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什么字怎么读
樊的读音[fán]。一、〈名〉。1. (形声,棥声。“棥”意思是篱笆,在字中也具有表意作用。本义:篱笆)。2. 同本义。营营青蝇,止于樊。——《诗·小雅·青蝇》。折柳樊圃。——《诗·齐风·东方未明》。庄周游于雕陵之樊。——《庄子·山木》。又如:樊棘(荆棘篱笆);樊鹿(樊篱中的鹿);樊圃(有篱的园圃)。3. 关鸟兽的笼子。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庄子·养生主》。又如:樊槛(囚笼)。4. 领域;范围。盖学虽粗涉其樊,其为说不能无弊而已。——清· 方苞《内阁中书刘君墓表》。5. 旁,边际。夏则休乎山樊。——《庄子·则阳》。6. 古地名。7. 春秋周京都辖邑,一名阳樊,在今河南省济源县东南。8. 樊城的简称。其城在湖北省襄樊市。9. 姓。如:樊素(白居易家的歌妓。因善歌,有樊口之称)。樊哙(汉时刘邦的勇将,曾多次以勇力使刘邦脱险)。二、〈动词〉。1. 筑篱围绕。折柳樊圃,狂夫瞿瞿。——《诗·齐风·东方未明》。2. 关在笼中 。如:樊絷(拘系于笼中)。
樊怎么读?
1、樊拼音:[fán]2、释义(1)笼子:樊笼(关鸟兽的笼子,喻不自由的境地)。(2)篱笆:樊篱(喻对事物的限制)。(3)纷杂的样子:“樊然淆乱”。(4)姓。樊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樊姓出于姬姓。扩展资料:1、相关组词(1)樊笼 [ fán lóng ]:关鸟兽的笼子,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2)林樊 [ lín fán ]:指林边。(3)樊南 [ fán nán ]:唐 代诗人 李商隐 的别称。(4)笼樊 [ lóng fán ]:鸟笼。(5)樊鹿 [ fán lù ]:樊篱中的鹿。比喻失去自由者。2、樊(Fán)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济源县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樊氏。(2)出自子姓,起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据所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孙一直沿袭下来。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把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战国前后,樊姓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后人。(3)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西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樊姓百度汉语-樊
樊的拼音
樊的拼音是【fán】。1、樊,汉字,读作(fán),本意是笼子:樊笼(关鸟兽的笼子,喻不自由的境地。篱笆:樊篱(喻对事物的限制),纷杂的样子:“樊然淆乱”。2、形声,棥声。“棥”意思是篱笆,在字中也具有表意作用。樊素(白居易家的歌妓。因善歌,有樊口之称)。樊哙(汉时刘邦的勇将,曾多次以勇力使刘邦脱险)。3、鸟入樊笼:樊笼:鸟笼,比喻不自由的境地。飞鸟进了笼子。比喻自投罗网,陷入困境。4、飘樊落溷:比喻由于偶然的机缘而有富贵贫贱的不同命运。亦多指女子堕落风尘。同“飘籓坠溷”。樊的例句:1、不去参与,因已江郎才尽。虚度光阴,真理却永存于地下。文字激荡,跨越一切樊篱,不为现实所缚,我无依靠的灵魂啊,竟是如此坚强,如此迷茫。2、此身未有神仙骨,纵遇真仙莫浪求?茫茫人海、漫漫仙途,且看一介凡夫以武入道,冲破重重樊篱,证得悠悠我心。3、见你就像见到家乡,所有神情我都熟悉。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4、视差樊篱法:视差樊篱法也称视差狭缝法。5、我渴望挣脱牢笼,打碎那自我束缚的樊篱,走进生活的沙漠。
“樊”怎么读
樊:fán 。《说文解字》:“樊,鷙(騺)不行也。从(?)、从棥,棥亦声。”。鹰隼之属见笼不得出以左右攀引外是樊之范式。本义:笼子。如:樊笼(关鸟兽的笼子,喻不自由的境地)。樊姓简介:樊姓,中国姓氏,一出于姬姓,一出于子姓,以国为氏,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二位的姓氏。樊姓发祥于河南。春秋战国时,樊姓氏族以此为源,北入山西,东到山东,南迁湖北、江苏,西徙陕西,与当地氏族世代共处,人口221万,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著名人物有西汉大将军、左丞相樊哙、唐代巾帼英雄樊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