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出自哪里?作何解释?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名言之缘起,按香港学者刘咏聪教授之研究,应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语。主要皆认为是明人陈继儒(眉公)之语:“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陈眉公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刘教授指出,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严格的来说,并不是陈继儒自己说的,而是被陈氏收录在《安得长者言》一书中。所以应是陈氏引录“长者”辈所言。
刘教授进一步指出,这句话虽在晚明才诞生,但早已根植。传统的才德观正是它的土壤。“德重于才”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中国人对于男性总是主张要以“德”为本,宁舍“才”而有“德”,故谓“男子有德便是才”。至于女性,中国人向来就不重视她们的才学,反而重视她们的“妇德”,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而这所谓“才”,广义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于以往中国女性生活圈子较窄,没有比诗词歌赋更能显示她们的“才”,故此“才”很多时候是狭义地指“文才”。
所以,刘教授认为,与其单单用现代的眼光,将“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说看成是对女性智力的低估和扼杀,不如从文化意义和社会背景去研究。只是,到了清代以来,由于女性识字能文者较从前为众,就开始有对女性“才”、“德”问题的讨论了。此亦是近代中国女性争取权利之前奏。
女子无才便是德,那古代像李清照这种才女为何仍备受推崇?
因为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不但文采好,而且她有一种爱国的情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名宦之家,年幼时生活优越,父亲李格作为文人官吏藏书甚富,受父亲的影响,李清照饱读诗书,对文字过目不忘,出语惊人。成年后她不但词作独步一世,而且还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一代丰碑女性人物。在其成年后,有一种特殊的爱国情怀深深的流淌在她的血液中,之后的作品开创了中国历史女作家爱国思想的创作先河,反映了广大女性追求权力平等、热爱祖国的信念,为后代人留下了一个女性的光辉形象,尤其是对现代女性文学领域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李清照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灵魂,作为婉约派的代表女性代表,创作了大量的婉约派和豪放派诗词。而在整个动荡的时代,她不仅是哀叹自己飘零悲惨的身世,还阐述了对整个时代凄惨人物的深刻同情。李清照被后世史学家评价拥有一份士子之魂,这份与众不同的灵魂很多男性也没有。可以说,正是这份与众不同的女性灵魂,才让李清照由一个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彻底变得至高至杰。中华历史文化悠久,才子层出不穷,但才女较少,像李清照这样具有爱国情怀,才华又更胜男人一筹的就只有她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