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会议的剧情简介
《聚会》是一个发生在1458的罗马,君士坦丁堡沦陷五年后回教. 它遵循故事27岁主角Rodrigo Borgia故事当他战斗拯救他的事业和他的生命在他的第一个罗马教皇的秘密会议。天主教选择教宗(即教皇)时称为秘密会议在宗座出缺期间,由于教宗空缺,故特定的有限权力被转移给枢机团,后者由枢机团团长召集。所有枢机均有义务参加枢机全体会议(General Congregation of Cardinals),除了那些因健康原因不得与会者,或超过80岁者(但那些枢机可选择参加会议,如果他们愿意的话)。处理教会日常事务的特别会议(ParticularCongregation)包括总管枢机(Cardinal Camerlengo),以及三位助理枢机(Cardinal Assistants)——一位主教级枢机,一位司铎级枢机,一位执事级枢机——由抽签选出。每三天,新的助理枢机就会被抽签选出。总管枢机和助理枢机有责任——在做其它事务之中——保持选举的秘密性。这些会议必须为教宗葬礼进行安排,后者传统上在教宗去世后四至六天内举行,以为朝圣者瞻仰教宗遗容留出时间,接着就是九天时间的服丧(这被称为novemdiales,拉丁文「九天」)。这些会议也确定秘密会议的开始日期和时间。秘密会议通常在教宗去世后15天举行,但枢机会议也可延长这一时期至至多20天,以便容许其它枢机到达梵蒂冈城。教宗职务空位也可能是由于教宗辞职(papal resignation),尽管自1415年教宗额我略十二世之后就没有教宗辞职了。选举开始枢机们在选举前会听到两次讲道(sermon):一次是在真正进入秘密会议前,另一次是他们在西斯廷礼拜堂就座后。这两次讲道的意思都是为了摆明教会当前的状态,并指出该特别时刻一位教宗应具备的素质。2005年秘密会议的首位讲道员(preacher)是神父拉涅罗·坎塔拉梅萨(Fr. Raniero Cantalamessa),他是教宗府讲道员(the preacher of the papal household)和方济各嘉布遣修会(Capuchin Franciscan order)会士,在秘密会议真正开始之日前举行的一次枢机会议上讲道。[40]枢机Tomáš Špidlík,一位宗座东方学院(Pontifical Oriental Institute)前教授以及退休的(因此,不参加表决)枢机团成员,在秘密会议大门最终关闭前讲道。在枢机会议选定的日期的早晨,枢机选举人员集合在圣伯多禄大殿以举行弥撒圣祭。然后,他们在下午聚在宗座宫殿的保禄礼拜堂(Cappella Paolina)内,出发至西斯廷礼拜堂并唱Veni Creator Spiritus。[42] 枢机们然后发誓遵守由使徒礼典确定的规程;发誓——若当选——捍卫圣座的自由;发誓严守秘密;发誓在表决时不顾世俗权威的指示。枢机团团长大声宣读全部誓词;根据优先次序,其它枢机选举人仅手摸福音书声明他们do so promise, pledge and swear.在所有出席的枢机都发誓后,教宗礼典长(Master of the Papal Liturgical Celebrations)命令除枢机们和秘密会议参加者以外的所有人退出礼拜堂——传统上,他站在西斯廷礼拜堂门口,并叫出或声明Extraomnes(拉丁文,大意是「其它人,出去!」)。然后他关上大门。教宗礼典长自己可能作为一位由选举进行前举行的枢机会议指派的圣职人士(ecclesiastic)可以留下。这位圣职人士会发表一篇关于教会面临的问题及新教宗所需的素质的演讲。在该演讲结束后,该圣职人士离场。在祈祷文背完后,枢机团团长会问是否还有关于规程的疑问。在这些疑问被澄清后,选举可以开始。秘密会议开始后才到会的枢机们仍然可以进场。生病的枢机可以离开秘密会议并在晚些时候回场;以其它理由离开秘密会议的枢机不得回来。