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

时间:2024-11-08 01:34:43编辑:思创君

卢梭的生平事迹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上尉,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最终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不少,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卢梭,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1]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他有过几起罗曼趣事,其中包括与旅馆女仆黛莱丝·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卢梭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黛莱丝结婚)。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们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生平事迹简介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生平事迹简介 卢梭简介 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十岁起独自寄居在亲戚家里,然后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最后还遇到对他影响至深的几个女人,并且对他的思想著作产生了影响。后来的卢梭隐居著书,最后在潦倒中死亡。虽然卢梭去世,但他仍是法国的精神图腾。卢梭的墓地现在仍在法国巴黎伫立,而通过卢梭简介可以了解卢梭的传奇一生。 卢梭画像 首先是他复杂的情感生活;卢梭的父亲被迫离开日内瓦,卢梭从此变成一个流浪儿,寄居在亲戚家庭。11随时他在牧师的家里成了伯爵夫人的情人,17岁时在华伦夫人的引导下步入上流社会,华伦夫人既是他的情人也是他的支持者,还是他思想上的母亲,最后遇到了他一生不爱却陪伴他到最后的黛莱斯瓦瑟。 卢梭简介中更加强调的是他的思想著作卢梭简介,卢梭为后世留下最多的是他的思想精华,在他的作品中有着集中地体现,比如《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论政治经济学》《新爱洛绮丝》等,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将人与社会的关系形象的比喻为一个契约,并提出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人平等。就是这些思想指导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 卢梭简介提到卢梭的后期生活过得极为凄苦,由于意见观点与伏尔泰等人不和,受到社会的各界的压迫,书籍不允许出版,最后被一辆马车撞伤,回到屋内后,悲惨死去。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后世留下许多思想瑰宝,他的文学著作最后成为了人们思想上的武器卢梭简介,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大革命指明了方向。卢梭的思想一般着重在于政治观点和哲学上,但是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同样是极大的进步。 卢梭画像 卢梭的教育思想偏向自然,顺应天性。人的天性是自由的,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宗教统治严中,人们思想愚昧,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孩子生下来开始到学习知识,都是接受的宗教教育,这是对思想极大的禁锢。虽然卢梭过分的强调天性之上,让孩子自然发展,这看上去是极为激进的,但是在那样的高压封建统治下,这种理论是最强有力的反抗。 卢梭的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点是分不开的。在政治上提出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的主张,在哲学上也表明的人性本善的观点,以及人的道德基础。这些观点都与教育思想中的自然天性紧密相连。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存在著作《爱弥儿》中,在作品里提出了自然人,表明了自然理论的教育目的。 卢梭的教育思想本身是在当时对封建社会的一个极大的打击和反抗,正是因为主要其反抗封建的目的,所以卢梭的思想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和平美好的今天并不完全适用。