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观后感800字
纪录片中,“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由此两能,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就有了根基和资本。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让人敬畏和感动的“德技双馨”的真人真故事,没有半点夸张,平时的叙述就是岁月里无限追求的刻录。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笔者从《大国工匠》中看到了平凡的岗位中迸发出来的劳动精神,劳动之美。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大国工匠》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尤其电视中的一些故事、人物,让我们的记忆穿越时空,仿佛就在昨天,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有我们老一辈劳模的精神再现,也有当今高科技建设者的劳动创造,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不仅在平凡的工作中,更在精彩的艺术画面中,通过电视纪录片这个载体,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共和国通过劳动,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一个个历程。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经验。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不管反复看几次,都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技能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刻成了美美与共的极致。 李政道博士说过:“越往前走,技术就精神化。”《大国工匠》中播出的这八名工匠,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的代表,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谱写了“德技双馨”的大美,无不令人叹服。望我们的新闻媒体能够借鉴《大国工匠》的成功经验,把更多的镜头、画面、时段和版面留给广大职工和一线劳动者,讲好劳动者的故事,展示劳动者的风采,从而让更多的劳动变成创造,让技术变成艺术,让劳动成为一个个“匠心筑梦”的旅程。
大国工匠观后感1000字
导语:看《大国工匠》,呼吁工匠精神,呼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 大国工匠1000字观后感一: 国工匠彰显大国风范,大国工匠托起巨龙腾飞。央视播出的宣传片《大国工匠》,用奋斗在生产一线的一群杰出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了一部劳动者之歌。他们毕生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他们专注和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传承和钻研职业的技能。他们是国宝级的顶尖技工,他们是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用无可挑剔的技能书写者人生的平凡与不平凡,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时代为社会奉献着人生。他们的技艺让人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他们是事业的脊梁。 在中国航天,53岁的高凤林被称为火箭的“心脏”。他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他曾说过“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火箭的“心脏”,他的作为,让中国“神舟”系列顺利升空,也让中国科技发展达到了令人仰视的高度。微不足道的技能发展,同样蕴藏着较高的智慧含量,我们把微小的工匠精神,做精、做美、做到极致,“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同样是一种巨大的事业成就、国家成就。 “航空手艺人” 胡双钱,工作30多年来,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胡双钱凭着他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对民机梦想的执着,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奋战在民机制造的第一线。胡双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加工出一流质量的飞机产品,是我一生的追求!希望自己能再干十年、二十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贡献。” 深海钳工管延安在工作时,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他曾说过“装好了也要拆,拆了在装,这是为了手感”。因为执着,坚持,求学。他成为了一名大国工匠。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同时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用他自己的话说:“追求极致,超越自己”。 手工捞晒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创造了十三里焊缝全手工且质量达到百分之百的张冬伟等等一大批大国工匠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视技术为艺术,他们倡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他们彰显了爱国敬业的精神内涵。《大国工匠》给人们展示了中国工匠的博大情怀和无以伦比的技艺。我们要以“工匠精神”为动力,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要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真正做到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 大国工匠1000字观后感二: 观看了央视新闻播出的《大国工匠》,令人深受教育,感人肺腑。通过观看我国杰出的大国工匠的高超技术和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让人好像重新感到了思想正确回归的大路上。