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咪呀音乐剧

时间:2024-06-29 16:09:56编辑:思创君

音乐剧妈妈咪呀鉴赏

  《妈妈咪呀!》是由菲利达·劳埃德执导的一部音乐剧,梅丽尔·斯特里普、阿曼达·塞弗莱德、皮尔斯·布鲁斯南和柯林·费斯等联袂出演,电影于2008年7月18日在美国上映。下面就跟随我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音乐剧《妈妈咪呀!》鉴赏的相关资讯吧!   音乐剧《妈妈咪呀!》的鉴赏   《妈妈咪呀!》除了完美的编剧,更重要的自然是片中美妙的歌声。梅丽尔·斯特里普、皮尔斯·布鲁斯南的唱歌足够吸引眼球了。影片所有演员都亲自演唱歌曲,虽非专业水准,却同样让所有观众为之吸引。尤其是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片中的演出完全能以“忘我”来形容,穿着工装裤引吭高歌、蹦蹦跳跳,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全然不像个60岁的女人,表现得绝对敬业,绝对吸取了女主角唐娜精神的精华。相比之下,布鲁斯南的演出略显单薄了,高音部分也真难为他了,一首“SOS”似乎已经挑战到他的极限了,到最后一场戏看他穿着闪亮的1970年代演出服起舞,“007”的风度可荡然无存了,不过观众爱看的就是这个。   《妈妈咪呀!》找到了一张奇妙的配方。音乐、服装、灯光、舞美等等构成综合舞台效果的元素,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电影自身的故事,则是这张配方的灵魂所在。其故事十分有趣,又带有些许伤感,更重要的是不论是母女情还是三个女伴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里获得自己的感悟。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音乐也是《妈妈咪呀!》成功的关键。和一般音乐剧先有故事再找配乐的制作方式相比,《妈妈咪呀!》则一开始就将在西方唱片销量仅次于Beatles乐队的ABBA演唱组的歌曲,定为全剧的基石。   《妈妈咪呀!》的故事并不复杂,但能将故事的悬念一直保持到剧终,让它循序渐进地展开的,正是剧中精美而又带有情感色彩的音乐。   音乐剧《妈妈咪呀!》的剧情简介   时间退回到1999年,那是希腊一座位置偏僻、风景迷人的美丽小岛,多娜梅丽尔·斯特里普饰和女儿苏菲阿曼达·塞弗莱德饰、以及苏菲的未婚夫斯盖伊在这里共同经营了一家充满地中海风情的小旅店。   苏菲与斯盖伊的爱情即将修成正果,两人都在为马上就要来临的婚礼庆典而紧张的忙碌著,苏菲的两位闺密陆续以伴娘的身份抵达小岛,面对着自己最好的朋友,苏菲终于忍不住说出了一直隐藏在心中的秘密:原来她无意中看到了母亲的日记,发现有三个男人可能是自己的父亲,他们分别是商人山姆·卡米克尔皮尔斯·布鲁斯南饰、探险家比尔·安德森斯特兰·斯卡斯加德饰和银行家哈利·布莱特科林·费斯饰,苏菲瞒着母亲向他们发出了婚宴邀请。而这三个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人,已经出发踏上了回岛之路,他们在这里都有一桩未了却的心愿:差不多20年前,他们都曾为同一个女人而意乱情迷过,并为她伤透了心,那个女人就是多娜。   为了女儿的婚礼,多娜特别找来了以前组band时的好姐妹,有妙语如珠的萝茜朱莉·沃特斯饰,还有经历了多次离婚、现在已经是个小富婆的坦妮娅克里斯汀·芭伦斯基饰。苏菲特别将这两位小姨介绍给了未婚夫斯盖伊,并告诉他们,自己正在谋划著为婚礼设计一个网站,借此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岛上,因为稀少的客源,致使小旅店的经济来源非常不稳定。   当三个可能是苏菲父亲的男人同时登上小岛时,需要一下子面对三个前恋人,多娜多多少少觉得有点发懵,而她最终向萝茜和坦妮娅透露了那个一直深藏在心中的不安:就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谁才是苏菲的亲生父亲。婚礼的前夜,一切该来不该来的人都聚焦到了小岛上,每一个都不得不面对自己心中那个曾经被忽视的小秘密,当多娜最终鼓足勇气告诉苏菲,她并不确定三个男人中,哪个才是她的父亲时,山姆、比尔和哈利却同时表示,他们为有苏菲这样一个女儿而感到骄傲,所以他们愿意做她三分之一的爸爸。不仅如此,多娜和山姆,似乎同时又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触电的感觉——虽然有点混乱,但每个人最终都会找到那份属于他们自己的答案。   音乐剧《妈妈咪呀!》的幕后花絮   影片的片名也来自于阿巴乐队的一首单曲。   舞台剧版本的《妈妈咪呀》于1999年4月6日在伦敦的爱德华王子剧院首演,随后转战北美,第一次公演的时间是2000年5月23日,地点则是皇家亚历山德拉剧院。之后原班演员人马又来到旧金山进行巡演,并分别在洛杉矶和芝加哥待了一段时日,并于2001年10月18日在冬日花园剧院正式拉开序幕。   导演菲利达·劳埃德也执导过这部舞台剧在百老汇时的版本。   曼迪·摩尔、阿曼达·拜恩斯、瑞秋·麦克亚当斯和艾米·罗森都曾是苏菲这个角色的后备人选。   《妈妈咪呀》是第一部在位于松林制片厂中新007电影的摄影棚里拍摄的影片,在《007:大战皇家赌场》之后,这里著了一场大火,所有的场景都已得到修复。这个占地59,000平方英尺的全新布景,将会为影片中所有关乎晴空下的希腊的场景进行服务,包括音乐元素和舞蹈部分。   班尼·安德森,阿巴乐队的前成员之一,是影片中许多歌曲的作者,他将梅丽尔·斯特里普称之为"一个奇迹"。斯特里普专门去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为歌曲《胜者为王》进行录音,而且是一遍通过。

