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兆濂

时间:2024-09-28 06:15:41编辑:思创君

牛兆濂的生平

1867年,牛兆濂出生在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据说在他出生时,父亲牛文博曾梦见宋代理学家“濂溪先生”周敦颐来到家中,便给儿子取名“兆濂”,字“梦周”。牛文博也读过几年书,因为家里穷,辍学做了生意,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极重视。牛兆濂小时候就是乡里出名的“神童”,21岁时考中举人,却因要赡养父母,没有去北京参加会试。26岁时他北上三原县,拜理学家贺瑞麟为师。贺先生提及此事。他说这是奉母亲之命(当时父亲已死),母亲只要我学做好人,其他的不指望。贺先生指点他遵循程朱理学之路,他自此专注儒家为己之学,身体力行。儒家的关中学派注重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牛兆濂一生也奉行“学为好人”之道,有求必应,德行乡里。1900年,关中遭遇大饥荒,牛兆濂不辞辛劳,主动站出来主持蓝田全县的赈恤救济事务,做事极为清正。他儿子想在赈济局里谋个差事,获得一点微薄薪水养家,也被牛兆濂拒绝。  1893年赴三原拜贺复斋(瑞麟)为师,言:“慈亲之命但愿濂学为好人,他非所望焉”!贺以先生孝义诚恳,收为门下。先生一生即奉行“学为好人”之道,布衣自足,不慕荣利,以耿介廉洁自守,具冰雪之操。投身程朱理学研究,且精通周易,善逻辑推理,预见性强,因此被称为“圣人”。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学生门人不计其数。先生的一生,追求着一种淡泊明志的隐居生活,可生逢乱世,为了国计民生,他常常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走,使得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清光绪八年(1882)参加县考,名列榜首。光绪十年(1884年)肄业于关中书院,后入志学斋,专攻儒家经学。第二年,充任志学斋斋长。因其爱好广泛,曾遍读兵、农、钱、谷、水利、算术之书。1886年补廪膳生员,并被聘为塾师。光绪十四年(1888)听柏景伟讲学于关中书院,并受教于李菊圃、黄小鲁等人。次年应乡试,中第28名举人。后因父殁母病不能进京应试,按惯例应予除名,陕西巡抚端方以孝廉奏请朝廷得以幸免,并特赐内阁中书衔。但他不意功名,力辞不就。光绪十六年(1890)任白水书院山长,开始治程朱之学,为此曾于十九年(1893)赴三原拜贺复斋为师。光绪二十四年(1898)管理蓝田县厘衙局,后又主持县赈恤局。他廉正清明,亲自制定局规,率先执行,并严格要求下属。时逢陕西大灾,收成锐减,牛呼吁社会急起相救,得江南义赈会捐赠,保全了众多百姓生命。后因厌恶官场应酬辞职,讲学于芸阁学社。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开设经济特科,选拔专门人才。陕西巡抚升允举荐牛,并赠以路费促其赴京召对。但他以专攻经史不懂经济为由辞而不往。光绪二十九年,(1903)升允以关中书院改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聘牛为总教习,一年之内书函敦请六七次,他认为自己是立志做学问之人,不能与做官者为伍,又兼与新学不通而婉言相谢。最后巡抚派人持聘书、聘金驱车登门相接,才勉强随去。但三个月后,因学派门户之见,决然辞归,仍治程朱理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牛被选为咨议局议员,后又被选为常驻议员。时值关中鸦片烟害又起,他前往烟害最重的西府地区密查,前后历时20天,有力地推进了该地区的禁烟。不久,因不满清政府的腐败,辞去常驻议员职务,再讲学于鲁斋书院。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新政府屡次相召,争取他参加革命,共商大事。但他对革命缺乏认识,认为自己与大清君臣之分早定,每次都以身体欠佳而谢绝。1912年初,原陕甘总督升允率兵攻陕,企图复辟皇朝。牛不顾个人安危西出礼泉,以民生之计和时局大势晓以利害,使升允罢兵。此后他专事讲学于清麓书院,以宏扬儒学为己任,慕名来学者与日剧增。杨虎城任陕西省主席后,派蓝田县县长曹汉英带绅士十数人持聘书和聘礼邀牛作顾问,但牛力辞不受。1926年军阀混战,蓝川先生诗云:大祸中原小祸秦,至微亦足祸乡邻。苍天若念黎民苦,莫教攀阙生伟人。1930年,日寇野心初现。先生对当局政府一味投降对内自相屠杀,极为愤慨。写下《我明告你》一诗,申明大敌当前,团结则并存号召团结相处,停止内讧。1931年“九一八”事变,牛义愤填膺,减膳数月以志爱国之心,并积极倡导抵制日货,用攘夷之说激励学生爱国救亡,挥笔写下了《阋墙谣》一诗。号召大家共赴国难,团结御侮。提倡抵制日货,并为之减食三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极为感动,认为“全民联合抗敌,由此发扬,中华民族便有复兴之日”。并亲自组织300名兵勇,恳请投笔从戎,效命疆场。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向中国增派八个师团的兵力,准备大举进攻华北。患病在床的牛兆濂闻讯后痛不欲生,病情日渐加重,于7月21日愤然辞世。

