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1945年的突出部战役在德军的行动代号是什么
行动代号为"秋雾"。1、阿登战役,别称亚尔丁之役,但盟军将士依作战经过称之为突出部之役,而德国B集团军群则称之为守望莱茵河作战。战争发生于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是指纳粹德国于二战末期在欧洲西线战场比利时瓦隆的阿登地区发动的攻势。2、德军此次作战目标是突破英美盟军战线并将其一分为二、占领安特卫普,包围并消灭盟军的四个军,迫使盟军在轴心国占优势的条件下谈判。此次作战如果成功,希特勒就可以集中全力应付东线战事。3、盟军盲目自信、忙于进攻计划、空中侦察不足、美国第1军相对缺乏战斗经验,进一步为德军的突击提供了可乘之机。美军伤亡主要集中在战役的前三天,美军第106步兵师三个团中有两个被迫投降。整体而言,阿登战役是美国在二战所经历最血腥的一役,美军阵亡人数达19000人,超过任何战役。对美国陆军而言,参与阿登战役的美军人数与敌军人数皆超过美国在二战前曾经参与的任何冲突。4、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5、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发生于1945年的突出部战役在德军的行动代号是什么A台风B守望莱茵C大雷雨D春醒
B守望莱茵守望莱茵一般指阿登战役,别称亚尔丁之役,但盟军将士依作战经过称之为突出部之役,而德国B集团军群则称之为守望莱茵河作战。扩展资料:战争发生于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是指纳粹德国于二战末期在欧洲西线战场比利时瓦隆的阿登地区发动的攻势。此次战役与一些次作战协调进行,其中包括地板行动(Operation Bodenplatte)和狮鹫行动(Operation Greif)等。德军此次作战目标是突破英美盟军战线并将其一分为二、占领安特卫普,包围并消灭盟军的四个军,迫使盟军在轴心国占优势的条件下谈判。此次作战如果成功,希特勒就可以集中全力应付东线战事。此次战役的计划是在极度秘密,几乎完全处于无线电静默的情况下完成。虽然“Ultra”(盟军破译德国秘密无线电通讯的组织)和美第三军的情报人员显示有迹象表明德军会发动进攻,盟军仍忽视了此次突袭的可能性。此外,盟军盲目自信、忙于进攻计划、空中侦察不足、美国第1军相对缺乏战斗经验,进一步为德军的突击提供了可乘之机。美军伤亡主要集中在战役的前三天,美军第106步兵师三个团中有两个被迫投降。整体而言,阿登战役是美国在二战所经历最血腥的一役,美军阵亡人数达19000人,超过任何战役。对美国陆军而言,参与阿登战役的美军人数与敌军人数皆超过美国在二战前曾经参与的任何冲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阿登战役
突出部战役中美军为什么会赢得最终的胜利
阿登战役历史上也称突出部战役。阿登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1944年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德军伤亡10万人,损失坦克和重炮约700辆、飞机1600架。盟军损失约8万余人(包括1万人死亡,4.7万人受伤,2.3万人失踪),其中7.7万人是美国军人。阿登战役之后,希特勒再无后备力量可以补充,德军在西线再也无力阻档盟军的前进了。所以阿登战役当之无愧地被后人称为历史的转折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由美、英等国军队组成的盟军迅速向西线防御的德军发起了进攻。1944年深秋,战线向德国本土逼近,德国面临绝境,为扭转这一局面,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场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夺回主动权。为此,从9月底,元首就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定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
这个计划被命名为“莱茵河卫兵”。该计划的主要设想是: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突破盟军防线,在列日与那慕尔之间强渡马斯河,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把盟军一分为二,切断美军第1集团军和英军第21集团军群的后方交通线,并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稳定西线形势。然后再转过头来对付东线苏联。
西线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元帅和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虽然对元首野心勃勃的计划大吃一惊,但劝说无效后也不敢再多言。最后计划包括每一个细节甚至炮轰时间都是希特勒在大本营制定的。11月3日,元首的特使约德尔上将赶到设在西线克雷菲尔松树林的B集团军司令部,将“莱茵河卫兵”的详细作战计划交给龙德斯泰特和莫德尔,上面还有元首的亲笔警告:“不得更改”。
