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史记》的评价
《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为知言。 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 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 这一点,只要将之与希罗多德的《历史》相比较,就会非常明白。 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 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第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 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 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 于是,晋朝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 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 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 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史记》不但是中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文章对于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活水。 当然,司马迁修撰《史记》的最高理想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是要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历史哲学体系。 更深入的理解,要留待我们对《史记》的具体学习中去体会了。
一些名人对《史记》做个怎样的评价?
查阅了一些资料,只介绍几个著名人物对史记的评价吧: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金圣叹】,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序赞九十多篇.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
明末清初的【钱谦益】,他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
学者【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酷爱《史记》,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
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他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