牛兆濂的介绍

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西安市蓝田县人,清末关中大儒。幼年过目成诵,后拜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光绪十年(1884年)肄业于关中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年)补廪膳生员,并被聘为塾师。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后人尊称蓝川先生。辛亥革命后以遗民自居。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病逝。牛兆濂著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礼记传》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等,又曾主纂《续修蓝田县志》。

《白鹿原》朱先生原型是谁?

朱先生的原型就是清末关中大儒牛兆濂。相传牛兆濂出生时,父亲梦见北宋大儒周濂溪,这位大儒你一定认识,没错,他就是《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字濂溪)。因为这样的缘故,父亲为他取名牛兆濂,字梦周。在父亲的全力支持下,牛兆濂自小在学问上表现不俗,被当地誉为“神童”,他十六岁应县考,名列前茅,二十二岁省试中举。因才华出众,当地人都以“牛才子”称之。中举之后,当然要进京赶考,无奈恰逢父亲去世,母亲又染病,牛才子只得选择留守家中守孝侍亲。按理说,功名自此与他无缘,然而当地官员却逐级将他的情况向上禀报。后来光绪皇帝亲自批复:“孝行可风,著赏加内阁中书衔。”因祸得福,他本可以一跃进入朝堂,但却上书朝廷予以推辞,将到手的荣华富贵拒之门外。此后牛兆濂一心广结道友,潜心向学,声誉日隆,被称为陕西关中学派最后的传人。朱先生与白嘉轩朱先生有原型,主人公白嘉轩也不例外。据陈忠实讲述,白嘉轩人物形象正是参考了其家族里的一个堂叔,这位堂叔不论在任何时候都挺直着腰,后人想起他总要提起他的直腰板。其为人平常也不苟言笑,走在路上,所有奶娃的妇女都会回避。陈忠实正是依靠这位堂叔的故事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才创作出白嘉轩这一艺术形象。果然是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怎样评价《白鹿原》中朱先生这个人物?

我认为《白鹿原》中的朱先生是一位很有争议的人物,他拥有着传统的稳重、老练和睿智的思维,从这个方面来看,朱先生其实是很优秀的;但是他的思想中又很排斥新思想,排斥新的时代,只想守护着白鹿原过着从前那般的日子,这样的想法又是落后的、守旧的、一成不变的,所以在评价朱先生这个人物的时候,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来谈论。首先要说的是朱先生这个角色的优点,那就是稳重、睿智、有威严,这些也是朱先生这个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朱先生是一个很典型的“旧时代”的人,他热爱白鹿原,热爱白鹿原的村民们,同时他也用他多年来的经验一直帮助着白鹿原变得更好,每当白鹿原的村民们遇到困难或者矛盾而犹豫不决的时候,朱先生总是能够通过三言两语解开这一切,从他为白鹿原所作的这些种种事情来看,他是一个很值得人们尊敬的人,所以白嘉轩对朱先生才会那么尊重、那么敬佩。其次要说的就是朱先生的局限性,那就是“守旧”,而且朱先生除了守旧之外,还格外排斥新的东西,这便是他做的不对的地方。朱先生的思想其实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点,那就是排斥新的东西,朱先生不希望白鹿原迎来新的时代,不希望白鹿原开始遵守新的规矩,而他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希望不仅仅是因为他排斥,还是因为他不懂,他对这些新事物完全不懂,所以他担心自己的地位会受到挑战,他便将这些新事物统统拒之门外。综上所述,《白鹿原》中的朱先生总的来说是一位很好的长辈,但是他的思想太过固执,太过守旧,,所以导致了他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

