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将秦良玉的故事
女将秦良玉的故事:秦良玉1574年的时候在四川忠州出生,字贞素,她的丈夫马千乘原本是汉朝时期的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在她丈夫被害死以后,因为她们的孩子还很年幼,于是秦良玉代领了丈夫的职位。并且率领着自己的兄弟秦邦屏和秦民屏先后参加了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来对抗清朝军队,因为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在1648年的7月10日,秦良玉寿终而死,享年七十五岁。秦良玉去世以后后人为了赞颂秦良玉的所做作为,为她做出了许多的词来赞美她,崇祯皇帝也曾写过四首诗来赞美秦良玉。在明朝灭亡了以后,南明王追封秦良玉为忠贞候,同时,秦良玉也是历史上面唯一一个作为王朝的名将被单独写进正史当中的巾帼英雄。扩展资料:在清军入侵辽东的时候,朝廷下令各地土司率兵支援。秦良玉全家齐上阵,先是派遣兄长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率五千兵马先行,随后秦良玉亲率三千精兵赶赴辽东战场。等到清兵大军进攻沈阳,秦邦屏、秦民屏奉命驰援,明军寡不敌众,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战死沙场,弟弟秦民屏重伤突围。得知消息后的秦良玉忍住悲痛,在山海关附近与清军作战,大败清军。朝廷为此特意嘉奖,赐秦良玉诰命夫人,进二品服,并命令她返回重庆再征召两千士兵。秦良玉返回重庆后,恰逢永宁土司奢崇明造反。奢崇明为了专心对抗朝廷大军,便派人四处安抚周围的地方军队。他觉得秦良玉只是一个女子,应该禁不起诱惑,于是便派人送金银、丝绸给秦良玉,向她示好,希望她不插手自己的事情。结果性烈的秦良玉对那些金银珠宝看了一眼就掀翻了,疾声厉色地说:难道当我是女人就不懂得忠义的道理吗。她下令斩杀了使者,并亲率白杆兵趁敌不备,直达重庆南坪关,扼守奢崇明军退路,还派兵烧毁了叛军的船只。不久,奢崇明围攻成都,秦良玉又率兵西征,很快收复新都,直抵成都。奢崇明被气得哇哇乱叫,却又无可奈何,只好领兵退走。最后秦良玉收复了重庆,平定了奢崇明叛乱。因此秦良玉又被封为都督佥事,并担任总兵官一职。清军攻破北方多城,威胁到了京师,朝廷号召各地勤王。秦良玉得知后立刻变卖家产充当军饷率军勤王,昼夜兼程来到京师。当时各地的勤王兵有二十余万,但是都畏惧清兵无人敢出战,只有秦良玉率领的白杆兵直面千军,气势如虹,大败清军。崇祯皇帝大喜,除了给秦良玉升官,还特意写了四首诗来表彰她的功劳。后来各地农民起义四起,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有一支由张献忠率领的起义军相继攻克万县、重庆、成都,占领四川。也因秦良玉之名,张献忠的军队没有进击秦良玉的大本营。清军攻占北京后大举南侵,南明政权加封秦良玉为太子太保、忠贞侯。此时的秦良玉已经七十多岁了。可是她毅然征兵,准备前往福建抗击清军,可惜的是还没准备好,南明政权就被清军击破。南明朝廷又加封秦良玉为太子太傅,授予四川招讨使。后秦良玉因病去世,一代传奇女将就此离开人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良玉
妓女出身最后竟然成为了将军,梁红玉的励志人生究竟是怎样的?
梁红玉,其实她的真名不详,为了后人叙述描写她时,能够更加方便指代,所以称其红玉。虽然梁红玉从小出生卑微,但是她的爷爷与父亲都是武将,所以梁红玉也习得了一身好本领,箭无虚发。只可惜时运不济,他的父亲和爷爷在与南方起义军对战的一场战斗中,因判断失误而导致消极怠战,最后竟被朝廷判为杀头之罪,而梁红玉也被牵连,被罚做了一名营妓。虽然是一名营妓,但是她拥有的一身本领却让那些将士只能远远的看着。直到有一天,梁红玉遇见了韩世忠,在两人的聊天过程中,都互相增加了好感。而在了解到为自己祖孙三代报仇的就是眼前的韩世忠时,梁红玉对他的好感更深。由于被梁红玉飒爽的英姿吸引,韩世忠不久也将她纳为了妾。两人从此开始一起征战沙场,直到梁红玉怀孕回京养胎。孩子落地后,正巧遇上了禁卫军首领苗傅伙同大臣刘正彦发动叛乱,将梁红玉抓作了人质,以此来达到控制韩世忠的目的。后来为了拉拢韩世忠这位大将,苗傅听从宰相朱胜非的主意,放梁红玉去劝说韩世忠。不曾想这却给了她一个天大机会,梁红玉带着密旨和儿子与韩世忠会面后,回京平定了叛乱。于是,梁红玉被封为了安国夫人。之后梁红玉还经常随夫出征,在丈夫骄傲自满时直言规劝,后来也成为一则佳话。而至于梁红玉的死亡原因,据历史记载,她是战死的,死后还被金人曝尸三日才被送还。一代女将,虽有坎坷,但她仍然活得辉煌!
