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族舞蹈

时间:2024-08-20 11:55:23编辑:思创君

哈萨克族 黑走马

黑走马,哈萨克语“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    卡拉角勒哈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舞蹈,关于它的来源,在哈萨克族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位哈萨克族小伙子发现了一群野马,他挥动套马索套住了一匹非常剽悍的黑色野马。小伙子历尽种种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它驯化成一匹上好的走马。当他骑着黑走马回到阿吾勒(家乡)时,乡亲们闻讯纷纷前来祝贺。小伙子在马上和马下,用各种动作自豪而诙谐地表演了他捕捉和驯化黑马的整个过程。从此,以骑马为题材的,表现草原上骏马奔驰时矫健姿态的卡拉角勒哈舞蹈便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    卡拉角勒哈男性的动作轻快有力,刚健苍劲,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女性的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花儿赞”,窥视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吊花”等。男女的这些动作,都包含着特定的内容,与表演者的内心情感和幽默诙谐的面部表情融为一体,并根据舞者自身水平可以自由发挥,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动作。表演者时常把劳动和生活中具有浓厚特色的各种动态揉进舞蹈之中,使卡拉角勒哈的舞蹈语汇和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并由此衍化出诸如“擀毡舞”、“挤奶舞”、“绣花舞”、“拉面舞”等舞蹈。    卡拉角勒哈既可以在欢乐的大型集会中,也可以在小小的毡房里进行表演。可以由一人单独跳,也可以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表演。舞法亦可以因人、因地而异。视当时的气氛和环境,有轻松愉快的表演,有刚强有力的表演,也有幽默滑稽的表演,从而得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哈萨克族人在放牧、劳动之余,常常伴着冬布拉的琴声跳卡拉角勒哈,高歌欢舞达旦。    卡拉角勒哈以同名乐曲伴奏。这种乐曲的节奏感极强,明快活泼,旋律宛如骏马在草原上驰骋。它由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冬布拉弹奏,按照舞蹈的快慢来变换节奏,并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地方特点和个人演奏技巧。    卡拉角勒哈即兴表演时不需要专门的服饰和道具,可以随时随地即兴起舞表演。在民俗活动等演出时需要戴毡帽,穿衬衫和带彩色图案的坎肩,穿长裤和靴子,扎牛皮腰带。 起源   相传蒙古人强大之后,和哈萨克人发生了很多次争夺草场的战争,战争迫使哈萨克人逐步向伊犁河流域迁徙,有一次蒙古人抢占了哈萨克人的草场,并把哈萨克人的马也抢走了。哈萨克牧人爱马就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在长期的放牧生活中牧马人了解了马的习性,被抢走的马群中有一匹黑色走马特别通人性,能听懂牧马人的笛声(哈萨克人特有的一种乐器叫斯布孜),当牧马人焦急无奈时,他坐在山头拿起斯布孜就吹了起来,笛声随着风儿从山头慢慢地传到了山下,传到了黑走马的耳中,黑走马听到了主人的忧愁和伤感,竖起前腿,连奔带跑地冲向马群,将被抢的马群赶回它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回到了主人的身旁,使牧马人感动万分,同时也避免了一场为争夺马群而发生的一场更大的战争。于是牧马人就创造了《黑走马》曲,而民间艺人又将这个故事编排成《黑走马》舞。表演者随着音乐的起伏和快慢,完整的用肢体语言讲述了这个故事。


哈萨克族 舞蹈 的确切手型 是什么?求指点,谢谢!

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没什么的吧。黑走马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这是无可争议的,世人皆知的事实。但如果你认为非得哈萨克族人来表演,就未免有点太过狭隘。据我所知,此次《黑走马》的编舞万马尖措是藏族人,算是一位非常有实力和名气的编导。他肯定比我们更懂这些舞蹈艺术,他既然安排一位蒙古族小伙来领舞,自然是觉得合适没有什么问题才安排的。由此而说破坏民族团结就不太合适了。我们中华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哈萨克族,藏族,蒙古族,汉族等等等都是中华的一份子,大家一起跳一起在这种国际性的地方展现哈萨克族人民的勤劳勇敢不是很好吗?而且抛开舞蹈的文化背景,这支舞蹈无疑是赏心悦目的,从演员们的表演上来讲。一支舞蹈有时候也不必上纲上线的一定要分出个你我他来。舞蹈是多种形式的,融汇贯通也是常有的事情。


上一篇:9位qq申请器

下一篇:网球王子真人版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