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诸葛亮

时间:2024-07-27 14:58:01编辑:思创君

诸葛亮北伐的争议

蜀汉在诸葛亮的率领下,屡屡以弱攻强,屡屡以步卒攻铁骑。在国力、兵力、运力都远远不及魏国的情况下,在粮草难以为继的困境中,却能与“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的司马懿、曹真、张郃等当世之名将在相斗之中屡占上风。不仅如此,诸葛亮“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却能够在敌国境内:来去自如、想攻就攻、想退就退。以蜀军徒步之士卒攻曹魏飞驰之铁骑。而魏国统帅却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下,表现得“无御敌之意”,只能够“务自保全”,以挡住弱敌“疯狂”地进犯。不得不让人感慨,魏国太“谦虚”了吧?更有人提出,假如诸葛亮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那么则会使魏国雍凉士卒不得解甲,中原铁骑不可释鞍,庙堂群臣不敢忘“守土抗战”之责,三军将士不敢废“枕戈待旦”之令;则每日如临大敌,惶惶不可安生,胜负之势,亦已决矣。如此,则谁是强者,谁为弱者,还能分得清吗?蜀相(诸葛亮)以一州之土,率巴蜀之民,对抗中原百万之众。这与昔日子产治理郑国,诸侯不敢加兵,不是很像吗?以魏军军备之强悍,本土作战之熟悉,再无后方之忧虑,又有粮草之充足。所有优势皆比诸葛亮更胜一筹,若真能击败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又何必消极防御呢?大可铁骑四出,猛士陷阵,一举荡平敌寇,解魏国之忧。从来都是强国入侵,弱国防御,但曹魏除一次主动进攻外,六年之中,曹真和司马懿却不厌其烦、小心翼翼地在誓死抗击蜀汉诸葛亮的入侵。如果认为这是司马懿等人不战而胜之良策,那么太小看战争了,兵法中“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云云之言,犹在耳啊!而且自古以来,守城的将领是不被人看得起的,就算战争胜利,最后论功行赏时,守城的将领基本上名字是排在最后,赏赐是排在最小,功绩几乎没有。何况魏军之兵力乃是蜀军5倍之多。在对诸葛亮的战争中,“战术大师”司马懿失去了往昔“克日擒孟达”的果断沉着,也没有后来平定辽东的“指挥如意”,以及“赚曹爽夺兵权”时的诡诈权谋;在诸葛亮面前,他完全发挥失常,似乎难以找到诸葛亮的一丝破绽,也没有想出哪怕一条可以在理论上消灭蜀军的奇谋妙计,司马懿做的一切都变得循规蹈矩、如履薄冰、处处谨慎、波澜不惊。张郃提出要出奇兵包抄诸葛亮的后路,以善用偷袭著称的司马懿连想都不想就拒绝了;后来不知怎么司马懿又鬼使神差地、不顾一切要张郃追击诸葛亮,却不想却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害死了张郃。因为忍不住诸位将领对他“畏蜀如虎”的讽刺,他终于决定出击了。但事实证明他这一生唯一的一次与诸葛亮的正面交锋在理论乃至于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在仓皇丢下三千多具魏军尸首,和八千多件武器装备后,司马懿又退回营中坚守了。从此之后坚守不出取代了“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变成了他司马懿的唯一选择,似乎对战诸葛亮只有坚守才是王道,主动出击就是灭亡。什么兵法韬略都不管用,抵御诸葛亮的最好办法就是:乌龟缩头,打死都不出来。不管诸葛亮如何地威逼、利诱、嘲讽、邀请,司马懿咬定了绝对不进攻的真理,这时他又是多么地明智啊。因为诸葛亮为了骗他出战几乎绞尽了脑汁。弱小的蜀国居然要想尽办法去与强国交战,而强大的魏国却在不顾一切地拒绝战斗,这种战争简直是亘古乃至日后都不会有。如果将这一段弱国屡屡入侵强国的不可思议的历史放在现代,那么有人可能就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了。战争中从来都只是弱的一方坚守,“先为不可胜”,然后找准机会,“以待敌之可胜”,但司马懿奇迹地打破了这条规律,诸葛亮奇迹地推翻了这种逻辑。最后,司马懿坚守住了,无情的时间和命运战胜了诸葛亮,当然也许有人说:是司马懿巧妙地利用“无情的时间和命运战胜了诸葛亮”,但不管怎么说,都可以看到,诡诈的司马懿只有与“无情的时间和命运”结盟的条件下,才能战胜诸葛亮。不然的话,又能如何。所以只能感叹:方之司马,不亦优乎!也有人说:司马懿担心击败诸葛亮后,魏国皇帝会将他“兔死狗烹”。那么请让我们翻一下历史,司马懿在诸葛亮逝世后,几年之间依然备受荣宠,甚至在最关键时刻还是让他率军讨伐辽东反叛,有这么个“鸟尽弓藏”的吗?直到魏明帝驾崩后,才被政敌曹爽剥夺实权。由此可见,魏明帝在日,根本无兔死狗烹的可能。假假地想一下,以诸葛亮之才,以诸葛亮之雄心,若是换做在魏国,一道出师表,龙骧虎视、兵戈所指、澄清宇内、一统山河也不是不可能的吧。所以,对于诸葛亮的这张战争,切不可用平凡的眼光去看待,因为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回味的,至少是难以用成功或失败去简单概括的。 一直以来,有不少人质疑诸葛亮的北伐策略,其中讨论最集中的就是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甚至有不少人臆断,如果诸葛亮肯听从此计,则历史将会改变。其实,现代已经很难考据诸葛亮当时的心态了。不过,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从中可以隐约看到,也许诸葛亮不以奇兵出子午谷而是挥转大军向祁山,只是现实导致的一种必然选择。当时诸葛亮对伐魏在战略方向上有两个选择:一是出祁山,走秦川大道,取陇右(雍州,凉州),二是以奇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取关中。蜀国大将魏延主张袭击长安取关中(子午谷之计),诸葛亮则主张出祁山取陇右。为什么诸葛亮不选择关中而选择陇西呢?魏延以及后世部分人的看法是,诸葛亮过于保守,不敢兵行险招。其实真正情况绝非世人所想的那样! 第一:国力 蜀汉地处西南,人口稀少并非密集的中原地区。刘禅投降曹魏时,蜀国一共才十万余户民众,也就是大约120万人口。其中蜀国的军队有多少呢?大约18万。120万人口(其中包括官、吏、兵、工、商、贩、老、幼、病、残、妇女等),要养18万的军队,这对于蜀国百姓来说负担已经相当的重了。其中大约3万分别保卫梓潼、成都、江州等重要城池,7万军队要驻扎边境防范曹魏与东吴,北伐大军只有8万左右。可想而知对于蜀国来说,一条人命是多么的重要。诸葛亮的谨慎不是为了得到多少战争的胜利,而是为了减少多少兵士死亡的成功。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曾经论“游击战”中说道“得地失人,人地皆失。得人失地,人地皆得”。只要人还在,一切皆有希望。1.蜀汉国力弱小。兵民国力只有曹魏的十分之一,不可能具备一口吃掉关中的条件,即使初战攻克长安,作为曹魏首都洛阳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倾国之兵争夺。到时曹魏大军兵临长安,蜀汉还是会撤军。长安之战乃是得不偿失的无用之战。2.而关中平原之地,无险可守,必然形成拉锯战,双方兵力悬殊异常,蜀军兵少,必定不是曹魏的对手。3.蜀军粮运险远,难以抗衡。假如固守长安,而魏军切断斜谷道等地,那么蜀汉军队的后勤补给都会出现问题,粮草一旦短缺,蜀汉大军必定不战自溃。 第二:地势 1.陇右是形胜完固之地,南依秦岭与蜀汉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临黄河,东据陇山。尤其是陇山,南接渭水,北近黄河,绵亘数百里,将陇右与关中隔断,是抵抗曹魏反扑的天然屏障。因为陇右有此地利,趁虚攻克后即可派兵防守陇山各隘口,阻挡曹魏进攻,如此陇山以西可断而有之。关于陇山之险要,在东汉开国平定隗嚣割据的战争中得到充分验证。公元30年东汉大军数万上陇,隗嚣部将王元塞断陇道,坚守陇坻,汉军佯攻不利撤回关中,之后隗嚣以陇右弹丸之地居然抵抗了东汉大军四年。因此陇右是北伐的首要战略目标,在诸葛亮五次北伐用兵当中一直围绕这一目标进行。2.陇右盛产骏马。占领陇右一则可以获取骏马,组织训练骑兵,使蜀军战场灵活机动性大大提高,再无兵种克制之危。而且曹魏骑兵的骏马大多数都是从陇右获取(少数是从幽州、并州获取),一旦蜀军占领陇右,那么曹魏的骑兵数量实力则会大大的削弱!3.陇右地势平坦,适合大面积屯田采粮!