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卿

时间:2024-08-23 04:42:59编辑:思创君

人是如何认识事物的

人是社会的动物,行走在社会,其主要功能属性就是在不断的认识事物。如何能够很好的认识事物呢?

主要会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第二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

感性认识阶段主要是靠我们的五感(眼耳鼻口身)去感知外界事物,获取这个事物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靠眼睛来获取信息的。

这时候我们把对这个事物的认识叫做感觉。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我感觉她是个好人,我感觉这个东西能吃,我感觉你是对的。此时的感觉仅凭第一印象或者一两次对事物的接触,得出的认识往往是不准确的。这也是感性认识阶段的特点。感性认识在大概率情况下是不准确定的。

然后会进入感性认识较为高级的一个状态,叫知觉。

如果说感觉是对事物单一状况的认识,那么知觉就是对事物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形象。

比如你去腾讯大楼参观,你看到了腾讯员工积极工作,腾讯的服务器很崭新,腾讯的会议热火朝天。此时你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会判断出你认识到的腾讯是个什么样的公司。

知觉就是接触了几次,能够从多个角度的感觉进行一个汇总。形成一个判断。感性认识的知觉阶段只能是比感觉的认识在概率上大了些,但从整体上来看的话,还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你很难通过几次观察认识出腾讯是一个具体什么样的公司。就别说腾讯了,一个部门,乃至一个人,几次接触你都很难弄明白。

然后就是感性认识的表象阶段,是比知觉更高级的一个阶段。表象是感觉与知觉的组合。使之在我们大脑形成一种形象,而这种形象往往是停留在表面的。是以外部特征为主的。并没有认识到实质,没有认识到事物的内涵。

比如你去了腾讯公司,你去了百度公司,你去了阿里巴巴等。在你大脑中形成了对互联网公司的表面认识。你可能只是认识到这些互联网公司都是人精钱多楼高。这就是表象。

其内涵是大不相同的。优秀的互联网公司的内涵可能是鼓励创新的文化,自组织形的公司架构,能够跑996的冲锋协作等等。这些都不是去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看了一些信息能够认识到的。

所以感性认识绝大多数都是不准确的认识。感性认识中的感觉、知觉、表象也往往是不准确的阶段。

但感性认识确是整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

只有积累足够多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而这个认识过程就是先归纳再演绎,先分析再综合。

因为归纳和演绎是运用及其广泛的认识方法。是认识的基础方法。几乎适用于认识世间万物。但这两个方法孤立的看来就会有缺陷,所以需要相辅相成的使用。

在最开始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是运用的归纳法,因为演绎法的使用要有一个假设,要有一个前提基石。而这个基石假设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法得出来的。

绝对尊崇演绎学说的人们对演绎法盲目崇拜是不对的。他们非得弄出个说法叫做不证自明,请问人们认识事物如何可以存在不证自明的?不加证实就能明白?这种说法是有缺陷的。人如何明白事物,是需要认识的,如何认识事物,最开始还得回归到归纳法的。

比如太阳是发光的。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吗?这是通过归纳法得出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事物第一天发光,你能断定这个事物就是发光的吗?肯定不是的。如果你从小到大,看到的事物都是在发光,那么你等于把你从小到达的认识归纳在了一起,而得出的太阳是发光的。所以任何事物,认识认识都是我们归纳得出来的。如果你非得说存在什么东西不证自明,不服留言来辩。

而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归纳法受到时空维度的限制。比如,你看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但有一天飞来了一只黑天鹅,那么之前的归纳的天鹅是白的的结论就被打破了。这就是传说中的黑天鹅效应。也说明了归纳法在脱离一定时空维度时,它是不准的。

你在中国北方看到的都是白天鹅,你在中国南方看到的也都是白天鹅,但并不一定能说明欧洲的天鹅也是白的,澳大利亚的天鹅也是白的。你在18看到的是白天鹅,在26看到的也是白天鹅,也不能说明你在54看到的还是白天鹅。

所以要想归纳法大概率有效,只能在接近过往的时空维度使用。比如我活的这26年,太阳一直从东方生起,那么明天太阳也是从东方升起的概率要远远大于一百年后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概率。

所以人们开始认识事物都是使用归纳法,对事物的单一层面,特殊层面进行认识,样本数量充足时,由特殊到一般。这就是人们对经验的积累,对事物认识的叠加,从而得到一些道理或者规律。

然后再去认识这个事物的时候,往往离不开演绎法。因为由一般到特殊,需要演绎法。因为我们认识事物往往都是具体的事物。

比如说我们通过对太阳的观察,得出太阳是发光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太阳为什么是发光的?这就进入了对事物演绎的过程。太阳发光本质上是因为其内在能量的释放?还是太阳内部物质的碰撞?为什么物质碰撞?第一动力源来源于哪里?等等这就是对太阳进行演绎的认识过程。通过归纳与演绎的这种搭配,得出对太阳的一个内涵的认识。

所以说归纳法和演绎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归纳,演绎的前提就无法产生,没有演绎,归纳的成果就不能扩大和加深。所以说归纳和演绎是相辅相成的。是认识事物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理性认识阶段必不可少的方法。

但是光有归纳和演绎是不够的。还需要分析与综合。人与动物根本上的区别就是人脑经过N年进化,成为了一个可以分析的大脑。

因为一个事物有很多不同的特征、很多不同的属性。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当我们收集到的信息传入我们大脑时,我们是对事物有一个表象的认识。

