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大华光绪

时间:2024-10-04 18:21:01编辑:思创君

囚徒天子光绪的作者介绍

喻大华,1963年生于辽宁辽阳,汉族,历史学博士,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晚清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自2008年起,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曾主讲《道光与鸦片战争》、《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苦命皇帝咸丰》、《末代皇帝溥仪》、《囚徒天子光绪》,被称为“皇帝专业户”。出版《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道光皇帝》、《嘉庆皇帝》等著作,参编著作近十部,发表论文50余篇。

囚徒天子光绪的分集介绍

01飞来的皇冠光绪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皇帝,他四岁登基,三十八岁辞世,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四年,就在位时间来讲,仅次于在位六十一年的康熙和在位六十年的乾隆。然而,这个名义上的一国之君,却充当了慈禧太后的傀儡,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下,光绪生活没有自由,爱情不能自主,最终含冤九泉,命运令人扼腕叹息。可以说,光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囚徒天子。那么,光绪到底是如何成为清帝国皇帝的?同治朝的政治格局十分独特,实行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欣辅政的制度。这三个人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慈安太后虽然地位尊贵,却心无政治;慈禧太后位居次席,却拥有极强的政治欲;奕欣精明能干,却缺少权谋。三个人必须相互倚仗,才能掌控朝局。然而,随着奕欣领衔军机处屡建奇功,声名鹊起,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强烈不安和猜忌。所以,在选择新君的问题上,她自然而然绝不会给奕欣之子提供这样的机会。但是除此之外,慈禧太后还有什么能让大家心悦诚服的解决办法呢?年纪不到四岁的载湉,本来可以躲在父母的怀抱中,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王子生活,如今却要走进深不可测的皇宫大院,过上一种无法预知的陌生生活。那么,在一系列或偶然、或必然的选择之中,载湉是如何被送进紫禁城的呢?从今天开始,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一个你有可能闻所未闻的光绪皇帝,系列节目《囚徒天子光绪》第一集《飞来的皇冠》。02饥肠辘辘的小皇帝转眼之间,新的一年到来了,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在大臣们一片万岁的高呼声中,小载湉登上了太和殿的金銮宝座,正式登基称帝。年仅四岁的他,是截止到目前为止,清朝历史上年纪最小的君主。然而,在诸王臣子的叩拜队伍中,缺少了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小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自打儿子进宫,奕譞就整天把自己关在王府里,闭门不出。他知道,自己已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境地。不过,身为权势显赫的王爷,又是现任皇帝的生身父亲,奕譞到底会有什么危险呢?在红墙黄瓦的紫禁城中,幼小的光绪帝失去了一般儿童应有的亲情和自由,开始了他的“儿皇帝”生活。不过,光绪帝虽然没有了父亲的关爱,但是却有四位女性呵护着他,这样的生活是否幸福?这四位女性又都是谁呢?生活环境和周边亲人对儿童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然而在紫禁城中的小光绪,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失去了奶妈的照顾,改由太监一手操办他的日常起居生活。而皇宫中的太监,对慈禧太后惟命是从,他们只知道强化对小皇帝的管束与控制,而很少给予爱护与照顾,在这样的环境中,本来体质就不好的小光绪会受得了吗?有谁能够想到,这样一位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一代君主,在紫禁城中竟然会过着一种吃不饱、穿不好的落魄生活,这会是真的吗?在外表光鲜的背后,这个幼年天子究竟有着怎样的苦难经历呢?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囚徒天子光绪》第二集《饥肠辘辘的小皇帝》。是谁舍得一身剐慈禧太后出于把控朝政的目的,让同治皇帝的堂弟载湉成为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八代、第九位君主。