《妈妈咪呀》观后感

一直知道有这个节目《妈妈咪呀》,但从未看过。母亲闲暇时喜欢看这类节目,最近她看完就给我讲或让我看一下,很多比较励志的辣妈故事。

记得有一期女嘉宾是一位舞蹈老师,从她怀孕到生娃,以及带娃,从未间断过工作。在腰上带个腰座,孩子坐上去。就这样她一边带娃一边给别人教舞蹈课,真的是励志宝妈。

另一位女嘉宾为了陪读女儿,和女儿一起考研,第一年母亲考上了,第二年女儿才考上,结果妈妈成了女儿的师姐。这位母亲从未间断过学习,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还有一个女嘉宾身穿韩国服饰,给大家带来大长今的插曲,歌声很不错。唱完,她把外衣一脱,摇身一变成夏装,还大着肚子,就这样擂鼓起来,评委都震惊了,也是吓了。

完毕,评委问怀孕几个月了。女嘉宾答九个月。真是够大胆的。舞台表演完就要回家等着生吧。女嘉宾居然说还要去泰国旅游去。又一次震惊观众。

评委还问到这是第几胎?三胎。接着三岁半大女儿和两岁二儿子登台,都是可爱的人了。

评委说这次就不通过你了,因为即使通过,到时你还在家坐月子,但是邀请你参加总决赛,带上你的孩子。

这个女嘉宾不知道是否有家中长辈帮忙带孩子不?如果一个人带三个孩子也是非常辛苦的。评委金星说其实二胎政策放开以后,还是建议要两个孩子不孤独。独生子不是太自私,是从小生活的那样环境。

金星说的挺对,两个孩子也是带,一个孩子也是带,孩子之间还有个伴,以后有什么事,还可以商量着。

妈妈说:“人家三个小孩照样带得好,你这一个小孩……”意思就是鼓励我带孩子没那么难。

是呀,母亲那一代人,自己带孩子最少也是两三个,有的家庭更多,除了带孩子,还有忙农活儿,劳累辛苦跟谁诉说啊!

