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公认的“书圣”,为什么他能成为古代书法第一人?
王羲之的贡献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字写的好。王羲之不但是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书法革新家,王羲之在书法传承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的书法具有古质的风格,唐张怀瓘称之为“耀文含质”,“动必中庸”。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今体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钟繇、张芝为代表的书体,尚未脱尽隶意,稚拙古朴。王羲之则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代审美意趣,在精研钟、张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他将前人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所取得的成就加以总结、消化、吸收、创新,形成了一整套的揭示书法技法和理论内在规律的美学思想和体系。
进而形成了一般的理论层面和技法层
面上的规律。王羲之还广泛地从汉魏以来群众的书法作品中汲取有益的养
分,把散见于前代和当世的书法作品
中的创作性因素集中起来,经过提纯、总结和艺术加工,融合统一在自己新的艺术创造之中,他把汉字书写
从实用引入到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
王羲之为什么能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楷书的特点之一是讲究行文的起止,讲究、丰富、到位;二是形成线条中部的笔画运动以抬压为主,扭曲笔画较少;三是横折的地方几乎是一个转折点,有明显的折笔动作。王羲之生活在魏晋时期,正是隶书演变为楷书、章草、晋草的时期。王羲之擅长楷书,楷书也有很大的艺术成就,如《乐一论》、《黄亭经》、《东方朔画像颂》等。楷书与篆书和隶书相比,行间的密实和粗细不如篆书和隶书,但楷书的开头和结尾更加细腻、丰富和谨慎。在横断的处理上,楷书以捻折为主,相比篆书和隶书交篆笔法来转,虽然少了粗重的事实,但多了几分钟的绵长,绵长的完成特别是把手写体的笔折下来,为草书打开一个单字结构,加强词组合和词组的联合形成,使整个作品的关起起了关键的作用,在传书人用笔习惯的基础上,这种转笔为王羲之的行书提供了另一种丰富的借鉴。在王羲之之前,张智擅长章草,章草的性格是独立的,没有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字与字之间只是从整体作品中有呼应的气质。王羲之用转弯笔画改变了书法中横笔画“字”的方向,由原来向右倾斜的转弯笔画“字”的方向变为垂直向下或向左向下。这种垂直向下和左斜的笔“势”非常有利于书法结构的打开,加强了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字与词的组合组合,对于自上而下的书写,从右到左扩展的行文草书一直是笔体的有力支撑。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法大师,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承前启后的能力。他能把草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就是他擅长的民族、楷书,致力于草书的发展和民族、草书的所有笔法他的掌握,所以他能总结他的笔法的经验,优点为他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他的笔法集草书的笔法转移到线条的这些笔法。他大量借鉴楷书的书写习惯,注重起止笔画的丰富、细腻、到位,增加了横折的转折点,在王羲之的《凤橙帖》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