蜀军占领陇右后,就可以不需要再从蜀地跋山涉水的运送粮食!可以大大的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第三:变数 出奇兵偷袭长安,变数实在太多。1:不能派出很多兵马,因为人多会被魏国发现。但是派出的人又不能少,因为长安乃是一座雄伟大城。2.长安乃是曹魏西部屏障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况且长安距离洛阳实在太近。洛阳又是曹魏的首都,城内护卫兵马肯定众多。如果诸葛亮派出的军队一时之间攻不下长安,那么一旦曹魏派出两路援军,一路直扑长安解围,一路直取子午谷断绝蜀军退路。那么兵出子午谷计划等于就是送死!3.魏延所说:夏侯懋会弃城逃跑。这话可靠度不高!太守跑了,起码还有都尉在吧,都尉跑了,起码还有监御史在吧,总不可能长安最高三大长官都是窝囊废吧!何况中国每代皇朝对地方长官都规定有守土之责。长安城乃是一座大城,是曹魏王朝仅次于首都洛阳的一座大城!长安城内怎么会没有贤良之才,先不谈贤良之才的能力有多高,但起码能将长安守上一个半月的人才总是有的吧!以长安的地位之高、重要之大、人口之多、防御之强,夏侯懋即便是愚蠢如猪,也绝对不会弃城而逃,因为很简单,守都没有守就逃,下场必死无疑。而且夏侯懋也肯定清楚(如果他这点都不清楚,曹魏也不会派他做长安太守),长安距离洛阳很近。只要坚守不战,等待援军必然会胜利。诸葛亮选择先取陇右的确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因为第一次北伐,基本上已经占领了陇右的绝大部分城池,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那么陇右其余城池,根本抵挡不住蜀军。只要再攻下郿县,就可以直接攻占长安!那么诸葛亮的北伐之战可以说是完全胜利了!至于后来几次北伐,为什么不再出兵子午谷偷袭长安。原因那就更简单了,因为自从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已经感觉到孙吴看起来强大其实是只没爪牙的老虎,只要派大将守住寿春,就可以把孙吴牢牢的压制在长江以南,曹魏的长江之北的土地根本不必忧虑(事实证明,这策略完全正确!孙吴政权从建立到灭亡,从来没有占领过长江以北的土地)。相反曹魏原本认为是可爱小猫的蜀国(夷陵之战后,蜀国兵寡将少,国力大损)却给曹魏打了重重的一拳,如果不是马谡无能,差点就让诸葛亮占领了长安!这一拳把曹魏的满朝文武给打醒了,从此曹魏的重点防御对象从原来的孙吴变成了蜀汉!魏蜀两国之间的险要关隘,曹魏皆加强防御,并派出大将把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就被陈仓守将郝昭给抵挡住了),当然,那条可以直接攻打长安的子午谷,也被重点把守了。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是自取灭亡之道。其实真正了解历史,懂得历史角度的人绝对不会这么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五次北伐的角度来还原历史!诸葛亮数次北伐的规模诸葛亮先后5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才真正意义称得上是全面大型战争。其他三次只能说是区域局部小型战争。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二次北伐 诸葛亮率军北伐攻打陈仓,被曹魏名将郝昭给挡住了,最后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军。从表面看诸葛亮这次是无功而返,劳民伤财。可是我们分析一下,当时蜀军有多少人和伤亡多少人,历史没有记载!可是郝昭有多少人,历史是有记载的!根据《三国志·魏书》记载:郝昭当时只有1千多人,而且这次战争持续了多少时间呢?仅仅只有20多天!一个月都没到!以诸葛亮之能,若是率领数万大军强攻陈仓,不说计策较量,就是用人命去拼,诸葛亮也能把给陈仓攻破吧!而且,战斗才只持续了短短20天,如果诸葛亮率领的蜀军真的在陈仓伤亡惨重的话,那么魏书岂能没有记载? 第三次北伐 诸葛亮派了陈式率领一军,攻占阴平与武都二郡。当曹魏大将郭淮率领曹魏主力来救援时,诸葛亮则率军驻扎建威,郭淮大军不战自退。第三次北伐就此结束,想必读者也看出来了。这次第三次北伐,实在是名不副实。诸葛亮仅仅只是派出了一员普通将领(连魏延,姜维等大将都没有派出),而且又没有和曹魏大军正面交锋鏖战(陈式攻占阴平与武都二郡,其实二郡并没有多少人马守城。因为当时二郡的人马在曹操兵败汉中的时候,就已经被曹睿全部迁往关中),所以第三次北伐根本就是一个小型战斗。 第四次北伐 堪称中型局部战争,此次战争,上文已经有了详细描述,在此不作详写!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这第四次北伐,蜀军可谓是战果颇丰。第一:收服鲜卑人轲比能,获得了大量的物资;第二:抢先收了曹魏的陇右军粮;第三:伏杀了魏国名将张颌;第四:打败司马懿,获得了战甲五千,角弩三千。这次蜀军北伐可谓是真正的以战养战如果不是因为李严谎报军情,蜀军退军,第四次北伐未必不会成功。除了三次小型北伐外,能动摇蜀国国力的只有:第一次与第五次北伐。但是第一次北伐,蜀军除了在街亭略损兵马外,其他情况并没有损伤,而且还将天水,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军民全部迁往了汉中,大大扩充了蜀国国力!至于第五次北伐,蜀军的最大损失就是诸葛亮的陨落!其他的情况也没有受到任何可以动摇国本的伤害!所以说这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并没有使蜀国的国力受到伤害! 陈寿在泰始十年向晋武帝司马炎上表时写道:“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即陈寿认为北伐失败的原因有三:1.是诸葛亮的才能擅长于治军治国,奇谋不是他的长处。管理人民的能力比他用兵的谋略要强。2.是与之对阵之人,有的是当世的人杰,如曹真、司马懿。诸葛亮难以轻易战胜他们。3.是敌众我寡,魏国国力远胜于蜀汉,再加上以弱的一方主动进攻强者,在诸多不利条件下的确难以取胜。陈寿之言语有失偏颇。第一:因为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却没有劝导马谡按照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在街亭失守后,被诸葛亮处以髡刑(是古时候一种极其耻辱刑法:就是将犯人的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作为儿子陈寿当然会下意识认为是诸葛亮无识人之能,如果诸葛亮不派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镇守街亭,那么他的父亲也不会受到此等奇耻大辱。第二:陈寿作为三国志的编著人,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已经是在西晋的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懿纵横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可谓是战果辉煌。但是只有在和诸葛亮对战这四年时间中,这司马懿完全是窝囊至极。无论在军事和谋略上,司马懿都输给诸葛亮,完全被诸葛亮死死地压制着。如果陈寿将诸葛亮捧得很高,不正说明司马懿无能吗?这一点肯定是晋武帝司马炎所不能允许的!(出自百家讲坛~方北辰教授所说) 裴松之注引《三国志·蜀书》卷三十五引自袁子的说法: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create_time]2016-05-12 17:30:06[/create_time]2016-05-27 13:05:06[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23[alue_good]佴攘吼2901[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c6ed79.lDrv8qEWQNXwNoYsGUukPA.jpg?time=7473&tieba_portrait_time=7473[avatar]TA获得超过13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727[view_count]

