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之天人合一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其核心思想之一。天,古代指上天对人间的支配、影响力;人则是人类,是在地上居住、生活、工作的众生物。《易经》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人相应,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天和人两者往往会对彼此产生影响,互相作用,相生相克。天人合一是说,天和人本质上是一体的,天是人的本源,天上的事物和人的事物是相通的,二者互相渗透、交流。凡是天上有的东西,在人间必然有其显现的形态;人间的事物,也必然受到天上的影响。因此,《易经》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和天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互动。在实践中,推崇天人合一的命令在中国显得十分普遍。人在与自然互动时更趋于自然而然地对待和平衡人类活动和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明确了环保理念向社会进步所必须的生态平衡思想。
周易认为什么是天人合一你怎么看待这一理论
在周易理论中,“天人合一”是宇宙整体的运行规律,也是人类正确认识自然、顺应宇宙的重要思想。这一理论意味着人类需要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当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时,才能实现人类的健康、和平和长久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天人合一”这一理论既有一定的哲学思考性,也有一定的科学实践性,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全球环境危机日益加剧,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议题之一。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让人类与自然共同生存,实现更加和谐、平衡的现代化发展。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一本关于宇宙演变和自然之道的书。其中“天人合一”是其核心理论之一,认为天与人是一体的,一切自然和人事皆存于天人之间。这里的“天”除了自然界之外,也包括了阴阳、五行、吉凶祸福等元素。而“人”则包括了整个人类,以及人类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等。
《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思想的解释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当代学者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
本人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
本人现在把这些材料公布出来。供关心此事者研究、讨论。需要说明的是:1,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标点,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因为研究者都有相当的古文水平,也用不着我去推敲;2,略去了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重复的,或是观点已经明确、无须再重复引证的。好在《四库全书》现在不是难找的书,如对这个资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说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讲的也是,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