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题解】 选自《全唐诗》。《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安禄山早已被儿子安庆绪所杀,长安和洛阳为唐军先后收复。唐军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领六十万大军,将安庆绪围困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县),形势对唐王朝极为有利,前途乐观。但是,由于昏庸的唐肃宗害怕武将们“难相统属”,不设元帅,派亲信鱼朝恩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让这个不会治军的宦官去指挥那些武将,节度使们相互观望,各行其是,士气低落。是年三月,史思明自魏州(今河北大名县)率兵前来援救安庆绪,与唐军在安阳河北岸大战。唐军无统一指挥,被史思明打得全军溃散,军力损失惨重,形势危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实行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不管老少男女,抓去服役,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诗人杜甫早年在洛阳居住,置有田宅。唐军收复洛阳后,杜甫回到洛阳探望战乱后的家园。乾元二年三月,唐军大败,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市民惊骇,散奔山谷”,杜甫也离开洛阳,匆匆赶回华州任所。于是,他将沿途亲眼所见的兵役黑暗情形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写成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吏”、“三别”,长期为人们所喜爱,所传诵。 【解读】 这首小型叙事诗,二十四句,分为三段。 第一段,前四句,是故事的序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夜)、地点(石壕村)、人物(吏、老翁、老妇)、事件(夜捉人)。写差吏捉人的恐怖情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我投宿到石壕村,正遇上差吏夜间抓丁。老头子吓得越墙逃走,老太太慌忙出门察看动静。〕(石壕村: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石壕镇。) 首句“暮投石壕村”,直叙其事。“暮投”,点明了诗人到石壕村的目的,是投宿过夜。一个“投”字,表现了诗人行迹匆匆,描绘出作者在一种急迫的情况下投宿的形象,暗示出在兵荒马乱之秋,人们不敢夜间行路,感到四处埋伏着危险,渲染出一种恐怖气氛,为悲剧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环境。这句点明投宿的时间是在傍晚,点明事件发生的地点,并为诗人在后文中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描述故事做好了铺垫。 “有吏夜捉人”,开门见山揭开了故事的序幕,点出了诗的主题,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这句是叙事,但也寓有诗人的褒贬,如不用“征兵”,也不用“招兵”,而用“捉人”,写出了差吏到处抓丁拉夫的暴行,一语点破了当时兵役制度的不合理。“捉人”,不在白天,而在夜间,表明白天捉人已不易捉到,便趁深夜人们熟睡之时,搞突然袭击,可见差吏捉人手段的狠毒。诗人虽没有具体描写差吏捉人的暴行,但读者通过“夜捉”二字,可以想见。下文,故事情节都围绕“捉人”展开。诗人从“暮投”到“夜捉人”,已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事件的发展,是诗人隔门听到的。 诗的第一句点出了投宿的“石壕村”,第二句点出了“夜捉人”的“吏”,两句合扣了诗题“石壕吏”。 “老翁逾墙走”,这里,诗人没有直写差吏敲打门,但砸门之声已自闻。这句,是写户主对事件的反应。官吏捉人,“老翁”逃走,表明官吏先是抓青壮年人,青壮年人已抓尽,现在抓丁的对象已落到“老翁”头上了。同时,表明“夜捉人”已发生过多次,人们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得安宁。因此,“老翁”在夜间一听到捶门,一听到吏喊,就越墙而逃了。“逾”、“走”二字,绘出“老翁”惊慌越墙而逃的形象。 “老妇出门看”,“老翁”的“逾墙走”,与“老妇”的“出门看”,显然是早有商议的。“老妇”的“出门看”,也许她自己认为不会被捉走。①因为差吏在捶门,在叫喊,不得不开门出来周旋;②为了更好地掩护“老翁”的逃走;③为了防止差吏进院搜人,为了掩护她的寡媳。“出门看”三字,生动地写出“老妇”仓惶恐惧,又故作镇定,观察动静,主动应变的情状。 第一段四句,写得很精练,一句写一人一事。第一句写诗人投宿,第二句写差吏捉人,第三句写“老翁”逃走,第四句写“老妇”出门,从而渲染了一种恐怖的气氛,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祸连绵,官府捉人,人们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同时,也展示了“老妇”一家悲剧发生的社会环境。 第二段,中间十六句,是故事的主体。主要写“老妇”哭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直写“老妇”极度悲痛的心情。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吏咆哮如雷,如狼似虎,老妇悲伤地啼哭!〕 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苦。写暴吏突出了一个“呼”字,吏在门外,已等得恼火,捶门,又怀疑有人逃跑,急着叫喊。写妇悲突出了一个“啼”字,“妇啼”是在“吏呼”威吓之下的悲伤的啼哭。这些,都是诗人亲耳所闻,到了笔下,都极带感 *** 彩。写“吏呼”用“一何怒”,写“妇啼”用“一何苦”刻画。