百家讲坛至今出的所有系列的讲说

武则天(全集)

易中天品三国(全集)

刘心武揭密红楼梦

明亡清兴六十年

清十二帝疑案

玄奘西游记

贞观之治

李清照

人际交往法则

吕后的传奇一生

于丹庄子心得(全集)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三字经

诗仙-李白

杜甫的文化意义

诗圣-杜甫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感悟

我读经典(系列)

解读苏东坡

陆游


[create_time]2010-05-06 19:02:15[/create_time]2012-05-01 19:03:52[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saobeiwang[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6c89d7f.rIeZ69hOrc_Qrt1C-w8mhQ.jpg?time=3052&tieba_portrait_time=3052[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19[view_count]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范文1   人是世界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最高存在,人类存在的价值是多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求真至善达美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追求,永无止境,与此相比,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或者特定阶段的某个人,在历史长河中能留下痕迹,能激起浪花,那一定是很了不起的,读了赵玉平老师著的《向诸葛亮借智慧》一书,蜀汉宰相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他的治国理家育人之道影响着历朝历代的贤能人士,他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态度净化了多少浮躁的心,他的慧眼识才选才用才策略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教育责任是天命不可违,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充满智慧的管理策略,彰显魅力的价值追求,定是完善自我的核心要素,这本书用事件描述灵魂,用幽默启迪心智,用历史洗刷情理,尤如在我们面前放了一面镜子:正心、正形。当读完一本书,真正静下心来品的时候,才会发现能触动内心令人无法平静的感动多是由于书里的故事、情理正好纠正了自己的偏差,智慧、高尚、宁静、宽容、公正等关键词就是镜子里的标识,通达真善美。智慧的人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责任感的认同是通向智慧人生的基本保障,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提升民族素质的根本力量,教师则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养的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做教师就意味着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也是多年在工作中一直禀承的信念。    一、自我价值的充分展现离不开富有合作精神的团队,个人的荣辱得失不能超越团队。   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工作的环境不同于诸葛亮时代的为生存空间而战的千军万马嘶杀的疆场,但学会从环境中汲取营养,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从教的第一天起就坚定要站稳讲台,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快速地迈进教育门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基本功,面对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和学科教学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高效地完成岗位赋予的各项任务,根本原因就是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服从大局。    二、知人善任的管理策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不同人的长处,扬长避短是团队前进的内驱力之一。   作为管理者,象诸葛亮那样,不但自己有智慧,更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分槽喂马,这是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喜欢挑剔的人总把目光集中别人的缺点上,人无完人,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表现的状态也会有差异,老师的智慧就体现在发现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的情绪,给他们以恰当的肯定和激励,让他们充满自信,课堂就是自我展示的殿堂,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做了大量实践和研究,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并给予开发与提升,你收获的就一定会是丰硕的果实,学习如此,工作亦然,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是一种知人善任,诸葛亮的智慧就在于他深刻理解人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三、教师的社会角色是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承担家庭责任,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诸葛亮的育人的思想值得深思。   诸葛亮曾经写给儿子一封信,虽然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和待人处世都有具体的忠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仍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范文2   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 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否则论你如何胸存韬略、 学富五车, 没有空间给你施展, 也是无济于事。   诸葛亮,说他是人才,一点也不为过。但是,纵然孔明有经天纬地之才, 在出山以前, 也就是被人们敬称为 “ 卧龙 ” 人们知道他的学识、 才华, 但在那时人们眼里,诸葛亮毕竟还是一“卧”龙,而在他出山之后,可谓是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尽显真龙本色。 那时的乱世需要这样一个人才,刘备又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相比之下,屈原虽然也是满腹才华,却是饱受排挤,最终只能落得个自投汨罗以死的悲惨结局。他就缺少这样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所以说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成就了他,使他的文韬武略得到了完美的施展施展。   我们说诸葛亮是人们眼中的旷世奇才,但我们更应该感悟到,一种时代造就一种人才,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所以说,我们要想像孔明先生一样,活出自身的价值,活出自身的意义,我们就要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寻找绽放自身光彩的舞台,并学会如何适应这个时代,学会如何在舞台上展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这样我们必定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人生, 成为21世纪的新人才。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范文3   想必大家一定都知道历史人物中智慧的化身——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吧。认识诸葛亮是在六七岁时看《三国演义》动画片的时候,诸葛亮那种雷霆万钧、呼风唤雨,像神一样威力无比的超级才能,让我敬佩不已!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发明家。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因为这种痴狂让我不得不遍寻诸葛孔明的足迹。于是,在寒假里,我倾心阅读了《向诸葛亮借智慧》。   “智”是诸葛亮最显著的特征。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正是有了高于常人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学,他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三足鼎立”中成就大事业。在戏剧和图画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因为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的。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人听了诸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诸葛亮勤奋求学的态度让我感动。   诸葛亮曾经写给儿子一封信,虽然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和待人处世都有具体的忠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仍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听大人们说: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   捧着这本《向诸葛亮借智慧》,久久不愿放下。不管是历史还是其中所蕴含的奥妙和智慧,虽然有很多东西我还不太懂,但我已经深深地被他迷住了,他教给我的不仅仅是智慧,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诸葛亮强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过了这一村,就没那一店。凡是什么事,要做好,一定得抓住有利的时机。比方说,打铁得要趁铁烧得通红时奋力捶打;种田的种田的要赶着最好的时机把秧插在田里;经商的要抓住物稀价贵之时抛出商品……当机立断者胜;优柔寡断、错失良机者败。在他教育儿子时也能体会到他的用意。作为我们这一代,如朝阳般蒸蒸日上的一代,我们更要抓住时机,勤奋学习,做好准备,为机会储备能量,喷薄而出!

