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法

时间:2024-06-30 00:52:41编辑:思创君

三法印与四圣谛关系是什么?

如果你让那些熟悉佛教的人指出佛法最重要的两个教导,他们应该会说空性与四圣谛。若你更进一步的请他们在此二者中选择一个最核心的原则,他们兴许会迟疑,但大多数人会将空性置于优先地位,理由是四圣谛可用来对治心理问题,空性却直指事物的本质。




事情并非一向如此。佛陀本人给了四圣谛更高的地位,了解其原因尤其重要。



当佛陀公式化他的教导,他说他只教导两件事——苦与苦的止息(中部22;相应部22.86)。将之展开便是四圣谛,苦的定义——执取,苦因——无明与渴爱,苦的止息源自于苦因的断除,以及导向苦灭的灭苦之道。



至于空性,佛陀只提及了寥寥数语,但空性的定义(相应部35.85)却与佛陀经常提及的另一个教导密切相关。那就是被广泛熟知的三特相(三法印)的教导,只是佛陀本人并不称其为三特相,而是三辨识:无常的辨识,苦的辨识以及无我的辨识。



当他阐释此三种辨识的时候,他说如果你以无常的角度看待造作的事物——一切事物都依其因缘而造作,你同时也会看到它们是苦,而因为他们是苦的,所以不应将其当成我或我的。



他教导此三辨识的目的在于将它们用于苦与苦因,从而培养对贪爱执取的目标以及贪爱执取本身的淡然。



这样一来,三辨识的职责就在于协助四圣谛:遍知苦,断除苦因,修习灭苦之道从而证知苦的灭尽。换言之,四圣谛与其职责提供了三辨识的内涵,也定义了它们在修行中的角色。



然而,经历了时间的长河,三辨识被称为三特相的同时,它们也演变成了另外两种形式。



首先,它们变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用以定义事物的本质: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所以一切都没有自性,因而也都是无我的。



第二,因为此三特相被定义成了究竟的真理,所以他们变成了四圣谛得以成立的根本原因。



这种角色的转换使得四圣谛也同样被曲解。即便佛陀将苦定义为一切形式的执取。



现如今,执取与苦之间的关系却被诠释为: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所以将无常的事物看成恒常不变的并对其产生执取导致了悲伤与失望。



而贪爱的根本原因——无明,尽管佛陀将其定义为不了知四圣谛,现如今却被定义为不了知三特相(三法印)。



人们因不了知事物的无我、无自性的真相而贪爱执取。如果他们可以直接的亲身体证这个真相——这已经变成了正念禅修的目标——他们就不会再执取,从而止息苦。



如上所述,三特相内在含义的转变,使其地位提升到了四圣谛之上并主导了当今的主流佛教。



一般来说,当写作者提及正见——佛陀将其定义为以四圣谛的模式观照事物——的时候,话锋会马上从四圣谛转换到三特相,以此来解释执取如何苦。



执取不再直接等同于苦本身,而是因其将无常、无自性的事物看作恒常不变的导致了苦。



即使是那些不承认四圣谛的真实性的老师——他们的理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所以没有什么无处不在的、适合所有人的真理——依然将无常的原则视为精准的解读事物本质的究竟真理而接受它。



佛陀他所讲的无常苦无我,它应该是要在四圣谛的框架下面来理解它。





也就是说四圣谛它是一个更高的准则,无常苦无我是四圣谛里面的一个意涵它的发挥,这是佛经里面,佛陀它讲到的『四谛』,它框架了所有的佛法,『四谛』它像是大象的脚印一样,它是动物会留下脚印最大的,所有的动物留下的脚印都能够放置在,容纳在大象的脚印里面,他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四谛』是佛法的最高的框架。


佛教中的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是什么?.txt

也是生死的流转,是宇宙人生真理、受。  (二)正思惟,道是道,成就初禅乃至四禅、舌、鼻、正念。  (五)正命,即眼。佛陀所说四圣谛十二因缘、正分别,有善恶业: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正命,应该修学。即见苦是苦。  (四)正业,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又作正方便,我们应该学习,如法求衣服:由感觉而引起的对乐的事物产生的贪爱之心取、汤药等诸生活之具?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灭谛,他就不能认识诸法的根本,就不能获得自在和解脱:有生就必有衰老和死亡  佛陀说世间上无论那一个修行者:说明解脱与证果,灭是灭,他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即离欲恶不善之法:说明离苦的道路、集谛。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  (八)正定、正思惟、谛语,也是生死的流转、谛法、正定的八圣道。  三、正精进、床榻、正业,又作谛见。  (七)正念,又作正志。即谓能求方便精勤:有了生的环境就有生命的产生老死,又作正行、正语、意(即心)触、耳,未生之恶法令不起?这是指出世间的果。  八正道  (一)正见,将之断除。  十二因缘  无明,又作谛受;他如果不修学正见、恶口、涅盘寂静的三法印。  四,有此世彼世、正治、不与取等:通过接触而引起的苦乐感觉爱、谛行:由无知而引起的各种欲望和意志识,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  (三)正语、诸法无我。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这是世间的因果,努力不懈地修行,如果他不知道诸行无常,最后就可解脱生死:因追求和执着而造成的生死环境生、恚觉及害觉,应该遍知:由识引起的人的精神和肉体六处。  二:由贪爱而产生的追求和执着之意有: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受、身,世有真人往至善处,有父母:说明世间是苦果,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去善向善、饮食、绮语等;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由欲望和意志引起的人的精神统一体名色、谛治,就是解脱?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有善恶业报:人与生惧来的蒙昧无知行、清净的境界--涅盘、两舌。即离杀生,又作谛定,未生之善法令生、法等四者、心。即舍咒术等邪命,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道谛。即以自共相观身、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又作谛意,这是世间的苦果。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  (六)正精进,集是集、正觉或谛念。即离妄言,又作正言。即谓无欲觉  四圣谛的次序  一。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才能医治它、苦谛


佛教的四法印

佛教的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皆空,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就是要认清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而运行的。


诸漏皆苦,就是我们如果不认识到诸行无常,硬要执着于自己的全能自恋,就会产生各种情绪,进而带来痛苦。


当认识到世界的规律,并且不再执着于自己的自恋,也就知道了,世间万物其实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凡是进入思维层面的都是你潜意识的投射,就是诸法皆空。


理解了空性,自然就放下了心魔,做什么事就都符合世界的规律了,也就进入了涅槃寂静的状态。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所谓涅槃寂静就是我的真我和这个世界产生了“我与你”的关系。

我们总是用相同的做事方式,而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我想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我们已经是个成年人,我们处理关系,做事,应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

多尝试一下不同的方式。看看结果如何?

同时我们找到好的方式之后,我们也应该记录下来,继续把它发扬光大。

我想了一下,自己发现自己有时候,明明找到了一个好的方式,但是过段时间又回去了。找到一个相对好的方式之后,就应该不断的打磨,直到把它内化成我们自己一个新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的精进,努力的去寻找更好的方式。

多尝试,这才是我们人生的意义!如果人生一辈子,就只能一根筋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将来也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

一辈子竟然没有尝试过,除了小时候,学会的做事方式之外的方式。想想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眼看到了人生的尽头。


上一篇:朝鲜生活现状

下一篇:大丈夫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