大国工匠们出身一般家庭,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出非凡的业绩。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在追求职业技能上,严格要求的是自己,追求的是技术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为我们在世界上,树立大国的“中国制造”和世界创新大国的名牌,带好了头和做出了杰出的榜样。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一点不漏的超高精度的密封,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他能将焊接技术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焊接时间仅有0.1秒的时间误差,他如此艺高胆大,非常人所想,只有刻苦钻研,用心练就方能结出如此硕果。 錾刻大师-孟剑锋,在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的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他的惊世杰作。他錾刻的作品精美非凡。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由于过于逼真,让人看后会情不自禁伸手触摸感受。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也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能做到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零失误,让人折服,让人惊叹,完美和卓越就是靠毅力和意志,专注和精湛技艺和锻造的。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被称为两丝第一人。我国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超高精密度组装,不能没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他能通过摸、看、思,能判断机器的组装误差,几乎没有失误过,工到此精,惊心动魄。 胡双钱老师傅,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2006年,胡双钱要做百万个零件的飞机建造工程,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加上临时救急其任务难度广大,非一般人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打造36个孔,发丝大小的孔径,仅仅依靠胡双钱的双手和传统的铁钻床,便能快捷将36个孔悉数高精度打造,通过检验一点不差,其金属雕花技能创世界一流。 高铁青岛动车制造高级技师—宁允展,首席研磨师,他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第一人。全国能做该工序的工人不超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安全性能超高,让国内动车最高时速达到486公里,创造了奇迹,这离不开宁允展对动车转向架的定位臂的高技术研磨。 张冬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利用世界上最难的殷瓦焊焊接技术,在造船业,殷瓦板非常薄,张东伟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并且做到焊缝小于一个针眼大小,因为打了会引起致命后果。张冬伟焊接技术外观精美且具备百分百安全保障。 国著名宣纸高级技师-周东红,是我国书画家御用宣纸制作师。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做捞纸的工作,不嫌简单和重复,硬是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一直以来保持着宣纸成品率100%的记录。 还有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要小于一毫米,他能做到接缝处间隙误差为零。学历不高却,自学成才。他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这些大国工匠,既平凡又杰出,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伟大,他们为社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让人折服其高潮技能和点赞其为人处事之功。 感谢学院领导组织的这次观看,让我们深受教育。我们将以大国工匠为榜样,专注自己的教育事业,不断努力,不断地进步,做好自己,为卫生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大国工匠1000字观后感三: 昨天晚上,班主任组织我们全班同学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系列片《大国工匠》,看后感触颇深。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高超的艺术创造着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对专业执着,甚至是痴迷。 大国工匠中各个岗位上的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非常高的产品。如果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会坠落;高铁可能会脱轨;轮船可能会沉没。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现在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我不是制造业专业,而是烹饪专业学生,我们需要不断的接受烹饪艺术的学习。烹饪不难,但做好不易,烹饪操作技巧确实很难掌握,专业老师对我也非常的关心重视。学习虽然是辛苦的,环境也热,但苦中有乐,每当我学会了一道菜肴,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便会非常的开心与自豪,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不足,很多的细节是需要装饰的。不能安于现状,要越来越精,掌握更多的技巧,突破一个个难点,用时间用心去练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今社会高手如云,而我,也要确立自己的目标,我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进步,更上一层楼! 在这里,这篇观后感也差不多落入尾声了,然而,我的真正行动才仅仅开始。现在我要做的是,迈出艰难的一步,朝着技能竞赛的目标前进,要以满腔的热情去获取最后的胜利。
大国工匠8位人物事迹分别是什么?