[create_time]2022-07-02 19:37:27[/create_time]2022-07-14 08:58:1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达人方舟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52af923.N8WfeBIM4TX0VV_XJfyE6A.jpg?time=675&tieba_portrait_time=675[avatar]TA获得超过421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view_count]

求一篇百家讲坛借诸葛亮的智慧观后感

  观《百家讲坛之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又是一坛陈年老酒奉献给了广大观众,这坛酒度数略高,因为赵玉平博士结合的是职场,不过还是酒香弥漫,作为学生的我仍然受益匪浅,如坐春风。
  赵老师巧妙运用诸葛亮的素材,生动精彩讲故事,深入浅出说人性,幽默搞笑讲道理,循序渐进道职场,把诸葛亮的大智慧娓娓道来,让我在笑声中学到了职场中的黄金法则,把古代版的工作法则给我们展现地淋漓尽致,把老板与职员的关系分析的入木三分,让我们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精英社会学到了一点为人处世的道理,每每看到大学生毕业的季节,看到那600万待业者一起为自己找老板的时候,自己总有一种担子压在心头,想想自己几年后在茫茫人海中求职的情景,不禁有一种不可言喻的酸楚,正如赵老师所说:“喝着咖啡吃大蒜还就着一瓶老陈醋,有苦有辣还有点酸”。因此在看到赵老师的讲座时,我情不自禁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千百年来诸葛亮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大众偶像,赵老师给我们借的大智慧,正如旱地里的麦苗正逢甘霖,这一“借"犹如诸葛先生2000年前借的东风,不愧赵老师把诸葛亮分析的是清清楚楚,把我们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又一次打包奉献在我们面前,虽然如今的中国大地已经物是人非但是先哲的智慧,我们仍然需要学习,赵老师就是伟大的传播者,他为我们麻辣说三国,让我们踏着先哲的智慧足迹,继续发扬光大,这是我们需要的也是我们的义务。
  我希望赵玉平老师能够继续向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借智慧,为如今在激烈职场竞争的求职者奉献您的智慧。
  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小说中的诸葛?是两个人。经过历代说书人的加工,小说中的诸葛亮身上凝结的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朴素的智慧,而诸葛亮正是这种智慧的化身。亮点在于依托诸葛亮这个小说人物来讲管理学。采纳了《三国演义》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主要情节,通过这些情节来分析中国传统智慧中的管理学经验。为今天的读者作出解读。从职场哲学的角度看《三国演义》,不啻为另辟蹊径。作者风趣幽默、妙语如珠,是百家讲坛的上乘之作。古往今来,诸葛亮都是智慧化身代表,每个人期望能有他那样的睿智,果断;每个人期望成为教育家,军事家;但是在这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谁能给我们简洁的指导,谁能帮助我们清晰认识自己?赵玉平博士用幽默的语言给了我们答案,让我们轻松的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把自己最大的潜能挖掘出来,无论是我们是求职还者还是管理者都闪出金子的光亮。诸葛亮的神化版,其实是集分裂人格的才华与不安感,忧郁人格的替别人着想,强迫人格的责任感,歇斯底里人格的辩才与一身。
  集大成者,非诸葛军事莫属也。


[create_time]2011-02-01 10:00:04[/create_time]2011-02-16 17:49:16[finished_time]9[reply_count]29[alue_good]浅醉江月[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0743646.9zt2QXNeuFySJzLyXj_PIg.jpg?time=3231&tieba_portrait_time=3231[avatar]你的赞同是对我最大的认可哦[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454[view_count]