《白鹿原》总结002: 朱先生之初步认识

朱先生是白嘉轩的大姐夫,自幼聪灵过人,十六岁应县考得中秀才,二十二岁赴省试又以精妙的文辞中了头名文举人。次年正当赴京会考之际,父亲病逝,朱先生为父守灵尽孝不赴公车,按规定就要取消省试的举人资格。


陕西巡抚方升厚爱其才更钦佩其孝道,奏明朝廷力主推荐,皇帝破例批准了省试的结果。巡抚方升委以重任,不料朱先生婉言谢绝,公文往返六七次,仍坚辞不就。

但在幼年的白嘉轩眼里,早已名躁乡里的朱大才子的模样却是普普通通,走路的姿势也是普普通通,似乎与传说中的那个神乎其神的神童才子无法统一起来。

直到白嘉轩读书懂事以后,他才开始从心底里敬重姐夫,他敬重姐夫不是把他看作神,也不是把他看作一个不咋地的凡夫俗子,而是断定那是一位圣人。

朱先生曾受南方一位先生盛情相邀,希望他能到杭州讲学,交流诸家沟通南北学界。朱先生兴致很高,乘兴南去,想充分阐释自己多年苦心孤诣凿研程朱理学的独到见解,以期弘扬关中学派的正宗思想。

谁知到了南方以后,那些同仁们每天都是游山玩水,吃酒作乐,还常常取笑朱先生的一身布衣服饰和他的关中说话口音。更过分的是一天晚上,这些人把朱先生领进到一座烟花楼里。

朱先生再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对邀请他讲学的朋友大发雷霆:“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吾等责无旁贷,本应著书立论,大声疾呼,以正世风。竟然是白日里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夜间寻花问柳,梦死醉生......”

至此,朱先生的人物形象饱满鲜亮起来,聪慧仁孝,不拘眼前,目光远大,忧国忧民,铮铮君子,慎言笃行。


十六岁得中秀才,二十二岁中省试头名举人,治学绝对刻苦,孜孜不倦,否则,难以如此顺利。看看范进老年中举的情形,以及当年的曾国藩是在23岁时第七次的秀才考试中才得以入围,24岁时才在乡试中考中举人。


陕西巡抚方升对其青睐有加,多次登门拜访求其相助,朱先生却最终拒绝,他不看眼前的前程与富贵,不想只做巡抚大人的左膀右臂。因为,在他心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心脏有病远比手脚有病严重得多,就像鲁迅先生当然弃医从文一样,都是胸中有大义之人。

朱先生一生勤俭朴素,都是粗布衣服,不着一条一缕丝绸,恪守着淳朴的本色,到死还因为妻子给他错穿了丝袜而腿脚不愿伸直,直到换成布袜之后才舒展平躺下来。

在看到那些附庸风雅,亵渎孔孟之徒的丑恶面孔后,他再难控制自己的脾气,爆发出严厉的谴责,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身为民族精神的坚守者怎能沉迷于吃喝玩乐和声色堕落之中呢。

看到最后朱先生在没有经费,在顽强地编撰完滋水县志后安然去世,并要求不得使用棺材,不得接受乡邻亲友的吊唁,甚至不得使用蒙脸纸,心中不禁颤抖,这才是真正的白鹿精神,才是民族正气的守护之神。