每位枢机选举人可以带两位仆人或会场随员(conclavist)(如果枢机选举人生病则可带三位)。枢机团秘书(Secretary of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教宗礼典长(Master of Papal Liturgical Celebrations),两位典礼长(Masters of Ceremonies),两位教宗祭衣间(Papal Sacristy)官员,以及一位协助枢机团团长的圣职人员,也被准许进入秘密会议。司铎们可得听到各种语言的告解;两位医生也被准许进入秘密会议。最后,一个人数被严格限制的仆人团队被允许进行房间清扫和准备并提供饭食。在秘密会议举行期间要保密;枢机和会场随员以及仆人团队一样,都不被允许透露任何有关选举的信息。枢机选举人不可以与任何秘密会议之外的人通过邮件、无线电、电话或其它方式通信或交谈,偷听是可被自科绝罚(latae sententiae)逐出教会的违法行为。——实际上,在秘密会议选举教宗本笃十六世前,西斯廷礼拜堂被用最新的电子装置「扫清」以侦测出任何隐藏的「窃听器」或监听装置(没有报导称任何这类装置被发现,但在以前的秘密会议时曾发现有新闻记者冒充秘密会议仆人)。Universi Dominici Gregis特别地禁止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表决枢机们正式使用这些复杂精细的选票纸,其中之一被折迭后展示于上。如今,选票是简单的卡片,被折迭一次(如记事卡片一样),上有印好的「I elect as Supreme Pontiff .....」(我选举……当最高主教)字样。在首日的下午,可能举行一轮投票。如果一轮投票在首日下午举行且无人当选,或没有投票举行,4轮投票将在接下来的每天举行:两轮在每日上午,两轮在下午。在早晨表决之前以及在下午表决之前,选举人要宣誓遵从秘密会议规则。如果3个选举日之后仍无结果,该过程将暂停至多1天以进行祈祷和一场资深执事级枢机的演说。在又进行7轮投票后,该过程可以再类似地暂停,以进行资深司铎级枢机的演说。如果在再7轮投票后仍无结果,将有一天进行祈祷、深思和对话。在接下来的投票中,只有两位在此前最后一轮投票中收到最多票的枢机将被选,而三分之二多数票将不为必要。但是,这两位被表决的枢机自己将没有表决权。表决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审前」(pre-scrutiny),「审中」(scrutiny),「审后」(post-scrutiny)。在审前阶段,典礼长(Masters of the Ceremonies)准备带有Eligo in Summum Pontificem (我选举……做最高主教,I elect as Supreme Pontiff) 字样的投票纸,并为每位枢机选举人提供至少两张。当枢机开始写票时,枢机团秘书(Secretary of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教宗礼典长(Master of Papal LiturgicalCelebrations)以及典礼长(Masters of Ceremonies)均退出;资浅执事级枢机然后抽签选出9个名字;首三个成为审查员(Scrutineers),下三个成为病弱员(Infirmarii),最后三个成为修正员(Revisers)。在第一轮审查后,不会选新的审查员、病弱员、修正员;同样的9位枢机将在第二轮审查中履行同样任务。在午餐后,当枢机们再次集合在西斯廷礼拜堂时,选举于重新宣誓服从秘密会议规则后继续。9个名字被选出做审查员、病弱员、修正员。第三轮审查接着开始进行,如果需要的话,第四轮紧接着进行。