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夷

时间:2024-08-12 21:14:46编辑:思创君

尊王攘夷的历史典故

尊王攘夷的历史典故如下:语义:原指春秋时期周平王东迁后,诸侯内乱,戎狄入侵,周王朝风雨飘摇之际,齐侯姜小白,在相国管仲辅佐下,高举“尊王攘夷”旗号,以天下霸主身份,对内尊崇周天子,稳定中原诸侯,维护国家统一,对外抵御游牧民族入侵,惩处荆楚僭越不臣,保卫华夏文明,巩固国家大一统江山,从而推动了历史发展的争霸故事。简言之,管仲拟定的“尊王攘夷”口号,提出维护国家统一,反抗外族侵略的思想,体现了我们民族家国思想的核心精神,具有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向前发展的积极意义。出处:1、周·战国·齐国·公羊高《春秋公羊传》,尊勤君王,攘斥外夷。2、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但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喏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郑、晋等诸侯的护卫下,从镐京迁都洛邑。平王东迁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为西周,平王东迁,开始了东周历史。东周又分为前后俩阶段,前期为诸侯争霸的春秋,后期为七雄并立的战国。平王东迁后,周天子失去威风凛凛的权势,不能再对诸侯颐指气使了,于是,诸侯势力不断坐大,天子王权逐渐衰微,宗法制度开始崩溃。郑庄公为平王近亲,又是周室卿士〔丞相〕,却开天下之先,对天子不那么礼貌了。他竟然抢割天子麦子,与天子互换人质,还假命伐宋,甚至公然对抗,胆敢让部将箭射桓王,让“受命于天”的天子威风扫地,被拉下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坛。就是这一箭,射开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序幕,表明“礼崩乐坏”,周天子已不再唯我独尊,而担当不起天下共主了。这个时期,诸侯国内兄弟阋墙,篡权政变屡屡发生;诸侯之间争权夺地,兼并战争不断爆发;北边戎狄南下掳掠,南方荆楚称王北进,中原王权岌岌可危,华夏文明充满危机。正值此时,中原大国齐国国君,知人善任的齐桓公姜小白,在雄才大略的相国管仲辅佐下,依据雄厚的物质基础,威猛的武装力量,适时地打起“尊王攘夷”旗号,以维护王权的合法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扶弱救困,惩处不法,抵抗外敌,保家卫国,行使大国领袖权力,充当诸侯霸主。

尊王攘夷的意思是什么?

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对戎狄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主要案例周朝,自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大大减弱,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南北边境族群趁机入侵,北有山戎,南有荆蛮,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战争而大获赞赏,其事迹被后世称为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怎么读

尊王攘夷读作:zūn wáng rǎng yí。解释尊王攘夷,汉语词语。拼音是zūn wáng rǎng yí,意思是谓尊崇王室,排斥夷狄。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民族的泛称。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出处春秋时代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国家,称其他少数民族为夷狄。当时周天子的地位已日趋衰微,但名义上仍然是诸侯的共主。齐晋等大国为了争取诸侯的领导权,在其主持会盟期间都以尊王室,攘夷狄相号召。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尊王攘夷”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宋朱熹集注;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语法尊王攘夷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造句1.这些说法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尊王攘夷的需要。2.借着打压尊王攘夷派的运动,而将屠刀伸向了反对自己的,拥立庆喜的一派人等。3.最近朝廷很想力图振作,通常他们振作的方法,便是设法找个外敌,激起大家敌忾同仇的民族心,来达至万众一心、尊王攘夷、一统江山。4.突厥,《隋书》里说它的远祖是人狼野合而生,这是春秋笔法尊王攘夷的惯有手段,估计突厥的远祖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狼孩。5.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千古流芳!

上一篇:新轩逸

下一篇:blaire iv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