笑。这次之后,司马昭认为刘禅是真的蠢,再也没有为难他。乐不思蜀,现今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安于现状,留恋异地,忘了自己的老家或根本不想回故土,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

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刘禅袭位,史称“蜀后主”。这刘禅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辅佐,也不能振兴蜀国。诸葛亮死后,刘禅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终被魏国所灭。那时的魏国,魏主曹奂也不过是个名义上的皇帝,一切大权都操在司马昭的手里。司马昭接受了刘禅的投降,就迫令他全家离开蜀国的成都,迁往魏都洛阳,并把刘禅大大训斥了一番,然后封他为“安乐公”,赐给住宅,拨给费用,把他养着。 [2] 刘禅被司马昭训斥的时候,吓得面如土色,只怕就要被处死,不料非但未杀,反而受封,便放了心。第二天,刘禅亲自到司马昭府上谢恩,司马昭还设宴招待他。宴会上,先表演魏国的歌舞,原蜀国的官员都觉得很难堪,只有刘禅看得很高兴。司马昭又叫表演蜀国的歌舞,蜀官看了都流下了眼泪,而刘禅却嬉笑自如,没有一点点亡国之恨。司马昭看到这样的情形,就对魏国的一位大臣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即使诸葛亮没有死,也没法长久扶持这样的国君啊!”于是问刘禅:“你还想不想蜀国?”刘禅答道:“我在这里很快乐,我不想蜀国!” [2] 蜀官们见他如此,自然十分焦急和伤心。过了一会儿,刘禅起身离席出去小便,原蜀国的“秘书郎”郤正马上跟他出去。在走廊里,偷偷地对他说:“陛下怎么能说‘不想念蜀国呢?’如果司马昭再问你想不想蜀国,您应该哭着说:‘我真是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国呀。’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回到蜀国的希望。”刘禅牢牢记住了郤正的话,重回酒席。司马昭果然又问了一遍刘禅想不想回蜀国。刘禅便照着郤正的话,背书似地说了一遍,虽然刘禅竭力装出一副悲苦的神情,但是却没有一滴眼泪,只好把眼睛闭了起来。司马昭猜到一定是郤正教刘禅说的,便故意问道:“你这话怎么和郤正说的完全一样?”刘禅听了暗吃一惊,便睁开眼睛说:“你说得对,正是郤正教我说的。”司马昭和旁边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蜀国的旧臣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没有一个不痛恨刘禅的无能。 [2] 这个“蜀后主”刘禅,小名叫做“阿斗”。后来,人们讥笑不争气、没出息、不能守成的人时,就称其为“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 [2]

上一篇:2011年斯诺克世锦赛

下一篇:爱和自由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