选举的审中阶段如下:枢机选举人按优先次序拿着他们填好的选票(上面仅填被选者的名字)走到祭坛,审查员就站在这里。在投下选票前,每位枢机选举人都要进行一个拉丁文宣誓,其内容翻译如下:「吾以将为吾之审判者的吾之见证——主基督——(之名)称,吾之决选系给予了在天主面前吾认为应当选者」(英文翻译为:I call as my witness Christ the Lord who will be my judge, that my vote is given to theone who before God I think should be elected. )如果任何枢机选举人在礼拜堂内,但因病弱而不能起身走到祭坛,最后一位审查员可以走到他这里在他念诵宣誓后取走他的选票。如果任何枢机选举人因病弱在其房间卧床不起,则病弱员会带着选票纸和一个盒子去他们的房间。此种生病枢机将宣誓并填写选票纸。当病弱员回到礼拜堂后,选票将被清点以保证它们的数目和生病枢机人数相同;此后,它们将被存在合适的容器中。在枢机投票时都必须宣誓。如果第一轮审查无人被选出,第二轮审查将紧接着进行。每天一共进行四轮审查,两个在上午,两个在下午。因此,投下每个人的选票时的宣誓是匿名的,因为选举人不再在写有候选人姓名的选票上签名。(过去,选票要由选举人签名,并被折迭以盖住该签名,然后被密封以形成一个半秘密的选票。见附图。)这是1945年之前的规程。上图是一张旧的三段式半秘密选票的复印件,该种选票最后一次使用是在1939年秘密会议上。1621年前,真正投票时没有宣誓。完全的秘密选票(出席和表决的枢机们有选择自由)在1621年前有时被使用,但这些秘密选票在投票时并无宣誓。在一些1621年前的秘密会议上,枢机们口头表决且有时为点票方便分组站立。由选票折起部分盖住的选举人签名是由额我略十五世于1621年加上的,以防止任何人为自己投上决定性的票。1549年,英格兰枢机Pole(Cardinal Pole of England)拒绝为自己投上决定性的一票(因此没有当选),但1492年枢机Borgia(Cardinal Borgia)(亚历山大六世)确实为自己投了决定性一票。面临着基督新教对教宗地位发出的道德挑战,以及惧怕16世纪晚期及17世纪早期的若干激烈的秘密会议选举导致大分裂,额我略十五世确立了该规程以杜绝任何枢机为自己投决定性一票。1945年,枢机能再次给自己投票了,尽管2/3多数规则仍被继续使用,除了当若望·保禄二世于1996年修订该规则时(在33轮投票后,一个简单多数即足够),而2007年本笃十六世又恢复了2/3多数规则。1621年之前,唯一的宣誓是当枢机们进入秘密会议而门被锁上,当每个上午和下午当他们进入西斯廷礼拜堂表决之时,宣誓遵守当时有效的秘密会议规则。额我略十五世增加了新的宣誓,时间是当每位枢机投他的票时,以防止枢机把时间浪费在投courtesy votes(礼貌票)并限缩真正的教宗宝座之候选人的人数至仅2-3人。速度在选举教宗时十分重要,这意味着利用宣誓以便使枢机们落实到严肃的选举新教宗的工作上,并限缩潜在的能被选的候选人的人数。1621年额我略十五世的改革以及1622年的重申,开创了用来选举新教宗的成文的详细分步规程;该规程实质上与2005年选举本笃十六世的规程相同。1621年后最大的变化是去掉了选举人在他们的选票上签名的要求,这导致了利用匿名宣誓的审查的详细表决规程。这可能是自1621年首创详细表决规程后,在现代详细表决规程中最重要的变化。该变化是1945年由教宗庇护十二世进行的。当全部选票投完后,第一位被选出的审查员将摇动票箱,而最后一位审查员开票并清点选票。如果选票数目与出席的枢机选举人数目不符,选票将被烧毁且不读出,表决重新开始。但如果没有不正当行为被发现,选票将被打开并清点。每张选票会被第一位审查员打开;全部三位审查员会各自写下选票上的名字。最后一位审查员会大声念出名字。当所有选票都被打开后,最后的审后阶段将开始。