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戒是什么意思
所谓斋,指的是主动意义上的沐浴更衣、凝聚神思。戒,则是防范意义上的杜绝欲望和欢娱,如禁止饮酒食辛、性行为以及各种娱乐活动等。中国古人的斋戒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存在,是参加祭祀前所做的一些清洁身心的准备。中国早期有“三日斋,七日戒”的规定,其目的在于表示对于所祭祀的虔诚,同时也是使人通过几天在身心方面的准备,最终能够心无杂虑,澄明清澈,进行精神相交。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斋戒中并不禁食鱼肉荤腥,而只是禁食葱、蒜、韭菜等辛辣食物。事实上,人们在斋戒时往往还专门吃鱼肉荤腥。因为古代祭祀程式复杂,时间很长,有时一一连几天,对人的体力要求很高,因此古人专门食肉以补充体力。只是在南北朝后受佛教影响,斋戒才逐渐与素食联系起来。后来,斋戒一词又被用以表示出家人必须遵守的清规戒律。即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邪,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涂饰香鬟及歌舞观听,八过午不食。
中国古代的斋戒是怎么回事
中国古代的斋戒是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以示虔诚。斋戒,本来是远古国(或部落)君(或酋长)带领臣民(或部众)的一种神圣祭祀活动,后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逐渐被解放、下降,广泛地普及于民间。人们自己斋戒就不需要那么多繁琐的仪式,从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洗心”和举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防患”,这便是讲求敛心忍性,心到神到的“心斋”和不举行祭祀活动的“清斋”。民间的斋戒有的人吃斋一边吃斋一边念佛,但大多数人还是清斋,只吃素。帝王以斋戒的形式作为统治国家的权术在封建社会,帝王以斋戒的形式,作为统治国家的权术。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命令礼部铸一铜人,高一尺五寸,手执牙筒。如遇大祀斋戒,便在牙筒上写“致斋三日”,中祀写“致斋二日”,由负责祭祀活动的太常寺搬运铜人于斋所。古代朝廷的斋戒活动有一定的成例和专门的管理机构。周朝时,“七日戒,三日宿”。即是:七天“迁居变坐”,三天举行祭奉仪式。
斋戒的具体时间是怎样的?
斋戒的起止时间是从每天东方发亮到太阳落山。在这段时间里斋戒者应戒食、戒饮、戒 性行为。东方发亮有真亮和假亮之分。假亮就是直亮(竖亮)。即东方刚刚发亮,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条 亮光。在亮光的两边是黑暗的。真亮就是横亮。即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一片亮光,光的范围 较大。真亮一般在假亮后的十多分钟。斋戒者停止饮食的时间是真亮出现时,此时再吃饮, 斋不成。要还补一天斋。扩展资料:封斋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到麦地那第二年8月作出的规定。伊斯兰历规定每年9月(莱麦丹月)为教徒斋戒的月份。之所以选择九月为斋月,是因为“斋月(九月)中,真主开始降示《古兰》,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清真伪。”伊斯兰教关于斋月的最早教法规定,起始于公元623年。《古兰》启示第二章第183、184、185、187节对此有详尽记述。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也说:“莱麦丹月是真主(安拉)的月份,它贵过一年中的任何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