求各位对看了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里对诸葛亮的评说后的看法

  易中天先生也不愧为一个才子,当教授也已有真正的教授水平了,看了他的品三国全集后令我觉得他评价诸葛亮方面也是相等于评价了自己一样,易中天先生于政治方面是有着较为独到的才华,而对于军事谋略方面也是未能达到专业的水平,故此,他对三国的政治局势,政治人物的评价与分析是非常独到和透彻的,但就于军事谋略方面的人物和事情评价就似乎不很到家,他的品三国全集中反映出最为他欣赏的人物应该是曹操,除了曹操就要数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也是他极为欣赏的,但由于他一开始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肯定是一个极为出色的政治家,但就未必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这句说话于网上流传后,相比陈寿的三国志评价的影响还要大,从此网上一提到诸葛亮的才华,就肯定很多人会说(诸葛亮只强于政治、但不善于军事),甚至有些市井之言论(军事?他懂条毛,怎比郭嘉),这些言论,基本也大多数先出于易中天的影响,不过易中天的评价也不是说毫无道理,的确上诸葛亮穷一生军、政事业最终也是未能统一天下,多番北伐也是无功而回,以一般肤浅一点、表面一点的评论是很难说他有多利害,因有人会说(靠、他要是利害,早就统一天下了),这样说也不能说是不对的,那么整个三国时期就应该是司马炎的政治、军事、谋略才能天下第一了,其它的什么人物都是不堪至极,最后天下还不是尽归司马炎,他不是什么都第一又那能统一三国啊,而评价司马炎为三国第一人的说法,我相信网上就有九成半以上的人不会同意,这不奇怪吗,诸葛亮成就不了就被说成才能不足,好了,司马炎统一了三国,但又不能说是才能第一,那么既然一个人的才能评价高低不在于其成就的大小而论,那么又为何先入为主以诸葛亮的成就高低来作为评价的标准呢,这不是自打嘴巴吗?最可笑的是一个曹操的谋士郭嘉,三十多岁就去世,生平也不见有多小建树,史料对他的记录不满一页纸,竟然成为了热捧的三国第一人,这大概也是因易中天的论说(郭嘉死、诸葛出,魏蜀两派实力大逆转),这个变成了魏蜀的双对论了,郭嘉也自此一炮而红了,以后的什么鬼才郭嘉、毒士贾诩,这些不知是否网络的三国游戏所设置的名号,竟然变成史实一样,不过易中天的评价也算是评得有条有理,不论评价对错,说的也不全不合理,要是与朱子彦教授所评的三国相比,易中天的评价要正派得多了,要说为抄作而论事,朱子彦的评论出位得多了,三国之人尽为邪道中人,全都是小人加上伪君子,才能不怎么样而阴谋诡计却就多得很,堪称为“黑暗”版评三国,什么诸葛害关羽、刘备坑诸葛等等,的确是另类版三国志,与动漫版三国有得比美。
  说了那么多,都未曾有多作支撑诸葛亮的说法,楼主要是采纳答案,我可继续与你评论诸葛亮,为他评反,以证实他是个一流的政治、军事、谋略、发明等多方全能的传奇人物。


[create_time]2011-06-22 14:35:52[/create_time]2011-06-25 08:12:09[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27[alue_good]其人125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30ede00.w5SID9Oh-CRD2toRO7NkOg.jpg?time=3315&tieba_portrait_time=3315[avatar]TA获得超过40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185[view_count]

历史知识

诸葛亮确称得是“无双国士”他的杰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贪权势。
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
二、不谋私利。
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诫子书》中,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
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
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无结党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
五、谦恭待人。
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名士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六、治蜀有方。
孔明治蜀刑法颇严,他与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还拟出,《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科条。
孔明促进了蜀地农业的发展。他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创设“堰官”专职管理,采用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政策,解决军粮问题。诸葛亮对手工业也非常关注,恢复盐铁专营,并亲到现场视察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况。并于城内设置“锦官”,专门管理。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此。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由于诸葛亮不仅是从征战的角度推动生产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稳定人民生活着眼制定政策发展生产的,其结果蜀地是“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片繁荣安定景象。
七、勤政为民。
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隆中对》中即提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种信念贯穿于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受命以后,夙夜忧虑,振兴蜀汉,统一中国。
八、高风亮节。
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称中国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create_time]2007-12-06 16:41:27[/create_time]2007-12-26 12:48:33[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4[alue_good]加菲猫的胡子[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9547905.M49LwWmeWNJGD-eNNQ_nEw.jpg?time=2814&tieba_portrait_time=2814[avatar]TA获得超过7.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407[view_count]

百家讲坛之向诸葛亮借智慧的观后感

观《百家讲坛之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又是一坛陈年老酒奉献给了广大观众,这坛酒度数略高,因为赵玉平博士结合的是职场,不过还是酒香弥漫,作为学生的我仍然受益匪浅,如坐春风。
赵老师巧妙运用诸葛亮的素材,生动精彩讲故事,深入浅出说人性,幽默搞笑讲道理,循序渐进道职场,把诸葛亮的大智慧娓娓道来,让我在笑声中学到了职场中的黄金法则,把古代版的工作法则给我们展现地淋漓尽致,把老板与职员的关系分析的入木三分,让我们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精英社会学到了一点为人处世的道理,每每看到大学生毕业的季节,看到那600万待业者一起为自己找老板的时候,自己总有一种担子压在心头,想想自己几年后在茫茫人海中求职的情景,不禁有一种不可言喻的酸楚,正如赵老师所说:“喝着咖啡吃大蒜还就着一瓶老陈醋,有苦有辣还有点酸”。因此在看到赵老师的讲座时,我情不自禁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千百年来诸葛亮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大众偶像,赵老师给我们借的大智慧,正如旱地里的麦苗正逢甘霖,这一“借"犹如诸葛先生2000年前借的东风,不愧赵老师把诸葛亮分析的是清清楚楚,把我们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又一次打包奉献在我们面前,虽然如今的中国大地已经物是人非但是先哲的智慧,我们仍然需要学习,赵老师就是伟大的传播者,他为我们麻辣说三国,让我们踏着先哲的智慧足迹,继续发扬光大,这是我们需要的也是我们的义务。
我希望赵玉平老师能够继续向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借智慧,为如今在激烈职场竞争的求职者奉献您的智慧。
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小说中的诸葛?是两个人。经过历代说书人的加工,小说中的诸葛亮身上凝结的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朴素的智慧,而诸葛亮正是这种智慧的化身。亮点在于依托诸葛亮这个小说人物来讲管理学。采纳了《三国演义》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主要情节,通过这些情节来分析中国传统智慧中的管理学经验。为今天的读者作出解读。从职场哲学的角度看《三国演义》,不啻为另辟蹊径。作者风趣幽默、妙语如珠,是百家讲坛的上乘之作。古往今来,诸葛亮都是智慧化身代表,每个人期望能有他那样的睿智,果断;每个人期望成为教育家,军事家;但是在这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谁能给我们简洁的指导,谁能帮助我们清晰认识自己?赵玉平博士用幽默的语言给了我们答案,让我们轻松的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把自己最大的潜能挖掘出来,无论是我们是求职还者还是管理者都闪出金子的光亮。诸葛亮的神化版,其实是集分裂人格的才华与不安感,忧郁人格的替别人着想,强迫人格的责任感,歇斯底里人格的辩才与一身。
集大成者,非诸葛军事莫属也。