而上升到本质的认识、内涵的认识就需要去分析。分析事物哪些是表面的,为什么会存在这些表面特征。让这个事物在不同的层目前、不同的维度去不断的演绎。然后再对这些演绎进行综合,从整体去看待这个事物。把不同的分析过程、不同的结论总结到这一个整体上,就是使用了综合。这就是分析与综合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应用。

所以分析法和综合法,也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认识方法,也是一对基础的认识方法。

如果把分析与综合看做一个整体方法,又是对归纳和演绎的补充,加深和升华。

所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是两对基本的方法。既是基本的方法,又是适用于认识万事万物的方法。

先归纳再演绎,先分析在综合。是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的过程。

五感通过感觉收集信息,收集到一定频率后形成知觉,然后再形成表象,对表象进行演绎,会得到一定的新的认识。然后再对表象与新的认识进行分析,然后再通过归纳演绎对新的信息进行分析,分析了多各维度、分析了多个频次后,进行综合,得出一定的结论。

这个结论就在我们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概念。而为了方便大脑记忆,我们会对这个概念进行命名。所以理性认识阶段往往都会是一个又一个我们在大脑中的概念。

概念就是我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结晶。也是我们改造事物的基础。

人们认识事物到了概念阶段,就表明进入理性认识的一个新的阶段。

而理性认识的另一个阶段就是概念形成后,对事物的判断。我们在感性阶段认识事物也会做出一些判断,比如你可能是一个好人,金子可以砸碎玻璃,你是爱我的等等。感性阶段的判断大多数是不准的,因为凭感觉。

而理性认识的判断往往是基于概念的判断,所以较感性认识的判断要准确很多。比如墙头草会随风倒,打雷人会害怕,这两个判断是基于大脑中的概念进行的。大脑中有草的概念和风的概念,知道草和风的特性,所以会判断出墙头草随风倒。而感性认识往往是模糊的认识,大脑中没有概念的认识。

理性认识还有一个更高级的形式就是推理,由一个判断挪移到另一个新判断。比如墙头草会随风倒,打雷人会害怕,你可能会推测出风雨交加的晚上,人们往往不爱出门。由可靠的已知信息,推出更多的可靠的已知信息。

相对于演绎的区别是,演绎你可以看成是线性的推演,而推理是在更大的时空中进行的,是在复杂系统中进行的。有时候是由A和B两条信息推出H信息,有时候是由A、B和C三条信息推理而出。社会上越是聪明的人其推理越准确、越长远、越全面。比如诸葛亮。所以推理是理性认识的高级状态。

根据以上我们可以得出

1、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认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那么认识的三重境界是什么呢?

第一重境界:感性认识,此时能够对事物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

第二重境界:通过使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在大脑中形成种种概念。

第三重境界:在理性认识阶段形成概念后,能够用判断去认识事物,能够通过推理去发现新的判断,去更全面的认识事物。

你有什么认识事物的方法吗?你又处在认识事物的哪种境界中呢?







文中内容参考——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


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辩证法三个基本观点:

联系的观点: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发展的观点: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一分为二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


文学形式有哪些

文学艺术形式按类别分,有大的两类:文学形式: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哲言、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剧本(主要四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剧本))艺术形式: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主要四类:绘画、雕塑、音乐、戏剧)按表达方式有:1.语言艺术:戏剧,诗歌,小说,散文2.表演艺术:音乐,舞蹈3.造型艺术:绘画,雕塑4.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拓展资料:文学简介-百度百科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什么是文学

文学(英语:literature),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任何单一的书面作品。更严格地说,文学写作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被认为具有艺术或智力价值的任何单一作品,通常是由于以不同于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语言。它的拉丁词根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于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来指代所有的书面记录,尽管当代定义将术语扩展到包括口头或唱歌的文本(口头文学)。文学可以根据是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是韵文还是散文进行分类;可以根据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主要形式进一步区分;作品往往根据历史时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学特征或期望(艺术类型)进行分类。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现实的艺术,包括韵文、散文、剧本、小说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这个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了意义:现在它可以扩大到非书面的口头艺术形式,可以与语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难就其起源达成一致。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书面作品的分布和扩散成为可能,最终导致了网络文学。文学并不一定是客观的,一名成功的文学家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自己对于文学的主观看法,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感触,但借由尝试建立一个“客观的标准”,有时对能帮助作家了解“读者的感受”以求将内心之情感与艺术表现完整的体现在读者心中。有时也能藉作家主观想法带给社会不同面相去省思现况,例如女性文学的兴起。扩展资料:文学分类不同语言或国家的文学:亚洲文学:中国文学、马新文学、日本文学欧洲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希腊文学、俄罗斯文学美洲文学:美国文学、拉丁文学(文学同样是分民族的)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按地域分为: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按读者年龄分为: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等。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等。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按表达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新韵文、戏剧、歌剧、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和笑话等;其他如史传、哲理、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有文字剧情架构的电脑游戏(含游戏主机)与动漫等。按创作理念分为: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文学理论按地域分为西方文学理论与东方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评论和研究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社团。文学研究按研究方向分为文艺美学、文学艺术、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文学思想史、文学批评、文学史等。按时间分为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按单一研究方向分比较文学、舞蹈文学、红学等。文学体裁中文体裁中国古典文学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现代一般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中国的抒情诗和散文(称为古文)最早而比较发达。西方则分为诗歌与散文两个基本类型。叙事诗和戏剧成熟较早,此外小说比较发达。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学

上一篇:南大碎尸

下一篇:歌曲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