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哪些著名高僧?
分类: 社会民生 >> 宗教
解析:
唐朝高僧善导大师,是净宗祖师、净宗集大成者。才智高迈,学德拔群
金乔觉 古新罗国(今韩国)王子。佛教传说为释迦灭后一千二百年地藏王菩萨的化身,心慈而貌恶。少落发为沙门。唐开元七年(719)航海来到九华山,向邑绅闵让和乞得东崖之地居之,闵让和父子崇其神异,相继出家侍奉。至德初年,山人诸葛节等敬其苦行,为之建寺。建中初池州太守张岩奏请朝廷赐额“化城寺”。贞元十年(794)七月三十日夜,九十九岁时召众告别,跏趺示寂,越三年建塔。今九华山肉身殿相传为其成道处。此后四方顶礼不绝,地藏菩萨道场日渐兴盛,九华山遂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胜瑜 唐僧,金地藏上座弟子。唐至德初,协助其师开山、建台殿、设佛像、立朱台、挂蒲牢、开荒地、成稻田,并凿山塘为放生池,使化城寺初创规模。
道明 唐代九华山闵公让和之子,拜金地藏为师,法号道明。后闵公亦从子皈依金地藏。九华山地藏圣像左右侍立的塑像,长者即闵公,少者即道明和尚。
净藏 新罗僧。唐末来九华,建双峰庵。
玄奘简介:伟大的旅行家、杰出的翻译家、著名的佛学家
玄奘(zàng,602-664年),原姓陈,名(yī),通称三藏法师,民间称唐僧。洛州缑氏人(缑gōu,缑氏,现在的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 玄奘是他出家后起的法号。玄奘出生于一个全家都信仰佛教的官吏家庭。他从小敏而好学,性情温厚,待人诚恳注意礼节。他的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当了和 尚。陈素经常带他到寺里听讲佛经。渐渐地,玄奘对佛学产生了兴趣。他13岁那年,皇帝下敕在洛阳寺院招收佛教徒,因年纪不符合条件未被录取。负责招收的大 理卿郑善果见他不同凡俗,问他为何出家,玄奘回答:“为了继承和光大佛法。”郑善果暗自称奇,破格录取了他,取法名玄奘。 >初年, 玄奘到四川研学佛经。那时候,四川比较安定,从全国地方聚集了很多有名的高僧。玄奘虚心向他们学习,进步很快。他看遍了国内的佛经资料,有些解释有多种说 法,他不知道谁对谁错,感到很迷惑。于是,他学习梵(fàn)文,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zhú,今印度半岛)去学佛经。 >玄奘于 692年(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踏上西行的道路。当时中国的西部地区还在突厥的控制之下,唐朝 *** 严禁百姓私自出境。官府拒绝了玄奘的申请,约好了的 同伴都不去了。玄奘没有灰心,公元627年秋天,他跟随一些商人走到甘肃西部,快到玉门关(唐朝边境的最后一道关卡)的时候,玄奘骑的马病死了,跟随他的 两个小和尚开小差也跑了,后面官府的差役又来追捕他,玄奘躲在客店里不知道怎么办。瓜州的州官李昌拿着追捕文书走了进来,问道:“师父如果说真话,弟子可 以给您想想办法。”玄奘见李昌也是个信佛的人,就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李昌称赞说:“师父决心万里去取经,研究佛法,真了不起,我一定尽力帮助。”说完便撕 碎了追捕文书,说:“师父赶快趁天黑出关吧,晚了就来不及了。”玄奘又惊又喜,赶紧离开客店,奔向玉门关。 >玄奘只身在沙漠中前进,一 天中午,来到第一座烽火台。他正在喝水,突然朝他这边射过来一只箭。玄奘急忙朝着烽火台大喊:“我是唐朝的和尚,要到西天取经,请你们行个方便。”守卫烽 火台的官兵弄清了玄奘西行的目的,都很敬佩,送他过了烽火台。到了第四座烽火台,烽官(守卫烽火台的将官)还留他住了一夜,给他备足了干粮和清水,还送他 一匹老马,并且嘱咐说:“第五烽烽官杀人成性,万一被他捉住,性命就有危险,请师父绕道走吧!” >玄奘又继续赶路了。沙漠中间,见不到 任何飞禽走兽,白天热浪滚滚,晚上寒风刺骨。有时候因为气流的急剧变化,会看到幻影,明明望到人群马队,走近了却又什么也没有,有时看到一潭清水,等跑过 去一潭清水还在前面,可是永远也走不到它旁边。沿途到处是人马的遗骨,玄奘走了一百多里路,实在是疲乏极了,停下来喝水。不料,在取皮囊的时候,一失手, 整个皮囊里的水全泼到沙漠上。一望无边的沙漠中,到哪里才能再找到水呢?玄奘忍着极度的干渴,走了五天,一滴水都没有找到,嗓子干得都要冒烟了,最后昏倒 在沙漠中。不知昏睡了多久,在一天半夜,忽然凉风习习,玄奘清醒过来了。幸好那匹老马因为以前走过沙漠,记得前面有一处泉水,就把他驮到了水边,这才使玄 奘捡了一条命。 >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行程,玄奘终于走出八百里沙漠,来到了高昌国(在今新疆境内)。高昌王本是 *** ,很佩服玄奘的壮 举,答应给他优厚的酬劳,留他在高昌国。玄奘说:“我远游是为求佛,现在被大王阻留,大王只能留住我的身体,却留不住我的心。”高昌王还是不让他走,他一 连三天不吃任何东西,表明自己的心态。