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

时间:2024-11-08 16:56:16编辑:思创君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这期间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是重要问题。若抚养人能满足其任何需求,则能建立起信任感,否则会产生不信任。(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在这一时期孩子生理自我开始成熟,在孩子第一次说出“我”这个字的时候,他开始将自己与环境区分开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着很强的独立倾向。(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儿童更加渴望主动帮助别人做事,比如妈妈在扫地,孩子帮妈妈拿了垃圾袋,孩子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当然此时期的帮忙可能更多的是倒忙,这样会导致孩子产生内疚感。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二三时期的区分,即自主与主动的区别,自主是能够自己独立的想做,想做什么他们还不清楚,主动这个阶段他们才会有明显的一个区分,明确自己的目的。(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而一个孩子此时期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其学业以及未来对待工作的态度。(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探索未来,以及对于自我概念的获得和探索,而能否将社会的要求和自我的要求相统一是此时期发展的重点,若发展顺利会获得同一性,否则会出现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7)成年期(25~65岁):繁殖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在这一时期,繁殖不单单意味着就是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反之则人格贫乏和停滞,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的需要和利益。(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对过去的满足感,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而这一时期能够发展顺利,则被称为有智慧的人。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要解决的矛盾是( )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要解决的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矛盾。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1、发展弗洛伊德把他的研究集中于六岁前就形成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因为他感到人格发展的大部分最重要的东西那时就已形成。而埃里克森研究的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人格发展。尽管荣格也相信重要的发展在整个人生中都会出现,但是,埃里克森对发展过程的阐述比荣格更为详尽。2、自我心理学埃里克森把注意从本我转到自我的研究上来。他把社会看成是潜在的力量源泉,而不是把个人当做与社会作斗争的战士。柯西尼(Consini)对这一点作了以下解释,埃里克森并非把个人当做社会力量的玩物,而是向人们呈现了一个正在生成的个体的概念,由于受到人生危机的挑战,从而使他以胜利者和强者的形象出现。这就意味着埃里克森把个人当做自身的主宰,当做命运之船的船长,而不是那种不得不服从别人支使的船员。埃里克森具有一种乐观而富于创造性的人格观。3、潜意识心理虽然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意识的自我,但他并不完全忽视潜意识的机制。事实上,尽管自我从某些社会经验获得力量,但是这些经验本身却大部分是潜意识的。4、精神治疗我们已经看到,埃里克森把成功地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那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帮助提供形成这些美德的各种条件正是治疗者的职责。这与弗洛伊德把使用诸如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法的治疗作为有助于了解潜意识的信条截然不同。5、宗教弗洛伊德对宗教的看法是模糊不清的,他认为宗教仅仅是建立在幼年恐惧和愿望之上的集体神经病症。埃里克森完全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宗教是许多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多少世纪来,人类一直运用宗教来更好地表达人生的各种事件,从而减少对人类的威胁。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如果没有宗教,成千上万人的人生中将会充满着不确定性。在这方面,埃里克森与荣格和阿德勒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如下:1、婴儿前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2、婴儿后期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3、幼儿期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4、童年期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5、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淡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6、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7、成年中期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8、成年后期自我完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什么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延伸: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同一感。艾里克森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人生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危机,将人生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存在八种危机。成功地解决这种危机会使个人和社会之间产生新的平衡,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从而使人健康发展,获得满意的生活。第一个阶段(出生到1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第二个阶段(1岁到3岁),主要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第三个阶段(3岁到6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个阶段(6岁到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第五个阶段(12岁到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第六个阶段(18岁到3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第七个阶段(30岁到60岁),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第八个阶段(60岁直至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而避免失望和厌倦,体验智慧的实现。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建立同一感。


上一篇:氧化还原反应

下一篇:没有了