[create_time]2011-01-30 21:18:14[/create_time]2011-02-18 09:47:07[finished_time]6[reply_count]1[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985[view_count]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答案补充 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   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百家讲坛观后感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样可以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在这个假期里,我在电视这个万千世界里观看到了一个使我受益匪浅的节目——《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是由钱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说了《三字经》中的奥妙。   其中,我观看了第5集,这集是讲孝和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钱教授说:“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儿女都很孝顺父母,在这个节目中,钱教授告诉了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了。在炎炎夏日里,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黄香躺在父亲的床上为父亲温暖被褥,父亲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黄香却浑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还有一样重要的是“友爱兄弟”,《三字经》里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小孔融四岁就学会礼让和孝悌,学会把好的给别人,把坏的给自己,令人动容。   看了这个节目,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它应是人人都具备的东西。这时,我回想起平时在生活中老和别人斤斤计较,什么事都不让别人,伤了人家的心!从今以后,我要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做个新一代的小黄香!   让我们做个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个这样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会拥有用不尽的财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那么你一定会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讲坛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主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们评价秦始皇有什么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员,王立群老师说,皇帝是需要人来约束,没有约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权,正是因为这点,大臣们才有机会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create_time]2022-06-11 19:05:23[/create_time]2022-06-21 19:39:4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正香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3ba84a8.l92DY8hM0-a4DohyMkjxhA.jpg?time=675&tieba_portrait_time=675[avatar]TA获得超过457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view_count]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一款著名的科教讲座式栏目,该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逐步发展至今,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其演播风格与学术性的理论研究相比较为平易,同时亦追求内容的学理性与权威性,力求雅俗共赏。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百家讲坛》观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百家讲坛观后感】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xxx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二:百家讲坛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赵玉平教授的“百家讲坛”之“跟司马懿学管理”的(1、2、3)篇,受益无穷。在这里,我认识了司马懿的足智多谋、为人谨慎、毫不马虎,对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来,毫不慌乱,能仔细认真地思考,镇定无比。对待领导,谦虚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为他做事细心认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断升官,以前像是一栋房子的一根水管,现在像是房子顶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以前靠着墙,现在顶着房”啊!   他不但十分会用兵,而且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无所不能,所以屡战屡胜,霸气凌人,用一个词来比喻他的性格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讲坛里,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转弯!可以人往前走,头往后看。我还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杀他,竟然装做梦里杀人!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当了丞相,兴奋不已,但是他怕有人会在夜里来此杀他,就对他的手下说:“我最近不知得了什么病,经常梦见我在梦里杀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觉,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盖好来,他听到了声音,“刷”的一声拔出剑,眼睛还闭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脑袋给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见他杀的人,还一直在装,问其他人,说:“谁杀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说是他自己杀的,他就对他们说,没办法,他会梦中杀人。这起到了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别人不敢靠近他,这也充分的体现了曹操这种多疑的心。   百家讲坛里讲的都十分有道理,我还要去看咯,拜拜!    【篇三:《百家讲坛》观后感 】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篇四:百家讲坛观后感】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篇五:观《百家讲坛》有感 】   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知道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知道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武武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现在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更加的好看,而胡编乱造的。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    【篇六:百家讲坛观后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篇七: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里面给我们分析了书里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智深系列里拳打镇关西那段。我最喜欢的是描写鲁智深打镇关西的那段话。   那段话是这样写的:“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这段话让我记忆犹新。鲍中山教授讲,它把鲁智深打人的情节描写得生动具体。鲁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里面“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把那血肉模糊的画面描写了出来。   鼻子,是用来闻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会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在眼睛那里,“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来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打到了太阳穴上,又会怎样呢?磬儿、钹儿、铙儿的声音都出来了。为什么《水浒传》里每写到搏斗厮杀的地方,总写得很血腥呢?鲍中山教授说,作者施耐庵生长的时代,战火不断,充满了战争。所以他才会把厮杀的画面写得那么血腥。我们一定要热爱和平,制止战争,世界才会更美好。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更喜欢看书,喜欢了解历史。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百家讲坛》。    【篇八:百家讲坛观后感】   回家有一段时间了,除了和哥们在一起抽烟,侃大山,就是看电视了,说实在的啊,电视上是真的没有什么好节目啊,电视剧还是以前那几个,翻来覆去的,这帮电视台也不知道烦不烦,一部春光灿烂猪八戒,每次放假在家看电视都能看到它,或许是它足够经典吧,可是再经典的看来看去,真是倒胃口!   拿着遥控板,把所有的电视台循环一遍,就是锁定不了要看的节目!前些日子,也就是几天前吧,CCTV10的百家讲坛把我吸引住了(真是不容易啊),那里正在由北师大第2附中的高级教师 纪连海 (当时我怀疑他跟他要讲的主人公有血缘关系,要不然他怎么研究的那么透啊?!) 正说纪哓岚。提起纪哓岚,估计很多人会想到由张国立,张铁林,王刚这个铁三角倾力奉贤的铁齿铜牙纪晓岚123。但是纪老师口中真实的纪晓岚可是 跟电视荧屏上的纪晓岚出入很大啊,可以说的上是天上地下,也正是这点把我牢牢的固定在了CCTV10的这个百家讲坛的节目中,我每天例行公事般的12点45准时收看,晚上的重播也不放过!   其实当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开门见山的指出很多纪晓岚本人跟电视上的他截然相反的事实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意外,毕竟电视剧是门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这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夸张。但是当把这些事实再跟电视剧里的情节一对照,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既能加深对纪晓岚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又能锻炼一下自己的思维,何乐而不为呢?!   首先,电视剧里张国立塑造的纪晓岚是个刚正不阿的大臣,但是真实的纪晓岚呢,走漏风声,阻止朝廷抄查卢见曾,刚开始还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他何必救卢给自己找麻烦呢,后来明白了,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卢的孙子卢荫文,且不说他和卢见增有亲戚关系,就算他不为这个救卢,他也得为他的女儿着想吧,万一乾隆一怒之下对卢见增株连九族,老纪的大女儿肯定也会上断头台的,所以他必须救他女儿的,无论是看在他与卢是亲戚的关系,还是为了救他的女儿的父母心,他这样做是符合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亲情至上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宗旨吧!在我们国家最不好还的债是亲情债,最不好过的关也是亲情关,历史上的那些在官场上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大臣能有几个,或许会想到包拯,那也是个艺术塑造的人物,一切都是未知的。   纪连海说过这么个纪晓岚的讽刺别人的故事,一个中书科想请教他对个对子,上联是:水部失火,金XX大兴土木!这个中书科是南方人,但是却长的像北方人,纪就对:南人北相,中书科什么东西!你说可气不可气啊!而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对这个也有描述,但是不是这样的,对于这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的,电视里面是和申给纪出的这个上联想刁难一下老纪,老纪看看和申,张口就说:北人南相,和中堂什么东西!哈哈,当时和申这个大贪官立马无语ING!   唯一遗憾的是,关于老纪的故事要到3月才能继续了,那时候我就开学了,看不上了,我也无语ING!