审查员们累加所有票,修正员检查选票以及审查员所记名单上的名字以保证没有出错。选票然后被审查员在枢机团秘书(Secretary of the College)以及典礼长(Masters of Ceremonies)的协助下全部烧毁。如果在上午或下午举行的第一轮审查没有结果,枢机们立即举行下一轮审查;两轮审查的选票将在第二轮审查后一起被烧毁。烟的颜色向集合在圣伯多禄广场上的人民发出了选举结果的信号。黑烟代表投票无结果,而白烟代表新教宗被选出。最初,湿稻草被放进火里以冒出黑烟;从1963年起,着色化学药剂被加入,而从2005年起,成功的选举之后会敲钟,以壮白烟,且特别是在白烟不是非常白的时候。接受和宣布当选举结束时,枢机团团长(Cardinal Dean)召集枢机团秘书(Secretary of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和教宗礼典长(Master of Papal Liturgical Celebrations)进入大厅。枢机团团长会询问当选教宗,即用拉丁文说:「Acceptasne electionem de te canonice factam in Summum Pontificem? (你接受你的教会法定选举任最高主教吗?Do you accept your canonical election as Supreme Pontiff ?)」当选教宗并不被要求接受该职位:他可自由地说non accepto (我不接受)。但是实践上,任何不愿接受该职位的潜在的当选教宗将会在获得足够数量的表决之前清楚表明该意见。在现代这发生于枢机乔万尼·科伦波(GiovanniCardinal Colombo),于1978年10月。以及,根据一些消息来源,2005年的枢机豪尔赫·贝尔奥利奥(JorgeCardinal Bergoglio)。枢机在获得足够数量的表决后拒绝教宗职位的唯一一个重要事例是16世纪的查尔斯·博罗梅奥(Charles Borromeo)。若他接受,并且已经身为主教,他将立即上任。但如果他不是主教,他必须在就任前首先被祝圣为主教。如果一位司铎当选,枢机团团长将祝圣其为主教;如果一位俗人当选,枢机团团长将首先祝圣其为执事,次则司铎,最后才是主教。只有在成为主教之后,当选教宗才能上任。(上述枢机团团长职能,若需要的话,可由枢机团副团长承担,而当枢机团副团长无法承担时,可由出席会议的资深主教级枢机承担。注意2005年枢机团团长本人——若瑟·拉青格——当选为教宗。)
本笃十六世葬礼安排
本笃十六世葬礼安排如下:罗马天主教教会第265任教宗,退休教皇本笃十六世的葬礼已安排。他的遗体将从2023年1月2日开始躺在圣彼得大教堂,以便公众可以表达敬意和祈祷,他的继任者教皇弗朗西斯定于1月5日在圣彼得广场举行葬礼弥撒。据罗马市的一名安全官员称,预计1月5日至少有6万人参加名誉教皇本笃十六世的葬礼。预计约有3万人将在名誉教皇的遗体躺在那里的三天中的每一天,参观圣彼得大教堂。根据教皇本笃十六世的意愿,葬礼将以简单为标志。本笃十六世生平简介本笃十六世,本名若瑟·类思·拉辛格,1927年4月16日出生于巴伐利亚,2005年4月19日当选教宗,2005年4月24日正式就任,2013年2月28日辞职。通晓十种语言,就任教宗前为德国籍枢机,由教宗保禄六世擢升,是第八位德国籍教宗。2005年选举教宗时,有教宗选举权的枢机中,连他在内有三位并非由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擢升的枢机。2013年2月11日,圣座宣布,本笃十六世因健康和年老等因素决定辞职,成为600年来首位请辞的教宗,2013年2月28日辞职后保留本笃十六世的称号。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本笃十六世
权势无边的罗马教皇是谁?