希特勒选择的反攻地点在德国、比利时、卢森堡三国交界处,就是4年半之前(1940年)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阿登山区。这个地区是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和乔治·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北侧由第1集团军负责,南翼有第3集团军负责,两个集团军之间大约85英里宽的艾弗尔山到蒙绍的防区由第1集团军所属的第5、第8两个军共6个师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认为该地区是“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决心不顾一切地推行这项计划”。他甚至认为,“在西壁防线前面证明不可能的事(指打败西线盟军)通过从西壁防线内的进攻,将成为可能”。他的计划不可谓不大胆,如果他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后盾,或许他能成功。但是他没有。
为实施这个计划,德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人民近卫军”的命令,应征年龄从16岁到60岁,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经过6至8周的短期训练后,调往西线,加入了攻击部队。12月初,德军共集结了20个师,由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指挥。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挥的第6党卫军装甲集团军,辖有4个党卫军装甲师、5个步兵师。大约有640辆坦克。中路是曼特菲尔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辖有3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大约有320辆坦克。左翼是布兰登堡指挥的第 7集团军,辖4个步兵师。其任务是负责掩护第5装甲军团的侧背,保障中央进攻。
盟军在西线共计有87个师,其中25个装甲师。然而在阿登一线却只有6个师的兵力。而且盟军高级指挥官们对德军反攻的可能性预料不足,认为目前德军的处境已不可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了。
德军在进攻前实施了“格赖夫”的作战计划。“格赖夫”一词在德语中指神化中那种鹰头狮身长有翅膀的怪兽,如果就它在盟军中造成的巨大而惊人的混乱而言,这个名子取得十分恰当。德军组织了一支约2000名的会讲英语的突击队,由党卫军中校斯尔策尼指挥。斯尔策尼擅长冒险,曾使用滑翔机从一个山顶监狱搭救出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斯尔策尼的突击队扮成美军,乘坐美军的吉普车深入盟军防线内部,他们分成小队到处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使守军的预备队走错方向,挂上红布条表示路上埋有地雷,尽其所能地制造混乱。美军被这少数德国兵的活动扰得惊恐不安。因为他们造成一种印象,好像不知道有多少这种单位在美军后方活动。为搜索这些德国小分队,美军到处拦截车辆来实施检查,50万美军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盘问,几百名士兵在答复问题时因使人感到怀疑而被拘捕,连身为12集团军群司令的布莱德雷也不例外。然而,这一计划的第二步,即用一个完整的装甲旅——第150装甲旅,驾着美式坦克,穿着美军制服,长驱直入并占领马斯河桥的设想却未能实现。12月16日,德第66军的一名军官,在从军部驾车去前线时被俘,随身携带的几份该计划的作战命令落入美军手中,从而使美军及时作出了反应。
12月16日拂晓,德军分兵分三路突然出击。密集的大炮对几乎所有的美军阵地猛轰,蜷缩在睡袋中的美军士兵从睡梦中惊醒,连滚带爬地钻入掩体,惊恐中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紧随着炮火,几百架探照灯又罩住了美军阵地,为在暗夜中发起进攻的德军提供照明。在混乱中,德军突击部队在坦克的掩护下向美军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美军阵脚大乱,损失惨重。
本次作战中最重要的是第6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快速突破,因为它最接近马斯河上的重要地段,因此空降部队用在这里是最有价值的。但是自从1941年克里特岛空降战役之后,德国伞兵部队都被当作地面部队使用。仅仅在作战前数周,德军才勉强凑出编成一个伞兵营。由海德特中校率领。然而海德特却发现,这些是有一半没有空降作战经验的伞兵,而配合他们的运输机也缺乏编队飞行的经验。只有三分之一的飞机勉强到达目标区——大部份因飞行员的失误被投落在德军自己的防线后方——而且到达目标区的伞兵空降的十分分散,所以海德特只能集中两百人,无法完成原定的任务。数天之后,疲惫的海德特向美军投降。