历史上的女名将,秦良玉的故事
秦良玉(1574~1648年),字贞素。明朝末期战功卓着的女将军、民族英雄、军事家。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双全女子,唯一封侯女将军,二十四史唯一单独作传的女子。上柱国光禄大夫,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驻四川等多处提督、总兵官,镇东将军,少保加封太保兼太子太保,一品夫人,忠贞侯。石砫宣抚使马千乘妻。
由于其父秦葵乃明朝贡生出身,秦良玉自幼一直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熏陶。忠臣烈士之义,感身报国之情,秦葵一直向子女传授不懈。身为知识分子,秦葵已经有预感大乱将至,常研习兵书,舞剑论兵。他对儿女一视同仁,让秦良玉与其兄秦邦屏与弟弟秦民屏一起读典籍,学骑射。可喜的是,比起兄弟来,秦良玉秉赋超群,文翰得风流,兵剑谙神韵,使得秦葵怃然叹息道:“可惜孩儿你是女流,否则,日后定能封侯夺冠。”秦良玉慷慨朗言:“倘使女儿得掌兵柄,应不输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之女)和冼夫人(隋明岭南的少数民族首领)。”天作良缘。秦良玉成人后,嫁与石柱土司马千乘。这位马土司虽是一方土酋,但其祖宗大有名,乃汉朝“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郎才女貌,神仙伴侣,二人伉俪情深,夫唱妇随。
作为地方土司,马千乘以三千石柱兵从征,跟随明朝四川总督李化龙讨伐叛军。秦良玉为解国难,又统精卒五百人,自备军粮马匹,与副将周国柱一起在邓坎(今贵州凤岗)扼守险地,持弓援剑杀贼。为此,明朝总督李化龙大为叹异,命人打造一面银牌赠与时年26岁的秦姑娘,上镌“女中丈夫”四个大字,以示表彰。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正月初二,明军由于连连克捷,上下松懈,置酒高会,庆祝新春佳节。洞晓古今兵法的秦良玉多智,她预料贼军会乘夜偷营,诫嘱丈夫马千乘命令“白杆军”严禁饮酒,持矛裹甲,连夜分守险隘。半夜时分,明军官兵大部分醉醺醺的沉入梦乡,贼军果然突然发动袭击。醉梦中的官军一时间四一奔逃。所幸的是,早有准备的秦良玉夫妇所领“白杆兵”发起反突袭,叛军先胜后败,惶骇间被长矛捅倒无数,皆转身奔逃。
秦良玉夫妇紧追不舍,追入贼境,连破金筑寨、明月关寨等七寨,直抵杨应龙叛军老巢的天险桑木关下。
明军诸军喘息后集结,齐攻桑木关。由于山险关峻,甲胄衰身的明朝官兵一时束手无策。“白杆兵”此时顿显神威,这些士兵的攀援能力本来就高超,又有特别矛钩拥搭连,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演杂技一样互相搭持攀挂,与酋阳土司等地方兵配合,一举荡破险关。关口拿下,明朝官军夺门而入。
于是,众人合兵,直捣海龙囤,杀得贼兵血流成河。贼首杨应龙骇然无奈,慌乱中自缢身死,插州之乱平息。
此次平乱,秦良玉、马千乘夫妇“为南川路战功第一”,为诸司之先,并又获朝廷银牌及色缎等物作为奖励。
大功如此,秦良玉并未沾沾自喜,从不言功,夫妇二人仍回石柱本份过活。
十多年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秦良玉丈夫马千乘死于政府狱中。《明史》记载说,石柱部民状告马千乘,明廷把他逮入云阳狱,不久马千乘病死其中。但他真正的死因,其实是北京万历帝派来的监税太监丘乘云向石柱索取贿赂,马千乘自恃于朝廷有功,不予。这下可羞恼了丘公公,他指使手下捏造罪名,把马土司逮捕入狱,活活折磨而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一下子变成孤儿寡母,秦良玉含泪忍痛。她大义为重,殡敛丈夫后,未有生出任何反叛不臣之心,反而代替丈夫任石柱土司,忠于职守。《明史》中这样赞诩秦良玉:“(其)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建立“大金(后金)”,开始连连发动对明朝的进攻。两年后,萨尔浒一役(战场在今辽宁抚顺以东),明军惨败,诸营皆溃。自此之后,驻辽明军几乎是闻警即逃。
