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一个平凡人对生命与人性的救赎
《我不是药神》上映于2018年,它改编自一个叫做陆勇的慢粒白血病患者的真实事迹。
严格来说,《我不是药神》算是文牧野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当年电影开映,豆瓣评分直接亮出开局9分的超高得分,超出50%的人打出5星好评,创造了国产院线片评分成绩的最强记录。
时至今日,该电影在豆瓣评分仍高居9分不下。毫不夸张的说,它可能会是近十年来国产电影中最出色的一部现实题材作品。
本期公众号就选择这部电影,谈一点拙见。
主要演员:
程勇——徐峥饰
吕受益——王传君饰
刘思慧——谭卓饰
彭浩(黄毛)——章宇饰
刘牧师——杨新鸣饰
张长林——王砚辉饰
《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文牧野采用 黑色幽默 的创作手法,将喜剧元素融入反映沉重、压抑的社会现实中。
影片以一个小剖面所揭示的血淋淋的社会现实,都来源于救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格列宁。
关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百度百科上是这样写的: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影响血液及骨髓的恶性肿瘤,它的特点是产生大量不成熟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在骨髓内聚集,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并且能够通过血液在全身扩散,导致病人出现贫血、容易出血、感染及器官浸润等。”
慢性期患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疾病以及维持血细胞在正常范围,而格列宁正好可以达到这个治疗效果。
但通过正规渠道购入的格列宁价高至4万一瓶,普通家庭根本无经济实力长期负担。对于持有格列宁生产专利的药商而言,“命就是钱”,可对于白血病患者而言,“药就是命”。
可以说,无良药商谋取商业暴利与患者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购药以维持生命的诉求,似乎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当生命因贫穷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贫穷便是死亡。
在《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中,只有平凡人,没有英雄,哪怕是之后做出不平凡举动的主人公——程勇。
程勇一开始的形象是非常鲜明的。他是一个倒卖性用品的中年油腻男,邋遢、穷困、不思进取。在上海生活区的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中,他开了一家印度神油店,平日里生意经营惨淡,顾客寥寥无几,连交房租都成了问题。
程勇不仅店铺经营地差强人意,家里也是一堆烂摊子。
1.父亲面临偏瘫的危险,因无钱去医院救治,只能让其在敬老院煎熬着。
2.正准备出国的前妻与他争夺儿子的抚养权,两人协商无果。
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程勇,在争夺儿子的抚养权上,明显占据着下风。
程勇有着平凡人的私心、欲望,在面对没钱交房租而被房东封店、无经济实力给陷入昏迷中的父亲动手术,甚至连引以为安慰的儿子也被前妻试图移民的内外交困中,他铤而走险去印度走私格列宁,只是为了改变目前暂时的人生困境。
正如一开始他在电影中说的那样:“ 我不想当神,我只想赚钱 ”。是的,一开始的他不是英雄,更不想做救世主。
同理,出于这种平凡人为己的私心,我们也不难理解当警察严查仿制格列宁时,程勇会为了保全自己而将进货渠道转卖给假药贩子张长林。
同样是平凡人,当身处人生困境时,有些人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程勇所遭受的生活困厄能用金钱解决,可那些身患白血病的患者们,他们要付出的代价不仅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更须在直面死亡的威胁中生长出强烈的求生意志。
举例而言,影片中的悲剧人物吕受益,在妻子怀孕后的第五个月查出白血病。
是儿子的降生给了他继续活下去的勇气,是程勇的相对低价的印度格列宁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
看着尚在襁褓中熟睡的儿子,他也曾满怀希望地对程勇诉说自己当爷爷的美好憧憬。
然而当程勇因畏惧被判刑而退出走私药物后,吃不起昂贵格列宁的吕受益,已被日复一日的化疗和无止境的病痛消磨尽了求生的本能。贫穷又无望的他,为了不拖累妻儿,最终选择了撒手人寰。
其实,除了吕受益,同样患病而寻求上帝庇佑的刘牧师、不愿拖累家人而流浪在外的黄毛——彭浩,以及为了白血病女儿而去声色场所跳舞的刘思慧,他们也都是悲剧人物。
当初,他们四人阴差阳错而聚在一起,帮助程勇销售印度格列宁。
在这过程中,他们为维护广大白血病患者的权益,曾一起在张长林售卖假药的现场大打出手。
他们都因程勇而对未来有过希冀,也同样在程勇退出后再次陷入旧时困境。不同于吕受益的是,刘牧师、黄毛、刘思慧还能挣扎着活下去。
吕受益的自杀,带给程勇的精神震撼,不仅出于他对逝者的哀痛之情,更是出于对更多白血病患者的怜悯与担忧。他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轻生的吕受益?