但是这并不影响卢梭作为反封建勇敢斗士的伟大。 卢梭与伏尔泰 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那个愚昧昏暗的社会中,卢梭的思想是为人民指明了一条自由平的道路,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爆发了著名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大革命。卢梭死后受世人追捧,但是在生前,卢梭与伏尔泰由于在思想上的分歧,造成了二人极大的矛盾。 伏尔泰画像 伏尔泰同样是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也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当时百科全书式的人才。但是卢梭与伏尔泰之间的矛盾时至今日依旧是一个历史疑团,通过综合的对比,两人的不同之处非常多。 首先在家庭背景上,卢梭出身贫苦10多岁就开始流浪,伏尔泰出身法国中产家庭,从小接受的教育完整而全面。在习惯上,伏尔泰经济基础很好,衣着讲究,出门需要排场,吃饭赴宴有规有矩。而卢梭算是贫困一些,穿衣随意,对于宴会等等难以忍受,不很喜欢。两人的思想上差异最大,卢梭生活贫困在作品中浪漫乐观,伏尔泰在生活中安逸乐观却在作品里表现的悲观。 由于矛盾的激化,伏尔泰曾写过许多抨击卢梭的作品,卢梭也写了《忏悔录》向世人辩白。但是无论谁对谁错,在那个年代,卢梭与伏尔泰都是启蒙的先驱,将那些沉睡在昏暗愚昧的封建统治中的人们唤醒。 卢梭与华伦夫人 关于卢梭与华伦夫人,让人最先联想到的,就是卢梭的那本书——《忏悔录》,在一些人的眼里,卢梭这本《忏悔录》足以和圣·奥克斯丁的《忏悔录》所相比,这已经说明这本书和书的主人是有多么的优秀。因为卢梭的那本《忏悔录》,是真真切切的《忏悔录》,是卢梭,在回忆着他半个人生的故事,是一本完全真实的自传,卢梭曾经说过:我是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写成什么样,我当时是善良的,我就应该写成善良,我当时是邪恶的,我便应该写成邪恶。 卢梭与华伦夫人画像 所以,我们才能在忏悔录里,看到卢梭的各种思想,看到卢梭与华伦夫人的故事。卢梭对华伦夫人是什么样的一种感情呢?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恋母情结,卢梭从16岁,到29岁,这是13年的时光里,他一直跟在华伦夫人的身边。华伦夫人让他上学,认为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即便后来卢梭被开除了,华伦夫人依然坚定地认为这是一个人才,一直培养着他。一直到他20岁,离开华伦夫人去法国巴黎。 在这本《忏悔录》里,卢梭曾这样大胆地写过:“然而我现在所见的却是一个风韵十足的面庞,一双柔情美丽的大蓝眼睛,光彩闪耀的肤色,动人心魄的胸部的轮廓——我这新入教的年轻信徒,一眼便把她完全看遍了。”关于卢梭与华伦夫人,他们之间的感情,在很多人来看,其实是十分离奇的,喊着华伦夫人为母亲,却是真心爱着华伦夫人的,这段真挚热切的感情,给卢梭的一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也给后人带来了心理上的震撼。 卢梭的孩子 卢梭作品《忏悔录》中,卢梭的孩子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卢梭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他这样的伟人竟然做出这样一件令世人匪夷所思,甚至令人发指的行为。卢梭在书中承认自己将自己与妻子泰蕾兹的五个孩子送往了孤儿院。看到这里世人不禁有些愤怒又有些疑惑。他在书中写道,身为卢梭的孩子,其实既是被上帝所眷顾的也是被上帝所遗弃的。 卢梭拿玩偶的孩子画像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卢梭的孩子或许会走卢梭的旧路,将来会遇到什么苦难,这一切都是未知的。而那时的卢梭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怕自己的孩子和他走一样的道路。卢梭的孩子被放进抚养院在卢梭看来是为了他们好,但世人都不这么想,以至于《忏悔录》一出所有人都开始谴责这位伟人。卢梭已经不甚在意了,只是他心中有着深深的愧疚,不然也不会有这部作品的出现,他心里只想着孩子以后能够活得不那么累。 卢梭的孩子有五个,这五个孩子的命运是未知的,卢梭在将他们送到孤儿院的时候,他们或许还在襁褓里;卢梭在创作《忏悔录》的时候,心里是有愧疚的。但是不论怎么样,卢梭的孩子最终也没有回到这个家庭,人们也就不知道他们的结局。卢梭在抛弃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其实也是出于一位父亲的爱,自己经历过那样的痛苦,便不再想自己的孩子也跌进这深渊。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生平事迹简介


