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长调歌曲

时间:2024-11-06 11:10:06编辑:思创君

蒙古长调怎么唱?

有拖腔式长音的唱法,诺古拉式的装饰音唱法 ,借鉴西洋唱法,混声唱法和独特的共鸣唱法。接下来对此进行更加详细的介绍。一、拖腔式长音的唱法:蒙古长调最具有草原韵味的唱法,莫过于这种唱法,这种唱法的旋律表现手法之一就是多在旋律骨干音上采用较长的拖腔来抒发感情。当然对于这种拖腔来说,并不是不是拖得越长越好,总的来说,该唱法在每个乐句或乐节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二、诺古拉式的装饰音唱法:诺古拉是蒙古族民歌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特点便是一种极具装饰性的华彩音,这也是最能体现蒙古族音乐的唱法,如果想让歌曲中很多有“蒙古味道”的部分,都少不了使用诺古拉式的装饰音唱法。 三、借鉴西洋唱法:蒙古族民歌的一些唱法,在很多方面都和西洋美声唱法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在气息控制的方面,二者都强调气息的“深”、“通”、“活”,强调腰部肌肉运动对气息控制的重要性,而在共鸣腔体打开的方面,二者都强调打开咽腔,强调咽腔在歌唱发声中的特殊共鸣作用。四、混声唱法:要想熟练的去演唱蒙古民歌,首先必须要俱杯较好的嗓音与宽广的音域。因此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蒙古族传统演唱也使用混声方法,采用特殊的音色变化技术,将音域变宽。不仅能够使声区、音色统,声音变得更加流畅,而且还能够加强声音的穿透力。五、独特的共鸣唱法:共鸣对于歌唱发声来说,是格外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歌唱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手段,它能使人的嗓音变得更清脆、明亮,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在演唱蒙古时所运用的共鸣唱法,就是得歌声变得更清脆、明亮,具有更强的穿透力,也因此在草原之上传播的更远了。

蒙古长调十大名曲

蒙古长调的经典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和《轮番酒之歌》等等。1、《走马》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体现的是蒙古族延续至今的生活方式。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取材内容大都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2、《小黄马》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只要有一人领唱长调旋律,三五个人以持续低音潮尔,就会产生庄严肃穆、声势浩大、辉煌壮丽的气势。达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统一,同样给人以辽阔、豪放的阳刚之美。3、《辽阔的草原》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4、《辽阔富饶的阿拉善》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曲式结构以上、下句构成的乐段较为常见,也有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的联句体,以非方整性结构居多。歌词多以两行为一段,在不同的韵步上反复叠唱。词曲结合则“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华彩性拖腔,以各种装饰音(诺古拉)点缀旋律。5、《轮番酒之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短调叙事歌、长篇说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蒙古族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持了其自身特色且更加成熟。

有关草原的歌曲有哪些?

1、《天赐草原》-草原百灵合唱团;2、《我的梦在草原》-草原百灵合唱团;3、《我爱美丽的大草原》-草原百灵合唱团;4、《我从草原来》-德德玛;5、《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德德玛;6、《草原夜色美》-德德玛;7、《请到草原来》-鸿雁组合;8、《草原之夜》-刀郎;9、《回忆的草原》-泽王拉姆;10、《草原的灵魂》-班措;11、《草原的月亮》-云飞;12、《离别草原》-云飞/云朵;13、《我的草原我的马》-王亚鹏;14、《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哈布尔;15、《草原情歌》-三智才让/谢旦;16、《草原》-林奕匡;17、《我的根在草原》-齐峰;18、《蓝色的蒙古草原》-鸿雁组合.


《草原》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1、环境优美在老舍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2、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3、热情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扩展资料:《草原》已选入人教版新课标(老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课和教育部统编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课。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作者在最后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上一篇:拉丁天后夏奇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