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时间:2024-11-07 15:16:36编辑:思创君

包拯时期是哪个皇帝

包拯时期是宋仁宗赵祯做皇帝。包拯当官的时候,皇帝是宋仁宗赵祯。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既然庙号是仁宗可想而知,这个皇帝是以仁德而闻名天下的。包拯所生活的年代是北宋仁宗时期,宋仁宗是北宋王朝的第4位皇帝,于乾兴元年继位,在位期间曾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北宋王朝积弊制度,为北宋的经济繁荣与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的第六子,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4岁。在位四十一年。宋仁宗赵祯在位时候宋朝进入鼎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宋仁宗赵祯在位后期,官僚膨胀,对外战争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已经出现经济危机。而且,还有南蛮叛乱、交趾之乱。后来虽有庆历新政,但尚未成功。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包拯劝宋仁宗赵祯早立太子:宋仁宗一生曾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杨王赵昉、雍王赵昕、荆王赵曦,只可惜三位儿子都体弱多病过早夭折,导致宋仁宗一生无子嗣。嘉祐八年,宋仁宗崩逝,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侄子赵曙,历史上称之为宋英宗。关于宋仁宗传位侄子事件的背后,还有一段小故事,而该故事的另外一位主人公便是包拯。宋仁宗由于膝下无子,在暮年时总是自怨自艾感叹、命运不公,终日郁闷不已。包拯见此情景便上奏宋仁宗,请求宋仁宗早立太子,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侄子。宋仁宗本来心情就不好,听到包拯如此一说,气的大怒道:”你究竟安的是什么心”?包拯慌忙跪下,老泪纵横道:“老臣已年逾花甲,膝下无子又无孙,此次谏言只为大宋江山社稷,而非个人得失”。包拯此言说罢,宋仁宗也激动不已,感叹包拯的一片忠心。

包拯是哪个皇帝时代的人

包拯时期是宋仁宗赵祯做皇帝。包拯当官的时候,皇帝是宋仁宗赵祯。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既然庙号是仁宗可想而知,这个皇帝是以仁德而闻名天下的。包拯所生活的年代是北宋仁宗时期,宋仁宗是北宋王朝的第4位皇帝,于乾兴元年继位,在位期间曾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北宋王朝积弊制度,为北宋的经济繁荣与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的第六子,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4岁。在位四十一年。宋仁宗赵祯在位时候宋朝进入鼎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宋仁宗赵祯在位后期,官僚膨胀,对外战争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已经出现经济危机。而且,还有南蛮叛乱、交趾之乱。后来虽有庆历新政,但尚未成功。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包拯劝宋仁宗赵祯早立太子:宋仁宗一生曾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杨王赵昉、雍王赵昕、荆王赵曦,只可惜三位儿子都体弱多病过早夭折,导致宋仁宗一生无子嗣。嘉祐八年,宋仁宗崩逝,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侄子赵曙,历史上称之为宋英宗。关于宋仁宗传位侄子事件的背后,还有一段小故事,而该故事的另外一位主人公便是包拯。宋仁宗由于膝下无子,在暮年时总是自怨自艾感叹、命运不公,终日郁闷不已。包拯见此情景便上奏宋仁宗,请求宋仁宗早立太子,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侄子。宋仁宗本来心情就不好,听到包拯如此一说,气的大怒道:”你究竟安的是什么心”?包拯慌忙跪下,老泪纵横道:“老臣已年逾花甲,膝下无子又无孙,此次谏言只为大宋江山社稷,而非个人得失”。包拯此言说罢,宋仁宗也激动不已,感叹包拯的一片忠心。

《包青天》包青天是哪的人?

包青天也就是包拯,包拯是庐州合肥县人。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县(今安徽合肥)一个高级官员的家庭里。父亲包令仪,字肃之,宫居朝散大夫、虞部员外郎,管理着国家的山泽苑林。包拯小时候,不讲吃,不讲穿,严守父教,刻苦读书。乡试中,他虽然名列前茅,但一不骄,二不懈,谦虚谨慎,尊重师长和学友,受到了人们的赞扬和好评。人物特点包拯是北宋时期名臣,为人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有“包青天”之称,经过小说戏曲的加工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清官。在世人眼中,包拯是廉洁公正、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的代表,后世更是将其奉为神明,就算没读过历史也知道他的大名。

包青天是真实存在的吗?

包青天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原型人物,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男,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人物经历简介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上一篇:海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