两个“一何”巧妙地连用,加重了感 *** 彩,既刻画出了“吏呼”咆哮如雷的狰狞面目,与蛮横气势;又刻画出了“妇啼”悲伤凄惨,愤恨而痛苦的感情,使吏呼之怒与妇啼之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创造了悲愤的氛围。 “听妇前致词”〔只听到老妇上前对差吏诉说〕。 这句承上启下,引出了“老妇”大段申辩的话,共十三句,根据内容,可分为三层:前五句一层,中间四句一层,末四句一层。各层间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出官吏的多次“怒呼”,逼问。实际上,“吏呼”、“妇啼”一直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一个“听”字表明,诗人当时没有出面,吏的捉人,“老翁”的逾墙,“老妇”的出门,吏的呼,妇的啼,以及“老妇”致词,孙媳幽泣,都是诗人心情紧张地倾听到的,使诗中所写的一切,都具有了客观真实性。 第一层五句,是针对差吏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可以想见,小吏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妇”泣诉说:“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个儿子全去防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捎回书信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为了平息“安史之乱”,都被征调,开赴围攻邺城叛军的第一线,参加了浴血战斗。三男参战,已二男阵亡,这贡献可够巨大,这牺牲可够惨痛!可见由“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一个一门三军人的家庭,一个一门双烈士的家庭,论理论情都不应该再从她家里抓人吧! “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幸存的人苟且求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完了!〕 “老妇”一提起死难的儿子,心中极度悲痛。“生者”,那“邺城戍”“附书至”的儿子、“老翁”、“老妇”自己,以及室中的孙、媳,只是暂且偷生,活一天算一天罢了;而“死者”,“长已矣”,就永远完了,表达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怀念、哀思。“老妇”沉痛地哭诉着这些,是想以此打动差吏,取得差吏的同情,不再从她家里抓人。 第二层四句,“老妇”诉说家中只剩下老弱妇幼,生活贫困,遭遇凄惨。反映了繁重的兵役负担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老妇”的哭诉,打动了差吏,取得了差吏的同情了吗?没有。凶狠的差吏大发雷霆:“难道没有别人了?”并要进院搜人了。“老妇”只得哀求着诉说家中的情况:“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一个“更”字说明,家中再也没有壮丁可抓,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和带着孙子的儿媳妇。因为战祸,家中极为贫困,儿媳的衣裳破破烂烂不能蔽体,出不了门,又怎能去服役呢?面对着这样一个家庭,两位战死士卒的家庭,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应稍动怜悯之心呀!“老妇”拆说这些,仍想打动差吏,唤起他的不忍之心,断绝他的捉人的念头。 第三层四句,写“老妇”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自己“请从”服役。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暴虐,及对人民的残酷迫害。 “老妇”的含泪诉说家中凄惨的情况,仍然没有打动残无人性的差吏,看来连妇女也要抓了。这时“老妇”生怕差吏抓走她的寡媳孤孙,一转念,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段话,真是字字含泪,字字扣击着读者的心。一位年迈力衰的老妇人,一位已为自卫战争献出了两个儿子生命的老妈妈,竟也被抓去服役了。有力地暴露了唐王朝兵役制度的不合理,有力地鞭笞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带给广大人民的深重苦难。“老妇”自请应役,是为了掩护“老翁”,不致被抓;是为了掩护儿媳,免于被抓,表现了她的应对能力和忍辱负重的品质。她为了国家,为了平息叛乱,为了给两个献身的儿子复仇,勇敢地奔赴前线,虽无力杀敌,但愿为前方将士备炊,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位识大体,顾大局,爱国爱民的老妈妈,怎不令人肃然而生敬意! “老妇”的“致词”,至此结束,差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诗人在写“老妇”的致词中,没有写差吏的表现,但从“老妇”三层话意的发展中,可以想见差吏的暴虐蛮横、只顾追逼要人的凶相。 第三段,末四句,是故事的尾声,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故事的结局。写“老妇”被抓走后的凄惨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很深很深了,说话声也已消失,我仿佛听到隐隐约约的低微的抽泣声。〕 诗人无限关切地侧耳细听着门外的一切,从“夜”间听到“夜久”,听到“吏呼”、“妇啼”声已绝。咆哮如雷的小吏呢?悲伤凄苦的“老妇”呢?分明地暗示出了:“力虽衰”的“老妪”,已“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去了。在这寂静中,诗人好像听到有人在抽泣。是谁在哭泣呢?显然,是孤儿寡妇在悲苦无告地抽泣。可见,她也在心情紧张地倾听着门外的一切,一直听到“夜久语声绝”。这时,她想到丈夫“新战死”,婆婆又被抓走,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如闻”,是写哭声的低微。哭声虽低,然而诗人却如雷贯耳,同情之心溢于言表。这一笔写得很含蓄,很深沉,儿媳的抽泣确实震动人心。