当程勇走过这些前来吊唁的病友们身旁时,导演有意将镜头切换为程勇的视角,依次给他们的眼睛来了个特写。看着这一双双眼睛,此时程勇内心的愧疚之情展露无疑。
而当他看到坐在阶梯上,满怀伤感地吃着橘子的黄毛后,程勇内心的愧疚、自责、后悔等种种复杂情绪,更是难以平复。
程勇再次冒着入狱的风险走私印度格列宁,是因他彻悟——低价药物对这些病友活下去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为了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值得一提的是,在吊唁吕受益之前的电影情节中。当程勇在印度买完药后走出药店,街上正在喷洒防虫消毒的药剂。
在朦胧中,一行人推着两尊神像通过。其中一尊是掌管毁灭与重生的 湿婆神 ,另一尊则是专治疾病和管理财富的医神和财神 大黑天 。
程勇目送着两尊神像经过自己身旁后又逐渐远去,他似乎也像是亲历了一条受戒之路,明白了使命所在。
以上,都是促使程勇从为己谋利到舍己救人思想转变的重要因素。当程勇蜕变成一个不求私利,甚至贴钱为患者买药的药神时,前后人性上的对比在更显差异的同时也更具特殊魅力。
正因如此,当他被捕后,在法庭上不为自己做任何道德上的辩解时,其高尚的人格也就更容易令人肃然起敬。
影片中,垄断国内市场,售卖天价格列宁的药商,在某种程度上更像间接杀人的刽子手。
而冒着入狱风险且赔本售卖药物的程勇,却给许多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两相对比,人性的卑鄙与高尚立见高下。
当一个人出于救人的目的而触犯法律时,法律并不能成为判处这个人的唯一标准。
这里所展现的不仅是所谓的正当与不法的较量, 更是法律在人情、道德面前量刑的无私与酌情的对弈。
电影结尾,那些曾经受惠于程勇的白血病患者,自发地集结在街头,摘下口罩为他送行,我想这是对 “ 公道自在人心 ” 的最好诠释。
摘口罩体现了患者们对程勇的尊重,这一细节与电影前半部分程勇初次与他们会面而强迫他们摘下口罩形成了某种呼应。
坐在警车内的程勇,看着街上的此情此景,自是感动地红了眼眶。在为他送行的人群中,他彷佛看到了已逝的吕受益和黄毛正对着自己微笑。
我想此刻的程勇,定不会后悔自己为救人而入狱的选择的。
虽然《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但在无数绝望又压抑的社会现实面前,程勇带来的那一丝人性的温暖无疑具有直击观众心灵的作用。
是枝裕和曾在《有如走路的速度》中表明—— 他并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像程勇这样的人是少数,但他为世界变得更美好所作出的努力必将影响更多人投身于此。
影片的结尾,法律对程勇量刑时的酌情处理以及国家将治疗白血病的药纳入医保并实施进口零关税等诸多惠民举措的推行,标志着国家的不断进步,也让我们切实地相信———这世界终究是会越来越好的。
我不是药神,我只是个普通人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仅仅是点映,就已经在豆瓣评分得到了9.0的高分。它所获得的盛誉一片这里姑且不论,我想讨论下,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的些许思考。
这部电影的主要矛盾就是真假格列宁的定价差别,也正是由于“天价”和“平价”之差而有了后续各种事情的发生。
印度德列宁是有真正的疗效,所以它虽然不合法,既是假药,也是真药,成本才五百。正版德列宁的研制者——瑞士医药公司,完全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进行批量生产,缘何他卖三万一瓶?