光绪帝继承的是咸丰皇帝的帝位,而不是同治皇帝的帝位,这就造成了清朝父子相传的皇帝世系走向终结,而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士大夫心中是一件关乎国体、道统、人心的大事情。于是,不少人开始为这个事儿鼓与呼 。本来,在载湉入宫继承皇位的时候,两宫太后就明发谕旨,承诺等将来他有了儿子,就过继给同治皇帝,从而确保同治皇帝也能后继有人。但这个举动却远远不足以平息满朝大臣的疑虑,一个叫吴可读的吏部主事,为此竟然采取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立刻惹得朝野震惊。那么,吴可读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他采取的举动又是什么呢?吴可读想尽办法,要为同治皇帝的立嗣问题鸣不平,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渠道。然而到了光绪五年即1879年,一个机会终于让他等到了。这一年,位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同治皇帝的陵寝——惠陵竣工,两宫皇太后、光绪皇帝以及王公大臣都要前往清东陵,给同治皇帝送葬。吴可读经过积极争取,终于获得了前往清东陵参加葬礼的机会。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吴可读利用这次机会,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那么,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六品小官到底闹出了什么名堂呢?吴可读抱着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杀身成仁的勇气,以“尸谏”这样决绝的方式来进行劝谏,让朝野上下十分震惊,也让慈禧太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依照以往的做法,心狠手辣、独断专行的慈禧太后必然会为此痛下杀手。然而,面对吴可读这次的舍命一搏,慈禧太后的反应竟然十分出人意料。那么,她究竟会怎么做?而吴可读“舍得一身剐”换来的结果又是什么呢?《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囚徒天子光绪》第三集《是谁舍得一身剐》。三驾马车的急转弯在光绪小皇帝继位后的几年里,虽然他自己经受了许多让人无法相信的苦难,朝廷中也风波不断,但总的来说,这是晚清历史上相对平静的一段时光。“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体制,使得朝局中的权力分配,得到了一定的平衡。在光绪皇帝的名分下,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恭亲王奕䜣,组成了清皇室的“三驾马车”,国家的运行还算平稳。然而,在小皇帝光绪长到十来岁的时候,大清王朝的最高层陡然发生了变化,东太后慈安的突然离世,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权力平衡。那么,慈安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没有关系?议政王奕䜣又该如何应对?而慈禧又是用什么样的手段走向了权力巅峰呢?许多事实证明,极具权力欲的慈禧经常会不择手段地清除异己,慈安的死,也必然会引发人们对慈禧的猜测。然而,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实事求是、注重证据,才能做到客观与公正。那么,慈安的突然离世究竟跟慈禧有没有关系?我们能拿出慈禧谋杀慈安的证据吗?慈安的去世,让左右清皇室的三驾马车的格局成为泡影,最高权力的平衡被彻底打破,三足鼎立变成了两极相对。而慈禧和奕䜣并驾齐驱的局面又绝对不可能形成,因为他们之间积怨已久。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继续为您解读慈禧和奕䜣叔嫂之间的恩怨是非。此时的奕䜣已经主持朝政二十年,可算是根基深厚,这让慈禧一时难以下手。在慈安去世三年后,慈禧终于找到了出手的机会。当时法国侵略了清朝的属国越南,因为越南战略位置重要,朝中许多大臣都主张对法国开战,但作为军机大臣,奕䜣知道国力乏弱,军事装备又与法军相差太远,如果两国开战,清军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于是主张妥协。他的这个态度,使得晚清历史到这里来了一个急转弯,慈禧由此走上了一手遮天的权力巅峰。那么,恭亲王奕䜣又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囚徒天子光绪》第四集《三驾马车的急转弯》。其实不想走对于小光绪来说,虽然做皇帝是个苦差事,但他不得不面对现实,没日没夜地学着做皇帝。在那些师傅们的眼里,小光绪每天都在进步,他不但读“四书五经”、学史书地理,还慢慢地开始关注时局,转眼已经到了十四岁。原来的“两宫垂帘,亲王辅政”体制,因为慈安的去世、奕䜣被轰走,变成了慈禧的一权独大。而按照原来的约定,光绪长大后,太后要撤帘,一切政务交由皇帝亲自打理,使朝政回归正常。随着光绪皇帝苦难童年的慢慢远去,太后交权的日子也越来越近。