孤独的人--卢梭

1764年,卢梭收到一封无署名的公民感情一书,对卢梭所有的“恶行“,做了可怕的揭露,这成为他受迫害的开始。

孤独者漫步的遐想,是卢梭晚年的最后一部书。他还没有写完便撒手人寰,充斥了他对人世的无奈与心灵痛苦的呐喊。

读书初期,我很难不联想到我自己。不知是出于幸运还是不幸,我身边也有一些人,是喜欢背后议论纷纷的人,由于他们跟我家关系的特殊性,导致他们一方面看到我要假惺惺的讨好,一方面在背地里又眼红我。在某个导致我跟他们利益彻底分裂的事件发生后,他们连这些表面功夫也做不下去了,嫉妒与痛恨使他们见到我时脸色都变得扭曲,甚至使他们如果不无视我的寻找就不能使自己心灵得到平息。而对于我来说,一开始本来与他们的交往是可有可无,但我还是遵守了相互之间基本的礼仪关系,与他们有礼尚往来。但这件事发生后,他们的态度使我彻底看清了他们的为人,比起愤怒我更多的感到是惊讶,并且从内心深处本能的感到一种厌恶。

卢梭说过,一个人若是过了不惑之年,就应该抛弃各种对生活所抱有的幻想与希望,学会顺其自然,接受自己的命运,不再为摆脱现状而苦苦挣扎。如今我已年过三十,仍然会为这些事件而心生不快。我一生所接触人并不多,除了同窗同学便是家里亲戚以及同事,我该感谢的是,除了几个深交不错的朋友,我并未像卢梭一样遇到刻意伤害别人或是轻微一些的说法,对我厌弃讨厌的人,也许有,但这些人并未深入我的生活,使我产生印象。他们对我最大不喜欢的表现方式便是不介入我的生活,这种方式本无可厚非,而且是非常诚实的表现。卢梭所遭受的却不止这些,他所接受的并不是被别人厌弃以及冷漠,如果仅是如此,或许还有一些关心他的人可以进入他的生活,给他些许温暖。卢梭作为18世纪少有的思想家,承受的是巨大的关注以及世人无止尽的痛恨。如果只是个普通人也未止如此,他们以伤害卢梭为目的而且确实也做到了。卢梭被迫放弃了所有的社交生活,并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安宁。我不禁深感同受。在我的生活中,这些亲戚态度明了到如此地步,而我还被迫因为某些原因跟他们维持相处关系,更令人感到生厌。只是来自一个亲戚的恶意便令人如此痛恨,而卢梭从他的友人,师长那里得到的各种谩骂批评,更无异于是一种背叛,伤害到了他的心灵。我们中间可能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承受像卢梭所受的伤害之大。百度上写着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的卢梭,事实上从他充满痛苦的文字中的确可以看出他所受打击之大。但我们还能要求他怎么样呢。一个人的全部就是他的社交活动,他总要与人打交道。而这些最普通的寒暄便构成他的日常。我们怎能指望让一个人抛弃所有的接触,从别的地方寻找生活的乐趣呢。人总要与人接触,如果有人离开了,要有另外一个人代替。否则他便无法生存下去。

在他写文章的时候,每个文人都有个假想的读者在眼前,他才能写下去。卢梭试图辩驳,他写下了忏悔录,但他写给谁呢,同时代的读者已经没有带着心平气和的观点看他文章的人,他的名气和才华,只会更使他成为众矢之的。卢梭曾经想过,也许在以后的世代,会有新人带着不偏颇的观点看待他,他天真的以为,也许过了几百年,自己会受到公正的待遇,并且还同时担心那些迫害他的人会销毁他的作品,使之无法流传下去,但是写下这部书的时候,他连最后这一点希望也不报了。写下这部书的时候,卢梭已进入垂暮之年。是一个行将朽木的老人。他受到近三十年的迫害,如何才能还对世人生出新的希望和愿景呢。

读着漫步者,使我想到了夏目漱石写的心这一书中。同样是离群索居的老师,其实是为了从巨大的负罪感中逃脱,却又深陷其中,他为自己年轻时所犯下的罪过偿还了整整一生,最终以自杀救赎罪过告终。若论卢梭所犯下的罪过,不亚于伏尔泰所攻击他的把自己亲生的孩子送去育婴堂这一事。卢梭对此说到,与其让一个个乱糟糟的家庭抚育孩子,产生出可怕的后果,不如送去育婴堂有更小的危害。我们没有资格对卢梭这一决定妄下评论。我见过不少丁克甚至坚决铁钉的家族。出于种种顾虑已经自身家庭的关系,他们各自选择了不生孩子。与其让孩子生活不幸,不如不要草率生下更好,这种恐惧我略知一些。不是所有人都是好父母,而卢梭比谁都更清楚这一点,这名伟大的思想家所做出的这一举措,又成为了他的敌人攻击他的最好的靶子。谁又能想到呢。

