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扩展资料: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英国武力侵占香港三步曲:侵吞香港岛。1840年4月,中英鸦片战争首先在香港揭开序幕。战后,英国代表义律提出割让香港,赔偿鸦片烟价等无理要求。清政府负责对英交涉的琦善在谈判中虽力求妥协,但由于道光皇帝态度强硬,琦善未敢接受义律的割地要求和与义律订立任何条约。但1841年1月20日,义律却擅自宣称与琦善达成了“把香港岛及其海港割让给英国”(即《穿鼻草约》)。这纯属义律所捏造。公告颁布5天后,英国侵略者便用武力强占了香港岛,并于26日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1841年5月,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要求清政府赔款和清军从广州城撤出。并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1842年6月,英国攻入长江,并于8月进入南京江面。面对城下耀武扬威的炮口,清政府彻底屈服了,遂于8月29日,派全权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军谈判。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割占九龙半岛。英国殖民者侵占香港岛后,便以港岛为基地谋取九龙。1860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3月,侵华陆军司令克灵顿遵循英国在华全权代表卜鲁斯的指令,派遣军队强行占领了九龙半岛岬角至尖沙咀一带。在军事占领后不久,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巴夏礼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是年9月,英法联军6000余人进逼北京,10月24日,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从而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又被英国割占。谋取“新界”。1898年4月,中英双方就香港扩界问题开始谈判。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根据英国外交部的指示,向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等出示展拓界址范围的地图。李鸿章等屈从于压力,遂于1898年6月9日,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沙头角海至深圳湾最短距离直线以南、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深圳湾水域租予英国,租期99年。至此,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这颗“东方明珠”完全落入了英国殖民者的魔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
中国的历史由来
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扩展资料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
刘兴元的担任职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后方医院秘书、俱乐部主任,军委后方办事处文印科科长,红军总卫生部政治部巡视员、组织科科长,红四方面军卫生部总务处处长、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卫生部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工兵营政治委员,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师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教导第五旅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 员,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第二师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二师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员上干大队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南军区委员会秘书长,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军事学院政治委员。 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任中央军委委员。193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相当于初中文化,中将军衔。早年为商店学徒。曾在国民党军队任文书。1931年5月在江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色第二医院文书,红四军后方医院秘书、俱乐部主任。1932年8月起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治部文印科科长。1934年1月起任红军医院政治部巡视员。参加了长征。1934年10月起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总务处处长,1935年9月起任总卫生部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36年12月入延安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八路军卫生部政治处副主任、主任。1938年5月起任一一五师工兵营政治委员,1939年1月起任一一五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1940年1月起任一一五师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1940年6月起任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独立旅代政治委员。1943年4月至1945年8月任山东滨海区党委委员、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其间:1943年11月至1944年10月任滨海军区代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山东军区第二师政治委员。1946年1月起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师政治委员,东满军区直辖第二十二旅政治委员,吉辽军区第二十二旅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二师政治委员。1947年10月起任东北军区上干大队政治委员。1948年起任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政治委员。1949年春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至9月任中南军区党委秘书长,1950年9月至1951年9月任中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1951年9月至1955年3月任中南军区干部部部长、军区党委常委(1951年12月起)。1955年3月至1959年11月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59年11月至1972年3月任广州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其间:1955年6月起任军区党委副书记、第四书记、第三书记、第一书记,1955年12月至1963年5月任军区监察委员会书记。1963年4月至1965年5月兼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1955年1月至7月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1958年4月至1961年12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1960年10月至1966年冬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69年4月至197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69年6月至1972年3月任广东省革委会主任,其间:1969年11月至1970年12月任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0年12月至1972年3月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1972年3月至1975年10月任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革委会主任。1975年10月至1977年9月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77年9月至12月任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委员。1977年12月至1978年11月任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委员,1978年2月至1979年5月任院党委副书记。
刘兴的人物简介
刘兴(1887~1963),号铁夫,衡永郴桂道祁阳县过水坪乡(今衡阳市祁东县过水坪镇会塘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抗日名将、爱国和平起义将领。1887年11月22日(清光绪十三年十月初八日)出生于衡永郴桂道祁阳县过水坪乡会塘村。1905年考入湖南陆军小学,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1926年北伐战争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四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军军长、武汉国民政府江右军总指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兼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南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第三厅厅长兼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官训练团筹备处主任、赣粤闽湘鄂北路第三守备区司令、赣粤闽湘鄂剿匪北路军第1路军代总指挥、贵州绥靖公署主任兼第二十七军军长、湘粤赣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935年4月5日,晋授陆军中将军衔。抗战爆发后,1937年10月22日,被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团军团长兼第二十七军军长、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江防司令部总司令、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副司令长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点验委员会副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兴参加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反对内战并参加策动湖南起义的筹备工作。1948年冬,与唐生智、程潜等策划湖南起义,任湖南绥靖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8月4日,和陈明仁领衔湖南37位高级将领起义发表湖南和平解放和义举。在湘南组织祁阳、零陵、道县等地方武装部队起义,袭扰湘桂铁路,阻击白崇禧部队退守广西。白崇禧大为恼火,于9月初调第一二六军三○五师进驻东安县搜捕刘兴和唐生智;刘兴全家被捕,押解桂林软禁。幸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神速,桂林解放,始得脱险。1950年1月返回湖南,并参加新政权的建设工作。1950年4月,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湖南省参事室副主任,后改兼湖南省体委副主任。同年刘兴参加民革,并当选为民革中央委员。还先后当选为湖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届代表,湖南省第一届、二届人大代表,湖南省人民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第二届湖南省政协委员。1963年7月29日因病在长沙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