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之亲

时间:2024-10-19 20:53:40编辑:思创君

梁王刘武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的贡献如何?

七国之乱能够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被平定,有两个人功不可没:太尉周亚夫和梁王刘武。不过,这两个人在客观上对战争的胜利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主观能动性上,则完全是相反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吴楚联军向西挺进,往都城长安打的时候,首先必须经过梁国的地界。梁王刘武的态度一开始还是非常积极的,他坚守城池,顽强抵抗七国的强力攻击。不过,当吴楚军队攻下梁国的一座城市棘壁的时候,刘武怕了,赶紧向朝廷告急。汉景帝刚把军队交给周亚夫,于是他命令周亚夫赶紧前往救援。但是周亚夫却说,吴楚联军势力强大,要是这样和他们硬打的话,一定打不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刘武顶住叛军主力,中央军想办法断叛军的补给。汉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建议。但是这事不好就这样给刘武回复啊,这样回复,那就是说,让刘武当炮灰军。刘武作为汉景帝的亲弟弟,深得他们的娘窦太后厚爱。如果窦太后知道汉景帝和周亚夫商量着让刘武当炮灰军,还会高兴吗?所以,汉景帝就向刘武回复说,已派周亚夫来救了,让刘武再坚持一会儿。周亚夫按照计划,把军队推进到雒阳就不走了。刘武急忙派人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指挥大军往前,却并不去救刘武,而是避开南面的吴楚联军,把大军推进到梁国北面的昌邑,坚守不出。刘武见他不来救,赶紧又派人催促。周亚夫还是不救。刘武又怕又气,派使者去向汉景帝告状,一边又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急忙催促汉景帝,汉景帝没法,只好派使者命周亚夫放弃原先的计划,领兵救援。可以,周亚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依然不去救援刘武。刘武左等右等,等不来援军,只好派他一文一武两个辅臣韩安国和张羽领兵拼命抵抗吴楚联军的猛攻。没想到“置之死地而后生”,梁国因为面临被攻下的危险,这反而激发了梁军的士气,韩安国和张羽两人配合得当,一个奋力作战,一个稳固防守(“张羽力战,安国持重”),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愣是没有再让吴楚联军前进一步。吴楚联军攻不下刘武,就北上打周亚夫。周亚夫坚守不出战,但同时,他悄悄派出轻骑兵,疾行南下,绕到吴楚联军的背后,夺取泗水与淮水交汇的那个口子,截断吴楚联军的粮道。同时分兵东进攻击胶西王叛军,避免胶西王叛军前来救援。这样一来,吴楚联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又饿又怕,军心不稳。吴楚联军准备拼死一击。他们虚张声势攻打周亚夫军营东南面,布置重兵攻打周亚夫西北面。周亚夫识破了他们的阴谋,把重兵布置在西北面,与吴楚联军交战。吴楚联军大败溃逃,周亚夫乘胜追击,又饿又怕的吴楚联军就这样溃不成军,被周亚夫击败。后来,吴王刘濞被东越王刺死,楚王刘戊自杀,叛乱七国的其它战场,中央军也节节胜利,七个王或被杀或自杀,七国之乱,不到三个月就这样被平定了。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武在这场战争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若不是他拼死拖出吴楚联军,而让周亚夫的中央军正面对抗强敌,周亚夫就没有机会截断吴楚联军粮道,没有机会打击想前来援助的胶西王了。不过,我们也要看出,刘武这样做,其实是非常被动的,不是他主观的想法。并且,这场战争虽然胜利了,他心里却非常不高兴,把一腔怨气都发泄在周亚夫身上。此后每次进京,他都会在窦太后及汉景帝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后来,周亚夫在当宰相的时候,得罪窦太后和汉景帝,被免职,并且最后羞愤自杀,可以说,与刘武不断在他俩面前谗陷周亚夫不无关系。(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为什么会爆发七王之乱?