右翼狄特里希的第6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突破了美军防御后,迅速插向斯塔佛洛,抵达昂布莱夫河上的一个渡口,挺进约30英里。其党卫军装甲师先头纵队 “派佩尔战斗队”抵达并占领了渡口。然而,这只纵队迅速插向斯塔佛洛时,对近在咫尺的存有250万加仑汽油的美军的燃料库及重要桥梁竟没有能够及时夺取,以致美军增援部队利用其设置障碍(燃烧汽油、炸毁桥梁),阻住了其前进的道路。差劲的路况,严重交通阻塞和缺乏油料妨碍他们的推进。臭名昭著的“派佩尔战斗队”,屠杀了几批已经解除武装的美军战俘和比利时平民(包括马尔梅迪大屠杀)。第6党卫队军装甲集团军在艾森伯恩山岭进攻遇到美军第2步兵师和第99步兵师的顽强抵抗,延缓了他们的推进。战斗至12月18日,德军第6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中部和右翼的进攻行动基本被阻止住。
美军在战斗打响后的开始两天里,还没有完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美军第1集团军仍推测德军意图是对北面战线上美军对鲁尔水坝地区攻势的反击。直到 17日早上,盟军主要司令官们才承认德军全面进攻已经开始,美军第7装甲师南下圣维特进行增援,第3集团军的第10装甲师一部则北上进入受威胁的地区。盟国远征司令艾森豪威尔急调第82和第101空降师火速赶往巴斯托尼——圣维特一线进行增援,阻止德军西进。加文将军指挥的美第82空降师被派往圣维特防线,而麦考利夫将军指挥的第101空降师则驰援巴斯托尼。
在中路,曼特菲尔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进展迅速,到17日,成功的用一个钳形攻势包围了美军第106师的两个团,并且迫使7000人以上投降,这是美军在欧洲战场上遭到的最严重损失。增援的美军第7装甲师赶到小镇圣维特,一处极重要的道路汇集口,包括第106步兵师残部,成功抵挡了德军的进攻,德军第58装甲军、第66军在圣维特及其以南地区发动了新的强大攻势,12月21日迫使美军第7装甲师后撤。德军原计划在12月17日占领圣维特,德军进攻的时间表遭到重大拖延。18日,曼特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第47装甲军进抵公路交通枢纽巴斯托尼,美军被迫退守巴斯托尼和诺维尔一线。
左翼布兰登堡指挥的第7集团军所辖的4个师均渡过奥尔河,其中第5伞兵师突至12英里处的维尔茨,在南侧为中路部队建起了一道壁垒,小有进展。但第7集团军在美军的顽强阻击下前进缓慢。
至12月20日,当面防守的美军已基本制止了德军在突破口南北两个“肩角”的进攻,德军的进攻部队已形成一支宽约100公里、纵深30至50公里的突出部,并继续向前推进。
19日,艾森豪威尔在凡尔登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商讨对策。会议决定采取南攻北守的方针。具体部署是: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北上攻击德军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团军向北靠拢保护巴顿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必须顶住从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区的德军,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坚守阵地,并准备由北向南反攻,与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合围德军。
德军曼陀菲尔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在20日包围了巴斯托尼的美军第101空降师后,第47装甲军以两个装甲师又继续向马斯河沿岸进攻。德军南面战线上的第7集团军右翼的第5伞兵师继续向前推进,并构成了对美军防守的巴斯托尼的合围。第5装甲集团军进展迅速而第6装甲集团军的攻势远远落后。希特勒决定把原计划由第6装甲集团军但任的主要进攻任务转移到第5装甲集团军。
12月22日,巴顿率美第3集团军从南面发起了攻击。德军也在当天要求被围在巴斯托尼的美军投降,但只得到第101空降师代理师长麦考利夫一个词的回答:“有病!”(英文原文:「Nuts」,也可译为“该死!”)。这个美国俚语含意颇深,从此在二战史上传为美谈。巴斯托尼成为阻挡德军推进的一个钉子。德军只得饶过巴斯托尼向前推进。18000名美军死守孤城,抗击德军的进攻。直到圣诞节德军也没能突破第101空降师的防线。由于作为交通枢纽的巴斯托尼被美军占据,导致德军的后勤供应大量被堵塞在道路上,使突出的德军装甲师腹背受敌,补给困难。巴斯托尼防御战成了盟军整个防御计划取得胜利的决定性环节。第101空降师因此获“优异集体嘉奖”,这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唯一的全师获此荣誉的部队。
12月24日,巴顿的第3集团军摧毁了德第7集团军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进攻的屏障依托。紧接着,巴顿命令加菲将军的第4装甲师“拼命狂奔”,全力解救陷入德军重围的巴斯托尼。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4装甲师的战斗群突破了德军对巴斯托尼的包围。次日,大部队沿打通的道路驶入城内,加强了该城的防御力量。25日以后,德军又重新开始了对巴斯托尼的争夺战,许多师陆续被调到这一地区投入攻城战。