东北告急,在此大背景下,明廷在全国范围内征精兵援辽。秦良玉闻调,立派其兄秦邦屏与其弟秦民屏率数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筹马集粮,保障后勤供应。为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沈阳之战中,秦氏兄弟率“白杆兵”率先渡过浑河,血战满洲兵,大战中杀辫子兵数千人,终于让一直战无不胜的八旗军知晓明军中还有这样勇悍的士兵,并长久为之胆寒。由于众寡悬殊,秦邦屏力战死于阵中,秦民屏浴血突围而出,两千多白杆兵战死。但也正是由此开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杆兵”名闻天下。
得知兄长牺牲消息后,秦良玉制一千多件冬衣,配送给远在辽地的石柱兵。然后,她自统三千精兵,直抵榆关布防(今山海关),控扼满州兵入关咽喉。明廷兵部尚书张鹤鸣为此专门上奏天启帝,追赠死难的秦邦屏都督佥事,立祠祭祀。不久,明廷又诏加秦良玉二品官服,封诰褒奖。
由于“白杆兵”战斗力强,明廷再下令征兵两千。秦良玉闻诏即行,与弟弟秦民屏驰还石柱,征调士兵准备援辽。
抵家仅一日,重庆内乱。永宁土司奢崇明借奉诏援辽的名义,率数万人马与其女婿樊龙里应外合占据了重庆,并发兵围攻成都,大有关门做皇帝的意思。由于同为“土司”乡亲,奢崇明派人携大笔珍宝来石柱与秦良玉“通好”。秦良玉二话不说,立斩贼使。她派遣秦邦屏及其二子溯流西上,度渝城后,忽然抵至重庆南坪关,扼制贼兵归路。趁天黑敌军无备,“白杆兵”突袭贼军驻于长江和嘉陵江上的水军,尽焚其舟。同时,秦良玉分兵守忠州,驰报夔州官军密防瞿塘天险,阻遇叛军沿江东下。
正是由于这位女中丈夫的调度有方,奢崇明叛军终于难成气候,出战即败。但当时川地有一带诸土司“自治”部落皆收受叛军贿赂,大多数逗留观望,惟独秦良玉率石柱兵奋勇直前,连获红崖墩大捷、观音寺大捷以及青山墩大捷。如此一来,不仅成都围解,重庆也很快得以收复,叛乱得平。
明廷叙功,秦良玉得授总兵一职,成为方面大将,她的兄弟和子侄皆获擢升。
川地底定之后,鉴于作战中明朝官军的“熊包”表现,秦良玉上书奏称:“臣率(秦)翼明、(秦)拱明(她的两个侄子)提兵裹粮,累奏红崖礅诸捷。而(明朝官军)行间诸将,未睹贼面,攘臂夸张。及乎对垒,闻风先遁。败于贼者,唯恐(别)人之胜;怯于贼者,惟恐(别)人之强。如总兵李惟新,渡河一战,败衄归营,反闭门拒(见)臣(秦良玉自称),不容一见。(李惟新)以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妇人(自称),(其)静夜思之,亦当愧死!”疏上,由于明廷正需石柱这样的地方力量,天启帝“优诏报之”,并下令文武大吏对待秦良玉皆要以礼相待,不得疑忌。感动之下,秦良玉更加为明廷卖命,其弟秦邦屏不久即在陆广做战中战死沙场。
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攻榆关不入,便率十万辫子军绕道长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后,进抵北京城外,连克永平四城,明廷大震。
秦良玉得到十万火急的勤王诏书之后,即刻提兵赴难,星夜兼程,直抵宣武门外屯兵。当时,闻诏而至的各路勤王官军共二十万有余,但都畏惧满洲兵的狠武,无人带头出战。秦良玉“白杆兵”人数虽然仅有数千,但一直为满洲兵所忌惮。昔日浑河血战,让大辫子们再也忘不了这些身体矮小手持超长锐矛的士兵。因此,“白杆兵”呐喊冲杀之际,满洲兵心自发怯,加上明军中又有孙承宗这样的老将作配合,最终迫使皇太极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撤围而去。北京围解之后,崇祯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台召见秦良玉,优诏褒美,赏赐彩币羊酒,并赋诗四首以彰其功。
秦良玉卒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葬于石柱县东3公里处、龙河北岸的回龙案(今石柱县大河乡鸭桩村),享年75岁。其墓碑题刻为:“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挂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候贞素秦夫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