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8 05:51:07编辑:思创君

爨怎么读

爨的读音:cuàn。简体部首火部,部外笔画26画,总笔画30画。繁体部首火部,部外笔画25画,总笔画29画。五笔86WFMO,五笔98EMGO,仓颉HBDDF。四角77809,结构上中下,电码3627,区位7664。笔顺:ノ丨一一丨フ一丨フ一フ一一丶フ一丨ノ丶一丨ノ丶一ノ丶丶ノノ丶。基本字义:1、烧火做饭:分居各爨。2、灶。3、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4、演戏。5、姓。相关组词:分爨[fēn cuàn] 分家过日子:兄弟~。爨桐[cuàn tóng] 焚烧桐木为炊。爨炙[cuàn zhì] 烧煮。樵爨[qiáo cuàn] 打柴做饭。炽爨[chì cuàn] 烧煮。爨人[cuàn rén] 厨师,主厨的人。

爨怎么读

cuàn。爨,释义:1、烧火做饭,分居各爨。2、灶:“客传萧寒爨不烟。”3、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爨》《文房四宝爨》。4、演戏:“夫优伶爨演,实始有《目连救母》之起。”5、姓。爨的相关词语:分爨、爨薪、舂爨、爨人、爨下、爨蜡、爨炙、匕爨、樵爨等。

爨姓,中国姓氏之一。爨是一个古姓,其由来,有两个说法。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爨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爨官,为西周时期在宫廷内为王室成员制膳之士中的灶官,就是俗称的火头倌,专职掌管炊火。“爨”,就是今天称作的灶,用于安置无足器皿进行煑食物,“大羹湆在爨”,就是烹煮肉食、肉汤。而无足之器皿就称作“锅”。
第二个渊源:源于祝融氏,出自东汉时期班彪、班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汉章帝特敕封其家族食采于爨地(今山西忻县、定襄一带),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爨氏。在历史文物《爨龙颜碑》中,记载了云南爨氏家族为颛顼、祝融氏和班彪、班固的后裔,因东汉末年班氏受封“采邑于爨地”(今山西忻县,一说今山西定襄),因而以封地名称“爨”为姓氏,并随着氏族的兴衰而不断南迁,先后经庸(今湖北)、蜀(今四川)而入滇(今云南),通过仿庄跷“变服从其俗”和通婚联姻等方式而与当地土著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原移民中迅速夷化了的南中大姓。


爨怎么读什么意思

爨(拼音:cuàn),本义指烧火做饭。与这个意思相关的,都可叫做“爨”,如古代称厨房为“爨室”,煮饭的大锅叫“爨镬”。“爨”也用作姓氏。此字最早见于战国 ,古字形上部模拟双手拿着甑,中间是灶口,下部表示用双手将木柴推进灶口。由于“爨”字形繁杂,后世出现过多种简化形体。上文提到的《说文》“籀文”,干脆省去了上半部分。但这个字体似乎不通行,后世不见使用。东晋时的爨宝子碑、南朝宋的爨龙颜碑(见“书法欣赏”)中的“爨”字都把下面的双手“大”省去了,火也成了四点;可见当时的书法家也觉得此字难写。其后出现的行书、草书,也都把“大”省去,几乎没有一个是按原来结构写的。旧时戏班子里艺人有时还将用作“演剧”的“爨”写成音近字“串”,于是有串戏、客串等说法。现代通行的“爨”基本沿袭了最复杂的小篆,只是将代表甑的构件B写成“同”,代表双手的部分写作“大”。康熙字典:【巳集中】【火部】 爨·康熙笔画:29 ·部外笔画:25。古文:𤑖。《广韵》七乱切。《集韵》《韵会》《正韵》取乱切,竝音窜。《说文》:齐谓之炊爨。𦥑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玉篇》:灶也。《诗·小雅》:执爨踖踖。传:爨,饔爨,禀爨也。疏:饔爨以煑肉,廪爨以炊米。《周礼·天官·亨人》:职外内饔之爨亨煑。注:爨,今之灶。主於其灶煑物。《仪礼·士昏礼》:大羹湆在爨。注:爨,火上。

上一篇:工作细胞央视播出时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