24日开始,天气逐渐转晴,盟军的飞机大批出动,对敌人运输道路进行地毯式轰炸,使德军后勤供应机构几乎瘫痪。与此同时,盟军的空军对已前出到塞勒斯的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的第2装甲师及装甲教导师猛烈轰炸。塞勒斯是德军推进的顶点,距马斯河只有5英里。于是中部战线形成了一个凸出部(阿登战役因此又称为凸出部战役或凸角之战)。在圣诞节那一天,德军第2装甲师与刚赶到的美第1集团军之第7军第2装甲师爆发激战,到该天结束,德军第2装甲师阵亡 2500人,1050人被俘,损失81辆坦克(原有88辆)。是役美军第2装甲师获得了“活动地狱”的称号。26日,德军遂开始后退。德军强渡马斯河的希望落空了。
1945年1月1日,德军出动1000多架飞机对盟军机场进行了几个月以来最猛烈的轰炸,盟军的260架飞机被毁。接着,德军地面部队向巴斯托尼发起了围攻。
1945年1月3日,盟军转入反攻,巴顿的第3集团军由巴斯托尼向东北出击,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由北向东南出击。德军也在这一天对巴斯托尼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势,从而展开了阿登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双方血战了5天,最终德军仍未能拿下这个重镇。虽然德军停止进攻,但仍然控制着在盟军防线上的突出部,盟军在攻势刚开始时,在严寒天气以及德军抵抗之下进度受到限制进度十分缓慢,多数德军以边战边撤的方式成功的撤离战斗区域,因为油料的缺乏使德军大多数的装甲车辆被放弃。
1月8日,希特勒终于下令德军撤退。1月12日,苏军在东线提前发动进攻配合作战,希特勒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作战。盟军迅速乘机推进。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胜利会师,到1月28日,德军被彻底赶回到原来的阵地。
阿登战役是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德军伤亡10万人,损失坦克和重炮约700辆、飞机1600架。盟军损失约8万余人(包括1万人死亡,4.7万人受伤,2.3万人失踪),其中7.7万人是美国军人。从战略上来看,希特勒使用了西线主要的机动兵力,并受到了极大的损耗,阿登战役之后,德军再无后备力量可以补充,德军在西线再也无力阻档盟军的前进了
突出部战役德军为何会失败
阿登战役历史上也称突出部战役。阿登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1944年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德军伤亡10万人,损失坦克和重炮约700辆、飞机1600架。盟军损失约8万余人(包括1万人死亡,4.7万人受伤,2.3万人失踪),其中7.7万人是美国军人。阿登战役之后,希特勒再无后备力量可以补充,德军在西线再也无力阻档盟军的前进了。所以阿登战役当之无愧地被后人称为历史的转折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由美、英等国军队组成的盟军迅速向西线防御的德军发起了进攻。1944年深秋,战线向德国本土逼近,德国面临绝境,为扭转这一局面,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场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夺回主动权。为此,从9月底,元首就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定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
这个计划被命名为“莱茵河卫兵”。该计划的主要设想是: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突破盟军防线,在列日与那慕尔之间强渡马斯河,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把盟军一分为二,切断美军第1集团军和英军第21集团军群的后方交通线,并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稳定西线形势。然后再转过头来对付东线苏联。
西线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元帅和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虽然对元首野心勃勃的计划大吃一惊,但劝说无效后也不敢再多言。最后计划包括每一个细节甚至炮轰时间都是希特勒在大本营制定的。11月3日,元首的特使约德尔上将赶到设在西线克雷菲尔松树林的B集团军司令部,将“莱茵河卫兵”的详细作战计划交给龙德斯泰特和莫德尔,上面还有元首的亲笔警告:“不得更改”。