在卢梭隐居的几年时间里,他仍然没有停止过遐想。社交生活可以停止,但人的思想却是无法停下它的翅膀。卢梭孤独的远离尘嚣,但他仍无法停止自己去思想人世,思想自身。他写下文章,并非为了写于人看,而是为了理解自身。并非为了出于好奇,受人欢迎,而是为了认识自我。他已放弃试图使人理解他的奢望,此时的卢梭多了一些坦然,当他最终放弃所有从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的祈望时,才真正的第一次能从孤寂中,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一些内心的平静。

也许,这是我该从卢梭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


卢梭:孤独而痛苦

文/茨维坦·托多罗夫 来自公众号“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按语:卢梭是对现代性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卡西尔曾说:“卢梭,这位思想家与作家,他给他那个时代施予了无与伦比的力量,而之所以能够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那个世纪里人们将形式的建立拔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之日臻完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卢梭却再次使形式这一概念那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浮出水面……卢梭不仅是质疑这种确定性,而且是撼动其根基的第一位思想家……”托多罗夫认为:“卢梭可能既不是最吸引人的,也不是最智慧的,但他是最为强大的之一。或许可以说,他比任何人(尤其在法国)都更为突出地发现并创造了我们的现代性。”那么,卢梭是怎么看待孤独的呢?

公民要融人团体,而个体,他就得在孤独中过自己的生活这是他的理想的第一个版本。

孤独主题在卢梭的作品中具有几个侧面。我们可以从他对自身情形的带有遗憾的描述开始说起他独自人,而他本来很愿意和他人在一起。“我是为友谊而生的”(《忏悔录》,第8章:全集第1卷,362页),我是“人类当中最合群、最有爱心的人”(《漫步遐想录》:全集第1卷,995页),然而,他身陷孤独并因此而感到不幸。这是一种“巨大的不幸”(《忏悔录》第8章;全集第1卷,362页),他害怕“对孤独的恐惧”(《对话录:卢梭评判让一雅克》,对话Ⅲ;全集第1卷,976页),那对他来说是“恐怖的”(同上,对话1;全集第1卷,713页)。因此,他似乎一直孕育着找回社会生活的希望:“我们可以在他的暮年把在一群真正亲近的人当中生活的甜蜜还给他,他已经失去这个多年,并且不再奢望在人世间重新找到它”(同上,对话Ⅲ:全集第1卷,950页)。孤独的根源因而并不在他自己身上,而要归于他人的恶意态度,或者说他们不配得到他的爱。“会回应我心的人还未到来”(《我的自画像》;全集第1卷,1124页)。“与其说是我的错误还不如说是他们的错误”(《忏悔录》,第5章:全集第1卷,188页)。“他之所以逃避人群,只是因为他在那里找他可以爱的东西却徒劳无果”(《对话录:卢梭评判让一雅克》对话Ⅱ:全集第1卷,824页)。

不过,不要只看到这些。卢梭也会一边品尝孤独中的痛苦,一边又拒绝剪断这种孤独他把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与表面的交流进行了区分,而表面的交流不仅不能医治痛苦,反而起到相反效果。因此,人就算是和他人在一起,也会由于孤独而痛苦,并且还会更强烈。

正是这个缘故,圣普乐会这样描写他到巴黎后的感受我心中暗暗怀着恐惧进入这世上最订阔的荒漠。环境的嘈杂只使我感到可怕的孤独,其间笼甲着沉闷的寂静有一位古人曾经说过:当我独自一人时,反而是我最不感到孤独的时候’。我呢,我只有在人群中才感到孤独。”(《新爱洛伊丝》第2卷,书信14:全集第2卷,231页)。孤独总是令人难过的,但是最糟糕的孤独是在人群中感受到的—世界是一个荒漠,社会的喧嚣则是压迫人的沉寂。反过来也同样真实—正如西塞罗所说,表面的孤独,纯粹身体性的孤独,实际上倒是一种真正的交流层次区分了开来,卢梭得以让自己对群体生活的群体生活的谴责达成调和。不过,这种造责有着熟悉的音调:群体生活与所有“社会状态”所特群体生活更看重表象而不是存在,更看重公众的意见而不是简朴,社会制度又令人类堕落。孤独者因为喜爱内在胜于外在,从而要优于社会中人。