“泣幽咽”三字,更深刻揭示了悲剧内容,渲染了更浓厚的悲剧气氛,加重了全诗的悲剧色彩。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待到天明,我重登旅途,临行只有跟老翁一人辞别。〕 结尾两句,以“天明”照应开头的“暮投”,以“独”字照应“捉人”。待到天明,诗人重登奔赴华州的旅途,临行与房东告别,突出了“独与老翁别”。诗人回想“暮投”时,“老翁”“老妇”双双接待,而今登程,只能与“老翁”辞行,再次暗示了“老妇”的被抓,突出了悲剧的结局。此时,送别者与被送者的心情同样凄惨。语简而意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广阔余地。 结尾,诗人不发议论,然而激愤之情已溢于言表,透于纸背。 【综述】 这首叙事诗,记叙了唐军抓丁的真实情况,特别是通过一家“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仇兆鳌语)的典型事件的描述,反映了由封建阶级的统治所造成的人民苦难,揭露了唐代兵役的不合理,和官府捉人的残暴,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愤慨,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人民爱国精神的赞扬。 《石壕吏》,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诗人将主观的评价和情感融于客观的叙事之中。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亦无议论,只是如实地直书,通过事实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在事实面前受到感染,得到教育。诗从开头到结尾,都在叙述“夜捉人”的经过,作者并未发过一句的议论,也未直抒句半的感情,但爱憎十分强烈,十分鲜明。 《石壕吏》写的是真人真事。诗中所记事件,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事,所写人物,是作者亲见的真人。诗人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把自己放在这一悲剧的见证人的位置,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叙述故事。使诗中的人与事显得真实可信,令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此诗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以明写“老妇”为主,暗写差吏为辅,明写暗写结合,以明写显示暗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深刻地揭露了悍吏的凶残面目。 善于剪裁,重点突出,主题集中,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全诗紧扣“有吏夜捉人”、“听妇前致词”写来,详写“老妇”诉说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与此无关者一概剪去。这样,诗才写得精练、概括、结实,容量大,含蓄性强。全诗一百二十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时代的面影。
杜甫《石壕吏》作于什么时候?急需!!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句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时分我投宿于石壕村,夜里听到差吏前来抓人。老翁闻声翻墙逃走,老妇慢移脚步去应门。诗开篇两句起势不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有“猛虎攫人之势”。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一个“夜”字,含意丰富,表明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差吏又来抓人,老翁立刻翻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唐代的法律规定:“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旧唐书·食货志上》)。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害。“石壕”,在河南陕州城东县。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差吏狂呼暴跳多么凶横,老妇哭哭啼啼多么凄苦。只听老妇上前对差吏说道:我的三个儿子都已当兵去打邺城了。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虎的狰狞,以及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一何”重复运用,把诗人的爱憎感情寓于叙事之中。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语,便当数十言写矣。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邺城”,今河南安阳市。“戍”,非“守卫”意,因当时叛军守卫邺城。“致词”以下十三句,并非老妇一连说出。依韵脚变化分为三层,每一层诉说,都针对着差吏的一次逼问。作者使用以答代问、夹带问答来叙事的手法,略去了至少三次的差吏的问话。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一个儿子托人捎来信,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了。活着的这个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也就永远地长眠了。这两句是老妇的血泪之诉,反映了民不聊生的真实情况。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家里再无可去当兵的人时,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孙。