1198年1月,年迈体衰的教皇凯莱斯丁三世逝世,罗马教廷枢机团迅速地全体一致地选出他们成员中最年轻的枢机助祭、37岁的洛旦里·德·康提·迪·塞涅为圣彼得的继承人——罗马教皇。当他接受选举结果时,枢机团中一位资历最深的枢机助祭把一件紫色斗篷披在他的身上并对他说:“我授予你罗马教皇尊号,以至于你有权统治这个城市和整个世界。”洛旦里继续做了六周枢机助祭,1198年2月21日被祝圣为枢机神甫,次日被祝圣为枢机主教并加冕为教皇(至1216年),选用英诺森三世的称号。洛旦里1161年出生于意大利阿纳尼城,是富裕而有权势的贵族塞涅家族特莱蒙特伯爵的儿子。教皇克力门三世与枢机主教奥克塔维安是塞涅家族的亲戚与知交。洛旦里在罗马学习期间,教廷不在罗马。教皇与皇帝之间的冲突在他幼小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曾在巴黎学习神学、哲学,在博洛尼亚学法学。当时著名教会法学家乌戈奇渥是他的法学教师,对他有较深的影响。乌戈奇渥对他的评价是:英诺森的才能不是作为一个深思熟虑的思想家或热情洋溢的布道师,而是作为一个目的性明确,有坚定的原则性和敏锐的判断力的法学家所体现出来的。约1187年11月,洛旦里受任副助祭。1189年12月,教皇克力门三世(洛旦里的保护人)将不到29岁的洛旦里召进枢机团,任命他为枢机助祭。但在凯莱斯丁三世(塞涅家族世仇)任教皇时,洛旦里实际上退出教廷机构的活跃部门,在家闭门写作。1197年皇帝亨利六世(1190—1197年在位)去世,帝国在意大利势力崩溃。枢机团的重要任务是选择一个人,他能够最好地利用历史的关键时机、有利的形势,同时善于避免教廷卷进危险之中。年轻的洛旦里因有世家贵族的背景,受过良好的教育和优秀个人品质而成为当然人选。他目光远大、精力充沛、头脑清晰、处理问题有条不紊,对教会危机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克服危机的非凡才干,尤其他善于敏锐地抓住事物的本质。英诺森三世一当选就着手将他的纲领付诸实施。他承袭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的教权至上的观念,并创立所谓“两把刀”理论,把《圣经·新约》中耶稣要门徒“卖衣裳买刀”的故事引申出,其中所说的两把刀是指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而这两种权力都属于耶稣亲自掌握。他进一步发挥,罗马教皇作为圣彼得的继承人,乃是耶稣基督的在世代表,也继承耶稣所掌管的这两种权力。英诺森认为教皇犹如太阳,世俗君主则如月亮,月亮之所以明亮乃借助太阳的光辉。教皇亲自掌握神权而通过加冕形式暂时把政权交给皇帝、国王掌管。因此皇帝和国王应臣属于教皇,由教皇授予世俗权力,教皇能够随意废立他们。英诺森还充分利用教皇禁谕的威力,使其成为一种可畏的道德、经济和政治的武器。当然英诺森三世也是幸运的,他所处的有利形势是他的前后任的教皇所未遇到的,德国缺乏像亨利四世和腓特烈一世那样有才干又很活跃的皇帝。1197年,皇帝亨利六世死去,其继承人西西里国王腓特烈年仅3岁,亨利六世的皇后于次年临终前嘱托英诺森为她儿子腓特烈的保护人和监护人。当时,德国诸侯分成以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腓力(亨利六世之弟)为一方与以韦尔夫家族的布伦瑞克公爵奥托为另一方,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激烈争战。英诺森利用机会提出给皇帝加冕的条件:承认教皇对西西里拥有实际统治权,承认教皇据有意大利本土上的皇室领地。他属意奥托,因奥托表示答应条件。然而几年后腓力实力超过奥托,他又不得不与腓力谈判,未几腓力突然被暗杀,于是英诺森为奥托加冕,称奥托四世。不久奥托自食其言,蓄意吞并西西里王国,英诺森于是宣布绝罚奥托,转而支持西西里国王腓特烈,但要求后者许诺德国与西西里分离,1212年英诺森宣布腓特烈为皇帝,称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则发布诏书把西西里的统治权完全移交给年幼的儿子亨利。1214年,腓特烈在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帮助下于布汶战役中打败了政敌奥托及其同盟者英国国王约翰,统一了德国。英诺森则保持意大利的实际统治权,还使皇帝听命于他。莫诺森三世在与英国国王约翰的较量中获得更大的胜利。1205年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空缺,坎特伯雷神职人员与国王在继任人选上有分歧,约翰试图安插自己的亲信。这场争执提交教廷处理,英诺森利用机会选派自己巴黎大学时的同学、枢机主教斯蒂芬·兰顿出任,并亲自于1207年6月在维泰博(意)为兰顿祝圣授职。约翰忿而拒绝,禁止兰顿入境。教皇发出停止英国圣事谕令,约翰则以没收教会财产,驱逐反对他的神职人员相对抗。