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惊现千年佛寺 再现婆罗浮屠

时间:2024-08-18 13:14:31编辑:思创君

婆罗浮屠是哪个国家的

婆罗浮屠是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在梵文中的意思是“丘陵上的佛塔”,它大约建于公元8世纪夏连特拉王朝时期,但由于地震和火山爆发等频繁的地质灾害以及伊斯兰教在爪哇岛的发展,日惹地区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开始向东迁徙,最终跨过大海,在巴厘岛重新生根发芽。而婆罗浮屠则因为1006年默拉皮火山的爆发而埋葬在火山灰下,被世人所遗忘。直到1811年,这里才再度被发现。印尼政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于1975年真正重新修复了这座恢弘的佛教寺庙。婆罗浮屠的地理位置:日惹西北40公里处的高地分布着许多佛教和印度教寺庙,这块高地位于孪生火山孙多罗-松宾和默巴布-默拉皮,以及Progo河之间。根据当地神话,这片所谓Kedu平原是爪哇的圣地,因其土地肥沃而被冠以“爪哇花园”。在婆罗浮屠的第一次修复期间,人们发现它和另外两座佛教寺庙Mendut、Pawon连成直线。虽然这可能是一个巧合,但是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砖路从婆罗浮屠通往Mendut。这三座寺庙的建筑和装饰工艺都属于同一时期,因此人们猜测它们的分布应该归因于某种不可考的宗教习俗。和其它寺庙不同,婆罗浮屠修筑于一座海拔265米的岩石山上;周围是干涸的湖床,婆罗浮屠的底部高出湖床15米。湖的存在一度是考古学家的争论热点。另一项研究证实,在公元13世纪和14世纪之间,婆罗浮屠应该在湖泊的岸边。印度尼西亚最活跃的火山之一默拉皮就在婆罗浮屠的附近,它从更新世以来就一直喷发着火山灰。火山和河流塑造了婆罗浮屠周围的环境,也影响了湖泊的充盈和干涸。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婆罗浮屠

婆罗浮屠简介

该寺庙的婆罗浮屠或有时“Barabudur”是大乘的佛教的寺庙靠近Muntilan在印尼爪哇岛。婆罗浮屠建于 Sailendra 王朝(公元 650-1025 年)统治期间,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庙。爪哇人口中的佛教徒在婆罗浮屠进行朝圣和其他仪式,直到公元 14 和 15 世纪左右,寺庙被遗弃,因为许多爪哇人皈依 *** 教. 婆罗浮屠于公元 1814 年被重新发现,此后一直是荷兰人和爪哇人进行大量研究和考古调查的对象。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在苏哈托总统(公元 1967-1998 年)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监督下进行修复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公元 1991 年将婆罗浮屠指定为世界遗产,这座标志性的寺庙继续在塑造印度尼西亚美学、建筑、和文化认同。婆罗浮屠是印度尼西亚访问量最大的旅游景点。

地理与历史

婆罗浮屠位于日惹西北部约 40 公里(25 英里)处,距爪哇中部苏拉卡尔塔市以西约 86 公里(53 英里)。这座寺庙位于两座火山 - Sundoro-Sumbing 山和 Mt. Merbabu-Merapi - 以及两条河流 - Progo 和 Elo 之间的区域。婆罗浮屠非常靠近克都平原的另外两座佛教寺庙:Pawon 和 Mendut。学者和考古学家推测,这三座寺庙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关系,因为这三座寺庙都位于一条直线上。然而,这意味着什么仍然是学术争论的问题。众所周知,古代和中世纪的爪哇人,无论是印度教或佛教徒,将克都平原与巨大的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因此被认为是爪哇岛上最神圣的地方之一。古代人们认为这两条河流特别吉祥,因为它们在今天的印度唤起了神圣的恒河和亚穆纳河。毫不奇怪,鉴于该地区的好感,印度教 Gunung Wukir 庙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公元 732 年,位于 Kedu 平原的婆罗浮屠以西仅 10 公里(6 英里)。

婆罗浮屠寺庙的约会是基于对印度尼西亚和其他地方发现的浮雕和铭文的艺术比较。

爪哇人建造婆罗浮屠的时期笼罩在传奇和神秘之中。没有关于它的建造或用途的记录,这座寺庙的年代是基于对印度尼西亚和整个东南亚其他地方发现的浮雕和铭文的艺术比较。强大的文化和宗教影响从公元 1 世纪左右开始从印度次大陆到达现在的印度尼西亚。这种影响从c开始迅速增长。公元 400 年以后。印度教和佛教商人和商人在该地区定居,与当地居民通婚,并促进了土著爪哇人和古印度之间的长途贸易关系。几个世纪以来,爪哇人将古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与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宗教融合在一起。