[create_time]2022-07-09 03:06:56[/create_time]2022-07-21 00:01:3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达人方舟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52af923.N8WfeBIM4TX0VV_XJfyE6A.jpg?time=675&tieba_portrait_time=675[avatar]TA获得超过421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view_count]

易中天品三国一共多少集

共52集 第一部:魏武扬鞭 易中天品三国(1)大江东去 易中天品三国(2)真假曹操 易中天品三国(3)奸雄之谜 易中天品三国(4)能臣之路 易中天品三国(5)何去何从 易中天品三国(6)一错再错 易中天品三国(7)深谋远虑 易中天品三国(8)鬼使神差 易中天品三国(9)一决雌雄 易中天品三国(10)胜败有凭 易中天品三国(11)海纳百川 易中天品三国(12)天下归心 第二部:孙刘联盟 易中天品三国(13)青梅煮酒 易中天品三国(14)天生奇才 易中天品三国(15)慧眼所见 易中天品三国(16)三顾茅庐 易中天品三国(17)隆中对策 易中天品三国(18)江东基业 易中天品三国(19)必争之地 易中天品三国(20)兵临城下 易中天品三国(21)临危受命 易中天品三国(22)力挽狂澜 易中天品三国(23)中流砥柱 易中天品三国(24)赤壁疑云 第三部:三足鼎立 易中天品三国(25)半途而废 易中天品三国(26)得寸进尺 易中天品三国(27)进退失据 易中天品三国(28)借刀杀人 易中天品三国(29)命案真相 (9月16日录制) 易中天品三国(30)夺嫡之争 (9月16日录制) 易中天品三国(31)趁虚而入 (9月17日录制) 易中天品三国(32)蜜月阴谋 (9月17日录制) 易中天品三国(33)白衣渡江(10月21日录制) 易中天品三国(34)败走麦城 (10月21日录制) 易中天品三国(35)夷陵之战(10月22日录制) 易中天品三国(36)永安托孤(10月22日录制) 第四部:重归一统 易中天品三国(37)非常君臣 易中天品三国(38)水火难容 易中天品三国(39)痛失臂膀 易中天品三国(40)祸起萧墙 易中天品三国(41)以攻为守 易中天品三国(42)无力回天 易中天品三国(43)风云际会 易中天品三国(44)坐断东南 易中天品三国(45)情天恨海 易中天品三国(46)冷暖人生 易中天品三国(47)逆流而上 易中天品三国(48)殊途同归 第五部:历史回眸 易中天品三国(49)天下大势 易中天品三国(50)历史插曲 易中天品三国(51)百年孤独 易中天品三国(52)千古风流


[create_time]2022-11-09 22:02:49[/create_time]2022-11-20 09:51:5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fe853e.n2L4jJuvR9CGPFsbSiQtBA.jpg?time=250&tieba_portrait_time=250[avatar]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view_count]

易中天品三国一共有多少集每集的名字叫什么

易中天品三国分为五部,一共有52集。 第一部为《魏武挥鞭》、第二部为《孙刘联盟》、第三部为《三足鼎立》、第四部为《重归一统》、第五部为《历史回眸》,具体如下: 第一部:《魏武挥鞭》    易中天品三国(1)大江东去    易中天品三国(2)真假曹操    易中天品三国(3)奸雄之谜    易中天品三国(4)能臣之路    易中天品三国(5)何去何从    易中天品三国(6)一错再错    易中天品三国(7)深谋远虑    易中天品三国(8)鬼使神差    易中天品三国(9)一决雌雄    易中天品三国(10)胜败有凭    易中天品三国(11)海纳百川    易中天品三国(12)天下归心     第二部:《孙刘联盟》    易中天品三国(13)青梅煮酒    易中天品三国(14)天生奇才    易中天品三国(15)慧眼所见    易中天品三国(16)三顾茅庐    易中天品三国(17)隆中对策    易中天品三国(18)江东基业    易中天品三国(19)必争之地    易中天品三国(20)兵临城下    易中天品三国(21)临危受命    易中天品三国(22)力挽狂澜    易中天品三国(23)中流砥柱    易中天品三国(24)赤壁疑云      第三部:《三足鼎立》   易中天品三国(25)半途而废    易中天品三国(26)得寸进尺    易中天品三国(27)进退失据    易中天品三国(28)借刀杀人    易中天品三国(29)命案真相    易中天品三国(30)夺嫡之争    易中天品三国(31)趁虚而入    易中天品三国(32)蜜月阴谋    易中天品三国(33)白衣渡江    易中天品三国(34)败走麦城    易中天品三国(35)夷陵之战    易中天品三国(36)永安托孤     第四部:《重归一统》   易中天品三国(37)非常君臣    易中天品三国(38)水火难容    易中天品三国(39)痛失臂膀    易中天品三国(40)祸起萧墙    易中天品三国(41)以攻为守    易中天品三国(42)无力回天    易中天品三国(43)风云际会    易中天品三国(44)坐断东南    易中天品三国(45)情天恨海    易中天品三国(46)冷暖人生    易中天品三国(47)逆流而上    易中天品三国(48)殊途同归       第五部:《历史回眸》   易中天品三国(49)天下大势    易中天品三国(50)历史插曲    易中天品三国(51)百年孤独    易中天品三国(52)千古风流 扩展资料: 《易中天品三国》是央视CCTV-10历史频道演播类节目,《百家讲坛》系列之一。 主讲人易中天,还原真实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 纵论天下,闲话三分。 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 易中天教授将从平民角度为大家解读。

[create_time]2022-09-30 23:23:08[/create_time]2022-10-10 18:15:5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爱创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92c827.kLT93-3VEj2Xt3LY2qUdBA.jpg?time=4761&tieba_portrait_time=4761[avatar]TA获得超过774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7[view_count]