七王之乱是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爆发的一次诸侯国的叛乱。主要原因是汉景帝继位后,重用晁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而开始削藩。结果引发了诸侯国的不满,于是吴王刘濞联合了几个诸侯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刘邦建立西汉时采取的是分封制加郡县制并行的制度。刘邦最初分封的时候有七个异姓王,这些都是开国功臣,但久而久之,刘邦对他们也不放心了。于是在铲除英布、彭越、韩信,张敖,卢绾之后,又开始大封自己的刘姓宗室,还定下了“非刘姓不得封王”的规定。但是刘邦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家的这些诸侯国慢慢地也成为了威胁朝廷统治的关键,而汉朝中央政府衰弱,削藩就成为必然。刘邦死后,汉惠帝接班了,不过大权掌握在吕后手里,吕后对刘姓子孙大肆打压。等到吕后死后,刘姓宗室以及忠于刘邦的周勃、陈平等人发动了诛吕战争,一举消灭了吕氏家族。汉文帝刘恒即位前,一直做代王,并不是太子。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外戚势力,在封地名声也不错,于是被拥立为皇帝。汉文帝毫无根基,于是在登基后大封功臣,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恢复了爵位和封地,之外,汉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但其实汉文帝时期也有这个问题,诸侯国势力太强大,实际上已成为对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势力。同时也有诸侯国起兵谋反,虽然被镇压,但这只是更大叛乱的前兆罢了。汉文帝也曾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列侯前往封地,同时还开始分封皇子,至少他们与皇帝的关系更近,一定程度上可以牵制其他诸侯国,与此同时,汉文帝也曾把一些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但皇权与王权矛盾没有解决,甚至愈演愈烈。汉景帝登基后,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恰好当时到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虽然没有杀他,但削减了他的封地。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汉景帝的一系列措施,让诸侯国感到了危险的存在。吴王担心削藩没完没了的,就开始与其他诸侯联合起来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仓促间派名将周亚夫前往平叛,不过叛军在进攻梁国时遇到了巨大阻力,梁国是汉景帝的弟弟刘武的封地,他自然是要全力平叛的,也正是由于梁国的坚守,和周亚夫率军的出击,使得七国之乱爆发仅仅三个月就被镇压。乱平后,西汉诸侯国的力量受到压制,中央集权走向巩固,国家统一显著加强了。

帝王故事:汉文帝亲尝汤药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帝王故事:汉文帝亲尝汤药》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己亥日,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阅读此文,再结合刘恒的特殊地位和时代,他亲尝汤药,是时时刻刻在预防母亲被谋害。宫廷内部的复杂性,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学习刘恒的孝道是要学习他“奉养母亲薄太后,从不怠慢。母亲有一次患病竟三年之久,文帝亲自殷勤看护,在侧伺候竟目不交睫,衣不解带。”的耐心。自古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刘恒却能做到日复一日。


亲尝汤药讲的是什么故事?汉文帝一生有什么作为呢?

文帝对大臣们说:"我负责治理乱世,一当上天子就不一定有智慧。如果我有什么错误,希望你们能告诉我。你应该积极推荐那些善良正直、敢于说真话的人。况且我国法律还有诽谤罪,至于什么是诽谤,什么是邪恶,还不是由法律决定的?这可能是不说话的借口。朝臣和老百姓不敢说真话,上位者听不到自己的错误。这怎么能保证科学决策和吸引世界人才呢?这种恶法必须立即废除。这些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话语,而不是英雄式的虚伪。《史记》中说:"文帝登基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犬马、服役,无所得,无有不便于民者。 。专管以德化民,富于海内,兴于礼义"。文帝做了二十三年的皇帝,活了四十七年。他死后,诏令天下兵民服丧三日,三日后可服丧。不要因为我的死而禁止普通人结婚或死亡。一定要把他们薄葬了。不要浪费他们。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皇帝,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水平。汉文帝刘恒,开创了我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他深谙治国之道,也颇有治国之才。从汉朝开始,他就推行 "休养生息 "的政策,采取减免徭役和赋税、发展农业、安抚百姓等措施,使整个国家显得国富民强。同时,实行平定边疆,减少战役,节约开支,废除苛政、体罚,消除诽谤等规定,创造了汉代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上一篇:福福鼠战国风云全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