大国工匠8位人物事迹分别是:大勇不惧的彭祥华;大术无极的卢仁峰;大巧破难的周平红、张兴华和周永和;大艺法古的毛胜利、孟剑锋和王津;大工传世的朱文立;大技贵精的李峰、顾秋亮和李刚;大道无疆的裴永斌、方文墨和马荣;大任担当的高凤林、马宇和王伟。1、彭祥华川藏铁路属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铺设难度创造了新的世界之最。中铁二局二公司隧道爆破高级技师彭祥华从1994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二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工程建设一线,参加了横南铁路、朔黄铁路、菏日铁路、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拉林段)等1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他多年战斗在祖国偏远地区,不怕艰辛,为祖国建设付出了青春与热血。2、卢仁峰坦克集群,在辽阔的大地上风驰电掣,一往无前,现在中国的坦克制造能力已经跻身世界第一方阵了。装甲是坦克的第一要件。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工卢仁峰的工作就是负责把坦克的各种装甲钢板连缀为一体。这个左手残疾,仅靠右手练就一身电焊绝活的焊接工人,其手工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堪称一绝。3、周平红、张兴华和周永和传统POEM手术容易损伤患者食管,周平红另辟蹊径,在病人的食道管壁的夹层中,建造一条隐形隧道,不仅减少了患者痛苦,也让中国的消化内镜微创切除技术领跑世界。木船是很多渔民赖以生存的工具。为了让乡亲们安全远航,排船师傅张兴华独创造船工艺,手工打制的渔船滴水不漏。FAST工程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新的可能,但施工难度超乎想象。起重工周永和经过反复思索,利用“墨子圆规”的古人思想和顺势而为的东方智慧,完美拼接四千多块面板,成就了能与星星对话的大型球面镜。4、毛胜利、孟剑锋和王津“薄如蝉翼洁如雪”,这是宣纸工艺的至高境界。为了让极品宣纸再现于世,毛胜利依循古法,采用更为传统的擦焙方式,终再续传奇。孟剑锋依照古錾子上得到的启示路径,在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錾出细致的纺织纹理,以假乱真。王津参悟古法,谨遵先人教诲,终于让历史瑰宝双马驮钟扫尽尘封,再度惊艳于世。5、朱文立汝瓷被视为中国瓷器烧制技艺巅峰,曾绝迹800年,是他使珍品瓷重现于世。6、李峰、顾秋亮和李刚心细如发,探手轻柔,李峰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5微米的公差也要“执拗”返工;心有精诚,手有精艺,顾秋亮仅凭一双手捏捻搓摸,便可精准感知细如发丝的钢板厚度;蒙眼插线,穿插自如,李刚方寸之间也能插接百条线路,成就领跑世界的“中国制造”。7、裴永斌、方文墨和马荣裴永斌是哈尔滨电机厂车工,三十多年来主要加工水轮发电机的弹性油箱。他用手指触摸测量时就像可以透视一般,在挑战数控机床时,下刀依然完美精准。方文墨的工作是为歼15舰载机加工高精度零件。他自制改进工具数百件,加工精度逼近零公差。马荣是人民币人像雕刻的顶尖高手,在从传统雕刻工艺向现代数字化雕刻制版转变的过程中,她出色完成了雕刻制版任务,使刀成圣同样可换笔夺魁。8、高凤林、马宇和王伟高凤林是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焊工,国家特级技师。他心怀梦想,心平手稳,焊接飞天神箭。马宇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他能在毫厘之间,把握分寸,重现旷世兵马俑。中国高飞集团高级钣金工王伟,在肉眼难辨的误差里,手工打造精美弧线,托举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
1.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5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泡。因为技艺高超,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聘请他,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他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2.工艺美术师孟剑锋孟剑锋是北京工美集团的一名錾刻工艺师,他用纯银精雕细琢錾刻的“和美”纯银丝巾,在去年北京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从业二十年来,他追求极致,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这是大国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3.“蛟龙号”上的“两丝”钳工顾秋亮“蛟龙号”是中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43年来,他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4.胡胜:是一位车床加工工人,是全厂车工中对刀具最精通的人。为了国产预警机核心部件的生产,他使用数控机床必须将加工精度控制在4微米以内,这无疑是极大的挑战。5.崔蕴:今年58岁的崔蕴,共参与总装过七十多发不同型号的火箭,可2016年在他第一次接到总装长征五号遥一任务的时候,却不知从何下手。6.刘伯明:这个“五一”假期,无论是重点工程施工现场还是重点项目生产车间,广大劳动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715吨常规岛低压转子,是核电站发电的关键设备。