“婆罗浮屠”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激烈的学术辩论的主题,也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谜。一些学者争辩说这个名字源于梵文Vihara Buddha Uhr 或“山上的佛教寺院”,而另一些学者则争辩说 Budur 只不过是一个爪哇地名。公元 842 年的一块石碑提到了 Bhumisambharabhudara 或“菩萨十地功德山”。“婆罗浮屠”这个名字很可能与“婆罗浮屠”有关。

对于导致婆罗浮屠建造的政治和文化事件,现代历史学家彼此之间都存在分歧。有可能是印度教桑贾亚王朝最初开始在婆罗浮屠现在所在的地方建造一座湿婆神庙。公元 775 年,他们无法完成他们的寺庙,因为他们被 Sailendra 王朝赶出该地区。(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其他爪哇历史学家将 Sailendra 和 Sanjaya 王朝视为同一个家族,宗教赞助只是由于个人信仰而改变。普遍的共识是,有两个敌对的王朝支持不同的信仰.)

考古学和学术界一致认为婆罗浮屠的建造结束于公元前。公元 800-825 年。萨马拉通加国王(公元 790-835 年?)传统上被视为爪哇国王,他负责监督婆罗浮屠的建设。佛教国王,如 Samaratungga,是印度教 Sanjaya 王朝在爪哇中部马塔兰王国的权力对手。Sanjaya 王朝统治下的印度爪哇人建造了Prambanan - 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印度教寺庙,位于婆罗浮屠以西约 19 公里(12 英里)处 - 与婆罗浮屠同一个世纪,普兰巴南的建造完全有可能是政治和文化的回应到婆罗浮屠。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地震、火山爆发和热带雨林的生长使婆罗浮屠远离爪哇人,使其无法进入。

众所周知,佛教徒在中世纪早期在婆罗浮屠朝圣并参加佛教仪式,直到公元 1400 年代该寺庙在某个时候被遗弃。此外,婆罗浮屠被遗弃的根本原因也存在争议,寺庙最终被遗弃的原因仍然未知。众所周知,在公元 10 或 11 世纪,由于火山爆发,马塔兰王国的首都从婆罗浮屠向东迁移,这可能削弱了婆罗浮屠作为朝圣中心的地位。尽管 *** 、波斯和古吉拉特语商人早在公元 8 世纪和 9 世纪就将 *** 教带到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但爪哇人皈依 *** 教的速度仅在公元 15 世纪才开始迅速增加。随着爪哇人接受 *** 教总的来说,婆罗浮屠的重要性会降低是有道理的。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地震、火山爆发和热带雨林的生长使婆罗浮屠远离爪哇人,使其无法进入。尽管如此,有证据表明婆罗浮屠从未离开爪哇人的集体文化意识。即使在他们皈依 *** 教之后,后来的爪哇故事和神话也表达了寺庙与神秘和负能量的联系。

1814 年,监督英国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短暂占领的总督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 (1781-1826 年) 允许荷兰探险家赫尔曼·科尼利厄斯 (1774-1833 年) 组织一次远征以寻找和定位婆罗浮屠,他在同年成功地做到了。在婆罗浮屠被重新发现后的几年里,荷属东印度群岛 *** 委托并允许对该寺庙进行考古研究,但在公元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抢劫是一个主要问题。专家建议婆罗浮屠原地不动,第一次修复工作从公元 1907 年持续到 1911 年。今天,婆罗浮屠再次成为佛教朝圣地和东南亚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但印尼官员仍然担心寺庙的人流量造成的破坏,以及挥之不去的环境和安全问题。

艺术与建筑

婆罗浮屠是一座令人印象深刻且具有纪念意义的古老佛教建筑,在东南亚只有柬埔寨的吴哥窟、缅甸蒲甘的佛教寺庙、越南的 Mỹ Sơn 的印度教寺庙和泰国的素可泰遗址才能与之匹敌. 婆罗浮屠的设计融合了爪哇风格和古普塔风格王朝建筑,反映了古代爪哇土著和印度美学的融合。婆罗浮屠周围有超过 500 尊佛像,婆罗浮屠包含大约 3,000 座浅浮雕雕塑。这些雕塑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描绘了佛陀的教义、生活和个人智慧。综合来看,婆罗浮屠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佛教雕塑数量最多的地方。众所周知,在古代,雕刻家在用油漆和灰泥覆盖所有东西之前装饰和装饰寺庙的各种画廊。这种方法有助于更好地保存这些雕塑一千多年。