那么,面对皇帝亲政的问题,慈禧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皇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又为什么会如履薄冰?而不再垂帘听政的慈禧,为什么还能大权独揽呢?慈禧赶走了恭亲王奕䜣,拉来了醇亲王奕譞,使得自己的阵营更加稳固。但随着向皇帝归政的日子越来越近,极度留恋权力的慈禧会使出什么样的手段?而作为故事主角的光绪皇帝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不管是推迟归政,还是改为训政,其实只是名分不同而实质一样,那就是对慈禧的绝对权力都不会有任何影响。然而,在朝中呼声几乎等于一边倒的情况下,慈禧却坚持要归政皇帝。慈禧为什么要这么做?她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讨好慈禧,也为了亲儿子光绪皇帝能有一点成长空间,醇亲王奕譞煞费苦心,要用海军军费为慈禧修建一座园林,但这却引发了一些大臣的反对。那么,慈禧又会对此做如何解释?历尽苦难的光绪,也将正式登上属于自己的皇帝宝座。在亲政大典中,十七岁的的光绪,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风采呢?《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囚徒天子光绪》第五集《其实不想走》。凄惨的婚事尽管光绪帝在十七岁时名义上实行了亲政,但国家大权仍然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转眼之间,光绪帝已经是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按照清朝祖制,皇帝一般在十四岁到十七岁成婚,可是已经十八岁的光绪帝却迟迟没有结婚,这在清朝历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对于慈禧来说,光绪帝大婚就意味着成年,成年就意味着她继续操纵政权的最后一点理由也不存在了,那么,面对迫在眉睫的皇帝婚事,嗜权如命的慈禧又会想出怎样的招数?一直翘首以盼、希望早日执掌政权的光绪帝等来的将是怎样的结果呢?历代帝王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对自己后妃的选择似乎应该是随心所欲。但对于光绪帝而言,事情却并非那么简单。尽管慈禧并非是亲生母亲,可光绪帝必须把她视为比亲生母亲还要重要,出于敬畏和孝道,婚姻问题必将是难以自主。而在慈禧看来,她也完全可以利用这种“母子”名分,按照自己的意志为光绪选定皇后。那么,接下来慈禧会导演怎样的一场选秀闹剧呢?据史书记载,慈禧在光绪大婚前为了笼络人心,连续颁发懿旨,对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大行奖赏,甚至宴请外国驻京公使。整个大清国似乎真的喜气洋洋、一片歌舞升平。但其实,正像新扎制的太和门那样,外强中干,看上去俨然雕梁画栋,却在风中瑟瑟发抖,内里朽木烂纸一团糟。那么,在这种的纷纷扰扰的氛围中,光绪帝的大婚典礼究竟是怎样的境况呢?对于光绪帝来说,也许这场让他受尽屈辱的包办婚姻惟一让他感到期待的就是,在自己大婚之后,便可以亲裁大政,独断朝纲了。然而,事实能否让光绪帝顺心如愿,在这出断断续续上演了近三年的“训政”闹剧即将谢幕的时刻,慈禧又会有怎样精彩的表演呢?《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囚徒天子光绪》第六集《凄惨的婚事》,敬请关注。叫声父亲真的很难醇亲王奕譞可谓晚晴皇室的显赫人物。他是光绪帝的父亲,溥仪的祖父,一个醇亲王府连续出了两个皇帝,这在清朝史上前所未有。然而这些荣耀并没能照亮这位醇亲王暗淡的一生。自从四岁的儿子载湉被慈禧选入宫中继承皇位开始,为了避免“以太上皇自居”的嫌疑,奕譞就过上了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生活。随着光绪帝长大成人,慈禧面临交权归政,身份尴尬的奕譞也就越发小心翼翼。然而,一贯的谨慎低调,也没能躲开厄运的降临,就在光绪帝大婚前夕,一份奏折让醇亲王奕譞遭遇了飞来横祸。一直以来,为了巩固自己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塑造出一个言听计从、知恩图报的“儿皇帝”,慈禧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如今,吴大澄的奏折无疑是触痛了慈禧最敏感的神经。那么,盛怒之下的慈禧对这件事将如何来处置?一边是亲生父亲,一边是望而生畏的养母,光绪帝又该如何是好呢?慈禧碍于乾隆皇帝的祖训,再加上不能不顾及醇亲王奕譞和光绪帝的面子,又适逢光绪帝大婚,国家正在喜庆之中,究竟如何处置,慈禧还是有所顾虑的。但是如果放过吴大澄,慈禧一来是难解心头之恨,再则也必须防止以后大臣中再跳出像吴大澄一样的人物,所以又不能不杀一儆百,那么,慈禧最终想出了什么办法应对呢?虽然从四岁进宫开始,光绪帝就没能再回醇亲王府,但是毕竟父子亲情难以割舍。听说自己的父亲身患重病,身居紫禁城的光绪帝如坐针毡,可是碍于慈禧的猜忌又不能前去尽孝。据《翁同龢日记》中描述,光绪帝每每问起父亲的病情,都“哽咽不能声”。由此可见,光绪帝心中的无限压抑。那么, 最终这对悲情父子能否相见呢?《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囚徒天子光绪》第七集《叫声父亲真的很难》,敬请关注。