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朱允炆是怎么死的?
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朱允炆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人物简介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轶事典故
据说,朱允炆逃离京城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也有称是陕西城固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终了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朱允炆当了几年皇上?
朱允炆当了四年皇上。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他一共当了4年名符其实的皇帝。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明朝后,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另一方面,为防止朝中奸臣不轨,朱元璋又规定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意为“平定国难”)。同时为防止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许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下令“削藩”。到了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他诛杀得差不多了,明朝北方的军事都只能以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朝廷孤危。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因为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所以削藩从朱棣同母弟周王开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其余都废为庶人。同时建文皇帝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迂回南下,占领京师南京,是为靖难之变。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结局争议正史记载关于朱允炆的下落,历来存在两种不同说法,官方史书记载朱允炆及其长子已死于火中,而民间则出现了朱允炆未死的“流亡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在燕兵攻陷京师后,朱允炆)“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朱棣登位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亦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明实录·太宗实录》)“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踪。”——《明史》“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明史 建文皇帝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