据估计,在婆罗浮屠的建设中使用了超过 160 万块安山岩(一种火山岩)。这些岩石以一种不使用任何砂浆的方法切割和连接。婆罗浮屠由三个不同的纪念碑组成:婆罗浮屠的主庙和位于主庙东边的两座较小的庙宇。两个较小的寺庙是Pawon Temple和Mendut Temple,后者包含一个大型雕塑两尊菩萨环绕的佛像。总的来说,婆罗浮屠、波旺和门都象征着个人实现涅槃的道路。三座庙宇也都在一条直线上。另一座佛教寺庙 - Ngawen,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8 世纪,距离婆罗浮屠的主寺庙仅 10 公里(6 英里)。巴农神庙 (Banon Temple) 是一座被毁的印度教寺庙,位于帕旺以北仅几米处。

婆罗浮屠的主要寺庙结构分为三层,金字塔形底座上有五个方形梯田,一个圆锥形的树干带有三个圆形平台,上层是一座宏伟的不朽佛塔。精美的浮雕构成了寺庙墙壁的一部分,占地面积约为 2,520 平方米(27,125 平方英尺)。婆罗浮屠的圆形平台周围有 72 座佛塔,每座佛塔内都有一尊佛像。这种空间的分配和划定符合佛教的宇宙观。在佛教宇宙学中,宇宙分为三个领域,分别是无 *** 、无 *** 和业界。阿鲁帕达图这里由三个平台和大型佛塔为代表的rupadhatu由五阶表示,该kamadhatu是由寺庙的基本表示。


婆罗浮屠大佛寺的建筑特色

浮雕内容,第1回廊主壁题材为本生、佛传、譬喻和说法,描绘了释加牟尼从下凡到成道的过程。第二回廊主壁题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历参图;第三回廊是其延续;第4回廊尚未明了,可能为《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赞等。婆罗浮屠的塔底,通常称为隐基脚,由于用大量的石块在其周围筑了一道防护墙,因而遮挡了人们的视线,当初大概是为了使尚未竣工的佛塔不致因地基不隐而倒塌。装饰塔底的是160幅非同寻常的浮雕,1885年才发现,展出一段时间后,除东南角外,又都被重新掩盖。浮雕题材依据佛经的天、人、畜生、地狱等六道轮回,阐明了业障的作用,即因果的规律,将经变和世俗人物与热带花草和鸟兽结合起来。在各方形层的的栏杆上,每隔一定距离配置一个向外的佛龛,共432个,龛内各安置一尊大坐佛。佛像的手势有5种,可能是金刚界五佛。圆形层各层并列着格子形镂空小塔,计下层32座,中层24座,上层16座,共72座,如同众星拱月,围绕着中心大窣堵波。小塔内也置有佛像。佛像按照东、南、西、北不同方向取有不同的名称,而且佛像的面部神情以及手臂、手掌、手指各部位也都不同,形象传神。方形层佛龛和圆形小塔中的佛像,再加上中心大窣堵波中的佛像,波罗浮屠共有佛像505尊,浮雕和佛坐像以表情典雅为特色,它部分继承印度雕刻传统,但又处处显露着印度尼西亚古代文明的影像,如浮雕中世俗人物为当地人打扮,堪称印度一爪哇艺术的杰作。婆罗浮屠的整体设计和各层装饰体现了佛教密宗曼荼罗义理。佛教将天地分为三界,最低的是欲界,人在此阶段无法摆脱各种欲望,其次是色界,人虽已摒弃各种欲望,但仍然有名有形,最高是无色界。至此,人已不再有名有形,永远摆脱了世间的一切桎梏。婆罗浮屠塔的台基代表欲界,4层方形台及浮雕回廊代表色界,3层圆形台和大窣堵波代表无色界。婆罗浮屠是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1907-1911年,西奥多·范·埃尔普进行了第一次修复,重建了3层圆台和窣堵波。1975-1987年,在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拯救婆罗浮屠的呼吁以后,进行了第二次修复,有27个国家参加,共花费2000万美元。1991年底,婆罗浮屠被列入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整修后的婆罗浮屠古趣盎然,风貌如初,已被印尼政府扩建为面积达85公顷的游览胜地,每年吸引世界各地数十万佛教徒和旅游者到这里朝拜或观光。

上一篇:谌龙李宗伟交手记录

下一篇:这身材还有什么好说的了_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