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历史哲学读不懂
黑格尔的哲学精华部分就是他的大逻辑与小逻辑,没有什么深奥的。 要理解这些,或者说能够驾驭文中之意,第一点,就是要建立自己的支撑点,有一个哲人说,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更何况是一个哲人带着他的一点点客观知识。 如果你对读黑格尔太费劲,你可以先读《联系》,从中找到一个现代的世界观点,作为支撑点,然后在一个终极高度上反观这些翻来覆去的词语,就会发现,他们的说辞背后的真正用心,无非在阐述一个连自己也不明白的东西,姑且叫这个为意志吧。 如果你以后做生意,当然,卖黑格尔的书有用,或者找到兴趣相同的客户有用,做别的生意没有用。 什么是小逻辑,就是数学中的与或非运算可解,什么是大逻辑,与佛学中的大乘佛法的旨意类似,也就是离散数学部分可解,联系中的分布式可解。 当然,能够称为哲学家,就有超越人的思维的地方,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会为此震撼。 如同普通人看奥运健将一样,会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思维方面,但是,这不应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如果学说是正义的学说。 所以抱着这个根本的原则审视眼前的学说,你会获得一种自信,或者说可以自由自在的。 领会不领会黑格尔的客观精神并不是必须的,只要你在自己感到无助的时候,仍然能够想到联系,找到你值得信赖的人,也许只需要你发出一个信息,他也许就在你的身边。 做自己吧,但是记得要上进,坚持不懈!
读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最初我读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抱着批评的目的的。这本书是黑格尔的学生将黑格尔的讲义编制而成。从结构上来说,这部书是对几个民族的评论为主线索的。本书第一个评论的对象是中国人,然后是印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最后是日耳曼人。按照这个顺序,似乎中国人是最落后的,比印度人还落后,而最优秀的是日耳曼人。
黑格尔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但是他对中国的知识和我相比,不见得能胜过我。他对中国人的评论,若有偏差,我是会发现的。所以,我最初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读黑格尔的这本书的。
读的过程中,我发现黑格尔并不是存在种族偏见的人。他虽然是以评论民族为切入点,却讲的是精神(黑格尔说的精神,和普通人观念不同,有时当做思想,更好理解一些,但是也不是思想)。精神是有发展和变化的。印度的种姓制度对人的地位和命运是具有强大决定性的,但是印度人在思想上却是没有太大的约束。而黑格尔眼中的中国长期的家长制制度,不但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对思想也是有压制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的精神所受的压制是最强的,中国人的精神也是最难以成长的。
我认同黑格尔的这种观点。因为我知道,甚至到今天,很多中国人依旧在家长制的观念中挣扎。这些人的一切都有家长来安排,甚至理想也被安排。他们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自己的时间。所有接触的思想,都是由“家长”过滤好。一旦自己有些新的想法,必定会遇到巨大的阻力。
因此,就有人提出要解放思想。近代的中国,有几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不过,结局都不和最初的期望相去甚远。这样的结果,却符合了黑格尔的理论。
黑格尔死于1831年,那时中国还处于清代。所以,黑格尔是不会知道后来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可是,作为一个大思想家,黑格尔却预言了被长期压制的精神忽然得到解放时的那种冲动。他是这么说的:
“首先提倡主观的反省和那种新学说,以为每个人必须遵照他自己的确信行事的乃是’诡辩派哲学家‘——’智慧的教师‘。一等到反省发生作用,希腊人马上就发问,这些法律原则能不能够改良呢?他们不去把握现有的局面,却去依赖着在本身中的确信;于是开始有了一种主观的独立的’自由‘,在那里边个人觉得,他可以把一切付给他自己的良心来试验,甚至侮蔑了现行的宪法,也不去顾问。人人都有他的‘原则’,凡是符合他私人判断的那种见解,他就看作是实际上最好的,要求把它实行。”
解放思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认为是好的。对于纯粹理性的人来看,这并不一定。中国人在传统封建思想的长期禁锢之下,忽然得到解放,于是就想上面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凡是符合他私人判断的那种见解,他就看作是实际上最好的,要求把它执行。陈凯歌的作品《霸王别姬》中的小四就是典型的例子。小四绝不是坏人,他在家长制的压迫下成长起来。这样的压制,让他的心智非常幼稚。忽然有一天,解放了,他那种长期被压制的激情连同幼稚的思想一同被释放和推高。幼稚思想产生出幼稚的见解,幼稚的见解又被幼稚地推向极端,最终他做出伤害自己恩人的可怕事情。
思想解放,导致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产生的危害,又导致出现对个人主义的批评,和对它的纠正。纠正又导致思想被禁锢,又需要思想解放。这就如同钟摆一样,总是在两种状态之间不停地转换。
黑格尔讲的历史,并不在意历史事件,而在于精神上的东西。他把研究历史分为三个层次:原始的历史,反思的历史,哲学的历史。教科书上的历史都是原始的历史,很多像我一样喜欢历史的人,都对历史有着或多或少的反思,而作为大哲学家的黑格尔,他显然已经达到了哲学历史的境界。他的理念不再是基于原始历史的事实,而是基于反思历史的提炼,形成哲学的历史观。
黑格尔的文字,除了晦涩的语言和被他重定义的各种名词,还有抽象与实体之间的逻辑,让人非常难读。读他的思想,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