现在人带孩子,生活条件好了,相对来说许多方面更方便省事了。主要在于培育孩子上面,孩子奶奶或外婆又不是高文化人,跟不上教育节奏。也只能年轻妈妈全职带孩子,一边带,一边教育她,也许这就是选择全职妈妈的原因之一吧!

全职妈妈除了陪伴孩子外,如今还可以通过网络兼职不同的工作,是时代带来的便利,这是个好时代啊。

妈妈咪呀,不错的节目,传播励志的女性故事。鼓舞更多的女性观众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加油,妈妈咪呀!


妈妈咪呀!的评价

“ABBA对音乐有惊人的天赋,一发而不可收拾” 音乐剧《妈妈咪呀》:世界流行元素英国记者马克·山顿见证了音乐剧《妈妈咪呀》从1999年首演直到今天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部音乐剧演出规模可以与之匹敌。那是1999年的3月22日,音乐剧《妈妈咪呀》遇到它的第一次也是最至关重要的考验——首次面对伦敦的付费观众——他们也由此受到了观众一如既往的欢迎,从那之后的每个夜晚,每场演出都是如此。但在那以前,在伦敦春季的夜晚里,一切事情都是完全难以预料的。“我们真的不知道是否会被观众接受”,制作人Judy Craymer最初的想法就是将正好10年之前的ABBA组合的歌曲放置到一个全新的、独创性的格式——音乐剧中。她愉快地回忆道:“观众们疯狂了。他们的确是跳出了座位来,在剧场中的过道上手舞足蹈,尽情欢唱。到现在还是这样,每个有演出的夜晚都是这样。现在,他们的这种做法已经传遍了世界,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娱乐现象;这种现象背后却有着相当自然的基础,创作者始终没有将目光偏离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要用一种新鲜、富有生命力并且直接的方法将人们所熟知的节目个性化,尤其是ABBA的歌曲。同时还要保持其流行音乐的完整特质。此外,更要付出额外的努力,这也是一出好的音乐剧的必要条件:提升故事的感人程度,并对其加以评论。但是尽管在这一个案中歌曲被排在了首要的位置——Craymer用天才般的直觉发现了这些早先的歌曲可以被用于音乐剧的潜在价值——她也不得不寻找一条释放这些潜能的途径,通过很强的故事性来承载它们。“我知道从音乐剧《妈妈咪呀》一开始,就不仅仅是重新编排ABBA音乐,或者弄成献礼演出那样简单”,她评论说。“这个故事必须用与ABBA音乐相称的极富感染性的方式来呈现,要挖掘出一个使人易于接受的方式。”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Craymer为此花费了十年的功夫才将它搬上了舞台。为了做好制作人,当她还是《猫》的最初伦敦演出版的舞台监督的时候,亲身在现场(至少是在后台)观摩另一部音乐剧《West End》,随后她加入了Tom Rice的制作公司。也是在那里,她在担任《West End》执行制作人的时候接触到了Benny Andersson和Björn Ulvaeus在ABBA解散后的首个演出项目《CHESS》,她完全被Benny 和Björn所倾倒。对于Björn而言,正是在后来注定要走霉运的《CHESS》百老汇演出教给他人生中的重要一课。“我在《CHESS》之后对故事的理解,就是第一、第二、第三,就像人们在百老汇所说的那样。歌词将故事推向前进,许多歌曲都是噪声,没有什么戏剧的成分。”剧作家Catherine Johnson受委托写一本关于音乐剧《妈妈咪呀》的书,幸运的是,他从中发现了大量的戏剧成分,并设法提取出来。不仅是后来整个故事本身,她还发现其它重要的东西:早期ABBA的歌曲更为天然、懵懂、天真,适合十几岁的少年,然而后来ABBA变得更加成熟和富有哲思。并且,这些歌曲当然都是女声演唱。她因此建议讲故事定格在两个年龄段的女人上,一个母亲和她的女儿。Ulvaeus坚持歌词不能被任意篡改,他的部分也是如此,“故事远比歌曲重要”。但是对Johnson而言,他的挑战是“无论故事中讲述了什么,我总是要回归歌曲。”她抱定决心要避免多年来困扰音乐剧的错误:“我不希望在那些令人厌恶的沉闷片段里掺杂进歌声。