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兔儿爷

时间:2024-09-14 11:14:57编辑:思创君

兔儿爷的来历是什么?

为什么兔儿爷老骑着一只老虎是因为民间根据传说捏出的造型样式。兔儿爷的历史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京城地区爆发了一场大瘟疫。身居广寒宫的嫦娥目睹百姓的苦难,心中不忍,便派玉兔下凡为百姓祛灾除病。玉兔下界之后,担心自己的相貌惊吓到百姓,便幻化成了人形。玉兔为了更快治好所有的病人,在各地不停地奔波着。有一次,玉兔忙中出错,显露出了长长的耳朵和兔子的面相,而且百姓们意外地发现月亮上终日捣药的玉兔不见了。大家终于明白,原来这位兔面人身的郎中就嫦娥派下来的玉兔,玉兔为百姓消除瘟疫后,回到了月宫。人们为了感激玉兔的恩德,便尊称其为“兔儿爷”。从此,兔儿爷成为一位祛灾除病的神灵。后来,人们便根据玉兔的传说,用泥巴塑成各式各样的兔儿爷。每逢中秋节,京城百姓都要设供祭拜兔儿爷。后又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兔儿爷被逐渐人格化:兔首人身,手持玉杵。此后,还有些巧手艺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塑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老虎、狮子、象等猛兽,有的则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兔儿爷寓意兔儿爷寓意平安和吉祥。“兔儿爷”又称“兔子王”,是过去北京、山东等地民间过中秋节时供奉的一种神偶。传说,兔儿爷能够赐给人们平安和吉祥。在明代时,老北京人就已经有了自家请兔儿爷供奉,以及给亲朋好友送兔儿爷的习俗。请兔儿爷,就是请平安;送兔儿爷,就是送福,送吉祥。

兔儿爷的起源是什么?

兔儿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从明代时起老北京人就有中秋节请兔爷、送兔爷的习俗,寓意平安吉祥。兔爷”是北京中秋习俗的代表,到了中秋节,北京街上你都能看见泥兔摊。在北京的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中秋佳节的气氛,因此兔爷儿是北京人过中秋节的必备用品。“吉兔坊”是东岳庙兔儿爷山指定的制作工坊,作为北京兔爷第一坊,每年都要制作上万尊兔儿爷。虽然这种民间工艺品的人气大不如前,不过还是有一些年轻人、外国游客对这种民间味道很感兴趣。相关如下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支棱着两只大耳朵 。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大闹瘟疫,问医吃药都不管用。月宫的嫦娥派玉兔下凡消除了瘟疫。玉兔不要酬谢,只借衣服,以便不断地变换男女身形更多地治病救人。现如今,兔爷儿已成了稀罕物。在厂甸、后海、以及少数商场的工艺店里还能偶见。在北京的一些人家里,还保留着过年摆兔爷、拜兔爷的习俗。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中保存了一些各种造型的兔爷儿玩具。

北京兔爷是什么意思?

兔爷(民间传说)一般指兔儿爷(流行于北京城的儿童玩具)。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每逢中秋节,北京城里的百姓都会供奉“兔儿爷”。这一习俗源自明代。清代,“兔儿爷”转变成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有的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讨人喜欢。 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来源1、兔爷儿来源于玉兔对人间的帮助,在某一年八月十五,正值人们处于瘟疫和贫穷交加的时候,给人们送来食物,对人间雪中送火。2、兔爷儿来源于一个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

老北京人为什么喜欢兔儿爷?

    来到北京,走进各类工艺品市场,都可以看到架子上摆着造型可爱的“兔儿爷”。兔儿爷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可神气了。唯一能认得出是“兔子”原型的就是那对长长的耳朵。老北京人为何独独喜爱兔儿爷,而没有其他的虎儿爷、牛儿爷、猴儿爷呢?兔儿爷有什么来头吗?

    这兔儿,就是民间传说中广寒宫里给嫦娥捣药的玉兔,“爷”是旧时北京人对有身份地位的人的尊称,所以“兔仙”被老北京人昵称为“兔儿爷”。兔儿爷与北京人又有何渊源呢?

    这其中还有个流传比较广的传说。相传,北京地区有一年发生了瘟疫,疫情蔓延开来,几乎每家都有人得病,情况十分危急。月宫中的广寒仙子嫦娥见此情景,十分忧虑,便派身边捣药的玉兔带了药材来到北京,挨家挨户给人治病。经过治疗,人们的病都好了,便想酬谢玉兔。可谁知,不管人们拿了什么金银珠宝给她,她都坚决不收,而是向人们借了衣服穿,每到一处便换一身衣服。玉兔骑着马、鹿、狮子、老虎等坐骑,走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她帮人们治好了瘟疫之后,才返回月宫。人们为了感念玉兔的恩德,便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为其“穿”上了各种各样的盔甲和衣服,还为其选择了各种不同的坐骑,兔儿爷看起来憨态可掬。在每年的中秋节祭月的时候,北京人都要供奉她,将兔儿爷视为祛病救灾之神。除了“兔儿爷”的昵称外,人们有时也亲切地称她为“兔儿奶奶”。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但民间八月十五祭月的风俗确实是有的。为了避开男女之嫌,古时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因为月神嫦娥是女子,所以祭月活动都由家里主妇一手准备和进行。家里的小孩子时常跟随在母亲左右,他们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久而久之,就有了专门供儿童祭月用的神像——兔儿爷。清朝诗人张朝墉在诗中写道:“蟾宫桂殿净无尘,剪纸团如月满轮。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就描写了小孩子们在中秋之夜祭拜兔儿爷的可爱之状。兔儿爷的造型憨态可掬,尺寸又小,是儿童十分喜爱的岁时玩具。

    兔儿爷大约产生于明末,旧时每到中秋节前,街巷上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特别是清代之后,兔儿爷已经由祭月用的神像逐渐成为孩子们的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除了威风凛凛的将军,还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贩、剃头师父,也有缝鞋的、卖馄饨的、卖茶汤的等造型,贴近生活,十分有趣。

    北京因为兔儿爷文化,还诞生了不少有关于兔儿爷的俗语和歇后语。如“窝了犄角”说的就是兔儿爷的耳朵折了,比喻人遭遇了不顺心的事;“兔儿爷拍心口——没心没肺”说的是兔儿爷是中空的,没有心也没有肺,形容人没有心计,不会应付,大大咧咧;“兔儿爷的靠旗——单挑”,说的是兔儿爷的靠旗只有一边;还有“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因为兔儿爷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所以,见到隔年的兔儿爷,也就是老兔儿爷、“老陈人”了。


上一篇:繁峙秧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