别忘了,印度德列宁是仿制的,如果没有正版德列宁,仿制的德列宁也不会出现。研发出德列宁的瑞士医药公司,前期可能投入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美金,他卖三万一瓶有错么?没错。他需要将前期的资金收拢回来,这样他才能在高额利润之下继续研发新的药物造福人类。
同时,我们普通老百姓吃不起这种天价药物,吃五千到后来五百一瓶的印度格列宁有错么?也没错。就像电影中警察将病人都聚集起来调查假格列宁源头时,那位大妈说的话:我只是想活下去。
这个世界中,很多时候,都会这样:你也没错,我也没错,但就是充满了矛盾,无奈却现实。
药神中的“生意经”
电影里,有三种商人:
第一,卖出天价正版德列宁的瑞士医药公司,代表正统,合法并且有充足的实力进行维权,典型的资本运作。
第二,心黑的假药贩子张长林,阴狠狡诈,为赚钱不择手段,一个纯粹的“商人”。
第三,神油店老板程勇,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机缘巧合靠着卖印度德列宁发家致富,而后有自己的工厂,月入数十万,这别说在当时,即使在现在,也已经超过大部分人的收入了。而后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弱势群体。
资本运作没什么借鉴意义,这里暂且不谈,我想谈谈张长林和程勇。
低买高卖永远是经商的铁则。就以做商人来说,张长林和程勇都是成功的。但是,虽然成功,他俩却还是有分别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张长林是个典型又纯粹的“商人”,为赚钱不择手段,阴狠奸诈,将印度格列宁定价两万一瓶,仍旧是天价。心黑的他大赚特赚,却没有得到民心,落的个四处躲藏,日夜担惊受怕,而后被捕的下场。
程勇虽然开始的时候也是想赚钱,但他除了是商人,他还是个人。他将印度格列宁定价五千,普通百姓已经可以接受了。赚了一笔之后,他利用这笔钱开了个工厂,过上了一段好日子,而后为了病患,自己贴钱将印度格列宁以五百的价格销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尽得民心。也由此,我觉得,如果做生意,还是做程勇这样的“生意人”,可以长长久久,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程勇为什么能成功呢?是因为他胆大心细?还是因为他遇到机会并且抓住了机会?不,都不是。他是被逼的。
电影开头,程勇胡子拉碴,开着没什么收入的神油店。因为没钱交房租,他的店被房东封掉;因为没钱养活儿子,他的前妻要将孩子带到国外,他只能徒劳的将愤怒发泄在律师身上;因为没钱治病,他只能将生病的老迈父亲拉回家里,不给他做手术。他已经走投无路,陷入了绝境。
很多白手起家而成功的商人,梦想固然有,但真深究起来,其实是被现实逼迫而已。只有在陷入绝境以后,你才能放手一搏,逼着自己胆大心细去冒险,逼着自己抓住任何眼前的机会,逼着自己解决问题,逼着自己去做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这些商人还有一个特质:永不服输。就像电影中的程勇一样,一切没了就从头再来。我不禁想起来《南极之恋》赵又廷饰演的那个“土豪”,在绝境下,拼尽全力博取生机,而不是像科学家一样看到绝望的事实就真的绝望了。 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我觉得,逼着自己去拼,也能拼出新的海阔天空。
药神中的人性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王阳明则觉得人无善无恶。其实,懵懂的婴儿哪有善恶,他只有天性,饿了要哭要吃奶这么一种天性。复杂的人性,只存在于成年世界。所以我觉得,也许人刚开始是无善无恶的,但随着成长,人就变得有善有恶了。
比如电影中的黑心假药贩子张长林,在被捕的时候,社会老油条的风范尽显无疑,警察也被他耍了,可是他没有供出程勇。全程都是“人性恶”的他,显现出“善”的那一瞬间,反而更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感动。比如警察队长在追查假药源头后向局长请辞,他的性善让他无法继续,可是职责在身,又不得不继续。比如主角程勇,在钢管女郎思慧家里,可以预见的会是一段激烈的床戏(虽然不会放出来),但是由于看到了思慧患病的女儿,程勇欲望尽消,自己回了家;在刚开始程勇略带狰狞的说出那句“命就是钱”的台词时,他似乎和张长林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的人性善让他有了后来的举动,拯救无数患者的他成了神。
。。。。。。如此种种, 我们每个人,都是小丑,一半黑一半白,狼性(代表恶)和羊性(代表善)彼此纠缠而又矛盾着达到一种平衡——普通的我们 。
药神中的情法之争
情大于法,还是法大于情?这个争端可以说是自古有之。其实法的初衷,就是符合大部分人的“情”,只是随着社会发展,法成为了一种维护统治的工具,那么情法有矛盾时,由于国家机器的权威性,法是大于情的。就像《药神》中,程勇最后仍旧被捕一样。无数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只有依法,国家才能安稳发展,依情,国家一定是会乱套的。但,法是会跟着情而完善的。《熔炉》推动了韩国的法,而天价格列宁推动了我国的医保。所谓“酌情”,莫过于此。
也由《药神》我们看到, 法虽一时无情,长久来看胜有情 。当民情到达一定程度时,法是会向多数的情妥协,对自身进行完善的(少数服从多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