对我而言,最至关重要的是,是我创造了令人信服的角色并将他们纳入一条故事主线,我当然要尽力将故事和歌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Craymer接下来要开始做的就是为这艘音乐剧之船寻找一位好的船长:导演。尽管Phyllida Lloyd从来没有指导过任何一部音乐剧,Craymer本能地感觉到她和Lloyd是这个项目的不二人选,她自己有戏剧和歌剧的背景,接受了挑战,如其尽己所能——帮助演员创造角色,演好故事——一切都将一马平川。当一个好导演为这个项目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就到了可以起飞的时候了。事情的发展却不像预计的那样顺利,Craymer写道:“我感到欣慰的是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成功是三个女人空前合作的结果,这并不是有意对男性的歧视。”事实上,舞台上三个最好的朋友之间的友情——Donna 和 Dynamo(母女,姐妹?)——正式这场演出的创作者自身的投射。Craymer强调说:“我们从剧中三个女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Catherine是个多少有些杂乱无章的单身母亲,我本人属于那种养尊处优的类型,Phyllida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 然而,演出大获成功的秘诀不是创作者在舞台上能找到了自身的投影,而在于观众能否找到。Phyllida Lloyd写道:“在Catherine Johnson独创性的故事里,观众能享受到一种特殊的体验——在舞台上看到他们自己。”在此过程中,歌曲获得了重生,演出的主题——父母们寻找到自我身份以及代沟——产生普遍的共鸣。正如Johnson所说,“这里有母女之间的关系,怀旧的浪漫,某些人迷失了,又被重新找回。各种事情都能在每个人身上找到关联性。”这个演出展现的是现实处境下人们的真实生活,同时流行音乐的旋律为70年代和早期80年代的那一辈人设定了音轨,演出中的音轨仿佛穿越了年代和国家的界限。其所要传达的本质,通过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标识——一幅永恒的婚礼画卷所蕴含的欢乐,甚至是狂欢——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正如演出所代表的,这个画面被世界上的城市所广泛认同音乐剧《妈妈咪呀》的影像。这一演出也将流行音乐的世界同音乐剧和谐地凝聚在一起,彼此无法分割:的确,在30年代和40年代,流行音乐来自音乐剧的世界——百老汇或者好莱坞千变万化后的产物,但流行音乐在50至60年代取得了统治地位,音乐剧被抛在一旁独自发展,走过了曲折繁复的道路。音乐剧《妈妈咪呀》虽精深却不孤傲,它将人们熟悉的流行音乐经典重新带回,用人们熟知并挚爱的歌曲将音乐重新带回剧场。Craymer将演出的成功首功首先归结于演出制作各个领域内的合作者,“他们创造了化合反应,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精诚合作为制作中各个领域的进展提供了动力”。其中包括了至关重要且需要高超技巧的创造性贡献的布景设计(Mark Thompson),灯光(Howard Harrison),音乐设计(Andrew Bruce 和 Bobby Aitken)和舞蹈指导(Anthony van Laast)。对她而言,则是“要鼓起勇气,相信我们所做的一切——音乐、故事以及我身边的天才。当然也要保持临场的幽默感,随时拿出用之不竭的精力。”但是,精力除了来自于肾上腺,更来自像音乐剧《妈妈咪呀》这样的富有激情的作品。音乐剧《妈妈咪呀》品质在于,富于感染力的激情可以从台上传到观众中,然后再次传回到舞台上,形成永不休止的能量循环,令人鼓舞的身体震颤和喜乐。作为导演,Phyllida Lloyd言简意赅地将音乐剧《妈妈咪呀》归结为:“这个演出是Björn 和Benny当年创作歌曲时始料未及的。他们的音乐创造了流行音乐的历史,我们的演出创造了音乐剧的历史。”

各位看过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朋友们,说一下看了以后的观后感呗!!

