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女导演是谁?
《永不消逝的电波》女导演是王苹。王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执导过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影片,《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槐树庄》《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均是在中国电影史上留名的佳作。她执导的八一厂建厂后的第一部故事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开创了八一厂摄制战争电影的先河;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王苹即主演了话剧《娜拉》,造成轰动全国的“娜拉事件”。这一切使王苹导演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永不消逝的电波》王苹的创作背景王苹在抗战前、抗战初期、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党的领导下从事进步文艺工作,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她的丈夫宋之的到了解放区,王苹配合丈夫的工作,带着两个孩子在上海,和地下交通站保持联系,送信、买药品,摆脱特务的盯梢,两年中出色完成任务,没有出现一次纰漏。这一地下工作的经历为她之后《永不消失的电波》的创作积累了实际经验,成功塑造了李侠、何兰芬两个坚定淳朴的艺术形象。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什么为原型拍摄的?
《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是李白烈士。《永不消逝的电波》画面色调浓郁、情节充满悬疑,节奏紧凑跳跃再配上激动人心的音乐,着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谍战片。人物之间百结相绕但却繁而不乱,叙事清晰,生动具体的表现了人物的英雄精神,献身精神和革命的理想爱情,极具时代色彩和人性的光辉。《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惊险刺激的剧情抓住人,以真实感人的真情打动人,以坚定不移的信念激(国际在线评)。剧本创作《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剧本经过3年创作,换了4个编剧,六易其稿才最终定稿,在剧本创作过程中,编剧翻阅了大量的史料记载,发现真实的“潜伏”故事比现在荧屏上所呈现的那些桥段更引人入胜,因此在改编过程中把许多真实的历史故事引入进来。拍摄过程《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拍摄,经历了一年中最冷的四个月。为了精益求精,很多场景都反复斟酌,反复拍摄,其中一场审讯的戏就让男女主角拍了8个小时,最后拍摄完统计,剧组平均每天拍摄15.7个小时。
胡歌和刘涛板《永不消逝的电波》哪里感动了你?
我觉得在《永不消失的电波》中,在面对危机前和爱人道别,不舍但又坚决的表情,使我看后不禁流泪,而刘涛精湛的演技,对剧本的研读渗透,令这部剧更加深入人心。还有一段就是他们痛苦的诀别那一段,真的是很难忘啊!同时,胡歌对李白同志的致敬,也让人看后感动不已。“他的一生就像一根火柴,他一直潜伏在黑夜里。当我们划亮这根火柴的时候,也预示着他的生命要走到尽头,但恰恰是这根火柴,点亮了新中国的光明。”胡歌也将这位烈士表演的淋漓精致。胡歌他对他的角色理解非常的到位,演技超棒,听他读台词都能听哭!确实如导演称赞,胡歌是一位非常有灵气的演员。其中有一段“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泪崩了!真的很感人啊!向革命先烈致敬!胡歌老师演出了李侠先烈为了发出最后一封电报,不顾生命安危,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与妻子告别时,又表现的沉稳冷静,隐忍克制,明知道有可能是诀别,但绝不流露的情感表达。表演真实感人,自然流畅,张弛有度。台词功底很棒! 最后想说,故事里的中国这期节目太精彩了!也向苏彩青和袁霞奶奶致敬!这部片让人流泪的地方很多,这也使我们明白了当时那么多的不怕死的烈士为了新中国而失去了生命,用自己的命来换取了我们的今天,让我们向已逝的众多烈士致敬!
你怎么看待胡歌和刘涛版的《永不消逝的电波》?
演得很好,让人感动《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我党隐蔽战线工作者的电影,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是曾经用无线电波,在上海和延安之间,架起“空中桥梁”的地下党联络员,李白。他长期战斗在我党秘密战线上,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最后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由董卿主持,在央视一套正式首播,致敬永不消逝的英雄,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由田沁鑫执导,胡歌、刘涛领衔的舞台表演,则以演绎经典的方式向革命先烈致敬,向老一辈艺术家致敬。在由戏剧总导演田沁鑫主持的剧本围读会上,胡歌和刘涛两位实力派连称“压力好大”。他们反复研读剧本,揣摩人物,潜心琢磨每一句台词的语气和神态。角色演绎的十分经典,引领观众回到了那个红色的年代,感受到以前的那种氛围。不管是神情还是动作都是一绝,毫不违和。这两个人合作过很多次,磨合得也越来越好。看了他们两个的这段表演真的感到他们的演技堪称老戏骨级别,演什么像什么,堪称经典。又为影视剧贡献了一大经典,虽然只是一个舞台剧,一个小小的段落,但却比许多电视剧和电影演得都要好。大家有看过这一版吗?怎么样呢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