于是英诺森惩罚约翰,废除其王位,宣布对他进行讨伐。一面煽动英国贵族反叛,一面驱使法国向英国开战。双方僵持了5年,约翰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形势下被迫屈服,接受兰顿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恢复教会财产,赔偿教会损失,并把自己的王冠投于教皇脚下,表示自己作为教皇封臣,每年向教皇纳贡1000马克。英诺森三世在制服其他国家君王上也同样成功。在法国国王腓力二世于1199年离弃他原配妻子英吉波而与艾格尼丝结婚的事件中,英诺森毫不容情,他下令停止法国圣事,迫使实力强大的腓力就范,于1200年与英吉波复婚。艾格尼丝于次年抑郁而死。同样,当阿拉贡国王彼得二世试图通过把自己国土变成教廷的封地而使教皇批准他与妻子玛利亚的离异,英诺森也没有允许。但英诺森却拆散了莱昂国王阿丰索九世同他的近亲妻子的婚姻。此外,英诺森先后使匈牙利、波兰、葡萄牙、丹麦、捷克和卡斯提尔等国臣属于教廷。英诺森在位期间曾发动过两次十字军战争。一次是规模宏大的十字军东侵(第四次,1202—1204),另一次是血腥镇压异端的十字军讨伐。十字军东侵是西欧封建主在罗马教廷的鼓动下,打着夺回圣地的旗号向东方发动的劫掠财富、土地的侵略性远征。至英诺森在位前已进行过三次,曾掠夺了耶路撒冷等城市,建立起以西方封建制模式的国家,后被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所驱逐。第四次十字军为英诺森所发动,原计划攻打埃及,但协助十字军海运的威尼斯商人却另有打算,它企图利用十字军达到打击自己商业竞争对手的目的。因此,当十字军集合于威尼斯后,威尼斯总督借口十字军欠付兵员运输费,十字军应帮助威尼斯先攻打其在亚得里亚海上的商业劲敌萨拉城,1202年11月攻占萨拉。接着十字军借口应拜占庭皇太子阿列克塞的邀请,进军君士坦丁堡。1204年,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洗劫全城,图书馆、宫殿和浴场化为瓦砾场,无数艺术珍品被毁坏、劫掠。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建立起拉丁帝国(1204—1261)。英诺森在对十字军抢劫行为稍作谴责后,又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对背叛罗马教廷的东方教会的惩罚,并派出教廷代表和拉丁神甫试图迫使东正教会臣服罗马和东正教徒改宗罗马教会。12—13世纪在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方流传与罗马正统教派不同教义的异端派别,他们以阿尔比城为中心(史称“阿尔比异端”),发展很快,严重威胁罗马教会的势力,英诺森于1208年与法国国王联合组织十字军讨伐,历时4年,烧杀劫掠。当攻陷其中比塞埃城时,教皇随军特使竟指示:“只管把他们统统杀光,让上帝去分辨,谁是他的子民。”英诺森在以武力镇压异端的同时,扶持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以清贫、乞食的名义侦查异端、宣传正统教义,在信徒中有较大影响。在教会事务方面,英诺森采取大权独揽的神职人员任免与教区变更的政策。英诺森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标志着教廷在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胜利。英诺森自称“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在西欧政权教权两元体制斗争中,教权一度占优,欧洲许多君王臣服于他。英诺森派出十字军对内镇压异端,对外攻占君士坦丁堡,扶持拉丁帝国,大有使基督教世界一统之势。在天主教会内部,他随意设置教区、任免主教,他颁布教会法典、强化宗教法庭,召开拉特兰宗教会议整顿教会。罗马教廷处于西欧封建势力国际中心地位,教皇的权威登峰造极。但也为以后的衰落伏下契机,英诺森为战胜皇帝,曾加强欧洲王族,如法国加佩家族等,这些国家王权的强大,为以后打败教廷作了准备。
本笃十六世为什么辞任
本笃十六世辞任的原因是因为健康原因和年龄限制。在他任期内,他的健康状况一直受到关注,包括心脏问题和退化性疾病。此外,罗马天主教规定,教皇必须在75岁时提交辞职信,以避免高龄教皇在职期内出现严重身体问题而无法履行职责。在辞任前,本笃十六世曾经公开表示,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已经无法胜任教皇的职务,并认为辞任是为了保障教会的稳定和持续。他的辞职信于2013年2月11日提交,最终于2月28日生效。他辞去教皇职务后,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自愿辞职的天主教教皇。
本笃十六世上一任主教是什么名字?