因为要奶孩子,她的母亲还在家。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更无人”与母、孙的存在,在逻辑上发生矛盾。许多注家已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在解释时想法补救疏通。或谓“更无人”是指家里再没有一个男人了,有人说是老妇掩饰之词被戳穿,但最好释为再无可去当兵的人。这几句略去了一些细节,当差吏逼问老妇时,躲在屋内的婴儿受惊吓哭起来了。差吏抓住把柄,进一步逼迫交出人来,于是有此后面两句。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虽然老妇我年老无力,也让我连夜跟了你们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也许还能为部队置备早饭。三个儿子都被征兵,两个已战死,这样的不幸足已令人悲愤不平,却还是不能博得差吏的同情。老妇生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捉人拉夫竟拉到了一位抱孙的老太太,时世可想而知。“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时郭子仪守河阳。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深人静,语声断绝,依稀听到低声哽咽。天亮后我要赶前面的路,只与老翁一人告别。老妇被抓走的结局不言自明。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非常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细节。一个“久”字,不仅说出这件事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如”字,化实为虚,这是老妇家人悲伤泣下,也是诗人心酸、悲哀、无奈、同情、激愤的反映。一个“独”字,既呼应前文,交代了“吏捉人”的结果,又表明了老翁的凄惨处境。
评解
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哉!”
这首五言古诗篇幅不长,一共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而内容十分丰富。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 *** 、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石壕吏的翻译
100字左右的: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刚刚阵亡。活着的那些人只能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
再长点版本: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吏村一户老妇人家。家里虽然很简陋,但却很干净,屋顶和墙壁早已裂开了缝。床上睡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老妇人为我端来了一碗清水,叫我慢慢喝,不要呛住了,虽然,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却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父亲早已年迈,但在这个时候,做儿子的,虽然不在她身边……想到这,我不禁伤感落泪。老妇人坐在我身边,向我诉说自己一家人以前虽然穷,但一家人都平平安安,什么难关都闯过了,可现在,现在……话没说完,老妇人便哭起来了。岁月的艰辛,早已在她面上留下道道痕迹,头上布满了银发,抬头纹和眼角纹都很重,她那两道淡淡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一双长满了硬邦邦的手上早已干燥的裂在了道道干沟,衣服早已褪了色,打了许多补丁。这时,从里面走出来一位老头儿,想毕就是这位老妇人的丈夫了。
夜晚,屋外传来阵阵叫喊声“你家剩几口人,这与我们无关,反正,这男的我们是带走的了。识趣的就赶紧放手,否则——!”接着是一群小孩和老人,妇女的哭泣声、叫喊声。老妇人和老头儿听到这一动静,都显得很紧张,两位老人相互对望了一眼,接着,老头儿便爬墙逃走。老妇人坐在椅子上,想起自己镇静下来,却怎么也不能冷静下来,茶杯在她手中抖动着,水流了出来,老妇人站起来想去拿布来擦掉流出来的水,却差点摔了一跤。老妇人坐回到椅子上,两手紧紧的握在一起,放在胸前,像是在祈祷,寂静的小屋传来了敲门声,老妇人像触了电似的,把头抬了起来,转向门口的地方。喃喃地说:“来了,来了,又来了,差役又来抓人了。”又传来敲门声:“开门!开门!”老妇人扶着拐杖踉踉跄跄的去开门。
“怎么这么久才开门,想累死爷们呀?!”“不、不,小的不敢,不敢。只是,只是,身体不太舒服,走路不快;望着这两位大爷多多原谅。”差役噪叫的声音多么凶横!老妇人哭哭啼啼的声音又多么叫人伤心。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有)三个儿子都去防守邺城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像我们这样)活下来的人都只是苟且偷生,死掉的人就永远没有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孙子在,她的母亲没有离去,但她出入都没有完整的衣服。(我)老妇人尽管年老力衰,但也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然后)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赶得上)准备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那老妇人已经被那差役抓去了服役。
石壕吏翻译
《石壕吏》的翻译为: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石壕吏》原文:杜甫·唐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