其实这是我真正看的第一场中文音乐剧。虽然喜欢音乐剧喜欢到入迷,但出于个人的悲观心理,总觉得中国人弄不出好的音乐剧(至少目前)。所以虽然北京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国产音乐剧的铺天盖地宣传,比如《蝶》(还是三宝做的),但还是没有鼓舞起兴致购票观看。

妈妈咪呀好歹是国外演了多少年的东西,音乐、情节都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就是汉化一下,应该不会太差吧?所以对这部戏还有点期望。

原准备十月份去看的,没想到同学一个电话打来,说手里有两张票,自己看不了,给我了。

以前读研的时候,几个宿舍的同学就我和他喜欢音乐剧,常常一起去参加艺术学院学生们搞的音乐剧鉴赏课程,毕业后大家都忙,但看到好的话剧、音乐剧还是会彼此号召同去,爱好居然变成了在这个庞大忙乱的城市里牢牢维系我们友谊的纽带。

妈妈咪呀的演出场馆是在世纪剧院,东北三环外,位置算是比较偏了,场馆也不大。看了这出戏的演出计划,是九月先演几场,到十月多一些,有十来场吧。看来九月份的这几场是准备试试水,所以选在了这里。

这出戏里面,演妈妈的就是影子。这个女人是专业的音乐剧演员,其实我没有看过她的演出,只是她是上一届超女的评委,看过一两场,感觉这个女人说话有些造作,不过气场很强大。

现场听下来,还不错吧,撑得起这个角色。不过更喜欢的是演女儿索菲的女孩的声音,相当稳,也有力度。女的都不错,几个男角相比之下就差多了,尤其是扮演男一号的居然一口浓重的港台腔,费了大劲也听不惯。你只要回忆下新红楼里面归亚蕾扮演的王夫人说话就知道是什么感觉了。

整场戏听下来,总的感觉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其实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太紧了,没放开。

为什么喜欢音乐剧,对于我来说,一方面是很美的歌舞、表演,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从场上每一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热情,对歌舞、对表演、对人生对梦想的热情。

常常会联想到人类祖先,正是为了表达自己或喜或悲的心情,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长歌短叹,才产生了最早的歌舞戏剧吧?

《悲惨世界》里面的大反派德纳第夫妇手挽手上场唱歌,脸上青一块红一块,打扮得像丑角。但是他们仍旧热情洋溢地唱着,跳着,台上的演员都为他们拍手叫好,这时候的两个人,虽然画着那么难看的装,穿得破破烂烂,但和男主角、女主角一样光彩照人,充满了艺术魅力。唱完之后,两人潇洒地鞠躬,台下一片掌声尖叫。

总以为音乐剧是再适合美国人没有的艺术形式,他们两百年前才正式成立一个国家,年轻的小夫妻敢于告别城市去遥远的西部一砖一瓦开拓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他们身上有着活泼泼的生命力和对人生的热情,在劳作的间隙,在夏天的晚上,随时随地准备放声歌唱,撩起裙子踏起舞步。

看《俄克拉荷马》现场录像,每个人都十分投入地跳啊,唱啊,好像是借这场演出,享受自己和同伴们带来的歌舞,顺便发泄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这样的演出无法不具有强烈的魔力。

而可惜的是,这样现场的活力是在这场中文版的《妈妈咪呀》中没有体会到的。我曾经说过,中国人过于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不适合音乐剧这样的艺术形式。很多人都不同意这个观点。

在以后我们有了成熟的音乐剧剧目、演员、观众之后,情形可能有所会改变。

整场演出,借一个朋友的评论,是像“领唱和伴唱,领舞和伴舞”。音乐剧说到底是“剧”,而场上除了几个主角的表演差强人意之外,其余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演”起来,没有入戏,也无法打动台下的观众。

根本的原因,应该还是演出的机会太少。中国一年能搬上舞台的音乐剧有几个?能连演个十来场的又有几个?不成熟的市场,根本没有可能出现专业的音乐剧演员。而国外的音乐剧演员们都要凭借势力去争取每一个演出机会,他们也会珍惜在台上的每一秒钟。

你看看《this is it》里面的选角,每一个舞者都把和杰克逊同台当成最大的荣耀,甚至当成自己艺术生涯的最高峰。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愿意为台上的每一句歌、每一段舞付出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反倒是返场的时候有意外的惊喜。