若望·保禄二世(第一名波兰籍教宗;中国称之为「约翰·保罗二世」)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拉丁语:Ioannes Paulus PP. II,有译作约翰·保罗二世,原名卡罗尔·约泽夫·沃伊蒂瓦 ),1920年5月18日-2005年4月2日),是罗马天主教第264任教宗,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若望保禄二世于1978年10月16日被选为教宗。他生于波兰,是第一个成为教宗的斯拉夫人,也是自1522年哈德良六世后第一位非义大利人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共到其他国家进行教宗访问102次,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
参考: zh. *** /w/index?title=%E6%AD%B7%E4%BB%BB%E6%95%99%E5%AE%97%E5%88%97%E8%A1%A8&variant=zh-
新教宗取名「本笃」,是由于本笃十五世「反战争、爱和平」故取此名,兹介绍该教宗简历让教友们知道-笔者识。 教宗本笃十五世(Benedictus XV,1914-1922在位):名雅格,姓德拉杰沙(Giao Della Chiesa),热那亚贵族,一八五四年十一月廿一日生在热那亚乡间,热那亚大学毕业后,进入罗马「加布拉尼加神学院」(Collegio Capranico)攻读神学,一八七八年晋铎,旋进入培养教廷外交官之「教会贵族学院」(Accademia dei Nobili Eccelesiastici),后随教廷驻西班牙大使郎波拉枢机(Card. Mariano Rampolla del Tindaro)作秘书长,一八八七年郎波拉委为国务卿,他作副国务卿。一九○七年教宗圣庇护十世(1903-1914在位)委他出任波伦那(Bologna)总主教,由教宗钦自在圣伯铎大殿祝圣,一九一四年五月廿五日升枢机。同年八月廿日教宗去世,九月三日德拉杰沙被选为教宗,取名「本笃」,六日加冕,八日向全球广播,促进「世界和平」,十二日向交战国:德、奥、俄、法元首致书,要求尽快结束战争,至少避免使用「毒气」,可惜皆无效果。不得已只好帮助各国战争受害者及难民,获得广大的赞扬:教宗至终不忘为和平而努力;大战后,又致力促进于各民族间的和睦。一九○五年教廷和法 *** 复交,三五○年后,也与英 *** 复交。一九二二年正月廿二日本笃十五世逝世,在位八载;同年土耳其苏丹在君士坦丁堡广场上,树立教宗的铜像表示感谢。当今教宗取名「本笃」,正是要取法这位教宗「反对战争、促进和平」的作风,「萧规曹随」该是新教宗未来的方向。 吴知帮吴帮到你呢?
参考: .wrs.yahoo/_ylt=A8tU33Axfm5GqwYALxOzygt.;_ylu=X3oDMTE3YnRiaTc2BGNvbG8DdwRsA1dTMQRwb3MDMgRzZWMDc3IEdnRpZANoazAwMThfMw--/SIG=12cm14aqi/EXP=1181732785/**%3Acatholic/cathlife/2005/2605/0425-5
本笃十六世上一任主教是约望保禄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