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原文翻译

时间:2024-09-14 16:24:27编辑:思创君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曹操)遂能克绍(袁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1)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与官渡击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①曹操当时人谋出众,曹操善于用人。相反,袁绍有人才却不能重用,例如田丰、沮(ju)授、张郃,后来田丰甚至被杀害,而能力不强的人却担负要职,例如淳于琼。
②曹操当时手中掌握了天子刘协,在道义上占据了主动。
③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也能解释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彊,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彊,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3)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曹操)遂能克绍(袁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1)官渡之战

(2)1、首先是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许昌。这就使得他拥有了一面始终正义的旗帜,虽然这种正义在我们看来只是表面的,但是这在当时还是可以蒙蔽不少人的。在将天子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后,曹操便可以以天子的名义为自己广纳贤良,以天子的名义打击其他诸侯来扩大自己的地盘。甚至在与袁绍的战斗中,曹操所举的旗帜也是代表天子来“讨逆贼”。当然袁绍也可以以“清君侧”来为自己的行为正名。但是在旁观者看来,这个理由总不如曹操的容易让人信服。总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给曹操带来了实际的物质利益,也带来了不容质疑政治正确。 需要说明的是,袁绍的谋士也曾建议他将天子迎奉到自己的地盘,但是他却一直犹豫不决,因而被曹操抢了先。我们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袁绍与曹操在政治眼光上的差距,袁绍只顾着盘算将献帝迎回来会对自己产生多大的限制,而没有想到这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由此其目光之短浅可见一斑。
2、曹操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是推行屯田制。东汉末年战乱频发,民生凋敝,土地荒芜。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曹操于建安元年推行了屯田制。这一举措将大量的流民和失败后的黄巾降卒组织到农业生产线上,从而为曹操积累了充足的物资,为其后来与袁绍的抗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当然,曹操能够以弱胜强,多少会有一点运气成分。例如在战争相持阶段袁绍重要谋士许攸的投降。据《三国志》注引《曹瞒传》的记载,正是许攸在曹操军粮快要消耗完的时候倒戈,为其提出偷袭乌巢的计谋,才使得曹操打破了僵局,争取到了战争的主动权。再如,据《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
4、他了解自己的谋士,因此可以采纳毛玠 “奉天子,修耕植,畜军资” 的建议,也因为熟悉手下的各类人,即使在孔融大肆喧嚣袁绍不可战胜的时候,他仍然能够接受荀彧和郭嘉的主张与袁绍进行正面较量。 他了解自己的对手,明白袁绍的一大特点是“见事迟”,因此敢于在官渡之战前对刘备进行打击而不担心被袁绍偷袭老巢。另外,也正是对于刘备实力的正确判断使得他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刘备的打击。

(3)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并由此开始一统北方。从此之后,魏蜀吴 ,三足鼎立,三分天下。


上一篇:笑话诡异事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