看得出来他们也把返场看得很重,不但重唱了好几首剧中的经典歌曲,而且几个主角还换了好几身炫目的蝙蝠衫、大裤脚的猫王装束,连唱带跳,十分劲爆。由于演出已经完满结束,估计台上的每个人情绪都放松了,反而表现得异常的精彩,台下的观众也都站了起来,一边叫好,一边鼓掌给他们打拍子,气氛H到了整个晚上的最高点。我一直认为,这样的现场互动,是看现场最大的魔力所在。

10月份,才是妈妈咪呀重头戏的连场演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支持一下中国音乐剧。
更多的妈妈咪呀这i类看看吧www.t3.com.cn/zhuanti/mamamia2013/index.html


妈妈咪呀的演出信息

全国票务总代理、官方售票机构:中演票务通演出地点:北京,上海,广州北京站详情演出时间:8.12--10.20场馆:世纪剧院演出票价:880、680、480、280、99广州站详情时间: 2011年10月28日 - 11月24日场馆:广州大剧院票价:880、680、480、280、99上海站详情时间: 2011年12月01日 - 2012年01月18日场馆:待定票价:880、680、480、280、99让世界都疯狂的音乐剧《妈妈咪呀!》 全球欢乐旅程,来到中国全球已有超过4200万人次看过《妈妈咪呀!》创造了20亿票房佳绩以超越其它音乐剧的速度,在世界各大城市首演,平均每天全球都有一个城市在上演《妈妈咪呀!》自1999年伦敦演出结束后,已在超过240个主要城市上演。全球共有13个语言版本的《妈妈咪呀!》几乎每天世界上都有一个剧场正在上演,这部让人忍不住想跳舞的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为第13个非英语版本,2011年7月将在上海北京广州上海首轮巡演200场。

妈妈咪呀的背景

音乐剧《妈妈咪呀》在全球240个城市,13种语言演唱。观看人数超过4200万。故事发生在一个新娘妈 妈和三个有可能是新娘父亲的男人之间的故事。新娘苏菲希望能在她婚礼当天找到他的亲生父亲,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在接下来这短短的24小时之内,她的人生和家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超级天团ABBA乐队脍炙人口的22首经典金曲,贯穿全剧,将欢乐的人生态度传递给每一位观众。作为一家百年剧院,百老汇在每个时代都可以找寻到自己的标志,琳琅满目的经典名剧像一尊尊坐标,将百老汇划分为不同的时代,30年代有《万事皆空》,40年代有《俄克拉荷马》,60年有《芝加哥》,80年代有《猫》,90年代有《为你疯狂》,而代表21世纪百老汇艺术风范的则是这部享誉全球的音乐剧《妈妈咪呀》(Mamma Mia!)。故事讲述在希腊小岛上以开餐馆为生的一对母女。女儿即将出嫁,她很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亲自在婚礼当日将她的手交给她的丈夫,但只可惜她的妈妈从来没有告诉她谁是她的父亲。于是在出嫁之前,她偷看了妈妈的日记,发现她妈妈有三个情人都极有可能是她的亲生父亲,在情急之下,她便根据她找到的旧信件地址,寄了三张请柬邀请他们参加她的婚礼。在她妈妈不知道的情况下,女主角的“三个”爸爸在婚礼的前一日抵达小岛。三个男人都怀着不同的心情再回到这个希腊小岛上,大家都缅怀着自己与女主角的妈妈二十年前的一段情。自这三个爸爸上了小岛后,高潮便一个接一个,观众亦同时为女主角焦急,到底谁才是她的亲生父亲?观众又为女主角的妈妈担心,她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再次与这三个旧情人碰面,到底她会否迁怒她的女儿?她又如何面对这三个旧情人?至于那三个极有可能是女主角爸爸的男人,哪一位才是真正的父亲?到底这个婚礼会否由喜事变成“一锅粥”呢?…首演:1999(伦敦) 2001(百老汇)词曲作者:Benny Andersson/ Bjom Ulvaeus Stig Anderson编剧: Catherine Johnson

上一篇:零售连锁管理软件

下一篇:电视剧陕北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