放眼目下有不少所谓的文人和学者,打着学术的幌子,张扬自己的成绩,处处标榜炫耀、沽名钓誉、甚至诱骗他人,可能是他们从来没有认真读过《白鹿原》这本书。


《白鹿原》的书里,朱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白鹿原上有个圣人,在这块地上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在原上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就是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早在一句话退清兵之前,朱先生已经成了神。他自幼才智过人,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当时的山西巡抚方生要委以重任,他却婉言谢绝。他的名言是“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有一年的夏天,烈日当头,大家都在麦场晒麦子,朱先生却穿着本应在下雨天才穿的泥屐走来走去,原上的庄稼人都哂笑:“这书呆子,读书读傻了吧?”谁曾想,一会功夫,起风了,顷刻间暴雨如注,这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朱先生早料到了。又有一次,朱先生说了一句“今年成豆”,结果那一年大旱,稻子谷子都旱死了,只有耐旱的豆子获得了丰收。这样的事在庄稼汉中间传开了,后来,有个农民的牛丢了,也找朱先生来算一算,朱先生当时忙,随口说了一句“牛在南边,快去找吧”,这位农民大哥于是慌里慌张的往南跑,一不小心撞到了两位姑娘,被说成时耍流氓,他来不及解释继续跑,后面就有人追,他从一个高坡上跳下来,你说神不神?牛就在下面呢,那个老黄牛正舔着小牛!追他的人,看热闹的人,一会聚了一大堆,这位农民大哥来了精神,他说:“朱先生算的真准,他跟我说‘要得黄牛有,疾步往南走;撞开姑娘手,老牛舔牛犊’……”当然也有不准的时候,那些不准的东西大家都选择性的忘记,那些准的,就被越传越神。在这些事迹中,朱先生慢慢成了庄稼人心目中的活神仙,任谁,来到了白鹿原,都要对朱先生礼敬三分。如果说只有庄稼人对朱先生奉若神明的话,那也不能称为“神人”了,后来朱先生大义闯清营,一番唇枪舌战退了方升20万清兵,更让上至张总督,下至三岁孩童佩服起了朱先生。白鹿原上的县令换了一茬又一茬,每一茬都很重视朱先生。在杨排长那帮人要进攻西安时,当时的县长姓彭。彭县长实在受够了这帮兵痞不断的征粮,他问朱先生该咋办,朱先生说“熬着”,他向朱先生索要手迹,朱先生给了他四个字“好人难活”,第二天彭县长就跑路了,朱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愣怔了一下说:“他熬不住了。”后来,这帮兵的头领刘军长来找朱先生算卦,看什么时候能破城,朱先生说:“秋冬之交是大限,见雪即见开交。”果然,那天下了雪,但不是刘军长攻破了城,而是打了一个大败仗,不得已要退兵,他想起朱先生的“见雪即见开交”,恨恨地说:“这个老妖精!”后来黑娃拜了朱先生做师傅后,他给黑娃题了一幅字,也是他最后一次题字,上面写着:学为好人。到了最后的日子,朱先生已是满头白发,他把头搭在媳妇的腿上,让媳妇给他找黑头发,他忽然想起来小时候,母亲在他头发里捉虱子的情景,不知觉间陷入了幻觉,他记起母亲把他的头按在大腿上,双手分开他的头发寻虱子,他对媳妇说:“我想叫你一声妈——”,这吓了媳妇一跳,他接着说:“我心里孤清的很,就盼有个妈。”朱先生死后,按理说就不该再有什么事了,但诡异的很,在后来的岁月里,他的坟被刨了。四五十个男女学生挖了他的墓,他们在墓里找到一块砖头,正反两面都有字,正面写着“天作孽,犹可违”,背面写着“自作孽,不可活”,这些人很气愤,捞起这块砖头就往地上摔,这块砖竟然分成了两半,里面还有字!上面写着:折腾到何日为止。人说诸葛亮能算到死后司马懿会去摸他的坟,于是在墓里装了很多磁铁,一身铠甲的司马懿到了他的坟前,不自觉的就跪下了(野史),按照这个逻辑,朱先生能算到那帮学生摸他的坟,跟诸葛亮也有得一拼了。白嘉轩在朱先生死后思忖,这个人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奇闻趣事,全都是与人为善,竟找不出一件害人利己的事来。所以这里有一问:朱先生忧国忧民,操劳一生,到底图的啥?利肯定不是,因为他临死也没捞着什么利。名呢?就像方升一样,为了名而撤兵。诚然,朱先生,是名扬千里,但个人认为他图的也不是名,他的层次要比方升高。那朱先生到底图的啥?这里讲个故事,明白了这个故事,我想你就了解朱先生图的啥了:白嘉轩找到朱先生问族长咋当,朱先生说“族长族长,一族之长,不把它当官,你才安稳了”,接着朱先生也讲了一个故事,那是很久远的圣王舜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帝王叫舜,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又桀骜不驯,他们串通一气想杀了舜。听到这儿,白嘉轩都叹到“天底下还有这样狠的家人哩?”朱先生接着说,面对父母兄弟的迫害,舜不但丝毫不以为意,反而总是在他们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朱先生强调说“这才是古人的风范哩!”听完这个故事,你懂了朱先生了吗?

上一篇:djvu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