希特勒选择的反攻地点在德国、比利时、卢森堡三国交界处,就是4年半之前(1940年)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阿登山区。这个地区是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和乔治·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北侧由第1集团军负责,南翼有第3集团军负责,两个集团军之间大约85英里宽的艾弗尔山到蒙绍的防区由第1集团军所属的第5、第8两个军共6个师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认为该地区是“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决心不顾一切地推行这项计划”。他甚至认为,“在西壁防线前面证明不可能的事(指打败西线盟军)通过从西壁防线内的进攻,将成为可能”。他的计划不可谓不大胆,如果他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后盾,或许他能成功。但是他没有。
为实施这个计划,德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人民近卫军”的命令,应征年龄从16岁到60岁,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经过6至8周的短期训练后,调往西线,加入了攻击部队。12月初,德军共集结了20个师,由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指挥。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挥的第6党卫军装甲集团军,辖有4个党卫军装甲师、5个步兵师。大约有640辆坦克。中路是曼特菲尔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辖有3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大约有320辆坦克。左翼是布兰登堡指挥的第 7集团军,辖4个步兵师。其任务是负责掩护第5装甲军团的侧背,保障中央进攻。
盟军在西线共计有87个师,其中25个装甲师。然而在阿登一线却只有6个师的兵力。而且盟军高级指挥官们对德军反攻的可能性预料不足,认为目前德军的处境已不可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了。
德军在进攻前实施了“格赖夫”的作战计划。“格赖夫”一词在德语中指神化中那种鹰头狮身长有翅膀的怪兽,如果就它在盟军中造成的巨大而惊人的混乱而言,这个名子取得十分恰当。德军组织了一支约2000名的会讲英语的突击队,由党卫军中校斯尔策尼指挥。斯尔策尼擅长冒险,曾使用滑翔机从一个山顶监狱搭救出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斯尔策尼的突击队扮成美军,乘坐美军的吉普车深入盟军防线内部,他们分成小队到处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使守军的预备队走错方向,挂上红布条表示路上埋有地雷,尽其所能地制造混乱。美军被这少数德国兵的活动扰得惊恐不安。因为他们造成一种印象,好像不知道有多少这种单位在美军后方活动。为搜索这些德国小分队,美军到处拦截车辆来实施检查,50万美军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盘问,几百名士兵在答复问题时因使人感到怀疑而被拘捕,连身为12集团军群司令的布莱德雷也不例外。然而,这一计划的第二步,即用一个完整的装甲旅——第150装甲旅,驾着美式坦克,穿着美军制服,长驱直入并占领马斯河桥的设想却未能实现。12月16日,德第66军的一名军官,在从军部驾车去前线时被俘,随身携带的几份该计划的作战命令落入美军手中,从而使美军及时作出了反应。
12月16日拂晓,德军分兵分三路突然出击。密集的大炮对几乎所有的美军阵地猛轰,蜷缩在睡袋中的美军士兵从睡梦中惊醒,连滚带爬地钻入掩体,惊恐中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紧随着炮火,几百架探照灯又罩住了美军阵地,为在暗夜中发起进攻的德军提供照明。在混乱中,德军突击部队在坦克的掩护下向美军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美军阵脚大乱,损失惨重。
本次作战中最重要的是第6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快速突破,因为它最接近马斯河上的重要地段,因此空降部队用在这里是最有价值的。但是自从1941年克里特岛空降战役之后,德国伞兵部队都被当作地面部队使用。仅仅在作战前数周,德军才勉强凑出编成一个伞兵营。由海德特中校率领。然而海德特却发现,这些是有一半没有空降作战经验的伞兵,而配合他们的运输机也缺乏编队飞行的经验。只有三分之一的飞机勉强到达目标区——大部份因飞行员的失误被投落在德军自己的防线后方——而且到达目标区的伞兵空降的十分分散,所以海德特只能集中两百人,无法完成原定的任务。数天之后,疲惫的海德特向美军投降。