后宫的烦恼醇亲王奕譞去世,对光绪帝的打击不仅在感情上,而且在心理上使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孤独感。此时的光绪帝虽然已经亲政,但却从未获得过真正的权力,一系列的不如意,让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光绪帝,更加对慈禧太后产生了敌对心理。然而,刚刚成年的光绪帝毕竟涉世未深,所以他做出来的事情就十分幼稚可笑。不过,光绪帝对慈禧太后这种针尖对麦芒的叫板,只能是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而在关乎国体大运和道统伦理的事情上,他就只能充当一个傀儡了。比如在后妃的选择上,光绪帝也只能听凭慈禧太后的摆布,这就注定了他婚后生活的不幸。皇后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所以她也就是光绪帝的大表姐,虽然近亲通婚在封建时代无可厚非,但光绪帝对皇后一点感情都没有,对她十分冷淡。为此,备受冷落的皇后没少动脑筋,希望换得光绪帝哪怕是一丁点的好感。结果,光绪帝的后宫中,平添了无尽的烦恼。慈禧太后掌握国家命运几十年,历经无数的宦海波澜,练就了老练的政治手腕和敏锐的洞察力,加上耳目遍布宫中,她很快发现处于母子、婆媳矛盾之中的两个关键性人物:第一是珍嫔,第二是翁同龢,特别是珍嫔,这个年纪最小的儿媳妇本是深得慈禧太后的喜爱,但是珍嫔的一些举动却让慈禧太后警觉了起来。那么,珍嫔到底都做了什么事情?她是如何成为慈禧太后“眼中钉”的呢?《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囚徒天子光绪》第八集《后宫的烦恼》。狼烟在东方升起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光绪帝二十四岁,而这一年的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后将迎来六十大寿。所以,朝廷上上下下都在为“老佛爷”的这个大日子做着精心的准备。为了迎合这种万寿庆典的气氛,慈禧给百官加官进爵,连她不喜欢的珍嫔,也和姐姐瑾嫔一起获得了“妃”的晋封。然而,就在清廷上下一团喜气,为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降临了,这场危机直接将清帝国的命运推向了深渊的边缘。此时的慈禧太后气急败坏,因为在她身上,似乎总有个挥之不去的“魔咒”,一到自己整数大寿的时候,就必然遭遇一场对外战事。比如慈禧四十大寿的时候,碰上日本侵略台湾;五十大寿时,赶上了中法战争;如今好不容易盼到了六十大寿,想风风光光地办一次,结果又遇到了日本人“挑事儿”。慈禧太后左右为难,如果要想让六十大寿庆典顺利举行,只能委曲求全。但那样一来,朝廷和自己的威信必将一落千丈。那么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慈禧太后难道真能咽得下这口气吗?光绪帝又在这场危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平心而论,当时清朝和日本相比,海陆军的规模数量、装备水平并不处于劣势,而从作战的地理环境以及反抗侵略战争的正义性来看,又处于有利的地位。宣战诏书颁布之后,清朝军队冒着酷暑,水陆并进,增援朝鲜。光绪帝指示,陆军迅速进剿,杀敌立功,同时命令海军拦截击沉黄海上的所有日本船只,一场痛痛快快的大胜仗似乎指日可待。然而,随着战事的进行,最终的结局却截然相反。那么,一个泱泱大国为什么就打不过偏隅东方的蕞尔小国呢?《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囚徒天子光绪》第九集《狼烟在东方升起》。10天涯何处是神州本节目主要内容:慈禧将卖官敛财的瑾妃、珍妃降级为贵人,实为打击光绪皇帝的实力。威海卫战争中,北洋舰队败于日军。前往日本的求和大臣被日本驱逐。在英美的干涉下,日本答应议和。光绪让李鸿章与日本谈判。李鸿章在日本险遭暗杀,此事让日本成为国际社会的众矢之的,日本被迫接受议和。经过屈辱的谈判,慈禧让光绪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日本占领辽东半岛遭到俄国反对,最后日本追加赔偿银两,还回了辽东半岛。《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囚徒天子光绪》第十集《天涯何处是神州》。 11当光绪遇见康有为本节目主要内容: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西方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于是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沙俄租借旅顺、大连,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法国强租广州湾,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大清王朝面临着被瓜分的险恶形势。光绪皇帝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也不想做一个亡国之君,于是他苦苦思索着变法维新,振兴王朝的办法。此时,有人向光绪帝大力举荐康有为,而后康有为也得到了光绪帝的信任。《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囚徒天子光绪》第十一集《当光绪遇见康有为》。