到了第四天,高昌王被感动,答应送他西行,并且送给他衣物、干粮、挑夫和三十匹马,还给沿途各国的国王写信,请他们 保护这位远行的高僧。 >此后,玄奘又历尽艰难险阻,翻越著名的木冰川,整整走了一年,公元628年夏天才到天竺。在这里,他看到许多高 大的鸵鸟;看到150尺高的石像和1000尺长的石刻卧佛像;还看到成群的巨象。他几次横渡恒河,遍访佛教史上的古迹。他访问了伽耶(jiā yè)城 (今印度比哈尔邦加雅城),那里有一棵五丈多高的菩提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在这棵树下苦修;他到了佛经中所说的西天灵山,参观了释迦牟尼说法的道 址。这些实地考察,使玄奘对佛经的研究更深入了。 >然后,玄奘开始到处去寻访名僧大师求学,先后游遍了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最后远居在那烂陀寺。 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常年有僧徒10000多人在那里学法。玄奘到寺院的那 天,1000多名和尚和许多百姓都手捧鲜花迎接来自中国的客人。那烂陀寺的住持(当家和尚)戒贤,是个年过百岁的得道高僧,他早已不讲学了,但是为了表示 对中国的友好,破例收玄奘为弟子,给他讲学,用15个月的时间,给玄奘讲了最难懂的佛经。 >玄奘夜以继日地钻研佛经,学习当地的语言,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那烂陀寺,能通晓20部经论的有1000人,通晓30部的500人,通晓50部的只有10人,玄奘就是这10人中的一个。但是他并没 有停止学习。10年中,他在天竺到处求教,成为了像戒贤一样的高僧,通晓了全部经论的奥妙。玄奘成为了印度当时最著名的佛学家。 >公元614年,玄奘路经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卡瑙(nǎo)季),受到戒日王的欢迎。恰好这时候有一个反对那烂陀派的人写了一篇论文呈给戒日王,声称没人能驳倒一个字。戒日王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决定在曲女城举行盛大的无庶大会(学术辩论会)。 辩论大会举行的时候,戒日王邀请玄奘为论主(主讲人)。出席会议的有天竺18国的国王和6000多位学者。观看的僧侣和平民更是人山人海。玄奘在为他专 设的珠宝床上说法,他举出许多例子,反复论证他的观点,听讲的人个个听得如痴如醉。他还把他所著的《破恶见论》挂在会场门口,征求答辩。辩论会进行了18 天,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反对的意见。散会那天,各国国王拿出许多金钱送给玄奘。玄奘自己一分钱也没有留,全送给当地贫穷的百姓。 >戒日王一再诚恳地挽留玄奘在印度。还有一位国王甚至表示,只要玄奘肯留在他们那里,愿意为他建造一百所寺院。但是,玄奘怀念久别多年的祖国,他决心回国把自己的知识传给国内。临走的那天,戒日王以及当地的印度朋友,挥泪相送了他几十里路,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贞观十九年(645年)初,玄奘带着650多部佛教经典书籍,经由原路,回到了中国的都城长安,安居在洛阳白马寺。这时候,距离他从长安出发已经整整18年了。 >玄奘当年出国是违犯禁令偷偷出去的,唐太宗知道了他的全部情况以后,很佩服玄奘的顽强精神,赦免了他的罪,还特地派宰相房玄龄去长安迎接他这位英雄。 >正月24日这一天,长安城里人山人海,路两旁摆着香案和鲜花,鼓乐喧天。长安的僧尼数万人,夹道欢迎玄奘的归来,把玄奘带来的经卷佛像安置到弘福寺。 >玄奘到长安朝见唐太宗,介绍了他旅途所见所闻和西域、天竺各国的风土人情。唐太宗听得津津有味。他劝玄奘入朝为官,帮助他治理国政。玄奘谢绝了。 >不久,玄奘开始了翻译佛经的工作。他每天五更起床,三更才睡,孜孜不倦地翻译经典,19年间,共译出74部佛经,1335卷,1300多万字。他的译文流畅优美,忠于原著。有些专用名词,例如“印度”,就是他翻译出来的,一直沿用到现在。 >长期艰苦的翻译工作耗尽了玄奘的精力。公元664年二月,这位伟大的旅行家、杰出的翻译家、著名的佛学家在长安郊外的玉华寺坐化了。 玄奘生前还和参加翻译佛经的辩机和尚共同编写了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记载了包括今天我国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 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情况、名胜古迹和城市风光等。现在《大唐西域记》已经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各国的学 者正在进一步的研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