右翼狄特里希的第6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突破了美军防御后,迅速插向斯塔佛洛,抵达昂布莱夫河上的一个渡口,挺进约30英里。其党卫军装甲师先头纵队 “派佩尔战斗队”抵达并占领了渡口。然而,这只纵队迅速插向斯塔佛洛时,对近在咫尺的存有250万加仑汽油的美军的燃料库及重要桥梁竟没有能够及时夺取,以致美军增援部队利用其设置障碍(燃烧汽油、炸毁桥梁),阻住了其前进的道路。差劲的路况,严重交通阻塞和缺乏油料妨碍他们的推进。臭名昭著的“派佩尔战斗队”,屠杀了几批已经解除武装的美军战俘和比利时平民(包括马尔梅迪大屠杀)。第6党卫队军装甲集团军在艾森伯恩山岭进攻遇到美军第2步兵师和第99步兵师的顽强抵抗,延缓了他们的推进。战斗至12月18日,德军第6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中部和右翼的进攻行动基本被阻止住。
美军在战斗打响后的开始两天里,还没有完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美军第1集团军仍推测德军意图是对北面战线上美军对鲁尔水坝地区攻势的反击。直到 17日早上,盟军主要司令官们才承认德军全面进攻已经开始,美军第7装甲师南下圣维特进行增援,第3集团军的第10装甲师一部则北上进入受威胁的地区。盟国远征司令艾森豪威尔急调第82和第101空降师火速赶往巴斯托尼——圣维特一线进行增援,阻止德军西进。加文将军指挥的美第82空降师被派往圣维特防线,而麦考利夫将军指挥的第101空降师则驰援巴斯托尼。
在中路,曼特菲尔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进展迅速,到17日,成功的用一个钳形攻势包围了美军第106师的两个团,并且迫使7000人以上投降,这是美军在欧洲战场上遭到的最严重损失。增援的美军第7装甲师赶到小镇圣维特,一处极重要的道路汇集口,包括第106步兵师残部,成功抵挡了德军的进攻,德军第58装甲军、第66军在圣维特及其以南地区发动了新的强大攻势,12月21日迫使美军第7装甲师后撤。德军原计划在12月17日占领圣维特,德军进攻的时间表遭到重大拖延。18日,曼特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第47装甲军进抵公路交通枢纽巴斯托尼,美军被迫退守巴斯托尼和诺维尔一线。
左翼布兰登堡指挥的第7集团军所辖的4个师均渡过奥尔河,其中第5伞兵师突至12英里处的维尔茨,在南侧为中路部队建起了一道壁垒,小有进展。但第7集团军在美军的顽强阻击下前进缓慢。
至12月20日,当面防守的美军已基本制止了德军在突破口南北两个“肩角”的进攻,德军的进攻部队已形成一支宽约100公里、纵深30至50公里的突出部,并继续向前推进。
19日,艾森豪威尔在凡尔登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商讨对策。会议决定采取南攻北守的方针。具体部署是: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北上攻击德军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团军向北靠拢保护巴顿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必须顶住从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区的德军,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坚守阵地,并准备由北向南反攻,与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合围德军。
德军曼陀菲尔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在20日包围了巴斯托尼的美军第101空降师后,第47装甲军以两个装甲师又继续向马斯河沿岸进攻。德军南面战线上的第7集团军右翼的第5伞兵师继续向前推进,并构成了对美军防守的巴斯托尼的合围。第5装甲集团军进展迅速而第6装甲集团军的攻势远远落后。希特勒决定把原计划由第6装甲集团军但任的主要进攻任务转移到第5装甲集团军。
12月22日,巴顿率美第3集团军从南面发起了攻击。德军也在当天要求被围在巴斯托尼的美军投降,但只得到第101空降师代理师长麦考利夫一个词的回答:“有病!”(英文原文:「Nuts」,也可译为“该死!”)。这个美国俚语含意颇深,从此在二战史上传为美谈。巴斯托尼成为阻挡德军推进的一个钉子。德军只得饶过巴斯托尼向前推进。18000名美军死守孤城,抗击德军的进攻。直到圣诞节德军也没能突破第101空降师的防线。由于作为交通枢纽的巴斯托尼被美军占据,导致德军的后勤供应大量被堵塞在道路上,使突出的德军装甲师腹背受敌,补给困难。巴斯托尼防御战成了盟军整个防御计划取得胜利的决定性环节。第101空降师因此获“优异集体嘉奖”,这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唯一的全师获此荣誉的部队。
12月24日,巴顿的第3集团军摧毁了德第7集团军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进攻的屏障依托。紧接着,巴顿命令加菲将军的第4装甲师“拼命狂奔”,全力解救陷入德军重围的巴斯托尼。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4装甲师的战斗群突破了德军对巴斯托尼的包围。次日,大部队沿打通的道路驶入城内,加强了该城的防御力量。25日以后,德军又重新开始了对巴斯托尼的争夺战,许多师陆续被调到这一地区投入攻城战。
