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方鼎

时间:2024-09-29 23:12:34编辑:思创君

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的区别

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其实是同一个东西。最初给后母戊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将其称为司母戊鼎是因为他认为“司母戊”意思是“祭祀母亲戊”的意思,且当时另一著名学者也认为“司”有“祠”的意思,此后这一名称就保留了下来,但是实际上“司”应做“后”解。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有什么不同nbsp; 自郭沫若先生给司母戊鼎命名之后,这一名称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一直被沿用,称为“司母戊大方鼎”,又因为这座鼎意义非凡,是我国考古学商的伟大发现之一,司母戊鼎的名称也被写进了历史课本,河南安阳作为宝鼎的老家,也在殷墟博物馆内建造了一个赝品,并写上了“司母戊”这几个字。nbsp; 但在后来,经过了多为历史、文字学者的研究,认为“司”应该做“后”解,在古汉字中,司和后其实是一个字,而“后”主要指的是皇后,前后的后则是用现在已经废除的“後”来表示,所以这里应该是“后母戊”,意思是“伟大、令人尊敬的”,确定了这一含义之后,不管是博物馆还是课本上这一方鼎的名称都改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介绍 后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一件青铜铸品,于1939年的时候在河南省安阳市五官村出土,顶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重达千克,鼎身四周刻有饕餮纹和盘龙纹,工艺精巧,十分威严,其主人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

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是因为在铸造司母戊鼎的晚商时期,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中的用字都存在正反通用的情况。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自己的母亲——商王武丁之妻戊,所铸造的一尊鼎。事有凑巧,史料记载,妇好正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也是武丁之妻。由于司母戊鼎与后来出土的后母辛鼎是同一时期的鼎,因此,有专家推翻了以前郭沫若给司母戊鼎起的名字,认为“司母戊鼎”应该改名为“后母戊鼎”。后母戊鼎相关介绍:司母戊鼎高度133厘米,鼎口长110厘米,鼎口宽79厘米,总重量为832.84千克。鼎身呈长方形,鼎身的四面铸有精美的饕餮纹和蟠龙纹;鼎的上部有一圈折沿;鼎沿两侧有一对立耳,(其中一只立耳在出土时遗失,是后来按照留存的另一只立耳仿制的)。鼎身的下部是四个柱状的支撑足,足上铸有精美的蝉纹;在鼎腹的内部铸有“司母戊”字样的铭文。郭沫若正是基于这三个字,将其命名为“司母戊鼎”的。

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是镇国之宝的地位。司母戊鼎,亦称司母戊大方鼎、后母戊大方鼎、母戊方鼎。据专家考证,商朝第二十四任国王祖庚为祭祀其母,铸造了方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祖庚三弟,第二十五任商王祖甲铸造的。司母戊鼎腹内有“后母戊”三字,因而得名,鼎呈长方形,有双耳,通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目前已知的最重、最大的鼎类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镇国之宝。历史沿革1946年夏,安阳政府某陈姓参议闻知司母戊鼎藏在吴家的消息,找到吴培文,劝他和村民把文物交给安阳政府。村民被说服后,安阳县长姚法圃,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陈子明等带着警察,来到吴家大院,将方鼎挖出,运回县城,后移送中央博物院(即今南京博物院)。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准备把司母戊鼎运往台湾,因为大鼎太重,慌乱中被遗弃在南京飞机场。解放军在南京机场发现了司母戊鼎,将其移送至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建成,司母戊鼎被调运至北京,此后一直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是哪个朝代制造的?

司母戊鼎是商朝制造的。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文物特征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

司母戊鼎的来历?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毋”,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上一篇:cad复制快捷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