群体生活有一个无法摆脱的弱点—它创造了人对于他人的依赖,因而减少了人的自由。然而自由是个体的目标。至少卢梭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我在与人交往时感受到无法克服的厌烦,其原因i不是别的,就是这种不可制的自由精神,那是没有什么能够战胜的(《给马勒泽尔布先生的信》,第1封信:全集第1卷,1132页)。我们不要搞错了,这里也还是要区分开表面的自由与真正的自由——自以为自由的人常常是他人的奴隶,因为他要依赖他们的评价;相反,囚犯倒是自由的,因为他独自一人:“我成百遍地想过,即使是在巴士底狱我也不会活得大悲惨,因为只要待在那儿就行,不必一定要做别的什么”(同感觉自约束都极端痛恨,第3章:全集第1卷115页)。而他不知道采取折中的办法:“如果我在么事情上又开始屈服于别人的意见,那很快我就会从此在所有事情上都开始屈服”(同上,第8;全集第1卷页)。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彻底庇护。对被束缚的恐惧,那难道不是他抛弃孩子的理由之一吗?群体生活的不利特点也同样在身体层面上有所体现:“人类的呼吸对于同类是极其有害的:在本义和引申意义上都是如此。城市是人类的深渊(《爱弥儿》第1卷:全集第4卷,277页)。

社会生活是坏的,孤独是好的:孤独的人并不真正需要他人,他是一个自己自足的存在。埃比克泰德(Epictete)不是告诉过我们,真正的财富来自我们自身吗?蒙田不也建议我们停止求助他人,向自己汲取养料吗?怎么称赞那“懂得从自身寻找快乐的人”都不为过(《新爱洛伊丝》,第4卷,书信11;全集第2卷,482页)。

透过卢梭所引证的斯多葛派传统,我们又找到了他曾经以“自然状态”为名想,因为这种理想恰恰就是以人的自给就是卢梭能够把是自已而备证:想要做坏人,就要有受害人相反,如果我是独自一人,不管我愿不愿意,我都不能损害他人;哪怕是因为这个,孤独者也是好的(见《爱弥儿》,第2卷;全集第4卷,341页《仟悔录》,第9章;全集第1卷,455页;《对话录:卢评判让一雅克》,对话Ⅱ:全集第1卷824页)。但是他可能觉得这个论证有点机械,于是再次申明:孤独者不仅仅是出于无法去做有损于人的事才是好的,他们由于对与人接触充满渴望,因而还是“天然地富有入情味,热情好客,温柔可亲的”(《对话录:卢梭评判让一雅克》,对话Ⅱ;全集第1卷,789页)。因此,孤独之所以是好的,既是因为那并非真的孤在孤独中生活的是最爱与人交往的人,他只是远离了人群,远离了人肤浅的表面交流而已(同上全集第1卷),同时也是因为那的确是一种孤独,不管哪个自己自足的人都不想损害任何人这些论据中的每一个就其本身而言可能都是成立的,但是卢梭笔下就令两个都显得可疑揭示出他有多么看重这种对于孤独理想的美,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话题转移和层次区分,孤独作为一种可怕的状态变成了人所向往的理想,成了“心爱的孤独”(《快乐的艺术》:全集第1卷,1173页)。无论如何,这是卢梭所断言的。

不过,我们却开始怀疑不是怀疑他的真诚,而是怀疑他的清醒,当我们注意到这种声明怎样经常性地重复出现:他的自传作品从头到尾都在向读者保证他不需要他人,没有他人他更加幸福,他感谢他们的痛恨,因为那使他因此而发现了意外的藏于自身的宝藏。“比起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独自一人时要幸福百倍”(《漫步遐想录》,漫步之一;全集第1卷,998页):如果这是真的,那为什么需要重申那么多次?对一条信息的重复远非对它的证实,反而让人产生怀疑一—这句话每一次新的出现都表明它上一次出现时没有传达出全部的真相。且不说这些断言都是出现在旨在被阅读的信件或书籍中,而读者本身也是“他人”。卢梭不断对他们说不想再对他们说话了,由此,当他对他们保证“他一旦独自一人就很幸福”的时候(《对话录:卢梭评判让一雅克》,对话Ⅱ;全集第1卷,816页),他们就有怀疑的权利。


上一篇:youtobe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