喻大华的个人看法

学历史,讲历史,但喻大华却直言,选择历史作为自己的终身专业是要下定决心的。“不过还好的是,我并没需要自己来下决心,父母帮我选了这个专业。”喻大华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少年时期的他因为父母的关系读了很多书,“我挺偏得的,我爸爸是中学的语文教员,经常能借来很多书回家,一般他们拿回什么我就看什么。”似懂非懂中,喻大华接触到了历史文化,并产生兴趣,17岁时,父亲做主为他报考了历史系,“当时也没主意,让报就报了。”和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样,喻大华那时也偏科,高考的数学成绩只有9分,他开玩笑说:“很多年后我做噩梦,说要考数学,立刻惊醒。”当时,班上不少同学报考了外语系,“因为外语不用考数学,我就没合计这事。” 尽管数学成绩低,喻大华还是凭借其他科目的优异成绩考入了现在的辽宁师范大学,当时名称是辽宁师范学院。已经在这所院校工作超过二十个年头的他,现在依然记得最初来到学校时的样子,“那时没有围墙,校园里长满野草,还有地瓜地,和现在比条件差了很多。”喻大华也依然记得当时的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指导,他感慨地说:“有困惑的时候,老师帮你一下,鼓励你一句,就能走下去,受益一辈子。”随后,他又考取了山东大学研究生,他也是那一年学校惟一考取外校的研究生,因此,在他读研要结束时,母校的老师都鼓励他回来教书。再次回到学校,喻大华成了一名助教,“大学生上课的自由度相对较大,老师要想让学生不逃课得凭本事。”1987年,他第一次给学生上课,还差点儿被学生撵出教室。“那一届学生只比我稍小一些,我一进教室,他们就开始跺脚起哄。”但上了十分钟,起哄的学生就安静了,现在想起还很有成就感,“应该说我写完标题,他们就静下来了,因为我的字写得很好。”多年后,有学生告诉他,“说当时是想撵我的,但看我讲得很好就作罢了。” 在《百家讲坛》上,喻大华讲的是中国近代史。之所以选择这段历史,“因为它离我们相对很近,很多主题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影响,能够引起今人的共鸣。但它又不太近,很多事情今天的人们并不了解。”他将这段历史看做是继春秋战国后的社会重大变革期,“可歌可泣的人太多,引人深思的事太多,像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我们现在也在提。”在讲述中,喻大华坚持深入浅出,“不要以为我们说的是汉语,所有学生就都能听得懂,很多东西需要悟。”同时,他强调还要诙谐幽默,“幽默是人的基本素质,学生反映上喻大华的课不累,能把学生拢住。”这些也是他挑战观众手中遥控器的法宝,所以他给自己定的尺度就是尽量放开。也有人认为他的东北口音偏重,“有一股很浓的大碴子味。”对于这种质疑,喻大华表示理解,“但我一直这样说的。” 早前,阎崇年曾以《清朝十二帝》系列奠定了《百家讲坛》“镇坛之作”的地位;如今,喻大华再登《百家讲坛》,开讲“咸丰皇帝”,有网友称是“叫板阎崇年的《清朝十二帝》”。虽说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站在央视讲坛,又同为清史专家,还是有同台对擂的感觉。“阎崇年是我的老师辈,我也读过他的书。”喻大华表示:“我和阎崇年老师讲的不一样,他讲的清朝十二帝是每位皇帝两讲的篇幅,而我讲的是每位10到15讲,两者没有太多可比性。”“讲完溥仪我还想继续讲皇帝”——喻大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记者:据说您在参加高考时,数学只考了9分,确有其事吗?喻大华:这确实是真的,30年前的高考与现在不同,我的数学只考了9分,和零分差不多了,但其他科目都接近满分,所以考上了大学。当然,这个事情说出来可能会对现在的孩子产生误导,其实数学还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学。记者:您为什么选择讲皇帝,尤其是晚清的皇帝和历史?喻大华: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但是,皇帝在历史中也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围绕着皇帝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讲晚清历史,是因为它离我们相对近,很多主题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影响,能引起今人的共鸣。记者:对于溥仪的研究,许多人认为您是对他人研究的转述,您怎么认为?喻大华:我对这段历史比较感兴趣,自己也做过很多研究,可能没有有些学者研究的多,但也发表过不少论文。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有许多自己的成果。记者:您之后还会继续讲解皇帝吗?未来的计划是什么?喻大华:溥仪讲完之后我还是想继续讲解皇帝,讲同治和光绪皇帝。实际上,从乾隆以后,清王朝就开始衰败,但它却延续了一百多年才灭亡,其中有很多原因和故事,晚清的皇帝各有特色,仔细研究很有意味。

上一篇:铁甲舰合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