为什么章太炎,方诗铭,朱子彦认为关羽是被刘备诸葛亮间接害死的

  由于关羽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针,所以诸葛亮决定要借吴人之手除掉关羽,所以关羽败走麦城,蜀汉方面不发救兵。  诸葛亮同关羽的矛盾  先来讲诸葛亮同关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是联吴抗曹,联吴抗曹的政策是诸葛亮亲自制定的,这是诸葛亮的总战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尽管这是诸葛亮的大方针政策,但关羽好像不太赞成孙刘联盟。《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说孙权曾经派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到关羽那里,向关羽提亲,说孙权有一个儿子,关羽有一个女儿,孙权想要同关将军结成儿女亲家,两家联姻以后,可以共同对付曹操。没有想到,诸葛瑾的提亲碰了一鼻头的灰,关羽大发脾气,指着诸葛瑾说:“吾虎女岂肯嫁犬子?”  这段故事基本上符合历史,只不过“吾虎女岂肯嫁犬子”这句话是罗贯中通过想象力加上去的。《三国志》上的原文是:“羽辱骂其使,不许婚。”也就是关羽不仅不愿意同孙权结这门亲事,还把孙权臭骂一顿。其实,关羽辱骂孙权还不止这一次,还有比这更严重的。根据《关羽传·裴松之注》记载,当关羽包围樊城的时候,孙权表示愿意助关羽一臂之力,派兵帮助关羽一起攻打樊城,关羽痛恨孙权的表态姗姗来迟,竟然破口大骂,“孙权你这个狢子,胆敢如此,如果我把樊城打下来,我就把你灭了”。  狢子是一种动物,跟狐狸和狼差不多,关羽骂孙权是狢子,实际上就是骂孙权是禽兽,是畜生,不是人!孙权可是三国时期的英雄,是吴国的君主,他怎么受得了关羽如此的辱骂,所以也难怪他要翻脸不认人,派吕蒙偷袭荆州。而且关羽被活捉以后,并没有被押解到孙权那里,而是当场被东吴的将领潘璋、马忠斩首,这是孙权恨透了关羽,所以命令手下将领,一旦抓住关羽,立刻就地正法,不需要向他请示。从这里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诸葛亮和关羽在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上,确实是冰炭不能同器,水火不能相容。  正因为如此,章太炎才认为,关羽是诸葛亮联吴抗曹战略方针上的绊脚石,所以诸葛亮要除掉关羽。  诸葛亮同关羽个人之间也有矛盾,这在《三国演义》中看不出来,在《三国志》中有少量记载。譬如诸葛亮刚刚走出隆中,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好,关羽和张飞很不高兴,刘备说:“孤之有孔明,好比鱼之有水。”关羽和张飞这才不吭声了,不吭声并不等于矛盾消除了,只不过是碍于刘备的面子,暂时将怨气压下去罢了。其实关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差的,他同许多人关系都搞得非常紧张。黄忠在定军山一仗中,刀劈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封黄忠为后将军,两人平起平坐。当刘备派人册封关羽官职时,关羽破口大骂,大丈夫怎么能同黄忠这个老兵为伍?最后还是使者说了一大通好话,关羽才勉强地接受了刘备的册封。  刘备与关羽的矛盾  这里还有一个千古之谜,那就是在关羽危在旦夕的时候,刘备是什么态度?研究三国史的著名专家方诗铭就十分赞同章太炎的观点,不过方先生也有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刀杀关羽,而是刘备要借刀杀关羽。方先生认为,刘备同关羽之间也有矛盾,  这对千百年来“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可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刘、关、张三人情同手足,他们在桃园三结义时说,“不能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刘备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这些谚语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但是方先生认为,由于关羽的骄横跋扈,所以刘备对关羽也很不满,比如关羽说到的“大丈夫岂能与老兵为伍”,并不是针对黄忠,而是针对刘备,因为是刘备让黄忠与关羽平起平坐,是刘备让关羽同老兵为伍。方先生还认为刘备让小舅子糜芳与关羽一起镇守荆州,是对关羽不放心,是让自己的小舅子当监军,监视关羽,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且由于关羽太跋扈,刘备的儿子刘阿斗又太无能,可能刘备考虑在他死后,刘阿斗控制不住关羽,因此在生前就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就像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一样,在他生前就要把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异姓王都消灭掉,绝不遗留给自己的子孙。刘备又为什么不能向他的老祖宗学呢?所以我们不要把古代的君臣关系太理想化了,认为真的是什么“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create_time]2016-10-15 22:25:49[/create_time]2016-10-12 18:47:06[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6[alue_good]赞赞威[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ab0d407.Xnor4tef86tUgTN4pD4xPw.jpg?time=4309&tieba_portrait_time=4309[avatar]TA获得超过1.9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45[view_count]

在电影《关云长》中,为什么曹操说关羽是被刘备,诸葛亮,孙权害死的?

作为关羽一类的将领,无非是主公们的争夺天下的棋子,刘备,孙权,曹操,皆是如此。刘备,作为地方势力的领导人,他不会容许有任何人威胁到自己的领导地位,即使是以“兄弟”相称的关羽和张飞,在争夺领导权的位置上,所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都是障碍,是障碍便一定会被铲除,在贫苦时,可以共患难,兄弟相待,当富贵时,人的劣根性就会显现出来!即使是以“仁义”著称的“刘皇叔”!而作为蜀国势力的“大脑”,诸葛亮,在关羽之死上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军师,他不仅对军事上看的很清楚,对于内部权力之间的争夺应该更加是了然于心,因为领导权只能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就是刘备,而关羽作为五虎将之首,不论在百姓和军队中的影响力都绝不会低于刘备!他知道关羽便是刘备心中威胁自己统治权的最大障碍,作为统治者,他一定会除掉关羽,以诸葛的智慧又怎会没有料想到当时关羽的险恶处境呢?还有当关羽被困樊城,他也没有积极派兵驰援,而是要关羽孤军固守,最后导致关羽的败走麦城。还有就是在于关羽自己,或许用“刚愎自用”来形容关羽并不贴切,但是,不可否认,在很多时候,关羽确实有些自大,也有些看不起别人,举个例子,当年册封五虎上将,五虎上将中,张飞一直以来都与关羽兄弟相称,赵云更是在长坂坡以一敌万,马超则是西凉太守之子官宦之家,而唯有黄忠,仅仅是个老兵,虽然也可以说小有名气,但与其他四人相比确实差了很多,所以当时关羽坚决不同意与黄忠一同被封“五虎上将”,最后只得让关羽成

上一篇:株洲在线网

下一篇:青翼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