24日开始,天气逐渐转晴,盟军的飞机大批出动,对敌人运输道路进行地毯式轰炸,使德军后勤供应机构几乎瘫痪。与此同时,盟军的空军对已前出到塞勒斯的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的第2装甲师及装甲教导师猛烈轰炸。塞勒斯是德军推进的顶点,距马斯河只有5英里。于是中部战线形成了一个凸出部(阿登战役因此又称为凸出部战役或凸角之战)。在圣诞节那一天,德军第2装甲师与刚赶到的美第1集团军之第7军第2装甲师爆发激战,到该天结束,德军第2装甲师阵亡 2500人,1050人被俘,损失81辆坦克(原有88辆)。是役美军第2装甲师获得了“活动地狱”的称号。26日,德军遂开始后退。德军强渡马斯河的希望落空了。
1945年1月1日,德军出动1000多架飞机对盟军机场进行了几个月以来最猛烈的轰炸,盟军的260架飞机被毁。接着,德军地面部队向巴斯托尼发起了围攻。
1945年1月3日,盟军转入反攻,巴顿的第3集团军由巴斯托尼向东北出击,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由北向东南出击。德军也在这一天对巴斯托尼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势,从而展开了阿登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双方血战了5天,最终德军仍未能拿下这个重镇。虽然德军停止进攻,但仍然控制着在盟军防线上的突出部,盟军在攻势刚开始时,在严寒天气以及德军抵抗之下进度受到限制进度十分缓慢,多数德军以边战边撤的方式成功的撤离战斗区域,因为油料的缺乏使德军大多数的装甲车辆被放弃。
1月8日,希特勒终于下令德军撤退。1月12日,苏军在东线提前发动进攻配合作战,希特勒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作战。盟军迅速乘机推进。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胜利会师,到1月28日,德军被彻底赶回到原来的阵地。
阿登战役是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德军伤亡10万人,损失坦克和重炮约700辆、飞机1600架。盟军损失约8万余人(包括1万人死亡,4.7万人受伤,2.3万人失踪),其中7.7万人是美国军人。从战略上来看,希特勒使用了西线主要的机动兵力,并受到了极大的损耗,阿登战役之后,德军再无后备力量可以补充,德军在西线再也无力阻档盟军的前进了
地图http://baike.baidu.com/pic/14/11836843630129127.jpg
阿登反击战与突出部战役
是同一个战役;
关于这方面的书出的很多(我见过5种版本),不过名字全叫“阿登反击战”,但是不推荐你买书,因为书上描写的比较笼统,主要介绍背景和影响,一般只写到师一级的作战单位的内容,建议你去淘杂志,杂志写得比较全,一般描述到营连一级作战单位。
双方主力部队
美军:
初期主要守军为:第六集团军,第七集团军,以及法军第一集团军部分部队。
主要增援部队:101师,第三集团军大部(巴顿部队,缺第12军)。
德军:
德军的调动很混乱(不断地拆散在重组,使得番号不好统计)
可以确定的完整编制主力为下:
第21装甲师;第25装甲掷弹兵师;党卫军第17装甲掷弹兵师;党卫军第10装甲师。
不确定完整的部队为下:
党卫军第6“北方”山地兵师;第七伞兵师。
还有几个无关紧要的国民掷弹兵师(大概不足8个师)
阿登战役的战略
英国首相卡梅伦后来评价德军的战略意图时分析道:“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计划穿过阿登山脉进行大规模的突击,在肩胛处切断盟军北方集团军的弯曲的左臂。这一行动除规模较大和速度与武器不同以外,很像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突袭普拉赞高原,切断和破坏奥俄联军的迂回运动,并突破其中央阵地。”遗憾的是,这些分析都是马后炮了。在丘吉尔的伟大著作《二战回忆录》中,他表示,当时他对德军的判断是一场“我们明知危险而又甘冒这种危险”。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对于德军的进攻还是缺乏关注:“德军第6党卫装甲军是一支大家公认的劲旅……1944年12月初那条战线的战斗沉寂下去时,他暂时逃脱了我方情报部门的监视。”而此时统领英国军队的蒙哥马利则更乐观:“目前敌军在所有战线上都在打防御战;他们的处境已不可能使他们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了。”蒙哥马利虽然没有猜对后半部分,却猜对了前半部分。“莱茵河卫兵”计划是一种天才计划。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德军的当前实力远不能和1940年相比。参与阿登战役特种作战的德军特种作战头目斯科尔兹内回忆起希特勒接见他时说道:“我记得他说我们将在阿登部署6000门火炮,此外,德国空军将派出约2000架飞机,其中包括许多新型喷气机。”事实却是,德军选择了在最恶劣的天气发动进攻,因为那时盟军的飞机不能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