为了打破国外垄断,中国一重的锻造工刘伯鸣接受了这个挑战。7.李凯军:李凯军是一汽集团钳工班班长,在模具钳工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他凭借对工作近乎痴迷的热爱,不仅在单位家喻户晓,并且蜚声行业内外,成为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8.周皓:周皓是中国科学院深海所里的一名普通钳工,负责所内深海科研装备的零部件加工、制造、维修工作。在两次马里亚纳科考航次中,他解决科研装备技术难题156 项,针对海试需要对科考装备合理升级改造58 项,使国产自主研发的科研装备取得多项国际、国内第一。9.竺士杰:5月4日的“大国工匠”是一位码头桥吊司机,他曾经凭借着不差分毫的娴熟技术和独创的操作方法成功救援了一起海上事故。10.郑春辉:5月3日的《大国工匠》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位木雕师——郑春辉,他凭借一双巧夺天工的手和一颗孜孜不倦的心,在一段木头上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盛景。11.孙红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技艺精湛、执着坚守,他们不断创新,追求极致。来看“五一”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给飞机发动机维修就是在心脏上做手术。今天(5月2日)的“大国工匠”孙红梅就是这个“主刀医师”。12.杨金安:大藤峡水利枢纽是我国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水利枢纽,枢纽的船闸大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闸门,这个闸门的底枢曲扭“蘑菇头”要承受1295吨闸门的压力。炼钢工人杨金安就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炼出一炉35吨的特种钢,用来打造这个“蘑菇头”。13.金其福: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当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河南中原特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钳工状元”金其福的回答是:要有一股轴劲儿。这个从两眼一摸黑的学徒工成长起来的省级“钳工状元”,从业18年以来,几乎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与机械设备改造和维修难题较劲。14.曹遂军:“我觉得专注于自己手中的工作,并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今年45岁的曹遂军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有限公司的一名焊工教练。15.付浩:付浩,现在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付浩技能大师工作室”担任高级技师。参加工作三十二年来,付浩一直坚持在技术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的安装施工第一线。16.王海荣:这所油田的首席技师王海荣,在工作的数十年间,加工改进多套工具。从1984年至2017年底,加工改装各种工具4000多套(件)。17.李晓佳:李晓佳从事的数控机床试车工作,就是给每台机床做动态精度检验,通过车削试件来检验机床的加工精度。因为产出的每台机床都是中高档商品,所以在使用时不能出现差错。18.高喜喜:走进中国西电集团西安西电开关有限公司机械加工车间,数控机床旁,高级技师高喜喜正聚精会神的编程加工零件,他双眼紧紧地盯着旋转中的刀头,不时对其进行修正。19.张莉:相继参与全国铁路三次提速建设,参与时速250公里、350公里客运专线、重载线路所需30余种新型道岔的研发和10多项工艺改进工作,先后获得5项国家专利……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轨道线路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张莉在十余年的工作中用一段段经历和一项项成绩诠释着“认真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20.曹梅:临近11时,曹梅走到户外固定观测点,仰望天空,默记几秒,随后回到办公室操作台前,将仅凭肉眼观测到的云高、云量填进系统,连同观测仪器自动抓取的准点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地温等基础数据,11时准时上报至上级气象部门。21.李刚:这个被工友们称之为“刀手”的技术大咖,不仅能蒙着眼在上千根电缆,数百个走向,数万个节点中,一口气精准无误的插接百余条线路,而且还具有着扎实的电气理论基础,参与国产盾构机电气系统的创新研发。。22.徐立平:一台正在工作的大型风扇,一节等待精细加工的固体燃料发动机,两个埋头紧张作业的工人。这就是走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所在的厂房能够看到的全部景象。23.周红亮:9月4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与往常一样,陕西宝鸡秦岭输电运维班巡视员周红亮肩上背着测温仪,行走在距离宝鸡市区50公里的秦岭观音山,巡视着连接秦岭南北的电力线路。24.张新停:张新停在鸡蛋上练钻孔这门绝活儿,是为了在普通钻床上给高硬度钨合金钻0.4毫米的平底深孔。当时,全公司没有一个人掌握这种技术,如果外包,不仅费用高而且周期长,会影响按期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